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歸翻譯家趙德明:本屆文學諾獎得主的中文譯者

2020-12-11 中國新聞網

  馬裡奧·巴爾加斯·略薩獲得今年諾貝爾文學獎。大量中國讀者覺得略薩得獎是實至名歸。而中國翻譯界結緣略薩,還得從31年前說起。其中,有一個人繞不過去,他就是北京大學西語系教授、博導趙德明 。10月9日上午,在青島大學,趙先生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

  白髮,微胖,中等個。趙德明先生微笑著站在我們面前,沒有一點洋派頭。說話機智,風趣,幽默,爽朗的笑聲時常盈滿客廳,飛出窗外。採訪是在一陣陣電話鈴聲中進行的,電話內容,都是跟略薩有關的,每接一個,趙先生都要說:「 對不起,對不起。 」來電話的,有廣州、深圳、烏魯木齊的記者,有翻譯同行,還有青年作家等。趙先生接受我們採訪前後六個多小時,71 歲的老人,有這樣好的精神頭兒,真讓人羨慕。

  為什麼結緣晚了20多年

  「馬裡奧·巴爾加斯·略薩其實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就已成名,我們介紹晚了20多年。」趙德明說。 1978 年、 1979年北京大學聘請秘魯專家米蓋爾·安赫爾當外教,老人將近70歲,據他自己說,是略薩的遠親。身邊帶來略薩的兩本書《城市與狗》和《大教堂的談話》。老先生讓趙德明先看《城市與狗》,因為這是略薩的成名作,1961年正式出版。「我感到很意外,從1964年到1966年,我在智利留學,知道何塞·多諾索等拉美文學主將,可沒有接觸過略薩的作品。」

  原來,《城市與狗》是在西班牙出版的,秘魯當時是軍政府統治,對略薩的書很反感,這本書寫的是少年軍校生活,骨子裡是反獨裁的,「城市」是秘魯社會,「狗」是軍校學員,年輕學生阿爾貝託憤怒於上流社會的敗壞,更為底層的困苦傷心,為了捍衛個人尊嚴,他躲進文學的世界,以文學築造堤壩,抵抗「城市」的喧囂和「狗」的狂吠。略薩的文學創作理念,就是文學是一團火,用這團火去燒毀醜惡的社會現象。秘魯軍政府在一所少年軍校舉行了一個焚書儀式,將1000 冊《城市與狗》當眾燒毀,並痛斥略薩是賣國賊。書從此就在秘魯、智利等拉美國家遭禁。

  趙德明當時看不到書,原因如此。還有,即使當時能看到,我們國內的「文革」一爆發,也就無法翻譯了。直到1978年改革開放,這個緣,才算真正結起來。

  趙德明在米蓋爾·安赫爾指導下看完了《城市與狗》,感覺很好。就寫了一萬多字的一篇隨筆《試論巴爾加斯·略薩的文學創作道路》。事有湊巧,1979年中國西班牙、葡萄牙、拉丁美洲文學研究會在南京大學成立,趙德明帶著這篇文章與會。會上有兩個重點發言,一個他關於略薩的發言,一個是關於加西亞·馬爾克斯的。與會專家異口同聲,認為拉美這樣優秀的作家該介紹。

  上海《外國文藝》雜誌編輯戴際安拿去了趙德明的稿子,壓縮到兩千字,發表在《外國文藝》1979年第6期上。

  略薩的譯名得到認可

  我們找到了31 年前出版的《外國文藝》,封底還標著「內部發行」字樣。文章題目是《秘魯作家略薩及其作品》,署名是「 紹天」。記者問:用筆名是不是有顧慮?趙德明哈哈笑了,說:「沒有……太多考慮,『紹天』是我父親按輩分給我起的名字。」

  說到名字,趙德明順便講起略薩的譯名,當時仔細斟酌,最終翻譯成「馬裡奧·巴爾加斯·略薩」 ,這個翻譯在中國西班牙、 葡萄牙、 拉丁美洲文學研究會成立大會上得到專家認可,後來就成為統一的譯法,沿用至今。就連祖國寶島臺灣使用的翻譯文本,也是用的趙德明他們翻譯的本子,名字自然也是「馬裡奧·巴爾加斯·略薩」。

  「這裡面還有個小插曲。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第一個介紹人也是我。我更喜歡這本書。大概是1979年前後,在墨西哥留學的李曉笛帶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我看後,寫了個報告給人民文學出版社,想翻譯,這時上海方面也有個想翻譯《百年孤獨》的報告,人民文學出版社就讓給了上海譯文出版社。我改翻譯《城市與狗》。」趙德明認為,略薩的創作實力遠勝於馬爾克斯,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出來後,創作是向下走的,而略薩則是一直保持著旺盛的創作勢頭,他的創作,可以分為三個時期,早期代表作:《城市與狗》,中期代表作:《世紀末日之戰》,晚期代表作:《天堂在另一個街角》。

  對略薩的創作談《謊言中的真實》,趙德明情有獨鍾,他能對有些精彩的片段順口就說出來,比如:「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一對閱讀加爾西拉索、彼特拉克、貢戈拉、波德萊爾作品的男女,比起另外一對不識字、被電視節目麻醉得半傻的男女,要愛得深刻,享受愛的質量要高得多。」 比如,略薩借用博爾赫斯來闡釋自己對文學的看法:文學有什麼用處啊?他(博爾赫斯)很生氣,認為這是個愚蠢的問題,便回答說:「沒有人會問:金絲雀的叫聲或者日落的彩霞有什麼用處?」

  少了個總統,留下一個優秀作家

  趙德明跟略薩有兩面之緣。第一面是1994年7月12日晚,在北京王府飯店。

  略薩那次來北京,純粹是以一個遊客身份,就是想領略一下中國古老的傳統文化。

  「他對中國作家很熟悉,魯迅、巴金等作家的作品都讀過。他甚至還為王蒙鳴不平,王蒙寫了一篇短篇小說《堅硬的稀粥》,受到不公正的批評,王蒙要打官司。略薩呢,就曾寫文章支持王蒙,觀點是,不能把文學創作硬往政治上靠。」趙德明說,「他當時正準備去長城,就讓他夫人去招呼全家打點行裝,而他自己則不急不忙地跟我和尹承東聊天,還接過我手中的《水中魚》原文,仔細查出印刷錯誤,一一改正。」

  1995年,趙德明應邀到西班牙穆爾西亞市大學參加一個國際研討會。被安排在千人大會上作了一個專題報告,題目叫《略薩在中國》。「當時略薩就在臺下聽我的演講,他面帶微笑,認真聆聽。我當時用西班牙文說:『如果1990年巴爾加斯·略薩在總統選舉中獲勝,世界肯定會少一位優秀作家,幸虧選舉失敗,才保留了一位優秀的作家』。當時這句話引起了很多專家的共鳴,略薩聽完,微笑著點了點頭。」

  那次,因與略薩同住一個酒店,趙德明和略薩一起共進早餐、 聊天。略薩告訴趙德明,他和父親的關係一直很緊張。他1936年3月28日出生於秘魯亞雷基帕市的外祖父家,父親在其還在母腹中就離家出走了。等他長到10歲,父親突然出現了。母親和外祖父全家對略薩的溺愛與父親的粗暴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出路何在?他選擇了讀書,開始憑藉想像和做夢生活。從某種程度上,是父親逼迫他走上了文學道路。

  「我這是回到老家了」

  趙德明祖籍山東莒南。他曾祖領著家人闖關東途中,滯留在河北的昌黎縣,就在那裡定居生活。後來,他父親為實現祖宗闖關東的夙願,專門到瀋陽謀生。九一八事變後,跑回北京。

  1939年出生在北京的趙德明,有著山東人的豪爽,說話直來直去。他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流淌在血液深處的東西是不會輕易改變的。這就是文化基因的作用。

  趙德明1959年考入北京大學西語系,除了短暫到巴西等地講學外,把大半生全部獻給了北大和介紹拉美文學事業。退休後,他到日照北大教授花園買了房子,有山有海有書,趙德明特別滿足。好多作品,都是在日照翻譯出來的。「我這是回到老家了。」

  「因為我是搞外國文學的,日照有一批作家是搞創作的,聽說我去了以後,日照的作協主席趙德發特別熱情。他專門查了族譜,說我叫趙德明,他叫趙德發,我就是他三哥了。哈哈。我們真的是以文會友,在他的帶動下,作協和文聯的朋友就在我家裡搞了四五次活動,算是沙龍吧。我的房子157平米,20個人坐的座椅,我都準備好了。」

  現在,趙德明又受聘青島大學,教授文學課和翻譯課。「為什麼要受聘青島?環境不錯,另外一個原因,我更感興趣的是,我想看看山東的80後90後們是怎麼學西語的?」

  趙德明目前正在緊張翻譯智利作家羅貝託·波羅尼奧的長篇巨著《2666》,這部書被西方學者譽為超過《 百年孤獨》的偉大作品,趙德明說:「 我一輩子翻譯拉美作品,《2666》給我的震撼力太強烈了,簡直讓我目瞪口呆。這是一部洋《清明上河圖》,作者沒等到書出版,就去世了,不到50歲,是活活累死的。原著是1141頁,目前已經翻譯了1/5。我這次翻譯,就是要先體會了作者的風格,自己消化了,然後原汁原味地呈現出來,儘量在翻譯過程中,讓語言美感丟失得少些,再少些……」(於曉波 逄春階)

相關焦點

  • 3名翻譯家獲第11屆傅雷翻譯獎 譯者也是「擺渡人」
    此時,譯者充當起「橋梁」的重任,是文化間進入他者心中的「擺渡人」。圖片來源 主辦方供圖沒有譯者,圖書難以完成從一種語言到另一種語言的旅行。11月23日,第11屆傅雷翻譯出版獎(以下簡稱傅雷獎)在成都頒發,3名翻譯家從44位中法文化「擺渡人」中脫穎而出。
  • 翻譯家趙德明:「拉美文學是朵奇葩」
    趙德明著名西語翻譯家趙德明是拉美文學在中國傳播的重要參與者和見證者,也是最早將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馬裡奧?巴爾加斯?略薩(Mario Vargas Llosa)的作品介紹到中國的譯者。年逾八十的趙德明如今的生活起居很規律:上下午各翻譯兩個小時,以文學批評、文學評論為主。他還開始動筆寫回憶性文章,如今已寫了近五萬字。閒暇之餘,他喜歡唱民歌,降央卓瑪的藏族歌曲、蒙古族長調都是他心頭所愛。趙德明學習西班牙語實屬偶然。
  • 【文化評析】傅雷翻譯獎揭曉的可喜與期盼
    更可貴的是,這個獎重視對年輕譯者的獎勵,從2013年起,它就特意增設了一項「新人獎」,這或許成為促進年輕譯者成長的一個鼓勵因素。本屆傅雷翻譯出版獎的評獎,反映出我國近年年輕譯者的迅速成長,翻譯隊伍正在不斷壯大。在65位參評譯者中,1980年以後出生的佔53人,90後的有3人;在獲獎的3人中,80後就佔兩名。
  • 翻譯了《茶花女》《悲慘世界》的翻譯家鄭克魯去世,他曾說「譯者不...
    圖說:翻譯家鄭克魯 網絡圖鄭克魯出生在澳門,四五歲時離家,仿佛是銘刻在血液中的對西方文明與外來文化的敏感與探究,讓他命中注定般走上了文學翻譯這一中西交流之路。他翻譯的第一部雨果作品就是《悲慘世界》。2012年,因為出色翻譯法國著名思想家、文學家西蒙·波伏瓦的代表作《第二性》,鄭克魯獲傅雷翻譯出版獎,這個獎是對他半生翻譯工作的褒獎。鄭克魯主編的《面向二十一世紀教材——外國文學史》是學生們普遍使用的教材,其他如《法國文學史》《法國詩歌史》等也有很大影響;他在上海師範大學出任中文系主任時打造的「比較文學和世界文學」專業,至今還是國內同類專業中的佼佼者。
  • 上海:金秋詩會創新多維度展示譯者、譯作風採
    本屆金秋詩會首次嘗試用展覽方式,更多維地展示譯者和譯作的風採,更具象地審視上海詩歌翻譯界的過去和現在。  創辦於1992年的金秋詩會,是上海翻譯家協會歷時最久、最具特色和影響力的文藝品牌活動。當時,以翻譯、推介世界優秀詩歌而享譽全國的五位名家——馮春、錢春綺、吳鈞陶、張秋紅、黃杲炘,經常聚會品茗,研討譯理。閒談中,他們萌生了一個動議——辦個詩會。
  • 莫言諾貝爾獎「背後的功臣」:各國譯者功不可沒
    中新網北京10月24日(劉歡)莫言獲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之後,瑞典翻譯家陳安娜成為中國網友關注焦點。不少網友在狂歡的同時,對陳安娜表達感謝,稱「譯者功不可沒」。此外,莫言作品的英文翻譯葛浩文,被認為對其作品的世界影響力居功甚大。莫言作品的其他國家譯者,也逐漸走進人們的視線。
  • 村上春樹譯者林少華:很多翻譯作品受網絡語言影響,不符原文語境
    本屆競賽共有近1300人參賽,經過評選,最終54位選手獲獎。來自北京外國語大學的丁婷和河南大學的趙明明分獲英語組和日語組的一等獎。而在正式競賽前的熱身賽更是吸引了近2.5萬多名網友參與,間接參與人數超過10萬,參與人數是去年的5倍。
  • 八旬譯者劉方獲「傅雷翻譯獎」 稱不知有這個獎
    八旬譯者劉方獲「傅雷翻譯獎」 稱不知有這個獎 2013年12月16日 15:12 來源:烏魯木齊晚報   沈堅、朱曉罕譯《兒童的世紀》  12月12日,第五屆傅雷翻譯出版獎在北京頒獎,81歲老翻譯家劉方憑藉《布羅岱克的報告》得獎,傅雷翻譯出版獎專為法語文學翻譯而設。
  • 新晉諾獎得主讀不懂?中文譯者柳向陽為你「導讀」:「要引來閃電的...
    諾貝爾文學獎揭曉後,封面新聞記者採訪到獲獎者中文作品出版方世紀文景。兩本詩集《月光的合金》和《直到世界反映了靈魂最深層的需要》的中文譯者柳向陽在詩集的導讀中,評價露易絲·格麗克「要引來閃電的眷顧」。柳向陽說,在面對格麗克詩歌的十年裡,作為譯者和一名詩歌寫作者,最深切的感受,「是她的詩歌寫作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鑑的地方,也有許多讓人頗費思量的地方,即閱讀的問題。」柳向陽以她的 2006 年詩集《阿弗爾諾》嘗試分析,「與 1985 年詩集《阿基裡斯的勝利》和 1999 年詩集《新生》類似,這本詩集以一個希臘神話故事作全書的基礎,在格麗克眾多詩集中頗具代表性。
  • 翻譯家馬愛農:我的維權讓更多譯者失去信心(圖)
    翻譯家馬愛農:我的維權讓更多譯者失去信心(圖) 2014-09-09 15:29:57來源:每日新報作者:責任編輯:宋宇晟   新報採訪了《哈利·波特》系列的譯者、著名翻譯家馬愛農。
  • 瑞典翻譯家陳安娜
    劉歡  莫言獲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之後,瑞典翻譯家陳安娜成為中國網友關注焦點。不少網友在狂歡的同時,對陳安娜表達感謝,稱「譯者功不可沒」。  今年8月,莫言曾透露,他在瑞典出版了三本書:《紅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生死疲勞》,譯者均為陳安娜。陳安娜這個名字,開始為中國網友熟知。莫言獲獎後,瑞典文學院常任秘書彼得·恩格隆曾表示,莫言的作品在被翻譯成瑞典文時,確保了原汁原味。
  • 諾獎作品能否成為中國書業搖錢樹
    三聯書店去年推出2001年得主奈保爾的作品,今年再出版《米沃什詞典》。   出版社爭搶諾獎作品近乎白熱化。其中,有些是作家獲獎前便有了中譯本,有些是得獎後即時引進的翻譯之作。去年,諾獎得主庫切的代表作《恥》2002年9月即已由譯林出版社出版,彼時庫切還未獲獎。據悉,當宣布他獲獎後,其作品立即在我國出版界引發圖書版權爭奪大戰。
  • 傅雷翻譯出版獎迎來十周年 鼓勵表彰中法「文化擺渡人」
    本屆傅雷翻譯出版獎共收到46部參選作品,其中社科類28部,文學類18部,11位評委最終在10部入圍作品中選出了獲獎者。文學類和社科類獲獎圖書的譯者和出版社將共同分享4000歐元獎金(約合人民幣30800元),新人獎得主將獲得1500歐元獎金(約合人民幣11600元)。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勒克萊齊奧為文學類獲獎圖書出版社代表頒獎。
  • 帶裂痕的花瓶:文學諾獎得主訴說理性情感背後的科學
    一個令人倦怠的午後,一幅金屬斷裂的掃描電鏡照片,一首諾獎得主悽婉的法文愛情詩,曹老師委婉地想告訴你一個關於情感的科學道理:「裂痕是會生長的。別碰它吧,它已滿是傷痕!」
  • 第九屆傅雷翻譯出版獎昨公布 參選譯者首次出現90後
    在昨日下午舉行的第九屆傅雷翻譯獎頒獎典禮現場,擔任本屆評委會主席的中國法國研究會會長端木美談及本屆評選中年輕譯者冒頭的趨勢。同時,這也是傅雷翻譯獎第二次走出北京,2015年曾在上海公布,今年則是來到了廣州方所書店。本屆翻譯獎組委會共收到59部參選作品,11位評委最終在10部入圍作品中,選出了三本獲獎作品。
  • 翻譯的起點——中法譯者工作坊助力青年譯者成長
    這是周慧娜翻譯的第一部中文小說,她在翻譯中遇到了不少困難,「路內的語言非常口語化,有很多方言和俚語,還用了很多年輕人特有的語言,和我在大學裡學到的中文很不一樣」。周慧娜在翻譯中得到了多位中法文學翻譯界前輩以及作家路內本人的指點和幫助,這些都要得益於她在今年入選參加的首屆CCTSS-ATLAS中法譯者工作坊(林雅翎班)。
  • 諾獎得主門羅作品中國僅一部譯本 凸顯翻譯界尷尬
    這個「短篇女王」獲得諾獎前,其作品僅有《逃離》一部在國內公開出版。不過現在,一切都在發生改變,她的作品在全球各地的圖書市場火熱升溫,國內多家出版社也對門羅作品的中文版權展開激烈爭奪。網際網路讓世界變小了,可我們的文學視野竟然更小了。倘若不是諾貝爾文學獎,我們能知道愛麗絲·門羅是誰?而得了諾獎之後,門羅在中國的命運已經今非昔比。
  • 翻譯家梅江中:小學階段學中文比學英語更重要
    翻譯家梅江中:小學階段學中文比學英語更重要   「中國孩子學語言,首先要把母語學好,在我看來,小學階段學好中文要比學英語更重要,而現在卻有些本末倒置了。」聯合國終身翻譯、著名翻譯家梅江中先生日前來寧,回母校南大附小丁家橋小學以及南京外國語學校,與學校師生互動交流。梅教授同時指出,英語起步學習,最重要的就是發音,如果找的老師教的發音不對,學了反而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