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著於孩子的眼淚,看中的還是家長的錢包。/《看上去很美》
「思考一下,你做了哪些對不起爸爸媽媽的事?」
「從今天開始,你還要不要跟他們吵架,會不會跟他們頂嘴,還會不會玩遊戲看電視?想一想,他們對你要求嚴格,他們是不是為了你好?」
「反反覆覆地去思考,永遠都要記住今天,鄭老師說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永遠都不要忘記。」
催淚的背景音樂,苦口婆心的語調。乍看文字,以為是哪個跋扈的混混正在接受靈魂洗滌。
近日,一段遵義市紅花崗區第八小學的校園講座視頻被翻了出來。
鏡頭下,孩子們雙手扶膝,坐著小板凳,一個個羞愧地低頭抽泣,哭成淚人。舞臺背景板裡顯示,視頻所拍攝的演講會主題為「家庭教育·立德樹人·感恩圓夢」。
不哭不合群。/@野比大熊
我小學畢業都快20年了,這招竟然還有市場
短短三十秒的視頻,成功引發網友的應激障礙。
噩夢閃回,成年人在評論區控訴童年創傷。
人們明明互不相識,來自天南海北,而經歷卻幾無差別。沒有人能想到,有一天,感恩講座竟然也能在集體回憶裡佔有一席之地。
烈日下的操場上,開大型會議才啟用的階梯教室裡,學生們毫無防備地簇擁到一起,參演一場突如其來的悲情大戲。
在中國學生的記憶裡,這樣的校園場景並不陌生。
重提舊事,人們依然記得那天的氣氛。簡陋的背景板上,演講主題用紅色大字列印。催淚的音樂重複地放著,主講人情緒激昂,糟糕的音響時不時發出刺耳的雜音。
感恩教育就像是一份必須完成的作業,沒有人能夠掉隊。從小學到高中,總有機會碰上一次。
實際上,不僅講座內容雷同,給我們講課的人也有著同一副面孔。
2017年,「能量級別最高的大師級教育家」歐陽維建到山西朔州實驗小學開講,4000名學生集體痛哭的視頻引起爭議。身兼教育活動家、演講培訓專家、學生潛能激勵專家的他同時經營著多家教育諮詢公司,常年在北上廣多地進行培訓演講。
大師通常都業務廣泛。
2014年,仲雨陽在山東聊城一所小學作感恩演講,千名師生家長抱頭痛哭的照片被傳上網絡。他自稱是子路仲由的第75代傳人,集「全國著名心理學老師」「青年演說家」「潛能激發大師」「自信心訓練與口才主導師」「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師」「「和諧家庭和親子教育專家」等頭銜於一身。
2012年,彭成的全國巡迴演講會在四川洪雅中學隆重舉行。這位「著名演說家」是一千多所大中小學和企事業單位的榮譽校長、客座教授、榮譽董事長,號稱向全球十萬名貧寒學生提供幫助,向全球一百所城市一千萬人傳播感恩思想,影響了十億人。
這位「感恩教育推廣第一人」,近年來仍活躍在感恩教育一線,在各地中小學敬業開講。
鄭小四、李新平、王敏、劉瓏、陶宏開、魏建惠,同行數不勝數。
活動家、專家、演講家,講師往往頭銜多多,但知者寥寥,你甚至都搞不懂那些名詞到底從何而來。但這不妨礙他們親臨校園高談闊論。
大同小異的說辭被冠在每一個講師的介紹語裡,他們似乎共享著同一套模板。而你聽沒聽說過,並不影響他們成為知名教育家。
入場儀式不浮誇,無法襯託導師的偉大。/@梨視頻
「負責介紹的工作人員會給你安排一些虛的頭銜,烘託出講師的專家範兒。」山東某知名感恩教育演講公司人事主管曾對媒體透露,學歷不高沒關係,成為大師的秘訣在於背演講稿和看視頻,試講過關後即可到學校登臺演講。
當然,背稿只不過是基本功,煽情才是重點技能。隨便翻翻歷史新聞,試問哪一場感恩演講不是集體痛哭的。百人哭、千人哭,不過是常規操作罷了。
有時候你都懷疑,是不是眼淚才是他們的KPI。
他們的催淚套路也很容易總結。艱苦的小故事是必不可少的,條件允許的話可以播一些悽慘的故事視頻,然後再來幾個回合誅心追問。主講人沙啞的聲線配上《燭光裡的媽媽》BGM,情緒層層推進,方圓五米的同學都聲淚俱下了,你怎麼好意思不哭。
「說實話我這三四年都在看這種場面,這是我非常想得到的效果。」學生哭了,距離成功就不遠了。而這個成功,不是指向教育。
一場標準的感恩講座,一定是以賣書為結尾的。沒有買過幾本《讓生命充滿愛》《感恩在行動》《不要讓愛你的人失望》的孩子,是要被同齡人拋棄的。
捧著我的書,用力感恩。
講師現場賣書可以獲得一定比例的提成。據《南方周末》2014年的報導,一個最低水平的講師一個月能拿七八千,好的講師在兩萬左右。一套圖書光碟大概賣100元或以上,價格遠超市場同類產品。而這些資料甚至很有可能是盜版的。
聽免費的講座,買貴价的書。衝動消費的啟蒙大抵脫胎於此。利潤大頭極其依賴產品銷售的感恩產業,喝粥還是吃飯,全看講師表現。
「在經歷過一輪感恩教育之後,家長們往往會失去判斷力」,如此一來,場面自然是越誇張越好。
感恩教育面前,每個小孩都是不孝子
「媽媽我錯了!」
或許是怕臨場感不夠強烈,演講走到中程,真情環節總會突然上演。
三兩學生被邀請上臺,對著麥克風大聲懺悔,進行愛的剖白。大人含辛茹苦,兒女不知感恩。情景設問步步緊逼,學生逐條逐條承認自己的錯誤。愧疚之情如巨浪翻湧,學生家長相向而立,泣不成聲,最終一抱泯恩仇。
當眾懺悔是必不可少的環節。
擁抱、下跪、洗腳,堪稱感恩教育三連。
在感恩教育的現場,所有互動都變成了驚悚的親情表演。
感恩必須講究儀式感。
2013年,海南儋州市第一中學,6000名學生家長參與「在感恩中健康成長」報告會。學生高舉雙手,握拳高呼。在喊完「我愛你」之後,哭著擁抱身旁的父母親。
2014年,山東茌平縣賈寨鎮中心小學,1000人收聽勵志演講。小學生在講師引導下雙膝跪地,向家長俯首感恩,這場演講會的主題是「託起明天的太陽」。
2011年,重慶江津區石門鎮江津五中,300多名初二學生在田徑場給家長洗腳。熱水壺、洗腳盆擺放整齊,有專業洗腳老師講解步驟。
2015年上海嘉定區斌心學校,2018年河南沁陽一中、山東臨沂板泉鎮一中,分別舉行了感恩活動,近3000名學生向父母磕頭跪拜。
舞臺上的講師言之鑿鑿。他們的家庭觀念狹窄,偏愛極端的苦情故事,隨意捏造唬人的感恩哲學。而那些無中生有的假想,更是毫無邏輯可言。
在「知名教育家」的設定裡,家長的畫像永遠只有一種:雙手必定粗糙,臉上必有皺紋,為了孩子放棄所有,起早貪黑做牛做馬。
父母的形象永遠土不溜秋。
他們告訴學生,全世界只有中國孩子的母親最偉大。他們叮囑孩子,要承接大人的負面情緒,因為「如果母親的情緒不發洩出來,會得精神病」。
惟有忍耐,才叫知恩。除了順從,無以為報。
明明不過十來歲的孩子,卻仿佛已經身負累罪,擢髮難數。本該朝氣蓬勃的年紀,臉上沒有笑容,只有淚痕。
小朋友,你們的心已經黑了知道嗎/@微辣
罪名從天而降,愧疚感沒有來由。獨立之精神遠未成型,中國學生便早早地背上了愛的債務。
人類情感的複雜多維被徹底無視,親情被簡化成一道功利的單向計算題。愛自己和愛父母不可兼容,寧讓自己失望也不要「讓愛你的人失望」。我的降臨,是父母的苦痛源頭,是父母的人生負擔。養育之恩如泰山壓頂,餘生都是贖罪路。
在這樣的「教育」之下,我們還能期待那些困坐於操場的學生從中吸收到什麼呢。
「如果施恩者認為,我幫助了你,你就必須知恩圖報,實際上幫助的雙方就成為利益交換關係,失去了無私的愛」,南京師範大學教授馮建軍在接受《光明日報》採訪時表示,過分強調對施恩者的感恩,會從心理上強化親子間的不平等,對彼此的品德發展都不利。
感恩之情應當是有感而發的。它源自於真實的生活場景和關係互動,而不是懸空的悲慘故事和強加的倫理壓迫。「父母的愛是付出之愛,不求回報之愛」,華東師範大學教授高德勝認為,用回報的角度來激發感恩,是對父母之愛的貶低。
誇大艱辛、竭力煽情的說辭,根本稱不上是教育。而那些受外部刺激而逼出的情感,本身就是不真實的,更無法沉澱為品質。
眼淚是熱的,但愛已經涼了。正如紀伯倫所寫,孩子因你而來,而非為你而來。
當人生變成一場沒有盡頭的還債,親情便不再叫人留戀。它成為一種羈絆,苦澀難忍,擁之如齧檗吞針。最終連結彼此的,大抵只剩怨恨。
「孩子需要的不是對父母的感恩戴德,而是學會愛父母。我們應該提倡一種愛,這種愛是一種大愛,超越感恩的大愛。」
那些道理成為人們底色的一部分,
而餘威仍盛
雖然童年講座早已遠去,但感恩現場依然時刻在線。
親子綜藝,爹味爆表的明星家長,情緒飄忽,獎懲不明。孩子完成數個不明所以的罰跑之後,悔過念親恩,抹淚反思被放大的錯誤。
成年明星帶老爸老媽上節目,也躲不開老掉牙的洗腳作業。子女努力表白,父母迴避視線,後期無視尷尬,強行溫馨,總覺得文案能掩蓋一切。
少了洗腳的感恩是不完整的。
觀察室綜藝,不惑之年的男兒仍終日活在母親的掌控之下,走到哪都被緊緊跟隨。
煽情淪為固定段落,陳舊命題反覆咀嚼。人物性格和情感關係的側面明明如此豐富,而我們的呈現方式仍然單一。很多時候,連矛盾衝突以及衝突的消解都是沿用著十幾年不變的套路。
人工雕琢的感動很多,自然迸發的成長很少。情緒很濃,但討論很淺。
而這些「感恩文化」不僅滲透於娛樂消遣,還融入至工作場景。它蔓延在生活各個角落,將人緊緊包圍。
人終會離開校園,但感恩教育不會離開你。
不少公司的企業文化也鍾情此道。「一個沒上過大學的人,用量子力學教育我們感恩。」
學生自然體驗更深。「有次考試全班都沒考好,開班會的時候班主任拿出手機放起了《父親》。」
人們用隻言片語定義了愛,而那樣的愛又反過來把人們框定。如此往復,直至越走越窄。
臺下的孩子,有不哭的權利嗎?
在原生家庭成為重要話題、被年輕人仔細研究的今天,我們或許需要回溯,看看那些關於家關於愛的宏大命題,曾如何被簡單地詮釋。更需要反思,為何在眼下仍被粗暴地處理。
年少無知還未懂得犯尷尬癌,甚至還一臉崇拜跟風上前要籤名。三本書一百塊,買回家發現是一堆講稿,和在現場講的一字不差。
當信息流把遵義小學的講座視頻推到眼前,那場遙遠的記憶又被重新喚醒。
網友一面覺得好笑,吐槽當年臺上的人眼睛一閉一通亂扯就騙了他的眼淚;一面又覺得憤慨,恨那些偽專家無知無良,怨校方師者縱容配合。
於是當看到那個帶著質疑眼神、沒有參與掉淚的女孩在鏡頭前一閃而過時,他們驚喜地歡呼,用戲謔的口吻表達慶幸,稱她必成大器。
圖/@野比大熊
那些眼淚與鼻涕齊飛、嗚咽和口號齊鳴的壯烈場面,已無人再願重新經歷。
回過神來,人們才發現,原來真正的愛的教育,根本就不需要聲嘶力竭。
《讓傳銷式「感恩教育」遠離校園》. 新京報, 2017-5-26
《4000多名師生集體痛哭,感恩的扭曲還是教育的淪喪》, 中國新聞周刊, 2017
《朔州某小學數千學生聽演講集體痛哭 是感恩教育還是洗腦營銷》, 新京報, 2017-5-26
《我們需要怎樣的感恩教育》, 光明日報, 2017-6-12
《山東一小學辦感恩演講會 百名學生下跪痛哭》,網易新聞, 2014
《感恩教育的鱷魚之淚》, 南方周末, 2014-10-30
作者 | 庫珀
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