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星球的人都在關注吃與健康的問題,在美國,排在2018年健康話題熱搜榜首位的是生酮飲食;在咱們這兒,近幾天點擊及回復達2億多的話題是吃火鍋要不要配米飯。大家對這事兒的熱情,有超過豆漿應該是鹹還是甜的較真勁兒。在學界,碳水化合物之爭也在年終再次掀起了小波瀾,之所以說再次,是因為這話題的證據和觀點,總是在相互撕,沒有停過。要扯清這事兒,咱們還是先回到源頭吧。
咱們先複習基礎知識。在18世紀的時候,有德國學者從甜菜中分離出純糖,從葡萄中弄出了葡萄糖;1812年俄國化學家發現植物澱粉在稀酸中加熱可水解為葡萄糖;1884年有學者分析出了結構,發現這些化合物含碳、氫、氧,氫與氧的比例是2:1,與水相同,由此就有了碳水化合物這個名稱。碳水化合物是生命細胞結構的主要成分,也是供能來源,並且調節細胞活動。碳水化合物按結構可細分為單糖、二糖、低聚糖、多糖,糖的結合物有糖脂、糖蛋白、蛋白多糖。碳水化合物除了構成機體細胞及供能外,還有儲存熱量、維持大腦功能、調節脂肪代謝、提供膳食纖維、節約蛋白質、抗生酮、解毒、加強腸道功能等生理功能。
從基礎知識中咱們可以看出,碳水化合物是生命之源,這麼重要,咋能說斷就斷?那麼,缺了碳水化合物會咋樣呢?直接的結果就是全身無力、疲乏、頭暈、心悸、腦功能障礙,嚴重者就發生低血糖昏迷;碳水化合物多了會是啥樣?過多時就轉化為脂肪,外觀肥肥,並導致高血脂、糖尿病、心血管事件。因此,碳水化合物的補充要適量,每天至少需攝入50克到100克可消化的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的來源是糖類、穀物、水果、乾果和幹豆,還有根莖類蔬菜。
咱們回到吃火鍋要不要配米飯的問題。如果是全家人吃火鍋,時刻對腰圍保持高度警惕的小姑娘,可能會拒絕米飯,這時,姥姥或許就要現身說法,「要吃啊,咱們這輩人都知道,當年低標準時沒米飯吃,餓得大姨媽都不來呢。年輕輕的不好好吃飯,以後嫁人不生娃咋辦?」小姑娘的舅舅在這種情境中多會反駁,「吃那麼飯幹啥,我每天才吃1飯米飯,都得糖尿病了。」這時的小姑娘會陷入迷茫,吃飯怕胖,不吃,倒不怕將來生不了娃,也真的討厭大姨媽每月串門,但自己卻也真有過幾天不吃主食被餓暈的經歷,也聽說過總餓暈會變傻,真是糾結呢。那麼,這一家三代誰佔理?從科學角度看,都沒全錯,但也都是以偏概全。
科普界有句常話,拋開量談品種是流氓,但是,在碳水化合物這事兒上,恰恰是量難把握,應該關注的是份量,是比例,這其中的道理是,常人根本沒有可能算清每天到底吃入了多少克碳水化合物,因為對食物中碳水化合物的來源和含量就沒有概念。但是,生活現實和科研數據的確是太難對板。聊到這兒,咱們還要再引入基本概念,碳水飲食分類。具體而言是講供能比超過65%的叫高碳水飲食;供能比在45%到65%的叫中碳水飲食;供能比小於45%的叫低碳水飲食。這級還可細分,供能比在26%到44%是輕度限制碳水飲食;攝入量少於每天130克是低碳水飲食,攝入量在每天20克到50克的是極低碳水飲食。所謂生酮飲食就是高脂、低碳水、適量蛋白,這就是「真的明星都是靠吃肉減肥」傳說的由來,因為生酮飲食是有許多好萊塢女演員在代言的。
聊到這兒,相信大家已經有思路,碳水化合物的關鍵是攝入比例,不能不吃,也不能吃太多。官方給出的膳食營養建議也是從這個道理出發,認為碳水供能應該在50%到65%。但是,現實的情況是,在改開之前,物質短缺,城裡人的食物要憑票限量,那時候,副食太少,居民們的碳水供能比是70%;當前的情況是,有錢了就放開吃,花樣多了,碳水供能比降到55%。看起來,實際碳水供能比更科學啦,但是,肥胖與超重人群已超過3億,並由此帶來成億成億的代謝病及心血管病患者。這背後根源,是總能量攝入過高,由此可以看出,飲食與健康是總體關係,只控制一兩個點,是無法照顧到全局需求的。所以,膳食營養要強調的是平衡,官方建議是每天谷薯類250克到400克,其中全穀類和雜豆類50克到150克,薯類50克到100克,蔬菜300克到500克,水果200克到350克,同時,在把握量的同時,更要考慮來源,具體說,儘量選富含抗性澱粉、膳食纖維的食物,減少精製糖的使用。
從生活現實和相關研究來看,當前普通群眾中常見的飲食問題有3類,對打工族來說,是以吃快餐為主,存在的問題是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供能比的總和過高,蛋白質供能比偏低,全谷雜糧不足,蔬菜及豆類缺少,解決辦法,午餐無奈,就靠晚餐來糾偏,同時嚴格限制含糖飲料攝入。對生活條件許可的患慢性病的閒人來講,存在的問題是很少吃主食,但動物蛋白攝入過多,碳水供能比不夠,如果同時又沒有注意膳食纖維補充,那對健康也是不利的。此外的普通問題是沒有注意碳水化合物來源,要記住,精米白面的營養素含量是低的,膳食纖維也不夠,升糖速度很快,解決這個問題可以考慮晚餐少吃米飯和白饅頭,以全穀物、澱粉豆類、堅果類等來提供部分碳水來源。請記住要點,碳水化合物對健康的影響要看比例,還要看來源,需要控制的是含糖飲料、甜食、精白穀物,最關鍵的是全面且均衡。全年不吃米飯,但每天喝大炮可樂還吃大片西瓜,晚餐不吃飯但喝大杯果汁,不多吃卻傻吃濫喝,一切想健康的努力都會是白忙乎。還要回答,吃火鍋要不要配米飯的問題不?不想答啦,只留線索,您瞅瞅那所謂不讓您上火的涼茶罐上標的含糖量,再查查米飯和西瓜的含量糖,自己算算,那些飲料和水果能頂幾碗米飯。您連自己一天吃進了多少糖都不清楚,還要問別人該不該再來碗米飯,您有意思嗎?
愛誰,就把健康傳給誰。
你的健康,我的關注。專業人員以科學與人文視角觀察健康,包括測查、快報、細節、釋疑、觀察、觀點、史話、逸事等系列,內容為作者魏宏嶺及團隊原創作品。拒絕未經許可的一切形式的盜用、盜鏈及轉載,否則將依據相關法律予以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