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從幼兒園進入小學,是他們成長中的一件大事,生活中的一個重大轉折。如何讓孩子愉快地進入小學,自信獨立地面對小學生活呢?
最近在閱讀陳默老師的《家有小學生》總結了幾點幼小銜接的應對策略,分享給家長們,希望對你我的育兒帶去幫助。
一個孩子只有在支配聽動協調能力,視動協調能力成熟的情況下,才能在課堂上準確地完成老師的指令。包括抄寫,閱讀,默寫生詞等。
因此在幼兒園階段,父母要訓練小孩子視動協調,聽動協調,和運動平衡方便的能力。
陳默老師也給到了幾種方法。
比如說:用眼罩蒙住孩子的一隻眼睛,把一兩赤豆和一兩綠豆混在一起,讓孩子用手分開,記錄用了多少時間。這種方法可以訓練孩子眼手協調能力。
為了孩子的手指更有力量,將來寫字可以更持久,可以做10個小沙包,上面吊根線,在孩子看電視時,把線圈套在孩子的手指上,讓孩子手提小沙包,使手指負重,從而鍛鍊手指力量。
為了讓孩子的聽動更協調,可以對孩子進行指令做動作的訓練:父母發出一個指令,孩子完成一個動作,再發出連續兩個指令孩子完成兩個動作,接著發出連續的三個指令,孩子連續完成三個動作,直至孩子無法完成連續指令時才停下來,這個訓練可以反覆進行。
為了訓練孩子的平衡協調能力,每天可以讓孩子跳繩,規定一分鐘要跳多少下,讓孩子逐漸提高成績。
進入小學之前,孩子過的是沒有時間約束的生活,而小學課堂是個有秩序的地方,它的紀律要求是很高的。
書中建議,如果想讓孩子接受小學課堂制度,順利做個小學生,父母可以在家中幫助孩子做一些模擬課堂學習的訓練。
比如:讓媽媽扮演老師,爺爺奶奶爸爸扮演學生,爸爸有時還要扮演不守課堂紀律的學生。媽媽講話時,爸爸突然插嘴,媽媽就告訴爸爸,上課時不能隨便插嘴的,說話是要舉手的,讓爸爸重新舉手了再說話。
媽媽講了一段後向學生提問題,奶奶舉手了,媽媽請奶奶回答問題,並且讓學生向奶奶學習。媽媽講課講到一半,坐到地板上去了,媽媽就告訴小朋友,上課時是不能坐到椅子以外的地方的。必須要坐在椅子上,並且讓大家向爺爺學習,爺爺坐得很端正。
鬧鐘響了,爸爸立即站起來向外面走,媽媽說下課鈴聲響了,要聽老師說下課才能離開。
模擬課堂將小學課堂的秩序直觀地呈現給孩子,如果孩子表現得不錯,大家都要表揚他。
模擬課堂的好處是,所有的參與者都是家庭成員,都是長輩,讓孩子感覺到,這樣的場景幾代人都接受了,直觀地了解課堂上的學習是怎麼回事。
父母要正式通知孩子:恭喜你,從現在起你就是小學生了。父母可以提前領孩子參觀校園,為孩子介紹學校的設施和老師,告訴孩子學校是個快樂的地方。
父母也可以跟孩子分享自己小學時的生活,比如第一天就認識了幾十個小朋友,每天玩遊戲非常開心等等。
在對校園的描述中,父母一定要注意,用正面描述,而不是跟孩子說:「你是小學生了,從此以後要收收性子,不能再像以前那樣玩了。」這樣的話會讓孩子對未來學校產生抵制情緒。
正面教導會讓孩子更勇敢地去面對小學生活,而不是對學校充滿恐懼。
總結:
幼升小,是每一位父母面對的必修課,如何讓孩子更好地適應小學生活,父母這麼做就對了:
1、通過簡單訓練,促進孩子神經系統發育;
2、在家模擬課堂,讓孩子對課堂紀律有一定的認識;
3、父母通過正面教導,讓孩子對學校充滿期待。
今天的分享,希望對父母帶去益處。
更多育兒分享,敬請關注茜媽談育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