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半選擇不就業,整天想著當網紅」、「寧肯吃土創業,絕不委身打工」……在95後忙著吐槽入職焦慮的同時,就業江湖上也流傳著諸多95後的各種「傳說」。隨著95後紛紛踏入職場,他們與80後有什麼不一樣的就業觀、職場觀?「95後可以稱為有主見、不盲從的理想主義者,不會將就著尋找職位,但現實的『硬著陸』讓很多人難以適應。」一位企業的HR告訴記者。
故事1
比來比去 越比越不平衡
北京土生土長的95後周寧(化名),目前是房山區某街道的社區工作者,社區管理與服務專業畢業後,她很順利便找到了一份對口職業,從事組織檔案管理工作。不用租房,日常開銷不大,工作清閒,對她來說一月3400多塊錢的工資「配得上付出」。但最近因為同事突然離職,基層人手不夠,她不得不從同事那裡接過「人事管理這一攤事」。
「費力不討好,我也不是公務員,為什麼要管他們的事?」。周寧同事小孫因為考上遴選公務員近期離職,所以原本小孫負責的工資和社保工作就被臨時「塞」給了周寧。「他們公務員都不願意接,工作太瑣碎了,上個月小孫因為給老大爺算錯了6塊錢工資,被大爺追了一個月,我可不想這樣。」周寧一臉愁容,像接到一個燙手山芋。
在被委以重任後,周寧的工作不再清閒,除了有接不完的電話,偶爾還要跑到20公裡外辦業務,由於不是正式編制,她拿不到交通補助,周六日也沒有加班費。
「社工委要求我們兩年之內不能考事業單位或公務員,所以這兩年我還走不了。」由於周寧的工作性質和特殊要求,儘管和公務員在同一屋簷下工作,甚至幹更多的活也得不到相同的待遇,她也沒法現在換工作,這讓她很焦慮。
不過,周寧打算下半年結婚,婚後將換一個社區接著幹。「錢多事少離家近」是周寧未來的職業規劃,一旦有更好的機會,她隨時準備離職。
故事2
算來算去 理想暫放一邊
小段(化名)畢業於二線城市的普通大學計算機專業,還沒畢業就隻身來到北京闖蕩,跌跌撞撞終於在社科院某事業單位安頓下來,從事程式設計師助理工作。從三月份實習算起,到現在有四個月的時間了。他坦言,這份工作很體面,「合作方的項目經驗豐富,許多項目也是一些規模不大的網際網路公司難以企及的,成長很快」。但工資待遇直接影響了他的生活水平。
「入不敷出,拆了東牆補西牆吧!」這是同事小韓對這位「奇葩」同事的印象。作為95後,小段的財富安全感相較於85後、90後更高,對生活的品質要求也不低。但5000塊錢的工資,租房就要用掉四分之一,除此之外,穿衣、朋友聚餐、夜店生活佔據了小段大部分開銷。都說「85後存錢,90後不存錢,95後借錢花」,在小段身上比較明顯。同事小韓揭了小段一個老底:「大家充個飯卡錢給他,他就先交電話費了,然後回頭有錢再補卡裡。」
「早起加班,白天上班,晚上加班,周末偶爾不休,每天睡四五個小時。」小段自己也覺得委屈。作為職場新人,工資待遇雖然低,但要學的技術、單位業務、人際關係哪樣都沒少,不同程度分割著自己的精力。在畢業前他曾上過一個職業規劃班,現在想想,理想就只能擱在一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