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大哭的感恩教育,我拒絕接受

2020-12-11 新周刊

執著於孩子的眼淚,看中的還是家長的錢包。/《看上去很美》

「思考一下,你做了哪些對不起爸爸媽媽的事?」

「從今天開始,你還要不要跟他們吵架,會不會跟他們頂嘴,還會不會玩遊戲看電視?想一想,他們對你要求嚴格,他們是不是為了你好?」

「反反覆覆地去思考,永遠都要記住今天,鄭老師說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永遠都不要忘記。」

催淚的背景音樂,苦口婆心的語調。乍看文字,以為是哪個跋扈的混混正在接受靈魂洗滌。

近日,一段遵義市紅花崗區第八小學的校園講座視頻被翻了出來。

鏡頭下,孩子們雙手扶膝,坐著小板凳,一個個羞愧地低頭抽泣,哭成淚人。舞臺背景板裡顯示,視頻所拍攝的演講會主題為「家庭教育·立德樹人·感恩圓夢」。

不哭不合群。/@野比大熊

我小學畢業都快20年了,這招竟然還有市場

短短三十秒的視頻,成功引發網友的應激障礙。

噩夢閃回,成年人在評論區控訴童年創傷。

人們明明互不相識,來自天南海北,而經歷卻幾無差別。沒有人能想到,有一天,感恩講座竟然也能在集體回憶裡佔有一席之地。

烈日下的操場上,開大型會議才啟用的階梯教室裡,學生們毫無防備地簇擁到一起,參演一場突如其來的悲情大戲。

在中國學生的記憶裡,這樣的校園場景並不陌生。

重提舊事,人們依然記得那天的氣氛。簡陋的背景板上,演講主題用紅色大字列印。催淚的音樂重複地放著,主講人情緒激昂,糟糕的音響時不時發出刺耳的雜音。

感恩教育就像是一份必須完成的作業,沒有人能夠掉隊。從小學到高中,總有機會碰上一次。

實際上,不僅講座內容雷同,給我們講課的人也有著同一副面孔。

2017年,「能量級別最高的大師級教育家」歐陽維建到山西朔州實驗小學開講,4000名學生集體痛哭的視頻引起爭議。身兼教育活動家、演講培訓專家、學生潛能激勵專家的他同時經營著多家教育諮詢公司,常年在北上廣多地進行培訓演講。

大師通常都業務廣泛。

2014年,仲雨陽在山東聊城一所小學作感恩演講,千名師生家長抱頭痛哭的照片被傳上網絡。他自稱是子路仲由的第75代傳人,集「全國著名心理學老師」「青年演說家」「潛能激發大師」「自信心訓練與口才主導師」「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師」「「和諧家庭和親子教育專家」等頭銜於一身。

2012年,彭成的全國巡迴演講會在四川洪雅中學隆重舉行。這位「著名演說家」是一千多所大中小學和企事業單位的榮譽校長、客座教授、榮譽董事長,號稱向全球十萬名貧寒學生提供幫助,向全球一百所城市一千萬人傳播感恩思想,影響了十億人。

這位「感恩教育推廣第一人」,近年來仍活躍在感恩教育一線,在各地中小學敬業開講。

鄭小四、李新平、王敏、劉瓏、陶宏開、魏建惠,同行數不勝數。

活動家、專家、演講家,講師往往頭銜多多,但知者寥寥,你甚至都搞不懂那些名詞到底從何而來。但這不妨礙他們親臨校園高談闊論。

大同小異的說辭被冠在每一個講師的介紹語裡,他們似乎共享著同一套模板。而你聽沒聽說過,並不影響他們成為知名教育家。

入場儀式不浮誇,無法襯託導師的偉大。/@梨視頻

「負責介紹的工作人員會給你安排一些虛的頭銜,烘託出講師的專家範兒。」山東某知名感恩教育演講公司人事主管曾對媒體透露,學歷不高沒關係,成為大師的秘訣在於背演講稿和看視頻,試講過關後即可到學校登臺演講。

當然,背稿只不過是基本功,煽情才是重點技能。隨便翻翻歷史新聞,試問哪一場感恩演講不是集體痛哭的。百人哭、千人哭,不過是常規操作罷了。

有時候你都懷疑,是不是眼淚才是他們的KPI。

他們的催淚套路也很容易總結。艱苦的小故事是必不可少的,條件允許的話可以播一些悽慘的故事視頻,然後再來幾個回合誅心追問。主講人沙啞的聲線配上《燭光裡的媽媽》BGM,情緒層層推進,方圓五米的同學都聲淚俱下了,你怎麼好意思不哭。

「說實話我這三四年都在看這種場面,這是我非常想得到的效果。」學生哭了,距離成功就不遠了。而這個成功,不是指向教育。

一場標準的感恩講座,一定是以賣書為結尾的。沒有買過幾本《讓生命充滿愛》《感恩在行動》《不要讓愛你的人失望》的孩子,是要被同齡人拋棄的。

捧著我的書,用力感恩。

講師現場賣書可以獲得一定比例的提成。據《南方周末》2014年的報導,一個最低水平的講師一個月能拿七八千,好的講師在兩萬左右。一套圖書光碟大概賣100元或以上,價格遠超市場同類產品。而這些資料甚至很有可能是盜版的。

聽免費的講座,買貴价的書。衝動消費的啟蒙大抵脫胎於此。利潤大頭極其依賴產品銷售的感恩產業,喝粥還是吃飯,全看講師表現。

「在經歷過一輪感恩教育之後,家長們往往會失去判斷力」,如此一來,場面自然是越誇張越好。

感恩教育面前,每個小孩都是不孝子

「媽媽我錯了!」

或許是怕臨場感不夠強烈,演講走到中程,真情環節總會突然上演。

三兩學生被邀請上臺,對著麥克風大聲懺悔,進行愛的剖白。大人含辛茹苦,兒女不知感恩。情景設問步步緊逼,學生逐條逐條承認自己的錯誤。愧疚之情如巨浪翻湧,學生家長相向而立,泣不成聲,最終一抱泯恩仇。

當眾懺悔是必不可少的環節。

擁抱、下跪、洗腳,堪稱感恩教育三連。

在感恩教育的現場,所有互動都變成了驚悚的親情表演。

感恩必須講究儀式感。

2013年,海南儋州市第一中學,6000名學生家長參與「在感恩中健康成長」報告會。學生高舉雙手,握拳高呼。在喊完「我愛你」之後,哭著擁抱身旁的父母親。

2014年,山東茌平縣賈寨鎮中心小學,1000人收聽勵志演講。小學生在講師引導下雙膝跪地,向家長俯首感恩,這場演講會的主題是「託起明天的太陽」。

2011年,重慶江津區石門鎮江津五中,300多名初二學生在田徑場給家長洗腳。熱水壺、洗腳盆擺放整齊,有專業洗腳老師講解步驟。

2015年上海嘉定區斌心學校,2018年河南沁陽一中、山東臨沂板泉鎮一中,分別舉行了感恩活動,近3000名學生向父母磕頭跪拜。

舞臺上的講師言之鑿鑿。他們的家庭觀念狹窄,偏愛極端的苦情故事,隨意捏造唬人的感恩哲學。而那些無中生有的假想,更是毫無邏輯可言。

在「知名教育家」的設定裡,家長的畫像永遠只有一種:雙手必定粗糙,臉上必有皺紋,為了孩子放棄所有,起早貪黑做牛做馬。

父母的形象永遠土不溜秋。

他們告訴學生,全世界只有中國孩子的母親最偉大。他們叮囑孩子,要承接大人的負面情緒,因為「如果母親的情緒不發洩出來,會得精神病」。

惟有忍耐,才叫知恩。除了順從,無以為報。

明明不過十來歲的孩子,卻仿佛已經身負累罪,擢髮難數。本該朝氣蓬勃的年紀,臉上沒有笑容,只有淚痕。

小朋友,你們的心已經黑了知道嗎/@微辣

罪名從天而降,愧疚感沒有來由。獨立之精神遠未成型,中國學生便早早地背上了愛的債務。

人類情感的複雜多維被徹底無視,親情被簡化成一道功利的單向計算題。愛自己和愛父母不可兼容,寧讓自己失望也不要「讓愛你的人失望」。我的降臨,是父母的苦痛源頭,是父母的人生負擔。養育之恩如泰山壓頂,餘生都是贖罪路。

在這樣的「教育」之下,我們還能期待那些困坐於操場的學生從中吸收到什麼呢。

「如果施恩者認為,我幫助了你,你就必須知恩圖報,實際上幫助的雙方就成為利益交換關係,失去了無私的愛」,南京師範大學教授馮建軍在接受《光明日報》採訪時表示,過分強調對施恩者的感恩,會從心理上強化親子間的不平等,對彼此的品德發展都不利。

感恩之情應當是有感而發的。它源自於真實的生活場景和關係互動,而不是懸空的悲慘故事和強加的倫理壓迫。「父母的愛是付出之愛,不求回報之愛」,華東師範大學教授高德勝認為,用回報的角度來激發感恩,是對父母之愛的貶低。

誇大艱辛、竭力煽情的說辭,根本稱不上是教育。而那些受外部刺激而逼出的情感,本身就是不真實的,更無法沉澱為品質。

眼淚是熱的,但愛已經涼了。正如紀伯倫所寫,孩子因你而來,而非為你而來。

當人生變成一場沒有盡頭的還債,親情便不再叫人留戀。它成為一種羈絆,苦澀難忍,擁之如齧檗吞針。最終連結彼此的,大抵只剩怨恨。

「孩子需要的不是對父母的感恩戴德,而是學會愛父母。我們應該提倡一種愛,這種愛是一種大愛,超越感恩的大愛。」

那些道理成為人們底色的一部分,

而餘威仍盛

雖然童年講座早已遠去,但感恩現場依然時刻在線。

親子綜藝,爹味爆表的明星家長,情緒飄忽,獎懲不明。孩子完成數個不明所以的罰跑之後,悔過念親恩,抹淚反思被放大的錯誤。

成年明星帶老爸老媽上節目,也躲不開老掉牙的洗腳作業。子女努力表白,父母迴避視線,後期無視尷尬,強行溫馨,總覺得文案能掩蓋一切。

少了洗腳的感恩是不完整的。

觀察室綜藝,不惑之年的男兒仍終日活在母親的掌控之下,走到哪都被緊緊跟隨。

煽情淪為固定段落,陳舊命題反覆咀嚼。人物性格和情感關係的側面明明如此豐富,而我們的呈現方式仍然單一。很多時候,連矛盾衝突以及衝突的消解都是沿用著十幾年不變的套路。

人工雕琢的感動很多,自然迸發的成長很少。情緒很濃,但討論很淺。

而這些「感恩文化」不僅滲透於娛樂消遣,還融入至工作場景。它蔓延在生活各個角落,將人緊緊包圍。

人終會離開校園,但感恩教育不會離開你。

不少公司的企業文化也鍾情此道。「一個沒上過大學的人,用量子力學教育我們感恩。」

學生自然體驗更深。「有次考試全班都沒考好,開班會的時候班主任拿出手機放起了《父親》。」

人們用隻言片語定義了愛,而那樣的愛又反過來把人們框定。如此往復,直至越走越窄。

臺下的孩子,有不哭的權利嗎?

在原生家庭成為重要話題、被年輕人仔細研究的今天,我們或許需要回溯,看看那些關於家關於愛的宏大命題,曾如何被簡單地詮釋。更需要反思,為何在眼下仍被粗暴地處理。

年少無知還未懂得犯尷尬癌,甚至還一臉崇拜跟風上前要籤名。三本書一百塊,買回家發現是一堆講稿,和在現場講的一字不差。

當信息流把遵義小學的講座視頻推到眼前,那場遙遠的記憶又被重新喚醒。

網友一面覺得好笑,吐槽當年臺上的人眼睛一閉一通亂扯就騙了他的眼淚;一面又覺得憤慨,恨那些偽專家無知無良,怨校方師者縱容配合。

於是當看到那個帶著質疑眼神、沒有參與掉淚的女孩在鏡頭前一閃而過時,他們驚喜地歡呼,用戲謔的口吻表達慶幸,稱她必成大器。

圖/@野比大熊

那些眼淚與鼻涕齊飛、嗚咽和口號齊鳴的壯烈場面,已無人再願重新經歷。

回過神來,人們才發現,原來真正的愛的教育,根本就不需要聲嘶力竭。

《讓傳銷式「感恩教育」遠離校園》. 新京報, 2017-5-26

《4000多名師生集體痛哭,感恩的扭曲還是教育的淪喪》, 中國新聞周刊, 2017

《朔州某小學數千學生聽演講集體痛哭 是感恩教育還是洗腦營銷》, 新京報, 2017-5-26

《我們需要怎樣的感恩教育》, 光明日報, 2017-6-12

《山東一小學辦感恩演講會 百名學生下跪痛哭》,網易新聞, 2014

《感恩教育的鱷魚之淚》, 南方周末, 2014-10-30

作者 | 庫珀

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不聽話就是不知感恩?「感恩教育」需要平常心
    另一些家長卻認為,孩子要從小培養感恩意識,現在都不「孝順」以後可怎麼辦。甚至有人說,應該讓孩子好好學學《弟子規》,這樣才能知道父母養大自己多不容易,任何時候都要心懷感恩。然而,我卻陷入了深深思考,時間已經過去幾千年,我們的孩子依然需要時刻謹遵「孝道」,感恩教育真的僅僅是要求孩子聽話恭順麼?
  • 拒絕「飯桌式」溺愛,教育孩子在味道中懂得感恩
    從孩子吃的第一口飯開始,父母給予孩子的是必定是感恩教育,而不是「飯桌式」的溺愛。對於孩子無理的需求,家長也要學會說「不」,用「強硬」的態度拒絕孩子。家長「強硬」的拒絕態度,目的是讓孩子明白:家長才是中的話事權重者。如果家長沒有「權威」的形象,只會讓孩子無法無天難以管教,因為不管教的孩子永遠不會有教養,也不懂得什麼叫教訓。
  • 【時事快評】異化的感恩教育
    原標題:異化的感恩教育  在山西省朔州市實驗小學近日組織的一場感恩教育專場報告會上,數千名小學生被演講者一番頗具煽情性的演說感動得「集體痛哭」,學生們哭著說:「老師辛苦了,爸媽我愛你們,我要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 拒絕「飯桌式」溺愛,教育孩子在味道中,懂得感恩
    從孩子吃的第一口飯開始,父母給予孩子的是必定是感恩教育,而不是「飯桌式」的溺愛。如果父母不懂得從正面去教育孩子珍惜一粥一飯,感恩父母的哺育之恩,而是演變成「飯桌式溺愛」,那麼,「飯桌式溺愛」演變成飯桌上的有求必應,成為孩子撒潑打滾的新一個突破口。
  • 讓孩子學會感恩,這一招把孩子教育的心服口服
    我要這個玩具!我想喝飲料。每位孩子都是爸媽的心肝寶貝,面對孩子們有時候過分的要求,也不會狠下心去拒絕,看不得孩子那迫切、渴望的眼神,儘可能的滿足他們。但父母無私付出,孩子多數情況是會將它視為理所當然,導致需索無度,倘若不給予就開始大哭大鬧,讓爸爸媽媽手足無措,但若孩子懂得感恩知足,這些失控場面就可以避免掉。
  • 朱春悅:集體跪拜的「孝道教育」不可取
    近日,安徽蚌埠一小學的趙老師對學生進行「跪拜式」孝道教育,和學生們面對面跪拜父母。(西安商報)筆者認為,趙老師此舉大可不必。孝道教育本應是一個長期的教育過程,而不應該是如此速成式的、形式主義的跪拜式感恩。孝道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我們應該傳承也必須傳承。孝道的核心是孝心,是思想意識。
  • 「讓學生用口罩捂眼睛」別把感恩教育曲解了
    圍繞感恩教育,又雙叒叕爆出了一則奇葩新聞。近日,邢臺市寧晉縣教育局通報「學生集體用口罩捂鼻子眼睛」網傳視頻相關情況。但令人遺憾的是,現實中,不少學校在開展感恩教育時,常常出現一感恩就感情衝動的情形,乃至做出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學生集體用口罩捂眼睛」的感恩教育,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口罩是用來防疫防病毒的,咋就捂上了眼睛呢?
  • 家庭教育之感恩教育(一)
    然而後來母子關係讓人大跌眼鏡,因為上學的事反目成「仇」,衝突不斷,誰也不服誰,媽媽從兒子不上學的那天起,就拒絕給兒子做飯了,兒子說你不做我也不吃,就在家裡打遊戲,爸爸夾在中間媽媽如此的愛孩子,卻培養了一個不懂感恩的「白眼狼」,媽媽困惑了。其實,不懂感恩是錯誤教育的結果,主要是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 山西一學校感恩演講被指洗腦 小學生聽課集體痛哭
    近日,一段「朔州市實驗小學學生,聽取感恩教育課程,集體痛哭」的視頻在網上流傳,網友不認同學校行為,稱演講者歐陽維建是「洗腦」「文化傳銷」。  昨日,該校校長回應新京報記者稱,此舉是為了幫助學生學會感恩。朔州市教育局則表示,目前暫不掌握具體情況。  歐陽維建表示,自己的行為合法合理,不符合傳銷特點。
  • 「讓學生用口罩捂眼睛」,別把感恩教育的「樓」蓋歪了
    圍繞感恩教育,又雙叒叕爆出了一則奇葩新聞。近日,邢臺市寧晉縣教育局通報「學生集體用口罩捂鼻子眼睛」網傳視頻相關情況。通報稱,經調查,唐邱中學學生佩戴口罩不規範問題,系該校組織開展感恩教育活動時,因情境創設環節學生佩戴眼罩效果更佳,部分學生就地取材用口罩代替了眼罩,未考慮到會引發不良影響。教育局稱,對學校組織的類似活動,將嚴格審批流程,杜絕類似事情發生。
  • 這樣拒絕孩子的「無理取鬧」,更容易讓他接受
    拒絕不是為了拒絕孩子的需求,而是以拒絕的方式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示例一,在乘車的時候,寶寶不樂意坐安全座椅,非要像大人一樣坐在座位上。媽媽不同意,堅持把寶寶放在安全座椅上,寶寶立刻大哭,非要站起來。示列二,在商場中,寶媽們儘管和孩子商量好了不買東西,但到了商場,寶寶見什麼就要什麼,不買就大哭大鬧,甚至就地撒潑打滾。
  • 全校學生集體唱跳《聽我說謝謝你》感恩老師
    「日子那麼長,我在你的身旁,見證你成長,讓我感到充滿力量……」深情的歌聲響起,不是專業歌手,而是幾名普通的一線教師為孩子們唱出自己的心聲;「在無數平凡和不平凡的職業中,我擁有寶石般閃亮的職業:我驕傲,我是一名教師!」抑揚頓挫的朗誦,不是舞臺選秀,而是幾名語文老師,由衷表達對教育事業的熱愛與忠誠。
  • 孩子被拒絕就大哭大鬧,父母情緒教育三步走
    孩子經常一被拒絕就崩潰、哭鬧或大吼大叫,絲毫沒有被拒絕的勇氣,這樣的表現是因為孩子不耐挫嗎?其實未必,我們實際問了幾個孩子「被拒絕是什麼樣的感覺」,有些孩子說「很討厭,為什麼都要聽你的」、有些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為什麼不行」,還有人說「大人都只會拒絕、說不行」。
  • 感恩遇見,感謝相伴,感悟成長 鄭州11中新疆部舉行集體生日會
    範曉太老師對新疆班學生進行感恩教育10月22日,鄭州11中新疆部在思源餐廳為九月、十月過生日的50餘名同學舉行了一場別出心裁的集體生日會。學校校長郭勤學,副校長王冬魁、張磊等領導與師生共同慶祝。生日,是每個人成長的重要印記。為了彌補新疆學子不能回家過生日的遺憾,讓同學們能夠在忙碌的學習之餘留下一份甜蜜而珍貴的回憶,學校每兩個月都會為學生舉行一次集體生日會。
  • 一個家庭最大的幸福,是養出懂得感恩的孩子
    讓孩子學會感恩的關鍵是通過家庭教育讓孩子學會知恩和感恩。 只有這樣,孩子才能以平等的眼光對待每一個生命,尊重每一份平凡的工作,更尊重自己。 只有懂得感恩的人,一生的委屈才會少一些。
  • 「感恩」並不是「講」出來的,傳銷式感恩教育,只會適得其反
    前兩天和表妹一塊兒出去逛街,表妹向我吐槽,"我家小魔王真是絕了,他真的太不懂事了。你說我跟孩子他爸,白天在外邊兒工作,累得像狗一樣,每天還要接孩子上學,放學;到家了,還要伺候孩子吃飯,洗澡,洗衣服……孩子不懂得感恩也就算了,他還要惹事兒——飯菜不好吃,想要吃零食,房間有點兒亂,想要新玩具。啥也不幫忙,要的東西倒挺多,跟個大爺似的。你說這孩子怎麼回事兒,我倆平時也沒少教他,做人要學會感恩。
  • 大學生感恩教育與責任意識的培養
    感恩教育具有十分豐富的內涵,以感恩教育為切入點推進大學生責任意識的培養十分必要且可行,這對於豐富感恩教育的內涵和增強大學生的責任意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大學生的感恩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教育工作者應該遵循一定的教育規律,運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對大學生進行感恩教育,讓大學生學會知恩,感恩,報恩和施恩,完善和健全大學生的人格。
  • 「你走開,我不跟你玩」孩子交友被拒絕,三步讓孩子學會接受拒絕
    有一種家長在自己家的孩子被拒絕後,直接就教育起別人的孩子來。比如我媽有一次帶我家孩子在樓下玩,我家孩子被一個小男孩拒絕了,看到心愛的外孫受委屈,我媽氣憤道:「你這麼兇,以後肯定連媳婦都娶不到!」沒想到這孩子十分在意自己能否娶到媳婦兒,聽了這話仰面大哭,他媽趕緊跑過來哄、詢問孩子怎麼了,這孩子伸出氣得顫顫巍巍的手指著我媽委屈地告狀:「她說我娶不到媳婦,我娶得到!娶得到!」
  • 怎樣培養感恩的孩子,如何教育孩子學會感恩,懂得愛,收穫幸福
    調查結果從側面反映了,我們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其中較為突出的莫過於對孩子「感恩教育」的不足。殊不知,從小教孩子學會感恩、懂得愛,才是父母一生最大的福報,心存感恩的孩子才會收穫一生的幸福。下面分別從「有一種愛叫做感恩」、「為什麼孩子不感恩」、「怎樣培養感恩的孩子」談一談「感恩教育」。
  • 對孩子的感恩教育,不應只在感恩節
    最近無論商場還是網絡平臺,紛紛推出了各種感恩節活動,雖然在幼兒園裡沒有過感恩節的節日傳統,但說起感恩教育,這應該成為孩子在幼兒園裡的必修課所以,在感恩教育中,首先我們可以帶著孩子一起來表達感恩。但更多時候,孩子自己是很願意了解和參與集體活動的。比如在幼兒園裡玩遊戲老師會刻意安排組織者,領導者等,讓孩子們感覺得到自己被信任、被需要,同時也能夠感覺到成人、父母的不容易。這樣的孩子,自然也更有感恩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