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清新"線路"對話張愛玲"-張愛玲 上海 康樂村 寶·老 曹七巧...

2020-12-24 東方網

  東方網9月15日消息:據《勞動報》報導,除了人人皆知的常德公寓、美麗園,你是否知道,康樂村、開納公寓等也曾是張愛玲在上海的故居。昨日上午,首屆上海旅遊節「微遊上海」正式啟動,3000名市民遊客自發踏上六條徒步之旅,包括「尋寶·老城廂」、「風雲·上海灘」等。其中,被譽為「最小清新範」線路的「對話·張愛玲」引得不少關注。

  昨日10時,筆者來到了中山公園,現場,不少市民背著旅行包整裝待發。據悉,「對話·張愛玲」的線路從中山公園出發,全程7.9公裡,最後回到靜安寺,其間,將經過愚園路、武寧西路等多條文藝氣質濃厚的馬路。

  張愛玲在常德公寓完成了《沉香屑》、《傾城之戀》、《紅玫瑰與白玫瑰》等多部名作,而在康樂村,她遇見了《金鎖記》裡的曹七巧。據主辦方介紹,父母離婚後,張愛玲隨父住進了位於延安中路740弄10號的康樂村,隨後的五年間,她在這棟三層高,帶個小天井的的紅磚洋房裡度過了一段太平日子。外出喝咖啡時,一路上經過親戚的宅子,張愛玲聽到不少家族是非,而這些事日後便成了她筆下人物的故事情節,如,她筆下最成功的女性角色「曹七巧」其實就住在舅舅家的鄰街。

  而她另一處引得遊客津津樂道的故居,則是建成於1932年的開納公寓。彼時,開納公寓是滬上最氣派的公寓建築,張愛玲也曾一度在此隱居一年。

  不少遊客表示,一拐進武定西路、延安中路,氣質就像是穿上了西裝打起了領帶一般,優雅起來。無論是街面上,還是隱藏在弄堂裡面的洋房別墅,無一不是帶著濃濃的西區風情。據市旅遊局相關人士介紹,本次,「微遊上海」的六條線路均是從與傳統旅行社完全不同的角度出發,結合「城市行走」的低碳方針,深度挖掘一個「潛在」的上海。因此,報名通道一經開放,就受到了市民遊客的熱情追捧。據悉,原計劃首發儀式上,每條線路招募500名遊客,結果所有線路都超額,最火爆的「尋寶·老城廂」線路有近700人報名。

  據透露,在最後確定的3000人首發名單中,16—40歲的人佔80%,其中新上海人和外地遊客佔到35%以上。旅遊節期間,市民仍可自發參與到免費的活動中來。

相關焦點

  • 張愛玲《金鎖記》曹七巧,一個人的畸形人生,幾代人的悲慘世界
    圖片來自網絡《金鎖記》是女作家張愛玲創作的中篇小說,發表於1944年上海《天地》上,後被收入小說集《傳奇》。趨於瘋狂的曹七巧,晚年更是一個吃人的老太太,親手毀掉自己兒女的幸福。曹七巧早年是個活潑的女孩子,從她未嫁之前幫著家裡經營商鋪的描述中就可以看出,他精明,活潑,多言。在姜家熬盡青春,在被三少爺又一次以騙錢為目的的惦記後,徹底變成了一個心中無愛的女人。她迫害著自己,也禍害著自己的兒女。
  • 張愛玲的小說有什麼特色?
    另外,在「全知視角」的敘述大前提下,在適當場合,巧妙地轉換敘述視角,以作品中有某一人物的角度進行敘述,張愛玲也取得了令人驚訝的藝術效果。《金鎖記》中對曹七巧的一段著名的描寫:世舫回過頭去,只見門口背著光立著一個小身材的老太太,臉看不清楚,穿一件青灰團龍宮織緞袍,雙手捧著大紅熱水袋,身旁夾峙著兩個高大的女僕。
  • 世俗的張愛玲
    開電梯的工人,在後天井生個小風爐燒東西吃;聽壁腳的僕人,將人家電話裡的對話譯成西文傳給小東家聽;誰家煨牛肉湯的氣味。這樣熱騰騰的人氣,是她喜歡的。而發生在上海的故事,則更具有俗世的情調。《花凋》裡那家的女兒們,我以為是再真切不過的上海小姐。父親是個輕佻不盡責的人,大約是像《金鎖記》裡的三少爺,妻子卻不如三少奶的賢慧,無能且又無味。我以為,《紅玫瑰與白玫瑰》裡的白玫瑰,煙鸝,老了以後,就是她。女兒們曉得誰也靠不上,只有靠自己,到社會上汲取養料,掙一份好生活。
  • 曹七巧的安全感——《金鎖記》讀後感系列之一
    張愛玲的《金鎖記》被中國旅美文學評論家夏志清認為是「中國自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短篇小說」。小說中,張愛玲用她近乎刀削一般的筆觸刻畫了一個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嫁入豪門姜公館後的心靈扭曲歷程。 交流會上,清韻女子在認真研讀《金鎖記》原文的基礎上,就曹七巧的人生脈絡展開熱烈討論。
  • 張愛玲:除了天才,一無所有
    1950年7月,當與會者一律穿著藍布或灰布列寧裝的時候,只有張愛玲還是一襲旗袍,外面罩了件網眼的白絨線衫。竇文濤曾在節目中稱,這就是作家特有的敏感。無怪乎張愛玲一葉知秋,離開上海,輾轉香港,定居美國。你看,張愛玲書中的結局從不如願。更尖刻的還藏在《金鎖記》中,曹七巧與姜季澤之間的攻防戰。分家以後,季澤敗了產業前來找七巧接濟,他打起了感情牌。七巧面對季澤的告白時,她的心理變化堪稱一波三折。
  • 張愛玲的33堂寫作課:一部小說如何才能打動人心?這一點至關重要
    有些感情,卻是無法預料兩人的首次見面是在胡蘭成上海的寓所,這是他除了南京的家以外的「別業」。這個上海寓所住著胡蘭成的正妻和侄女,而南京那邊住著他的妾室。可以說,在小說中,整個家族裡沒有一個人看得起曹七巧。她被那麼多人排擠,卻沒有認慫服軟,更沒有陷入軟弱自卑裡。她堅強地將嘲諷和冷眼轉化成專橫傲慢,不屑去理解別人。曹七巧頑固地走著她認為對的路,抓著自己想要的東西。她家裡本是開麻油作坊的,哥嫂為了攀附權貴,就想盡辦法把她嫁到姜公館來。
  • 和許子東教授聊張愛玲 為什麼我們今天 依然愛讀張愛玲?
    許子東:這裡面有些是家庭原因,她出生於一個破落的貴族家庭;有些可能是她自己性格上的原因;也有些可能是時代原因,她寫作時正是上世紀40年代日本佔領上海的時期。但從她作品如此長期流行、有生命力來看,她的寫作不是局限在一時一地一人,而反映的是一種普遍的生活狀態或者是一種人性狀態。
  • 新《半生緣》開播遭群嘲,張愛玲的作品為什麼難以改編?
    開電梯的工人,在後天井生個小風爐燒東西吃;聽壁腳的僕人,將人家電話裡的對話譯成西文傳給小東家聽;誰家煨牛肉湯的氣味。這樣熱騰騰的人氣,是她喜歡的。她在《更衣記》的末尾寫的,一個小孩子,在收了攤的小菜場,滿地的垃圾裡面,騎了自行車,撒開把手,很靈活地掠過了。於是,她寫道:「人生最可愛的當兒便在那一撒手吧?」就是在這輕盈地一掠之中,有了小小的冒險,終卻是安全的,便小小地得意著。就是這麼一點雕蟲小技的手腕。張愛玲喜歡歸喜歡,其實又是不相信它們的意義的,否則,她就是寧波人蘇青了。
  • 張愛玲《金鎖記》:什麼樣的女人,用欲望榨乾了自己和兒女?
    在張愛玲眾多的文學創作中,《金鎖記》是一部獨特的小說,它長期以來被忽視,甚至遭遇偏見,不少讀者認為作品中的人物變態、扭曲,最後每個人的結局都悲慘,因而閱讀體驗不很愉快。但傅雷對它的評價相當高,認為這是張愛玲所有作品中,寫得最好的一篇,把它譽為「文壇最美的收穫」。
  • 張愛玲誕辰百年|專訪止庵:紀念張愛玲最好的方式是讀原著
    在這裡,張愛玲對人生的理解實際上已經比《金鎖記》或者《傾城之戀》更深了。《金鎖記》和《傾城之戀》裡的人物還是想得到一些東西,而對於米先生和敦鳳,只要不失去太多就可以,或者說有那麼一點就行。曹七巧是她那個年代的英雄,而米先生和敦鳳都是平凡的人。所以張愛玲這時候對平凡要比對傳奇的興趣大得多,人在平凡中找到了依靠,而不是在作品中,所以她的人生觀在這個時候改變了。
  • 張愛玲的媽,綠不綠茶?
    她把兒子當女兒養,為的是叫他害羞,不敢出去見人,也就無從學壞,和曹七巧對待兒子長白的策略很類似。對女兒卻格外縱容,由著她想學什麼就學什麼,練就一身英氣。黃逸梵二十二歲與張志沂結婚,看上去郎才女貌,又都是名門之後,但是婚姻這事和別的都不一樣。如果兩人有情,這些就是錦上添花。
  • 張愛玲逝世21周年:張愛玲與胡蘭成的對照記
    而在王惠玲的《她從海上來--張愛玲傳奇》中,張愛玲卻儼然一位時尚教母。在裁縫邊上指手畫腳的張愛玲有這樣一句臺詞:「再長一點!不!短……短一點……這邊……」雖然不過是日常的對話,用來描述張愛玲的戀衣情結倒也恰到好處。
  • 劉嘉玲蔣欣版《半生緣》遭群嘲,張愛玲筆下的愛情該是怎樣的?
    後面的情節也挺狗血,比如女主一集要哭N次,好兄弟來個三角戀,動不動就發誓「山無稜天地合」……這些言情劇的套路,把張愛玲的經典挫骨揚灰,張愛玲式愛情的精髓都不知跑到哪裡去了。張愛玲愛情故事的特點,正是把長期以來中國文學作品中構建的那些所謂美好的愛情故事消解掉,就像她所寫的「生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樣愛情不是千瘡百孔」。張愛玲的小說有政治背景、時代底色,但更多的是女性的困苦。在中學畢業年刊的調查欄裡,張愛玲在「最恨」的一項中寫的便是「一個有天才的女孩忽然結了婚」。
  • 幾分真實幾分誤讀:重談張愛玲的舊小說習氣、男女之情和自傳式解讀...
    記者 | 董子琪編輯 | 黃月1張愛玲,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貢獻了曹七巧、白流蘇、範柳原等諸多經典文學人物。張愛玲接受的教育是西式的,其創作卻是中國式的——人們認為她接續的是《紅樓夢》及《金瓶梅》的章回白話小說傳統。
  • 張愛玲誕辰100周年,這十句話說盡愛情與人生,哪一句戳中了你?
    後來我又買了很多張愛玲的書,唯獨這本是我的最愛,因為正是這本書,帶我走進張愛玲筆下的那一個個故事裡,讓我見識到那一個個生動的人,讓我的內心跟隨他們風起雲湧、波瀾變換。為什麼在今天要聊起張愛玲,因為今天是張愛玲誕辰100周年。100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920年9月30日,張愛玲生於上海。這位有著曠世才華的作家,她一生的創作包含小說、散文、劇本評論等。
  • 柏克萊的張愛玲
    有一次,我坐在安德魯(Andrew Jones,柏克萊大學東語系教授、張愛玲小說英文譯者)的車上,飢腸轆轆,在黃昏的車流中,向舊金山一間小啤酒館奮勇前進。我們談起張愛玲。安德魯指著路邊走過的一個小老太太說,如果你能見到張愛玲,她就跟她一樣。一個平常的老太太,毫不引人注意。其次,張愛玲喜歡晝伏夜出,刻意地躲開人群。
  • 張愛玲,一個「惡俗不堪」的名字,卻成了「文壇最美的收穫之一」
    (傅雷語)01張愛玲具有一個天才女子的聰慧和高傲,有一種都市人的優越感,她天生就是一個文明襁褓裡長大的徹頭徹尾的現代女性。她喜歡大上海,喜歡上海人,她能夠在近乎腐爛的上海大都會日常生活中,讀出「詩意」和「哲理」,從物慾橫流中揀出「人的成份」。
  • 陳子善:陳蝶衣與張愛玲
    拎了一包北京三聯、海豚、嶽麓的新書上機,其中兩本書名有「風雨」,一本是沈(昌文)公的《也無風雨也無晴》毛邊本,一本是老謝(其章)的《風雨談》簡體字本。沈公大著赴京前剛拜讀,那就選《風雨談》認真一讀。  老謝以寫民國老雜誌起家,而今文章是越來越老辣了。《風雨談》「談」民國淪陷區文壇「風雨」,自然「談」得有聲有色。翻到《陳蕩一語驚醒陳蝶衣》,更是一篇妙文。
  • 張愛玲與胡蘭成的對照記
    廣西師大版《中國現代小說史》  而在王惠玲的《她從海上來--張愛玲傳奇》中,張愛玲卻儼然一位時尚教母。在裁縫邊上指手畫腳的張愛玲有這樣一句臺詞:「再長一點!不!張愛玲母親黃逸梵  她和那位遊走在巴黎大街小巷中,被現代這隻怪獸所震驚的波德萊爾一樣孤獨,只是波德萊爾選擇在都市人流中行走,而張愛玲則選擇遁世,從一個如公寓的窗口般的地方望出去,然後可以將那些曼楨、曼璐、曹七巧、楊太太之流的人物娓娓道來
  • 流言,與張愛玲的距離
    》和《老期刊收藏》、《封面秀》等期刊收藏類著作。張愛玲與我父親同歲。我父親還活著,而張愛玲去世已十六個年頭。父親除了耳背之外,其他健康指標尚屬於美國的「三快」標準,「三快」即「說的快,吃的快,走的快」,這是七十年代的標準,現在又加了「兩快」,即「拉的快,睡的快」。父親四十年代也在上海居住,卻對張愛玲一無所知,見我言必稱張,命我「且拿一本她的書來看看」。看過之後,未置可否,只說他們當時只看魯迅茅盾一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