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導專家 長沙市中心醫院老年醫學研究所副所長、主任醫師 夏蘇英
提到養生,人們就會想到老年人為延年益壽而進行的保養。如運動、飲食、養花、釣魚等,這些都是具體的養生方法。其實,養生不分年齡大小,從生命孕育開始,就應引起重視。
《黃帝內經》是我國的養生寶典,講求「天人相應」的觀點,以「陰陽五行」理論總括人體生理、病理、診斷與治療。「七損八益」就是針對中醫陰陽理論提出的如何調理陰陽,使陰陽平衡協調的七種「損」與八種「益」的原則。
懂得了「七損八益」,就懂得了如何調節陰陽,如何使人體處於陰陽平衡狀態,這才是養生之大法。
良相的標準適合於良醫
年齡因素。人的自然規律是40歲陰氣已衰減一半,60歲陽氣已衰,陽痿、九竅不利。如果懂得這個自然規律,知道如何順應這種陰陽變化來進行調養,即保持心情舒暢,不做有損陰精、陽氣之事,從陰陽為益,逆陰陽為損。此為「一損一益」。
方位因素。現代醫學研究證明,人的右腦不如左腦發達,人類大多表現為右側肢體活動更為便利。因為人的右側肢體受左側大腦控制,而左側肢體受右側大腦控制,古人通過觀察,早就發現人的上下有交叉關係,而人與大自然是相應的。在人上(腦)下(四肢)陰與陽不同的情況下,感邪也會有所不同,而邪總是「趁虛而入」。這說明人身陰陽,各部位不同,要審察出這種不同,避免外邪「因虛而入」,知其理為益,不知其理為損。此為「二損二益」。
天地氣候因素。天地宇宙是萬物化生之父母,人在天地之間,人稟天地之氣而生,人就應遵循自然法則,比如六經為川,脾胃為海,九竅為水注之氣。「川」就應該暢通無阻,「川流不息」,如果把「川」堵塞,「川」就無法入海,海就無法納百川,谷氣就無法通於脾,雨氣就無法通於腎,天氣就無法通於肺,地氣就無法通於嗌(咽喉),風氣就無法通於肝。疾病就是這樣產生的。因此人不能違背自然法則,違者為損,從者為益。此為「三損三益」。
【中醫精髓】
中醫學在養生、防病、治病方面的主要思想,和儒家治國的「中庸之道」有太多相似之處。儒家採取的是平衡政治即「致中和」,這樣可使國家達到理想境界。對良相的標準同樣適合於良醫,當人體陰陽失去平衡,中醫就根據辨證施治,採用如氣功、針灸、食療、中藥等法,恢復人體陰陽平衡。
變過猶不及為恰如其分
病位淺深因素。邪風之至疾如風雨,說明外邪入侵人體,不是停留於一個地方、不發生變化,而是如風雨之變,其變是一個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的過程。外邪侵襲人體,病情是一步步演變的。治療就應該懂得這個道理,阻斷疾病的發展,以在淺層解除為妙。懂得這個道理為「益」,不懂得這個道理為「損」。此為「四損四益」。
不同邪氣因素。不同的致病因素會先傷害到人體的不同部位,治療預防也有不同,因此在對待不同的致病因素時,就應該以不同的治療方法。懂得這一道理為「益」,不懂得這個道理為「損」。此為「五損五益」。
從陰引陽、治病求本。針對疾病治療的原則,治病不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應該以聯繫的觀點、發展的觀點,從疾病的本質出發,採用對應的治療原則。要從疾病的表象推測出疾病的本質,從而真正做到「治病必求於本」,從宏觀著手,探尋疾病的真正病因所在。知道這個道理為「益」,不知這個道理為「損」。此為「六損六益」。
【中醫精髓】
從「和」的反義詞「過猶不及」來說,中醫學更強調「過」的危害。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並稱為「五勞所傷」。拿人參進補為例,適量使用可達滋補作用,但對於陰虛陽亢,或陽明燥熱的病人,就會適得其反,甚至使病情惡化。
上兵伐謀說的是以人為本
四診合參、診治不誤。診察疾病要望聞問切,察色按脈,聽聲音,視喘息,以分辨疾病本質,特別是脈診更為重要,從脈象的變化而診出病的來由。只有這樣診斷明確,治療才不會有誤,這就是強調疾病診斷準確的重要性。知之為益,不知為損。此為「七損七益」。
中醫遇到感染性疾病,不講細菌,不講病毒,不講微觀化的理論,而是講風、講寒或是講熱(火),不難看出,中醫對疾病的認識已超越了微觀水平,著眼點只有一個,那就是人體內在的平衡被破壞在哪裡,風、寒、熱(火)即是破壞的類型,是感染疾病的本質所在。中醫把這種通過疾病的外在表現,來探求體內動態平衡破壞情況的方法稱為「辨證求因」。
因此,有了中醫的熱者寒之,寒者熱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等。作為醫者,掌握這些最基礎的治療方法,這就是一益,此為「八益」。
【中醫精髓】
《孫子兵法》裡有最高明的戰略戰術,就是「不戰而屈人之兵」。與敵人進行你死我活的對抗戰,並不是一個明智主帥的最佳選擇。在中國歷史上,漢唐分別是最強盛的朝代,但漢朝有昭君出塞和番,唐朝也有文成公主遠嫁吐蕃。中醫學秉承了這些傳統文化,在對待疾病的治療上,不是採取對抗疾病,而是以人、以己為中心,以保護受到疾病襲擊的人為中心。(楊蔚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