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蔡清
今年11月,蘇州再次入選「魅力中國——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國城市」,這已是蘇州第九年入選該榜單。目前,約有3.6萬外籍人士在蘇生活,這些老外除了工作之外,很多人也和我們學英語一樣,在努力地學習中文。對老外來說,學習中文會遇到哪些問題?是否會遇到我們學習英文時同樣遇到的問題?本期新蕾觀察,讓我們聽一聽「老外」們學中文的故事。
申力坤的二十載中文學習路
申力坤(本名Fraser)是一名英國人,也是一名「洋女婿」。這個英國陽光小夥和漢語言的最初結緣,要追溯到1995年。當時三歲的申力坤隨著父母工作調動,從英國搬去了香港。突然遷居到一個充滿漢字和粵語的新地方,陌生的語言環境激起了他對漢語言的興趣。不過,由於香港英語普及的程度較高,所以那時候他還沒有開始系統學習中文,只學會了零星的日常用語。
1997年,申力坤所在的學校開了中文課,五歲的申力坤第一次正式學習漢語。在課上,他學了諸如數字、動物和水果名稱之類的簡單中文詞彙。不過,一個學期之後,申力坤的學校把漢語課改成了法語課。因為學生大多是英國人,校方認為對於遲早要回英國的學生們來說,法語更實用一些。在香港斷斷續續住了大約八年,申力坤的漢語水平並沒有太大提升,不過這段經歷在申力坤心裡也埋下了一顆學習中文的種子。
2010年,18歲的申力坤高中畢業。如同許多英國人的選擇一樣,他沒急著立刻去上大學,而是選擇了「間隔年」——英國人習慣用這種方式,花大約一年的時間做長期旅行,體驗不同的社會和文化。申力坤在漫無目的的旅遊和學習之間做了權衡,最後選擇在北京語言大學報了一個學期的漢語強化課程。每周規規矩矩上五天課,每天七小時,課後還有作業。這個課程對申力坤來說很難,尤其是第一周之後,老師就要求他們不許再用英語,哪怕課後,都必須堅持使用漢語。申力坤被這個高強度的課程不斷「磋磨」,但辛苦的學習也帶來了回報,申力坤學到了很多關於漢語的知識,進步很大。
北京的中文課程結束之後,申力坤回英國念了四年大學。甫一畢業,他就回到了中國,在嘉興找了一個英語教師的教職。同時他又在朋友的推薦下,在當地的一個輔導班報了一個漢語私教課,以一周兩次的頻率又學了一年漢語。這個時候申力坤的漢語已經完全足夠日常交流使用了,隨後他和太太搬來了蘇州。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語言上的問題,申力坤就讓太太給他一些指導。
申力坤的課堂筆記。記者 蔡清攝
學中文的心得存了「一本經」
也許是因為從小就開始接觸到中文,申力坤並沒有覺得學漢語很難。相反,他覺得從某些角度來看,漢語反而比法語之類的語言更容易,比如,漢語的語法結構比起羅曼語族的語言就簡單不少。漢語難就難在說和寫,申力坤在漢語的四個音調上下了大功夫。現在他可以正確地模仿中國人的語音語調,小心翼翼地說話,也可以正確地說對字音,但是稍一鬆懈,還是會出錯。不過,他發現只要有上下文,日常對話中即使念錯了,也不太會造成理解上的障礙。
申力坤很喜歡漢字。在沒有學中文的時候,漢字在他的眼中就像是外星語,一個個方塊字令他感到無從下手,完全不明白如何解讀。直到學了漢字的結構之後,他才發現,漢字其實很容易破譯,很多偏旁部首就是幫助理解字義的指示牌。而漢字的造字邏輯也讓他感到非常有趣,比如說「好」這個字,他理解為一個母親背著自己的孩子。
雖然漢字讓他心生喜愛,但申力坤覺得寫漢字卻是一件令人頭疼的事。他覺得只有在北京學習的那段時間他寫得最好,因為那時候他每天都要寫字,練習得很充分。他建議學漢語的外國人一定要反反覆覆地抄寫練習,雖然練習做起來非常無聊,但是想寫得好,練字是不可缺少的。在申力坤看來,中國人練習寫字有時並不拘泥於形式,這讓他感到很新鮮。申力坤記得當時在北京,有一次逛公園的時候,他看到幾個老年人拿著一根木棍,棍子的頂端綁著毛筆頭一般的海綿,就像一支巨大的毛筆。幾個老人用這種工具蘸著水在地上寫書法,看起來很好玩。申力坤走上前去觀賞,不一會兒,這幾個「民間書法家」就注意到了他,也遞給他一支「筆」,熱情地招呼他一起來寫。他們以為申力坤不太會寫漢字,結果出乎意料地,這個外國小夥兒煞有介事地寫了兩個端端正正的漢字——「英國」,並告訴他們這是他來的地方。這讓這幾個「民間書法家」十分意外,紛紛露出開心的笑容,用力拍著申力坤的肩膀誇讚了他。申力坤和他們交流互動了一個小時,其間老人們或是寫字來考他讀音,或是出字讓他來寫,並且給了他很多指導,教他如何寫得更好看。每每想起這段經歷,申力坤都會覺得自己很幸運。
在蘇州老外學漢語途徑有很多
很多外國友人接觸到了中國文化之後,便對漢語開始著迷。採訪中記者發現,不少外國友人來到蘇州工作和生活之後,出於實際需要,紛紛開始學習漢語,而他們學習漢語的方式方法也不盡相同。
來自加拿大蒙特婁的多米尼克來到蘇州後,一直在學習中文。他還給自己起了個中文名,叫王小多。他告訴記者,作為一名成年人,他覺得學漢字太難了,但是當他了解了漢字的構成之後,又覺得漢字非常有意思。來自阿根廷的緹娜已經學了三年的漢語,在她眼中,漢字像有魔力一樣,深深地吸引著她。在她眼中,漢字甚至就像一種藝術。雖然漢字難學,但是學會了偏旁部首和結構之後,就覺得容易了很多。
為了方便外國人學習漢語,在蘇州,有很多機構提供面向外國人的漢語課程。而在西交利物浦大學、蘇州大學,以及蘇州市漢語推廣中心等大學和官方機構,也都設有漢語課。這些課程為老外了解和學習漢語提供了平臺。當然,老外們也會在課外找機會來學漢語,比如來自印度的提奈什在漢語課程之外,還會選擇看中文電影和聽中文歌,在健身房和辦公室裡也常常在朋友的幫助之下練習口語。
大學是外國留學生系統學習中文的主要場所。西交利物浦大學2008年開設了主要面向留學生的漢語課程,平均每年有超過400名留學生參與學習。2018年和2019年兩年,學習漢語的外國學生人數達到800人。即便受到疫情影響,今年也有400人堅持學習漢語。對於生活和工作在蘇州本地的外國人,西交利物浦大學還提供兩種漢語課程:平時班和暑期班。採訪中記者了解到,前兩年平時班的學生人數在50-70人,暑期班每年約有150人參加。受疫情影響,今年只有24人報名了平時班,但仍有80名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積極報名參與了線上漢語暑期課程。
經營著一家語言服務公司的徐先生也是一名漢語的推廣者。他告訴記者,他的公司一般向外企提供面向外籍員工的漢語培訓課程,每年能招收30到50名外國學生。
和中國人學英語一樣,老外在學習漢語的過程中也會遇到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針對老外的學習特點,西交利物浦大學的喻駕老師向記者分享了一些漢語學習經驗,比如重點是打下牢固的漢語學習基礎,而在這些基礎中,語音、語法、漢字認讀和書寫十分重要。根據西交利物浦大學一項通過手寫漢字的方式和通過多媒體互動的方式學習漢語詞彙的對比實驗研究,手寫漢字在漢字認讀、詞彙學習上的效果,要遠大於通過多媒體瀏覽和打字。也就是說,即使只有漢字認讀的需求,手寫也是一種效率較高的學習、練習方式。
蘇州市漢推中心位於姑蘇區醋庫巷教育博物館內。2017年開始,漢推中心對外提供多種多樣的漢語學習和中國文化體驗服務,為老外們了解蘇州教育歷史及中國文化打開了一扇窗。目前,一套由蘇州市硬筆書法協會編寫、蘇州市漢推中心監製的漢字書寫教材已經正式出版。據漢推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這原本是一本面向小學生的硬筆字教程,但也非常適合外國人學習中文。漢推中心接下來將根據疫情防控情況,擇期開展面向外國人的漢字書寫學習活動。
聲明:所有來源為「蘇州日報」、「姑蘇晚報」、「城市商報」和「蘇州新聞網」的內容信息,未經本網許可,不得轉載!本網轉載的其他文字、圖片、音視頻等信息,內容均來源於網絡,並不代表本網觀點,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發現本網轉載信息侵害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及時核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