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文發表在2017年《教學考試》第25期,這次發布的是前半部分,主要是為了糾正2015年的一道高考題存在的錯誤,該錯誤反映出我國經濟學界的匯率理論的空白,撰寫此文就是為了填補這個空白,很多人懷疑我是否具備這個資格,只能用事實來說話)
匯率問題進入高考需要填補的理論空白
——命制和解答匯率變動類試題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河北省清河中學 孫恆振
【提要】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匯率變動、幣值變動都是常見的經濟現象,匯率變動與幣值變動既有區別又有聯繫,但是,在高中政治教學中,普遍存在把匯率變動等同於幣值變動的錯誤認識,這種錯誤認識在近年來的高考模擬試題中頻繁出現,甚至在要求極為嚴格的高考試題中,也出現了這種錯誤,釐清匯率變動與幣值變動才能為匯率問題進入高考掃清障礙,才能為高中政治學科相關內容的教學開闢道路。
【關鍵詞】幣值;匯率;相對幣值;匯率變動
【正文】
匯率變動是與國際貿易直接相關的一種常見的經濟現象,適應經濟全球化的實際,現行高中思想政治課教材《經濟生活》第一課設計了關於匯率的知識,匯率也成了高考考綱中的一個考點。受其影響,高考與各地的模擬試題中出現了考查匯率變動的試題,但是,由於我國經濟學領域的匯率理論存在盲區,導致包括高考試題在內的一些此類試題出現了明顯的錯誤,這些錯誤隨著高考試題、模擬試題的擴散已經並且正在影響著廣大高中師生。為了高中政治課教學的順利開展,填補匯率理論的空白已經刻不容緩。
一.「匯率變動」並不等同於「幣值變動」
當今時代,世界各國普遍使用的是紙幣,匯率的高低受供求關係的影響,但根本上還是由貨幣的幣值(購買力)決定的。例如,我們假定1美元在美國可以購買6件M商品,而1元人民幣在中國只能購買1件M商品,則美元與人民幣的匯率就是1:6。當然,這裡的匯率是理論上的匯率,實際的匯率還會受供求關係的影響,有可能略高於這個值也可能略低於這個值。
在經濟運行中,匯率與幣值都是不斷變化的,以上面的數據為例,如果今年1美元依舊可以購買6件M商品,而1元人民幣只能購買0.8件M商品,則匯率就由原來的1:6變為1:7.5。在這裡,美元的幣值(購買力)不變,人民幣對內貶值20%(購買力1件→0.8件);美元的幣值雖然沒有變化,但是美元卻對人民幣升值25%(計算過程:(7.5-6)÷6×100%=25%)。
從上面的數據不難看出,雖然美元兌換人民幣的匯率提高了25%,但美元的幣值(購買力)並沒有發生變化(仍然是1美元購買1件M商品),據此我們可以確定,幣值的變動有可能引起匯率的變化,但「匯率變動」≠「幣值變動」,某種貨幣匯率的漲跌並不一定意味著該貨幣幣值(購買力)的增減。
幣值的變動會引起匯率的變化,人民幣對內貶值20%,意味著流通中的人民幣超出了流通中實際需要的貨幣量的25%,即貶值後的1.25元人民幣的購買力相當於貶值前1元人民幣的購買力,貶值率=(1.25-1)÷1.25=20%,人民幣對美元的貶值率也是20%
同樣,如果美元對內貶值20%(有原來的1美元購買6件M商品→1美元購買4.8件M商品),人民幣的幣值不變(1元人民幣購買1件M商品),則匯率變為1美元兌換4.8元人民幣,即美元對人民幣貶值20%。
在其他國家的貨幣幣值不變的情況下,某國貨幣的幣值(購買力)與該貨幣兌換外幣的匯率成正比。一種貨幣的匯率的變動(升高或下降),如果不是該貨幣的幣值變化引起,則匯率變化不影響該國貨幣在國際市場上的購買力。
二.世界各國的紙幣的購買力總體呈下降趨勢
目前世界各國普遍使用的是紙幣,紙幣總的趨勢一直是貶值,同樣數量的紙幣可以購買的商品數量越來越少,即紙幣的購買力呈下降趨勢——紙幣的幣值在縮小。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人民幣一直處於貶值的趨勢,根據《中國曆年通貨膨脹率數據(1980-2016)》( http://mt.sohu.com/20160708/n458383214.shtml),中國自1980到2016這37年的時間裡,通貨膨脹率負值只出現過四次,分別是1998年的-0.8%、1999年的-1.4%、2002年的-0.8%以及2009年的-0.7%,其中1999年的-1.4%是近37年來的最低值,而最高值出現在1994年,高達24.1%的通貨膨脹率。
美國的貨幣的也是一直呈貶值趨勢,根據美國官方網站的數據,美元自1956年以來的60年中,只有在2009年的通脹率為負值(-0.34%),其他年份均在貶值(美元自1913年以來歷年的年度通脹率http://inflationdata.com/inflat人·5ion/Inflation_Rate/HistoricalInflation.aspx),也就是說,美元貶值也是大勢所趨,美元的購買力同樣也一直是下降趨勢。下表是來自該網站的美元60年中每年通脹率的具體數據:
年份
1956
1957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通脹率(%)
1.52
3.34
2.13
1.01
1.07
1.20
1.20
1.24
1.28
1.59
年份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通脹率(%)
3.10
2.78
4.27
5.46
5.84
4.30
3.27
6.16
11.03
9.20
年份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通脹率(%)
5.75
6.50
7.62
11.22
13.58
10.35
6.16
3.22
4.30
3.55
年份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通脹率(%)
1.91
3.66
4.08
4.83
5.39
4.25
3.03
2.96
2.61
2.81
年份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通脹率(%)
2.93
2.34
1.55
2.19
3.38
2.83
1.59
2.27
2.68
3.39
年份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通脹率(%)
3.24
2.85
3.85
-0.34
1.64
3.16
2.47
1.47
1.62
0.12
60年中,只有2009年這一年美元對內升值(購買力增加),其他的59年都是在貶值,其中有4年(1974、1979、1980、1981)的通脹率都超過了10%,美元購買力下降的趨勢是很明顯的。
總之,無論是中國的人民幣還是美國的美元,貶值是大勢所趨,持有任何國家的紙幣都存在幣值(購買力)縮水的風險。
三.2015年全國Ⅰ卷第15題命題者的解題思路值得商榷
2015新課標Ⅰ卷第15題是考查美元匯率變化的影響的一道試題,筆者認為,該題的答案不能成立,該題如下:
2015年3月6日,美元指數收盤較前一交易日上漲1.416 4點;3月9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較前一交易日又貶值30個基點。美元持續升值將對中國經濟產生多方面的影響,其中積極的方面在於()
①擴大中國出口商品的價格優勢,增加出口
②提升中國外匯儲備的國際購買力
③抑制中國居民的出境旅遊,從而增加國內儲蓄
④優化中國對外投資結構,加快「走出去」步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試題分析】
該題題幹有兩個數據,一個是美元指數上漲、一個是人民幣對美元貶值。根據這兩個信息,我們能得出答案A中的題枝②「提升中國外匯儲備的國際購買力」的結論嗎?
美元指數(也稱美匯指數)是衡量美元在國際外匯市場匯率變化的一項綜合指標,由美元對六個主要國際貨幣(歐元、日元、英鎊、加拿大元、瑞典克朗和瑞士法郎)的匯率經過加權平均數計算獲得。也就是說,美元指數反映的只是美元匯率的變動,美元指數上漲表示美元對其他貨幣升值,並不意味著美元的購買力增加。我國的外匯儲備以美元為主,如果美元對美元之外的所有貨幣升值,只是說明同樣的美元可以兌換的其他貨幣增加,並不意味著同樣的美元可以購買更多的商品(如果其他過的貨幣的幣值保持不變,或者對內貶值的幅度小於外幣對美元對內貶值的幅度,才能保證美元在國際市場的購買力增加)。而該題的答案明顯是按照「美元匯率上漲=美元購買力提高」的邏輯得出的,因而是不能成立的。
我們假定美元對內貶值10%(1美元購買6件M商品→1美元購買5.4件M商品),人民幣對內貶值20%(1元人民幣購買1件M商品→1元人民幣購買0.8件M商品),則美元兌換人民幣的匯率由過去的1:6上漲為1:5.4÷0.8,即1:6.75。雖然美元對人民幣的匯率上漲了,上漲率為(6.75-6)÷6×100%=12.5%,但是,美元的購買力不但沒有提高,而且下降了10%(原來1美元購買6件M商品,現在只能購買5.4件M商品)。
總之,該題答案中的題枝②是按照「美元匯率上漲=美元幣值(購買力)提高」的思路命制的,由於這個思路本身是錯誤的,因而該題的答案也就不可能成立。
本文第二部分的數據及其分析已經說明,美元60年來只有一年的通脹率為負值,其餘的59年美元的購買力都是在下降,我國的外匯儲備以美元為主,就意味著根據美元匯率升高得出我國的外匯儲備購買力提高只是建立在錯誤邏輯之上的主觀想像,事實已經證明是不可能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