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研討|1.5.1 曲邊梯形的面積(第二波)

2020-12-15 陽光備課

研討素材四

一、教學內容解析

本節課是人教A版選修2-2第一章第五節《定積分的概念》的起始課.曲邊梯形的面積是定積分概念的幾何背景,求曲邊梯形面積的過程蘊涵著定積分的基本思想方法,為引入定積分的概念和體會定積分的基本思想奠定基礎.

二、學生學情分析

學生在本節課之前已經具備的認知基礎有:

1、學生了解了割圓術的基本思想和操作方法.

2、學生學習過數列求和的基本知識,學生也在課後思考中見過這個結論.

3、學生雖然未學習過極限的有關知識,但 通過導數的學習,對極限有了初步的認識.

學生在本節課學習中將會面臨兩個難點:

1、如何「以直代曲」,即學生如何將割圓術中「以直代曲,近似代替」的思想靈活地遷移到一般的曲邊梯形上.具體說來就是:如何選擇適當的直邊圖形(矩形、三角形或梯形)代替曲邊梯形,並使細分的過程程序化且便於操作和計算.

2、對「極限」和「無限逼近」的理解,即理解為什麼將直邊圖形面積和取極限正好是曲邊梯形面積的精確值.

三、教學目標設置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認知水平,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 理解並會初步應用求曲邊梯形面積的一般方法——「分割—近似代替—求和—取極限」.

2. 經歷求曲邊梯形面積的過程,體驗「以直代曲」和「無限逼近」的思想方法,感受數學中的轉化與化歸思想.

3. 通過曲邊梯形的面積這一實例,了解定積分的幾何背景,藉助幾何直觀體會定積分的基本思想.

重點是:

探究求曲邊梯形面積的方法.

難點是:

把「以直代曲」的思想方法轉化為具體可操作的步驟,理解「無限逼近」的思想方法. 四、教學策略分析

針對本節課的重點——探究求曲邊梯形面積的方法,教學中採用從一般到特殊再到一般的教學過程,先通過討論一般的曲邊梯形如何以直代曲,再通過特例應用實施,小結步驟,最後進行一般推廣,共性歸納,從而逐步強化求曲邊梯形面積的方法和步驟,突出教學重點.

本節課的難點之一就是如何「以直代曲」.

針對這個難點,教學中採取兩個措施.

一是引導學生在回顧割圓術的過程中思考:為什麼用正多邊形計算圓的面積?為什麼讓邊數逐次加倍?怎樣才能「越來越接近」?通過以上幾個問題的討論使學生對割圓術的認識不僅僅停留在思想和方法層面,同時使學生對具體的操作程序有一定的認識.

二是讓學生課上討論,通過分析和比較各種方案優劣繁簡,為後面的具體操作奠定基礎.

本節課的另一個難點是對「極限」和「無限逼近」的理解.針對這個難點,教學中先分別採用圖形方式呈現逐漸細分和無限逼近的過程,再在此基礎上引出取極限的方法,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過程水到渠成.再用幾何畫板呈現分割過程,夯實理論知識。 五、教學過程

為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根據「啟發性原則」和「循序漸進原則」,我把教學過程設計為「問題引入,明確主題;類比探究,形成方法;特例應用,細化操作;一般推廣,提煉本質」四個階段.

總之,曲邊梯形的面積這部分的教學,應使學生初步體會定積分的基本思想是從有限中認識無限、從近似中認識精確、從量變中認識質變的一種數學思想.本節課在教學設計和實施過程中,努力創設一個探索數學的學習環境,力求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學生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親身體驗數學概念形成的過程.

研討素材五

一、教學目標

1、理解並會初步應用求曲邊梯形面積的一般方法——「分割—近似代替—求和—取極限」; 2、 經歷求曲邊梯形面積的過程,體驗「以直代曲」和「無限逼近」的思想方法,感受數學中的轉化與化歸思想;

3、通過曲邊梯形的面積這一實例,了解定積分的幾何背景,藉助幾何直觀體會定積分的基本思想。

二、學情分析

學生在本節課之前已經具備的認知基礎有:

一是學生學習過通過割補的方法將不規則圖形轉化為若干規則圖形來計算面積;

二是學生學習過數列求和的基本知識,學生也在課後思考中見過這個結論;

三是學生雖然未學習過極限的有關知識,但通過導數的學習,對極限有了初步的認識。

學生在本節課學習中將會面臨兩個難點:

一是如何「以直代曲」,即學生如何將割圓術中「以直代曲,近似代替」的思想靈活地遷移到一般的曲邊梯形上.具體說來就是:如何選擇適當的直邊圖形(矩形、梯形)代替曲邊梯形,並使細分的過程程序化且便於操作和計算。

二是對「極限」和「無限逼近」的理解,即理解為什麼將直邊圖形面積和取極限正好是曲邊梯形面積的精確值。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探究求曲邊梯形面積的方法。

難點:把「以直代曲」的思想方法轉化為具體可操作的步驟,理解「無限逼近」的思想方法。 四、教學過程:

研討素材六

一、教材分析

課程定位:

定積分是一節重要的基礎理論課。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獲得夠用的微積分、向量代數及空間解析幾何的基本知識、必要的基礎理論和常用的運算方法,為學習後續課程的學習和進一步擴展數學知識奠定必要的基礎。

地位作用:

本節課選自人教A版選秀2-2第一章第5節,定積分的概念是高中數學的重點,也是高等數學中最主要的經典理論。這節課上承導數、不定積分,下接定積分在幾何、物理等其他學科中的應用。

教學內容:

本節內容為定積分概念,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兩個引例――曲邊梯形的面積和變速直線運動的路程;定積分的定義及幾何意義;定積分的性質。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探求曲邊梯形的面積,使學生了解「分割、近似、求和、取極限」的思想方法;

能力目標――通過類比「割圓術」,引導學生萌發「以直代曲」的想法,逐步培養學生的辨證思維能力和知識遷移的能力;

情感目標――從實踐中創設情境,滲透「化整為零零積整」的辨證唯物觀,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科技服務於生活的人文精神。

二、教學方法

學情分析:

學生具備一定初等數學基礎知識,但學生的基礎不紮實。

教學方法:

數學課程對於高中學生來說,往往難度很大,教學時力求從學生已有知識和實際學習情況出發引入新課,啟發、誘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適當採用自學輔導法(閱讀教材)、通過以上方法的運用,讓學生掌握重點知識,突破難點,提高應用知識的能力。

教師特別要做到:

(1)在介紹數學概念的時候,力爭以實例引入,使概念儘可能不以嚴格「定義」的形式出現。

(2)在介紹基本定理的時候,儘可能地在通俗易懂的敘述中漸入主題,讓學生有一種「水到渠成」之感。

(3)在講解運算規則和規律時,用一些精簡易記的文字語言解讀數學公式,加強學生對數學公式涵義的理解。

三、設計理念

以問題為教學主線,本節課的教學終始以問題的解決為線索。這節課屬於概念教學,遵循概念教學的五流程:體驗概念、提煉概念、形成概念、鞏固概念和應用概念。分四個階段來實施:感知階段、理性認識階段、概況階段和應用階段。

設計這節課時,筆者重視學生的自主參與能力,重視學生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激勵學生積極思維,大膽思考,動手實踐。定積分的思想體現了量變到質變的觀點,以及數形結合等思想方法。教學中,要根據專業需要調整教學內容,讓學生感覺到數學有用,並力爭開發、運用多媒體教學,形象展示數學的魅力,激發學生學數學的興趣,提高學生「用數學」的能力。

四、教學設計

總體設計:

定積分的概念,以案例1「曲邊梯形的面積」為例引入課題,通過探究思考,跟學生一起解決問題並對結論歸納總結。對於案例2「變速直線運動的路程」,由學生類比案例1獨立完成。

對於案例1,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達到教學目標,筆者準備從學生熟悉的求平面幾何的面積引入。之後給出一些不規則圖形,如湖泊的水面、小區的花壇等,讓學生考慮如何求面積,以此引出曲邊梯形的概念,這些不規則圖形的面積都可以看做兩個曲邊梯形面積之差。由於學生熟悉的曲邊圖形只有圓,所以從割圓術考慮。通過動畫演示,使學生體會以曲代直的思想方法。對於如何求曲邊梯形的面積,要考慮以下幾個問題:能否直接求出面積的準確值?用什麼圖形的面積來代替曲邊梯形的面積呢?三角形、矩形、梯形?鼓勵學生大膽設想,使用什麼方法,可使誤差越來越小,直到為零。等學生考慮之後,利用多媒體演示用一個、兩個、四個、無數個矩形的面積,來近似代替曲邊梯形的面積,讓學生感受以曲代直、無限逼近的漸變過程。通過這樣的動態演示,將區間的無限劃分這一抽象的極限思想具體化,學生也能夠更好地理解接受。

對於案例2「變速直線運動的路程」,由學生根據案例1的思想方法類比完成。之後共同分析兩個案例,拋去它們的實際意義從數學的角度研究,二者都是特殊的和式極限,並都能寫出模型。從思想方法上講,都是化整為零細劃分,不變代變得微分,積零為整微分和,無限累加得積分。從幾何的角度來看定積分的定義,給出它的幾何意義。注意說明代數和的含義及原因。再通過例題加深對幾何意義的理解。

利用幾何意義的直觀性介紹定積分的六條性質,使抽象的理論具體化。再利用定積分定義在黑板上加以證明,體現數學的嚴謹性,符合學生的思維和認識規律,有利於學生按節奏思考問題。之後提問學生,這些性質與不定積分的性質相比有何異同點。這樣讓新舊知識有機結合,使學生掌握的知識更加系統化。

(以上研討素材由網上搜索而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所選素材大多來自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的部級優課,或全國青年數學教師優秀課的獲獎作品,由陽光備課整合,僅供各位老師參考。若喜歡該資源請向作者或出版者購買,摘錄、轉載,是想為經濟欠發達地區教師提高業務水平做點事,僅此而已,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免責聲明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轉載僅為方便教師學習研究,不用於任何商業用途,如有侵權或其它問題,請立即聯繫我們更正或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教學研討|1.5.3 定積分的概念
    研討素材一一、學情分析本節課是在研究曲邊梯形的面積和變速直線運動的位移的基礎上,抽象概括出他們的共同特徵——「四步曲」:分割、近似代替、求和、取極限,且都可以歸結為一個特定形式和的極限,進而形成定積分的概念。
  • 教學研討|1.7.1 定積分在幾何中的應用
    研討素材一一、教學目標1.能準確說出定積分的幾何意義和微積分基本定理,進一步體會定積分與圖形面積之間的關係。二、學情分析1.高中二年級學生正值身心發展的鼎盛時期,思維活躍,又有了相應知識基礎,所以他們樂於探索、敢於探究,學習數學的積極性較高。2.學生已經學習了導數的相關知識、定積分的概念和幾何意義,對求曲邊梯形面積有一定的了解,已具有一定的觀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 梯形面積的教學設計比較研究
    根據南欲曉老師課堂教學實錄整理而成。教學目標:1、使學生親身經歷梯形面積公式的探究過程,進一步感受轉化的數學思想。2、使學生理解梯形面積計算公式,能正確計算梯形面積。4、探索梯形面積公式的活動中,培養學生探索創新精神及合作精神。教學重點:探索梯形面積計算公式,能計算梯形面積,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
  • 定積分求解曲邊圖形面積的過程分析
    我們知道三角形、多邊形等直邊圖形的面積的求法,但假如圖形中有一邊為曲線,我們該如何求其面積呢?在求圓和扇形面積的時候,我們用到了「以直代曲」的思想,將扇形的面積分割成無數多個小「三角形」來求解,這其中用到了「化整為零」和極限的思想。
  • 《梯形面積的計算》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1.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梯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並能運用公式正確計算梯形的面積。
  • 從探究梯形面積中看數學轉化思想
    5.分析得出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方法。1.平行四邊形+三角形(1)所用知識點:平行四邊形對邊相等;平行線間距離相等;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4)備註:有學生不願採用這種方法原因大致為,與第二種方法比,有一個三角形的高在三角形外部,需作底邊延長線。
  • 五年級數學上冊《梯形的面積》教學設計及反思,學生學得透徹
    《梯形的面積》第1課時教學設計課時目標知識與技能:在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推導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採用合作探究的形式,概括出梯形面積計算公式。3.交流匯報自己的推導過程,指學生到黑板邊演示邊講解。
  • 教學研討|1.6 微積分基本定理
    本節共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微積分基本定理的推理生成過程;第二部分主要讓學生熟悉微積分基本定理的使用,著重說明定積分值與曲邊梯形面積的關係,為下一節習定積分的簡單應用奠定基礎。而第一部分重在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學會研究某些數學問題的過程與方法.作為本節內容的第一課時,重點在後者.特別是,本節課內容是體現新課程讓學生積極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學習方式的良好素材.
  • 梯形面積的計算說課稿(一)
    一、說教材1、教材分析《梯形面積的計算》是人教版小學數學第九冊第五單元多邊形面積計算中較為重要的教學內容
  • 《梯形的認識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理解並掌握梯形的概念,認識特殊的梯形,了解梯形各部分的名稱;        2、經歷自主創造梯形的過程,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感知、發現並總結出梯形的概念,讓學生經歷、體會知識的形成過程;        3、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動手操作能力。
  • 「No.89」求梯形的面積
    題目:如圖所示,根據題目中給出的數據,求整個梯形的面積。(單位:釐米)通過觀察圖形,我們可以得知題目中告訴我們梯形的上底為5釐米,下底為8釐米。根據梯形求面積的公式,梯形的面積=(上底+下底)×高÷2,我們知道要求出整個梯形的面積還需要先知道梯形的高。題目中出現的3釐米與4釐米均不是梯形的高,因為它與梯形的底邊並不垂直。可見,在圖形中梯形的高是未知的。
  • 教學研討|5.5.1.1兩角差的餘弦公式(2019版新教材)
    第二步,利用三角函數的定義,寫出各點的坐標。第三步,利用圓的旋轉對稱性,得到等量關係AP=A1P1.第四步,代入化簡,得到兩角差的餘弦表達式。     代入化簡時需用到兩點間的距離公式,在右邊邊空中已給出。在教學時可以利用勾股定理進行簡單的推導.
  • 教學研討|1.3.1函數的單調性
    研究函數性質時的「三步曲」是:第一步,觀察圖像,描述函數圖像特徵;第二步,結合圖、表,用自然語言描述函數圖像特徵;第三步,用數學符號語言定義函數性質.本節課特別重視從幾個實例的共同特徵到一般性質的概括過程,並引導學生用數學語言表達出來,正是形成數學概念,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契機.
  • 【微課堂】蘇教數學五年級上2.5《梯形面積的計算(1)》
    梯形面積的計算梯形與平行四邊形的關係教材第14、第15頁的內容。1.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能夠正確地計算梯形的面積。2.通過動手操作和對圖形的觀察、比較,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使學生會運用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方法推導出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 教學研討|2.2.1 橢圓及其標準方程(第一波)
    研討素材一一、教材分析解析幾何是數學一個重要的分支,它溝通了數學中數與形、代數與幾何等最基本對象之間的聯繫.本節課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和中學數學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編著)選修2—1第二章第一節《橢圓及其標準方程
  • 五年級數學上冊《梯形的面積》說課稿,新手老師必看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中「多邊形的面積」P95-96《梯形的面積》。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學法、教學流程、板書設計及教學反思等八個方面闡述我對本節課的理解。
  • 陰影部分的面積是梯形面積的幾分之幾
    題目圖③中,陰影部分的面積是梯形面積的圖1普通學生思路:圖2如圖2,畫出陰影三角形的高和梯形的高,發現它們的高相等。方法一:假設高是3,則陰影三角形面積是3×3÷2=4.5;梯形面積是(3+4)×3÷2=10.5。4.5÷10.5=3/7。方法二:假設高是h,則陰影三角形面積是3h÷2=1.5h;梯形面積是(3+4)h÷2=3.5h。1.5h÷(3.5h)=1.5÷3.5=3/7。
  • 五年級數學上冊《梯形的面積》名師教案,值得學習!
    教學目標1、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經歷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掌握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並能靈活運用公式解決相關的數學問題。2、通過猜想、驗證、實踐等數學活動,發展空間觀念和推理能力,獲得解決問題的多種策略,感受數學方法的內在魅力。
  • 資格證試講 | 《梯形的面積》試講稿
    《梯形的面積》試講稿1.導入上課!哦你說你們把梯形剪成了二個三角形。同學們各有各的方法,你們可真厲害。還有別的小組有不同的方法嗎?哦,第二小組代表,你的手舉的最高,你來說。哦,你說你是用兩個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了一個平行四邊形!真棒!同學們,請看大屏幕,老師在大屏幕出示了這種用兩個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的方法!好了,我們現在已經得到了我們熟悉的圖形,該如何推導梯形的面積公式呢?
  • 未知梯形的高怎麼求梯形的面積?
    未知梯形的高,怎麼求面積如圖所示,梯形ABCD中,AD=4m,BC=10m,求陰影部分的面積。對於處於小學生的學生來說,他們不懂得靈活變通,所以學生家長要對孩子進行靈活思維的開拓,引導孩子慢慢去挖掘隱藏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