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一段傳奇,講一場經典,歡迎來到臺臺說歷史。
本期我們繼續說說佛教的發展歷史,上期我們說過有一個事件,叫「大天五事」,就是一個叫大天的僧人提出了一個最有爭議性的話題,這個爭議是原來羅漢也會有夢遺,而這個難題也導致了佛教內部開始不斷出現分歧,派別林立,那佛教又是如何在印度發展的呢?
早期印度出了一個很厲害的君主,叫阿育王,他把小國林立的印度通過南徵北戰,然後統一了下來,而這個人可能也是佛陀的信仰者,所以統一後就立馬把佛教列為國教,希望通過國家的力量讓佛教得以迅速傳播,但那個時候佛教派別那麼多,作為佛教的保守派上座部得到阿育王最多的賞識,可有了國家機器,但佛教雖然在印度發展了,卻仍舊不能阻止佛教內部派系之間的分裂,這個時候又出現了一個觀點上的分歧,有是「有」的觀點,這個很難解釋清楚,但這些說「有」觀點的僧人卻被當成異端分子趕出了僧侶團。
而這種分裂幾乎一刻都沒有斷過,佛教流傳下來的經典也就自然而然變的越來越多,這些區分出來的派系林林總總太多,小編就不一一說名字了,而在上一期說的大眾部,也就是大乘佛教的發端這裡,分裂出了一支影響力非常驚人的「說出世部」。
他們就圍繞羅漢夢遺這個爭論的話題,再次認為佛陀其實在出生前就已經是一種很特殊的、超越於經驗世界之上的一種存在。怎麼解釋呢?大概的意思就是說佛陀其實在出生之前就已經存在,而這種存在是我們現實的人的經驗所不能理解的,因為佛陀已經是神一樣的存在的。
而正是這一觀點的提出,讓佛陀作為正常人的吃喝拉撒都得到了完美的解釋,因為佛陀是一種我們不理解的存在,是神,所以他不用吃喝拉撒,甚至吃喝也僅僅是為了不那麼驚世駭俗,所以佛陀自然也不用洗臉、洗腳、洗手等,因為佛陀的身體是不會沾染一點塵埃的。而這種佛陀的形象也基本上成為大乘佛教以後所宣揚的佛陀的形象的原型。
那佛教又是如何在印度衰落的呢?這要從阿育王去世之後說起,在缺少王權加持的情況下,佛教敵不住印度早期教派婆羅門教的反攻,加上後來興起的笈多王朝又崇奉婆羅門教,自此佛教在印度地位是一落千丈。但中國有一句俗話叫「外來的和尚好念經」。在印度一落千丈的佛教卻在中國和東南亞得到了巨大的發展。
傳到中國的佛教既有大乘也有小乘,只是大乘是佔優勢的,而傳入東南亞的卻是以小乘為主,這種情況到今天依然一樣,而還有一個有意思佛教分歧,就是一派認為靠智慧得解脫可以是一瞬間事情,而傳統認為修持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到這裡大家就看懂了吧?這其實就是一個頓悟和漸悟的分歧,就跟禪宗的慧能和神秀之爭是一樣的。只是在當時,主流還是認為漸悟才是正確的。
好了,今天其實主要談的還是佛教在印度的發展中佛陀是如何被神話,作為人的世俗特徵被逐步剝離的過程,讓佛陀成為一種超自然的存在,這種發展好像已經變成一種自然而然的過程,佛陀在生前不願意說的,在之後被各種觀點引導著分裂,而那些年指證羅漢夢遺的人,到今天也更不可能再有人指證佛祖其實也是人了。
好了,本期臺臺說歷史就到這裡,我們下期再見。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上座部,《佛教歷史及中國佛教的主要派別》,《佛學50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