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金鎖記》曹七巧,一個人的畸形人生,幾代人的悲慘世界

2020-12-24 小薛情感隨筆
圖片來自網絡

《金鎖記》是女作家張愛玲創作的中篇小說,發表於1944年上海《天地》上,後被收入小說集《傳奇》。

小說主要寫的是小商販家庭出身的的女子—曹七巧,可憐,可悲,有可恨的悲慘一生。以及在她人格逐漸扭曲的影響下,造成的下一代人的悲劇。一個人的畸形人生,幾代人的悲慘世界。

圖片來自網絡

七巧年輕時,家人貪戀財物,她被迫嫁入了姜府,做了殘疾人二少爺的妻子,成了人們口中所說的「嘴裡什麼話都敢講的二少奶奶」。二少爺的了軟骨病,她欲愛而不能愛,性被無情的壓抑著,幾乎像個瘋子一樣的在姜家熬過了30年。在財欲和情慾的雙重壓迫下,她的性格被扭曲,行為變得尤為乖戾。趨於瘋狂的曹七巧,晚年更是一個吃人的老太太,親手毀掉自己兒女的幸福。

曹七巧早年是個活潑的女孩子,從她未嫁之前幫著家裡經營商鋪的描述中就可以看出,他精明,活潑,多言。在姜家熬盡青春,在被三少爺又一次以騙錢為目的的惦記後,徹底變成了一個心中無愛的女人。她迫害著自己,也禍害著自己的兒女。

這個自作自受、遭人嫌惡的女人臨死時,除了一具枯槁的身軀和一個瘋魔扭曲的靈魂外,再一無所有。戴著金枷,抽著大煙,隔著房帳珠簾,筆者看到的是七巧寂寞空洞的側臉輪廓,這個瘦削的女人無數次躺在煙鋪上流淚,孑然一身,直到油盡燈枯魂魄歸西。她無疑是那個父系社會的犧牲品,令人驚訝費解之餘,總在人心裡留下一陣蒼涼悽楚的隱痛。

《金鎖記》中,曹七巧最厲害的武器就是嘴,她什麼都敢說,挑著別人隱秘的事情說,她也知道她兒子女兒恨毒了她,她婆家的人恨她,她娘家的人恨她。語言暴力,是她殺人的工具。

兒子長白遊手好閒,兒媳芝壽算得上賢惠,可七巧並不親她。總在人前說著當時人們引以為羞的性事。

你們瞧咱們新少奶奶老實呀——一見了白哥兒,她就得去上馬桶!真的!你信不信?」

這明裡是誇兒媳婦老實,暗裡卻在指她內心淫蕩,見了男人就想床上之事,所以要去上馬桶,自己一番解決。七巧石恨芝壽的,她一輩子的性壓抑,什麼都得不到,而芝壽卻能享受正常的性生活,這是七巧畸形的恨。文中寫芝壽剛生產完,門窗開著,一陣風吹在芝壽臉上,身上。月子裡不招風,大家都懂,可芝壽卻動彈不得,任憑風這麼吹著她,七巧這是要她死呀。終芝壽沒能挺住,離開了人世。

女兒長安呢,都三十歲了,終於有了自己喜歡的人,可最終還是被她拆散了。她看不得任何人擁有比她幸福的人生,女兒也是一樣。從她給長安裹腳就能看出,她自己受過的罪,也要讓女兒吃一遍。最後七巧死了,長安呢?她的一生也是可悲的。長安不僅守不住七巧留下的錢,也守不住自己的身子,一副瘦小的身軀裡,充滿著欲望的身軀,被壓抑的太久了。

圖片來自網絡

看完《金鎖記》整個人很糾結,很是不解,也很是痛惜。曹七巧用一個人的畸形人生,造成了幾代人的悲慘世界。希望以後人間再無曹七巧,再無惡語傷人。

相關焦點

  • 曹七巧的安全感——《金鎖記》讀後感系列之一
    張愛玲的《金鎖記》被中國旅美文學評論家夏志清認為是「中國自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短篇小說」。小說中,張愛玲用她近乎刀削一般的筆觸刻畫了一個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嫁入豪門姜公館後的心靈扭曲歷程。 交流會上,清韻女子在認真研讀《金鎖記》原文的基礎上,就曹七巧的人生脈絡展開熱烈討論。
  • ...小清新"線路"對話張愛玲"-張愛玲 上海 康樂村 寶·老 曹七巧...
    東方網9月15日消息:據《勞動報》報導,除了人人皆知的常德公寓、美麗園,你是否知道,康樂村、開納公寓等也曾是張愛玲在上海的故居。昨日上午,首屆上海旅遊節「微遊上海」正式啟動,3000名市民遊客自發踏上六條徒步之旅,包括「尋寶·老城廂」、「風雲·上海灘」等。其中,被譽為「最小清新範」線路的「對話·張愛玲」引得不少關注。
  • 張愛玲《金鎖記》:什麼樣的女人,用欲望榨乾了自己和兒女?
    在張愛玲眾多的文學創作中,《金鎖記》是一部獨特的小說,它長期以來被忽視,甚至遭遇偏見,不少讀者認為作品中的人物變態、扭曲,最後每個人的結局都悲慘,因而閱讀體驗不很愉快。但傅雷對它的評價相當高,認為這是張愛玲所有作品中,寫得最好的一篇,把它譽為「文壇最美的收穫」。
  • 《金鎖記》被原生家庭毀掉的曹七巧,親手毀掉兒女,她可憐也可恨
    《金鎖記》是張愛玲的得意之作,小說發表時,受到讀者的喜愛和文學大咖的好評。小說講述了一位麻油鋪商人的女兒曹七巧,因生得模樣出挑,被貪婪的哥嫂賣給大戶人家姜家做媳婦。曹七巧喜歡姜家的三少爺姜季澤,沒想到被哥嫂賣給他的殘疾的哥哥仲澤當老婆,終日伺候一個沒人生命氣息的活死人。
  • 張愛玲的33堂寫作課:一部小說如何才能打動人心?這一點至關重要
    她將《金鎖記》中的「黃金」描繪成「人性的枷鎖」,全篇都表現了金錢與戀愛的衝突,反觀當時中國敘事的傳統,她是有突破和創新的。張愛玲在她那個創作的年代裡並無任何前衛的思想,然而卻拉開了兩性世界溫情脈脈的面紗。在這部小說裡,她對情緒的運用空前深刻,表現了當時社會兩性心理的基本意蘊。
  • 時隔十年再登場 臺灣京劇名家魏海敏《金鎖記》受追捧
    中新社臺北6月29日電 (記者 路梅)改編自張愛玲同名小說、由梅葆玖臺灣弟子魏海敏領銜演出的新編京劇《金鎖記》,時隔10年將再度在臺灣登場,所有場次門票均已售罄。《金鎖記》2006年在臺北首演,此後在臺灣連續演出至2008年。
  • 張愛玲的小說有什麼特色?
    世舫是曹七巧的女兒背著母親自由戀愛的男朋友,他又是曹七巧背著女兒請到家中來的,那麼第一次進曹家大門的世舫顯然是很敏感的,小說以他為敘述的視角,凸現了一個陌生人對曹家、特別是對曹七巧的第一印象和感受。這個敘述視角的轉換。也使讀者對主人公曹七巧的印象更加深刻了。張愛玲的小說在敘事時的筆觸是冷峻的,幾乎不摻雜一點情感的表露,保持完全客觀的敘述。
  • 讀《金鎖記》,看一個母親是怎麼毀掉了女兒的幸福
    《金鎖記》作為張愛玲的代表作之一,每每再讀,都會有不同的體會,在少不更事時讀它,只是為七巧悲慘、可憐的一生感到悲哀和嘆息,因為遭遇不幸的婚姻,所以將一個原本活潑開朗的女孩變成了心理嚴重扭曲的惡毒婆婆,終其一生都沒有得到過所愛之人,最後悽慘收場。
  • 張愛玲《金鎖記》:金錢和情慾,女人一樣都不想捨棄
    」曹七巧此後的人生,跟這兩樣東西緊緊地捆綁到了一起,只可惜,過日子的鈔票,她倒是得到了不少,心愛的男人,一輩子也沒能得到。曹七巧出生在鄉下一個普通的家庭,父母靠著麻油店的生意,這才把兄妹倆拉扯大。父親死後,三人相依為命,後來嫂子進了門,母親身體不好,常年臥病在床,麻油店的生意就交到了哥嫂的手中,嫂子好吃懶做,哥哥又需要奔波在外,家裡的髒活累活就全落到了曹七巧的身上。曹七巧也不是一個任由人拿捏的軟柿子,為此和嫂子沒少置氣,兩個人表面上和氣,心裡恨透了對方。原本,母親還在世的時候,哥嫂也不敢明面上太過欺負曹七巧,曹七巧尚能安穩過活。
  • 張愛玲:除了天才,一無所有
    但是在這不可理喻的世界裡,誰知道什麼是因,什麼是果?誰知道呢?也許就因為要成全她,一個大都市傾覆了。」 《傾城之戀》向來被認為是張愛玲小說中最光明的結局,可這光明中卻隱含著另一層可怖。更尖刻的還藏在《金鎖記》中,曹七巧與姜季澤之間的攻防戰。分家以後,季澤敗了產業前來找七巧接濟,他打起了感情牌。七巧面對季澤的告白時,她的心理變化堪稱一波三折。季澤絮絮說著這些年來他對她的心意,七巧先是沐浴在一陣光輝裡,細細的音樂,細細的喜悅,甚而跟自己說起了謊:她嫁到姜家不是因為錢,而是為了與季澤相愛。
  • 一個窮姑娘的人生枷鎖
    文/婉兮 圖/網絡《金鎖記》,問世於1944年,是張愛玲創作生涯中的巔峰之作。無論情節、語言還是意境,都代表著張愛玲的最高水平。翻譯家傅雷認為:「《金鎖記》頗有《狂人日記》中某些故事的風味,至少也該列為我們文壇最美的收穫之一」。
  • 世俗的張愛玲
    沒有使她聯想起世間的任何一個人,」他所有的只是圖案美「,於是,他就錯過了她的興趣。她喜歡的就是這樣一種熟稔的,與她共時態,有貼膚之感的生活細節。這種細節裡有著結實的生計,和一些放低了期望的興致。張愛玲對世俗生活的興趣與蘇青不同。胡蘭成對寧波人蘇青的評價很對,他說寧波人過日子多是興興頭頭的,但是缺少回味,是真正入世的興致。
  • 張愛玲誕辰100周年,這十句話說盡愛情與人生,哪一句戳中了你?
    學校旁邊的小書店,張愛玲的書總是很受歡迎,十分不好借到。誰要是借到一本,那可是奉為珍寶,只捨得自己偷偷看完。張愛玲的小說,篇篇都好看,回味無窮。讀《金鎖記》時,驚嘆她人物怎麼寫的那麼好,細節的掌控,人物心理的鋪墊,人物表情和動作的刻畫,仿佛一個活生生的曹七巧就站在我面前。
  • 張愛玲《金鎖記》:要解開鈴鐺,必須系好鈴鐺
    微笑晴天張愛玲的《金鎖記》被中國文學評論家夏志清評為中國最偉大的中短篇小說。小說講述了一個出身於小商人家庭背景曹七巧的女人貧窮而悲傷的生活。一芝麻油店曹有一個女兒,名叫琪巧,她來自一個小車站的櫃檯,她受到來自世界各地的人的影響,她還可以從樹枝上聽來幾句話,並帶著一個聰明而雄辯的招牌。客人來的時候,從油缸旁邊的大小鐵勺裡拿出相應的鐵勺,從漏鬥裡灌滿,通常,一個瓶子可以裝一個大勺子和兩個小勺子。
  • 張愛玲誕辰百年|專訪止庵:紀念張愛玲最好的方式是讀原著
    在這裡,張愛玲對人生的理解實際上已經比《金鎖記》或者《傾城之戀》更深了。《金鎖記》和《傾城之戀》裡的人物還是想得到一些東西,而對於米先生和敦鳳,只要不失去太多就可以,或者說有那麼一點就行。曹七巧是她那個年代的英雄,而米先生和敦鳳都是平凡的人。所以張愛玲這時候對平凡要比對傳奇的興趣大得多,人在平凡中找到了依靠,而不是在作品中,所以她的人生觀在這個時候改變了。
  • 劉嘉玲蔣欣版《半生緣》遭群嘲,張愛玲筆下的愛情該是怎樣的?
    張愛玲愛情故事的特點,正是把長期以來中國文學作品中構建的那些所謂美好的愛情故事消解掉,就像她所寫的「生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樣愛情不是千瘡百孔」。張愛玲的小說有政治背景、時代底色,但更多的是女性的困苦。在中學畢業年刊的調查欄裡,張愛玲在「最恨」的一項中寫的便是「一個有天才的女孩忽然結了婚」。
  • 喜寶:「霸道總裁愛上我」的開頭,《金鎖記》困住一生的結局
    他在世界各地有房子,這些房子裡存放著各式各樣的美女,他的子女也不清楚,父親到底在哪個女人那裡過夜。喜寶在勖存姿的房子裡,曾經遇到一個奧國女人登門拜訪。說是拜訪,其實是上門乞討。她曾經是勖存姿眾多女人裡的一個,錢來得太容易,她又空虛無聊,就迷上了賭博。儘管勖存姿給了她數不清的現鈔,都被她揮霍一空。
  • 新《半生緣》開播遭群嘲,張愛玲的作品為什麼難以改編?
    同為書寫女性在上海這個繁華都市中欲望與掙扎的女作家,王安憶認為張愛玲「對現時生活的愛好是出於對人生的恐懼,她對世界的看法是虛無的。」這種悲涼的底色與人生的虛無感,或許就是強調戲劇性的影視作品所無法呈現的吧。
  • 和許子東教授聊張愛玲 為什麼我們今天 依然愛讀張愛玲?
    其實要是把她的「小市民」這個概念換成「人民」,完全都講得通,她所有的文章都是講只有小市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她有篇散文《中國的日夜》題目很大,裡邊講的是菜市場買菜,補丁加補丁,這些很普通的老百姓就代表中國的日夜,這不就是人民嗎?潛臺詞就是不要看不起這些普普通通的老百姓。
  • ...名校圍牆照亮更多人文學夢,張愛玲、魯迅研究專家上「中國文學...
    陳思和是國內公認的巴金、張愛玲研究專家,魯迅文學獎得主。嚴鋒則是在網絡上有大量粉絲的「網紅」教授,他對劉慈欣《三體》等科幻文學的評論,在科幻讀者群中,影響甚大。兩位名師在書展現場就講起了張愛玲《金鎖記》、阿城《棋王》、劉慈欣《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