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那麼優秀?天才為什麼都是別人家的?在所有的答案中,有一個學生說了這麼一句話「好家長都是別人家的」。這句話恁回了所有發出這些問的家長。孩子不僅是家族基因的延續,也是家庭文化的延伸,是家長的一面鏡子。
孩子的成才是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出來的,但起點卻在家庭。別人家的孩子那麼優秀,肯定別人家的家長為孩子付出了很多心血,外人看不見的血淚。
一個孩子成才的教育首先是家長培養孩子的計劃。在那裡讀幼兒園,在那裡讀小學、初中、高中,絕大部分都是在計劃之中的。甚至有些選哪位老師,都是在預案之中。就憑這些,這些成功孩子的背後家長付出的不僅是金錢吧。無論是平民還是達官貴人,每逢暑假開學季前一段時間,個個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腦細胞恐怕都要死一大堆。
如果說部分階段的學習學校選擇還可能靠點人脈。那麼孩子自身的素質培養就只有父母的付出了。看不見的、不計代價的無私付出是沒有付出的人難以想像的。
習慣成就人生。習慣從哪裡開始培養?從學會說話開始培養。普通話的培養,口齒不清的糾正。讀書的培養,從能聽開始;每天堅持的故事,從能說開始,繪本故事的相互講解;從能讀開始,從童話故事—成語故事—現代文古文—英文的閱讀。文明習慣的培養,一個垃圾紙一直帶到垃圾桶的無聲教育。反思習慣的培養,經歷過的事情,看過的書,一起和孩子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寫日記的習慣,日記是一個人思維和思想的記載,也是一個讓人思維清晰的手段。自我管理的習慣,管理自己的生活、學習、零用錢等等。諸多的小細節、小習慣最終成為一個人的全部的習慣,融進一個人的血液,塑造一個人的品格,成就一個人的人生。這些習慣不是天生的,一定是父母教育出來的。
態度來自於一個人的價值觀,孩子的價值觀一定是家長價值觀的寫照。一個人是否有理想、是否誠信都是一個人價值觀的反映;一個人樂於與人分享、對別人善良寬容也是一個人價值觀的反映。所有這一切都可以反映在一個人做人做事的態度上,如果一個人沒有對自己未來有跨越社會階層的理想,或者從事更富有挑戰性、更有益於國家和人類的理想,他內心會有積極奮鬥的動力嗎?如果沒有誠信,會認真獨立完成作業嗎?一個人對任何人都不分享包容,能為自己爭取更大的生存空間嗎?然而,價值觀的形成卻來自於自己的家庭成員,尤其是最親近的親屬。這些無聲的教育將影響到一個人全部的教育過程和成長過程,並將影響人的一生。待人的態度、做事的態度形成一個人的格局,格局越大,走的路越遠,成就越高。
思維方式也來自家庭的傳承。一個人不管經歷多少逆反期,終究思維方式受家庭因素的影響是很大的。比如,心胸狹隘的人不僅為人摳門,嫉妒心也超強,他「不斷承受著自己的失敗和挫折,同時還承擔著別人的成功,他總是以沮喪的心情示人」,這樣的人思維總是聯繫不廣,學習、事業上一般建樹不高,除非天賦異鼎。這樣的人教育孩子總是以自我為中心,總是想多佔便宜,久而久之,孩子也具有狹隘自私的思維方式。再有,一個父母善於觀察、分析、判斷,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也會潛移默化的受到父母的影響,只是這種影響如果是正面的,將對孩子的學習思考產生重大的影響,如果是負面的,那這種能力就總是盯著他人的缺點。所以,一個家庭中的監護人如果是一個不斷反思自己是否與時俱進,是否與社會和諧相處,是否善於改變做事方式的人,那麼這種思維方式的傳遞將使下一代自信、融通、進取,整個家庭將是一代比一代強。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要孩子觸摸社會,感知社會。過去,貧窮的時候,家庭忙碌的時候,孩子總是被迫接觸社會,孩子對社會有較高的認知度。而今,社會條件、家庭條件逐漸好起來,真正教子有方的家庭,依然想方設法帶孩子觸摸社會,了解社會,甚至進一步和孩子深度談論社會,讓孩子接觸相關的書籍,引導孩子該站在怎樣的高度認識社會,認識自己,從而讓孩子產生積極求學的人生動力,甚至產生為國為民奉獻的偉大理想情懷。這就是所謂,認識才會有選擇。相反,有些家庭過度保護孩子,結果是沒有認識,就沒有選擇,自然就沒有動力,沒有積極的人生,更談不上為國為民的偉大理想。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家長的期望。任何成果外顯的時候都隱含著別人難以想像的行動的付出和思想的飛躍,觀念的超前。所以我們所有的家長在羨慕別人家的孩子的時候,更應該想到別人家家長的教育是怎樣的付出與教育,我們該怎樣向別人學習。正如我的一個朋友的女兒非常的優秀,經常有人向他請教如何培養的時候,起初他娓娓道來,還未聽完大家直呼做不到,後來再有人問他的時候,他再也不說了。
家庭教育起點就在想要孩子的時候就要想到將來如何教育,就在孩子出生的時候點點滴滴的呵護與思想交流,就在幼兒時期的遊戲陪伴與啟發,就在上學作業時候的耐心輔導,不厭其煩的改變自己以適應孩子,就在自己的一言一行為孩子的習慣修養樹立榜樣,就在自己工作不斷積極進取的態度,就在自己帶孩子接觸生活時的感悟交流,···,有了這些好的起點,燃起理想火炬的孩子,必然經受得了煉獄的洗禮,成為一個堅強博學開創的社會棟梁,走向光明的明天,也許這就是我們每個家長期待的家庭教育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