「感恩」並不是「講」出來的,傳銷式感恩教育,只會適得其反

2020-12-10 方韓的育兒經驗說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表妹的孩子洋洋是個搗蛋大王,每回聽到表妹對他最多的評價就是不懂事。前兩天和表妹一塊兒出去逛街,表妹向我吐槽,"我家小魔王真是絕了,他真的太不懂事了。你說我跟孩子他爸,白天在外邊兒工作,累得像狗一樣,每天還要接孩子上學,放學;到家了,還要伺候孩子吃飯,洗澡,洗衣服……孩子不懂得感恩也就算了,他還要惹事兒——飯菜不好吃,想要吃零食,房間有點兒亂,想要新玩具。啥也不幫忙,要的東西倒挺多,跟個大爺似的。你說這孩子怎麼回事兒,我倆平時也沒少教他,做人要學會感恩。最近我還天天耳提面命地給他講一些關於感恩的其他小孩的故事,可是都沒有什麼效果,唉,孩子真是太不懂事了……"

很多家長覺得很委屈,明明自己平時都在給孩子講要如何感恩,可是孩子就是聽不進去。說到底,原因就是,對孩子的感恩教育,只靠"講"出來是沒有作用的。

近幾年,有一種滲入到學生和家長群體的傳銷式感恩教育,這種傳銷式的感恩教育在進行的時候,都能夠收穫孩子和家長的一大筐眼淚,可謂是教育見效極快。但往往沒過多久,家長們就會發現,孩子又回到了原來的狀態。什麼是傳銷是感恩教育?這樣的感恩教育到底有沒有用?家長該如何對孩子進行正確有效的感恩教育?各位家長不妨繼續往下看。

"傳銷式感恩教育"——以教育為名的作秀

臺上演講的男子激情澎湃,拼命煽情;臺下的孩子淚流滿面,哭倒一片——這是前兩年在網上瘋傳的一段熱點視頻,視頻中的內容正是在朔州市實驗小學上演的一次真實發生的"感恩教育"。

視頻中正在演講的催淚功力十分過人的男子,自稱是知名教育學家,但在正規的教育機構中卻是查無此人。網絡上瘋傳的這段視頻也被網友們笑稱為"傳銷式感恩教育"。你以為傳銷式感恩教育只是個例嗎?其實並非如此。傳銷式的感恩教育這些年在國內各地的中小學範圍內,均有所上演。

作為旁觀者的網友覺得這像傳銷,但身為參與者的學生與家長在活動進行的時候確確實實收穫到了感動。由此可見,"傳銷式的感恩教育"在進行的當下確實是有能夠起到一定的作用的,但這份作用的期限卻是杯水車薪中的杯水車薪。

為什麼會這樣呢?仔細分析一下,我們就不難發現,傳銷是感恩教育的框架是,首先演講者聲情並茂的講述各種催人淚下的真實故事,以故事中人物的不幸引發學生對家長的愧疚之情;接著繼續加大火力,對學生發出靈魂拷問,從而使學生的愧疚情緒達到飽和,並因此"感動"哭了。

傳銷是感恩教育的內核是感恩嗎?並不是。傳銷式感恩教育的本質,是以教育為名的作秀,這種所謂的"感恩教育"不說感恩,連教育都算不上。

為什麼"傳銷式感恩教育"教育效果差強人意

1.不要將"內疚"與"聽話"當"感恩"

"傳銷式感恩教育",在很多家長的日常生活中也有上演,回想一下,身為家長的你,是否也曾對孩子說過這樣的話?

"媽媽,這麼辛苦,你都不懂得幫媽媽分擔一下嗎?"

"我在外面工作那麼辛苦,還不都是為了你?"

"給你吃,給你穿就不錯啦,你看看那些條件不好的孩子,有幾個像你這麼幸福的?"

……

可以說,"傳銷式感恩教育"的本質是抱怨,它之所以見效快的原因是因為它的作用在於引發孩子對家長的"愧疚感"與"負罪感"。聽完這些抱怨的孩子會用回饋以家長想要的行動,但孩子內心的真正感受卻是"我不得不這樣做"的被迫與隱忍。

"愧疚感"與"負罪感"對人來說毫無疑問是負面與消極的情緒,"傳銷式感恩教育"只能讓孩子被迫聽話,而無法讓孩子學會感恩。

2.感恩是一個不斷習得的學習過程

"傳銷式感恩教育"是痴人說夢,妄圖讓孩子一夜之間懂得感恩。感恩是一種能力,一項能力的習得,是需要時間與經驗一同堆砌成就的。感恩是一個不斷習得的學習過程。

家長抱怨孩子不懂事,不懂得感恩。其實對孩子而言是一種苛求了。人在幼兒時期,完全是以自我為中心的。15-18個月的孩子已經能夠感知周圍人為自己而行動,他們很明白父母的很多行動是為了讓自己開心,比如玩遊戲或者餵他吃東西。當孩子到了2-3歲,能夠感謝某些物和人。到4歲時,孩子不僅能夠感受到像玩具這樣物質事物的滿足,也能感受到獲得愛心和關懷行為的快樂。

一個剛學會說話的孩子,能夠對他人說一聲"謝謝",很多時候並不是因為孩子懂事了,而是因為在此之前父母的示範使孩子下意識地進行了模仿。孩子在這個時候其實並不能夠真正的體會感恩的含義,但這樣的過程是孩子非常有必要經歷的。

"感恩"不是突然開竅就能習得的能力。"學會感恩,懂得感恩,對他人心懷感恩"是一種思維方式,需要時間的沉澱才能逐漸形成,這是一個持續長久的過程。

正確教會孩子懂得"感恩",家長應該這樣做

1.以身作則,成為孩子的榜樣

希臘著名的教育家伊索克拉底說:你希望子女怎樣對待你,你就怎樣對待你的父母。

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是言傳身教。父母作為孩子最親密的人,平日裡的待人處事方式都是孩子模仿的模板,當父母能夠做到以身作則,在日常生活中真正的做到對他人心懷感恩,與感恩之心回饋他人的時候,家長自然而然就成為了孩子最好的學習榜樣。

2.給孩子表達愛的機會與空間

有的時候,孩子想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做一點家務活兒,幫助父母減輕負擔。這是孩子的感恩意識正在發展的表現。這種時候家長千萬不要對孩子說"放著我來","放著我來"並不是為孩子好,這是拒絕了孩子向自己表達關懷與愛意的情感。如果長期遭到拒絕,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失去表達愛的欲望,更毋論感受感恩了。

3.適當地向孩子示弱

有的家長為了保住自己在孩子面前的權威,在面對孩子的時候,總是表現得非常強硬。這樣的態度其實非常不利於親子之間親密關係的建立。其實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適當的向孩子示弱。這裡所說的"示弱"並不是直白的向孩子抱怨自己的辛苦,而是更完委婉又直觀的讓孩子看到自己在辛苦,這種方式無疑能夠讓孩子更直接的感受到心疼父母,慢慢的孩子就能夠自行領會感恩的含義了。

4.和孩子一起參與公益

參與公益活動。,比如一起去流浪動物救助站,幫助流浪的小動物。在一同進行公益活動的過程中,孩子會下意識地與自己的生活做對比——生命平等,有的生命在遭受磨難,自己的生活溫馨富足,難道自己不應該更懂得珍惜與感恩嗎?

5.留下那些值得感恩的高光時刻

生活需要儀式感,那些美好的高光時刻值得被紀念。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可以用手機或是其他的工具,以照片或是影像的形式保存下孩子的每一次參與公益,各種有意義的第一次,每一年的生日,每一次家庭聚會,每一次外出野餐遊玩……當孩子回顧這些被保留下來的照片時,孩子能夠看到這些照片背後家長的愛,當孩子感受到被愛的幸福感時,他也開始慢慢地懂得了感恩。

我是方韓的育兒經驗說,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讓傳銷式「感恩教育」遠離校園
    視點  這種傳銷式感恩教育,雖然打著教育的旗號,其背後通常有商業利益,對孩子的精神危害更甚於一般的商業活動。  臺上男子帶著哭腔拼命煽情,臺下一群孩子哭成了淚人。日前一段視頻在網上熱傳,展示了在朔州市實驗小學上演的「感恩教育」。
  • 用「負罪感」讓孩子感恩?會適得其反,真正「感恩教育」要這樣
    這是很多家長在孩子不聽話的時候會有的一種"撒手鐧",跟孩子講一講那些所謂的道理,於是,很多孩子"懂事"地放棄了。用"負罪感"讓孩子感恩的教育方式真的可行嗎,現在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用"負罪感"讓孩子感恩往往會適得其反家長用"負罪感"讓感恩並不是一種正確的教育方式前一段時間熱播的一部劇《小歡喜》裡面的宋倩是一位單親媽媽,她的女兒英子是一名高三的學生。這位母親為了能夠幫助孩子更好的備考而辭去了自己的工作。
  • 感恩不是教育出來的,循序漸進潛移默化,才能真正養出「感恩」娃
    以上種種皆啟示廣大父母:感恩教育要趁早。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做過一項研究顯示:懂得感恩的人罹患抑鬱和焦慮的概率更低。教育孩子懂得感恩父母,他人和社會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家長一味溺愛孩子,過分順從孩子,孩子就永遠無法學會尊重和感恩,以後走出社會,也會處處碰壁。
  • 感恩節特輯:在美國,感恩不是教出來的,是玩出來的 特會玩
    而如果問美國人,他們可能會告訴你:因為這是最暖心的一個月- 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之一「感恩節」即將到來,每個人都在用各種各樣的方式來對生活中所有值得感謝的一切表達感恩之心。對爸爸媽媽們來說,這更是啟動和強化孩子的「感恩」教育的最佳時機。教育孩子「感恩」的重要性相信已無需贅述,難點是如何教育。
  • 集體大哭的感恩教育,我拒絕接受
    /@梨視頻「負責介紹的工作人員會給你安排一些虛的頭銜,烘託出講師的專家範兒。」山東某知名感恩教育演講公司人事主管曾對媒體透露,學歷不高沒關係,成為大師的秘訣在於背演講稿和看視頻,試講過關後即可到學校登臺演講。當然,背稿只不過是基本功,煽情才是重點技能。隨便翻翻歷史新聞,試問哪一場感恩演講不是集體痛哭的。
  • 對孩子的感恩教育,不應只在感恩節
    現在很多孩子認為從父母、老師其他那裡得到東西是理所當然,漸漸的只知索取,不知回報,更不懂關心和感激他人。所以,在感恩教育中,首先我們可以帶著孩子一起來表達感恩。我們都希望孩子記得父母對他的好,記得有困難時朋友的相助,讓孩子親手做一份手工禮物,送給想要感謝的人,這比說教式的感恩教育會更有意義些
  • 感恩節特輯:在美國,感恩不是教出來的,是玩出來的
    教育孩子「感恩」的重要性相信已無需贅述,難點是如何教育。
  • 教育孩子不要使用暴力,否則只會適得其反
    教育孩子不要使用暴力,否則只會適得其反01引言>自古以來老一輩人一直都是以棒下出孝子來教育孩子的,這樣做到底對不對呢?你打了孩子,罵了孩子,在孩子心中會存在恨意、陰影,孩子們也會跟其他同齡人相對比,這時候落差就更大了,憑什麼別人家的孩子可以這麼幸福,而自己的父母除了打自己就是罵自己。這種暴力式的教育已經不適合這個時代了,如今看來存在著太多的弊端。
  • 父母親怎樣教育孩子學會感恩
    作為父母、作為長輩,常給孩子講講世間萬物相互溫暖,相互感恩的故事,烏鴉反哺、羊知跪乳之恩等從動物到人類的許許多多感恩懷徳的故事感染孩子,喚醒孩子的善心,讓他們學會感恩。講故事教育比直接常常口頭上說「學會感恩吧」、「感恩父母吧」、「感謝恩人吧」之類空洞的話語效果強很多。感恩教育從講故事開始,講別人的故事,長自己的感恩之心。
  • 「感恩」是被曲解的詞彙,感恩式教育純粹是新型洗腦外加道德綁架
    感恩教育源於很多家長隱隱覺得孩子不懂的感恩,加上推行這類課程的講師以及學校看到了其中蘊藏的巨大利益,十幾年前這種感恩式教育講座迅速風靡,那個萬人齊跪的場面確實震撼,但是很快這種教育的弊端也逐漸凸顯,因為洗腦課後沒過多久家庭關係又回到了之前的狀態。
  • 感恩≠孝道,教會孩子感恩,是教會孩子如何去愛,家長知道嗎
    殊不知父母過度的溺愛,只會讓孩子習慣於一味的索取,而從不懂的珍惜,錯認為一切都是理所應當,最終導致孩子走上歧路,甚至跟養育了自己十幾二十年的父母反目成仇。感恩也和父母對孩子的愛一樣,需要適度。一味的感恩,只會讓這種行為趨於形式化,而不是發自內心的一種誠懇。
  • 高壓戰術只會適得其反
    讀書分享 [太陽] 高壓戰術只會適得其反 許多父母認為,如果他們讓孩子害怕或實行嚴懲措施,孩子就會學著按規矩辦事。其實恰恰相反,當孩子畏懼我們時反而會喪失做一個好人的內在動力。如果我們想有效地約束孩子,就要緊握權威、堅定執行,並深化與孩子間的情感聯繫。恐怖戰術只能削弱我們同孩子之間的紐帶。
  • 加強大學生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運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通過一定的感恩教育內容對受教育者實施的知恩、感恩、報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一種以情動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種以德報德的道德教育,也是一種以人性喚起人性的生命教育。對當代大學生實施感恩教育,對提高他們的道德修養、促進個體的自身發展、增強社會的信譽度等具有重要意義。
  • 最好的教育是養出懂得感恩的孩子
    我們每個人從出生到成長,都傾注了父母很多心血,而這一路走來,更是遇到了很多值得我們感恩的人和事。但是中國式父母習慣包辦孩子的一切大小瑣事,愛太濃密,讓孩子錯過學習感恩。幾乎所有的父母都希望給孩子最好的東西,有時卻忘了最好的東西是讓她有一顆感恩的心。雖然父母的付出不計回報,但是孩子的感恩,會讓他們感受到付出的值得。
  • 家長必讀:成為白眼狼的孩子,缺的並不是感恩教育!
    我和另外一個媽媽都眼泛淚光,當下就想哭出來,孩子真的好聽話啊。」說實話,我太能理解朋友說的這一切了。想想我有三個孩子,但凡有一個,在學校過生日時,撲通跪在地上,奶聲奶氣地對我說:「媽媽辛苦了,媽媽請喝茶」,我也會瞬間覺得自己偉大到無以名狀,眼淚噴湧而出。
  • 一哭二跪的「感恩教育」,真的教會孩子感恩了嗎?
    請輸入圖片描述02 煽情不是教育 知乎上有個問題「怎麼評價在中小學蔓延的感恩教育?」兩位教授談到了對當下「感恩教育」的看法:華東師範大學教授高德勝指出:「煽情不是教育。煽情一定要藉助情感的極端化、誇張化才能達到瞬激發感情的效果。這種由極端激發的情感本身是極端的,來得快,去得也快,不能沉澱為品質。
  • 教育最大的悲哀,是養不出懂得感恩的孩子
    該教育孩子的時候不教育孩子,總有一天,社會會來教育他。武志紅在《為何家會傷人》中說:「縱容型溺愛的父母,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不管多麼小、多麼不合理的要求,他們會拿出全部力氣去滿足。」擁有著優渥的家境,再加上父母的溺愛,沒有受到父母良好教育的孩子,就更加有恃無恐。
  • 體會日本教育:用感恩的心孕育感恩的種子
    不僅是服務業體貼入微,每天只要一出門,就會得到別人的感恩,每個人臉上都帶著謙卑。身處這種環境中,我不得不開始觀察、思考日本人這種「擅長」感恩的特質從何而來,結論為,這恰恰是感恩教育的結果。悠悠的幼稚園園長就曾講過:愛孩子,就請多給孩子一些時間,學會等待,等著他慢慢地完成本來可以完成的工作;愛媽媽,就要學會不給媽媽添麻煩,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能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不給別人添麻煩,就是對社會、對家庭最好的感恩。悠悠以前幫忙收衣服、晾衣服時,經常只晾(收)爸爸、媽媽的衣服而不管她自己的。或許在她小小的腦袋瓜裡,這樣才是給媽媽幫忙,媽媽一定會表揚她很棒。
  • 感恩教育大熱潮,感恩的真正含義爸媽懂嗎?別用你的曲解誤了娃
    父母最大的悲哀就是付出全部以後,養不出感恩的孩子。於是爸媽們在孩子出生以後,就開始給孩子灌輸感恩教育,但是大多數的爸媽將感恩教育弄得太過物質化。正確感恩教育並不是指要求孩子付出多少,而是可以讓孩子站在寶爸寶媽們的角度上,去體諒爸媽的辛苦。
  • 感恩的孩子都是教出來的
    信誼基金會知識長譚合令說,「感恩的心」並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父母長時間培養、教育,如果小時候沒有人教孩子學習感恩,他們會很自然地認為「別人對我好是應該的。」當然也不知道感謝別人的善意和幫助。教孩子感恩,也能幫助他擁有快樂的人生,一生受益。研究發現,最快樂的孩子不是擁有最好物質生活的孩子,而是心存感謝的孩子,他們不會嫉妒、自私、粗魯無禮,容易和別的小朋友相處,人際關係也比較好,幼教老師柯正怡說。長遠來說,感恩的孩子未來會是知道回饋社會、造福人群的公民,整個社會都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