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表妹的孩子洋洋是個搗蛋大王,每回聽到表妹對他最多的評價就是不懂事。前兩天和表妹一塊兒出去逛街,表妹向我吐槽,"我家小魔王真是絕了,他真的太不懂事了。你說我跟孩子他爸,白天在外邊兒工作,累得像狗一樣,每天還要接孩子上學,放學;到家了,還要伺候孩子吃飯,洗澡,洗衣服……孩子不懂得感恩也就算了,他還要惹事兒——飯菜不好吃,想要吃零食,房間有點兒亂,想要新玩具。啥也不幫忙,要的東西倒挺多,跟個大爺似的。你說這孩子怎麼回事兒,我倆平時也沒少教他,做人要學會感恩。最近我還天天耳提面命地給他講一些關於感恩的其他小孩的故事,可是都沒有什麼效果,唉,孩子真是太不懂事了……"
很多家長覺得很委屈,明明自己平時都在給孩子講要如何感恩,可是孩子就是聽不進去。說到底,原因就是,對孩子的感恩教育,只靠"講"出來是沒有作用的。
近幾年,有一種滲入到學生和家長群體的傳銷式感恩教育,這種傳銷式的感恩教育在進行的時候,都能夠收穫孩子和家長的一大筐眼淚,可謂是教育見效極快。但往往沒過多久,家長們就會發現,孩子又回到了原來的狀態。什麼是傳銷是感恩教育?這樣的感恩教育到底有沒有用?家長該如何對孩子進行正確有效的感恩教育?各位家長不妨繼續往下看。
"傳銷式感恩教育"——以教育為名的作秀
臺上演講的男子激情澎湃,拼命煽情;臺下的孩子淚流滿面,哭倒一片——這是前兩年在網上瘋傳的一段熱點視頻,視頻中的內容正是在朔州市實驗小學上演的一次真實發生的"感恩教育"。
視頻中正在演講的催淚功力十分過人的男子,自稱是知名教育學家,但在正規的教育機構中卻是查無此人。網絡上瘋傳的這段視頻也被網友們笑稱為"傳銷式感恩教育"。你以為傳銷式感恩教育只是個例嗎?其實並非如此。傳銷式的感恩教育這些年在國內各地的中小學範圍內,均有所上演。
作為旁觀者的網友覺得這像傳銷,但身為參與者的學生與家長在活動進行的時候確確實實收穫到了感動。由此可見,"傳銷式的感恩教育"在進行的當下確實是有能夠起到一定的作用的,但這份作用的期限卻是杯水車薪中的杯水車薪。
為什麼會這樣呢?仔細分析一下,我們就不難發現,傳銷是感恩教育的框架是,首先演講者聲情並茂的講述各種催人淚下的真實故事,以故事中人物的不幸引發學生對家長的愧疚之情;接著繼續加大火力,對學生發出靈魂拷問,從而使學生的愧疚情緒達到飽和,並因此"感動"哭了。
傳銷是感恩教育的內核是感恩嗎?並不是。傳銷式感恩教育的本質,是以教育為名的作秀,這種所謂的"感恩教育"不說感恩,連教育都算不上。
為什麼"傳銷式感恩教育"教育效果差強人意
1.不要將"內疚"與"聽話"當"感恩"
"傳銷式感恩教育",在很多家長的日常生活中也有上演,回想一下,身為家長的你,是否也曾對孩子說過這樣的話?
"媽媽,這麼辛苦,你都不懂得幫媽媽分擔一下嗎?"
"我在外面工作那麼辛苦,還不都是為了你?"
"給你吃,給你穿就不錯啦,你看看那些條件不好的孩子,有幾個像你這麼幸福的?"
……
可以說,"傳銷式感恩教育"的本質是抱怨,它之所以見效快的原因是因為它的作用在於引發孩子對家長的"愧疚感"與"負罪感"。聽完這些抱怨的孩子會用回饋以家長想要的行動,但孩子內心的真正感受卻是"我不得不這樣做"的被迫與隱忍。
"愧疚感"與"負罪感"對人來說毫無疑問是負面與消極的情緒,"傳銷式感恩教育"只能讓孩子被迫聽話,而無法讓孩子學會感恩。
2.感恩是一個不斷習得的學習過程
"傳銷式感恩教育"是痴人說夢,妄圖讓孩子一夜之間懂得感恩。感恩是一種能力,一項能力的習得,是需要時間與經驗一同堆砌成就的。感恩是一個不斷習得的學習過程。
家長抱怨孩子不懂事,不懂得感恩。其實對孩子而言是一種苛求了。人在幼兒時期,完全是以自我為中心的。15-18個月的孩子已經能夠感知周圍人為自己而行動,他們很明白父母的很多行動是為了讓自己開心,比如玩遊戲或者餵他吃東西。當孩子到了2-3歲,能夠感謝某些物和人。到4歲時,孩子不僅能夠感受到像玩具這樣物質事物的滿足,也能感受到獲得愛心和關懷行為的快樂。
一個剛學會說話的孩子,能夠對他人說一聲"謝謝",很多時候並不是因為孩子懂事了,而是因為在此之前父母的示範使孩子下意識地進行了模仿。孩子在這個時候其實並不能夠真正的體會感恩的含義,但這樣的過程是孩子非常有必要經歷的。
"感恩"不是突然開竅就能習得的能力。"學會感恩,懂得感恩,對他人心懷感恩"是一種思維方式,需要時間的沉澱才能逐漸形成,這是一個持續長久的過程。
正確教會孩子懂得"感恩",家長應該這樣做
1.以身作則,成為孩子的榜樣
希臘著名的教育家伊索克拉底說:你希望子女怎樣對待你,你就怎樣對待你的父母。
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是言傳身教。父母作為孩子最親密的人,平日裡的待人處事方式都是孩子模仿的模板,當父母能夠做到以身作則,在日常生活中真正的做到對他人心懷感恩,與感恩之心回饋他人的時候,家長自然而然就成為了孩子最好的學習榜樣。
2.給孩子表達愛的機會與空間
有的時候,孩子想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做一點家務活兒,幫助父母減輕負擔。這是孩子的感恩意識正在發展的表現。這種時候家長千萬不要對孩子說"放著我來","放著我來"並不是為孩子好,這是拒絕了孩子向自己表達關懷與愛意的情感。如果長期遭到拒絕,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失去表達愛的欲望,更毋論感受感恩了。
3.適當地向孩子示弱
有的家長為了保住自己在孩子面前的權威,在面對孩子的時候,總是表現得非常強硬。這樣的態度其實非常不利於親子之間親密關係的建立。其實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適當的向孩子示弱。這裡所說的"示弱"並不是直白的向孩子抱怨自己的辛苦,而是更完委婉又直觀的讓孩子看到自己在辛苦,這種方式無疑能夠讓孩子更直接的感受到心疼父母,慢慢的孩子就能夠自行領會感恩的含義了。
4.和孩子一起參與公益
參與公益活動。,比如一起去流浪動物救助站,幫助流浪的小動物。在一同進行公益活動的過程中,孩子會下意識地與自己的生活做對比——生命平等,有的生命在遭受磨難,自己的生活溫馨富足,難道自己不應該更懂得珍惜與感恩嗎?
5.留下那些值得感恩的高光時刻
生活需要儀式感,那些美好的高光時刻值得被紀念。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可以用手機或是其他的工具,以照片或是影像的形式保存下孩子的每一次參與公益,各種有意義的第一次,每一年的生日,每一次家庭聚會,每一次外出野餐遊玩……當孩子回顧這些被保留下來的照片時,孩子能夠看到這些照片背後家長的愛,當孩子感受到被愛的幸福感時,他也開始慢慢地懂得了感恩。
我是方韓的育兒經驗說,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