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人類歷史上規模第二大的一次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在軍事史上的地位,往往沒有第二次世界大戰重。很多人認為一戰並沒有為武器現代化做什麼貢獻,然而這樣的觀點顯然是錯誤的,因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也出現過很多影響後世的武器或者技術。這其中「機槍協調裝置」成為真正的劃時代產品。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坦克和飛機完成自己的首次亮相。但和坦克一亮相就驚豔全場不同,飛機在一戰的角色定位,可以用「打醬油」三個字來形容。一戰期間,各國已經開始大量生產和使用木質結構的雙翼飛機,比如德國的福克式、英國的布裡斯託、法國的斯帕德等等。
在當時,因為製造飛機並非什麼難事,所以各國飛機型號非常多,也非常雜亂。遠比二戰的飛機體系複雜得多,然而無論是法國還是英國德國,這些國家的飛機在一戰時期,一般只做一件事那就是對地偵察。
在當時,飛機主要工作是為地面炮兵瞄準開火,找到目標並將其標記出來。這種空中偵察雙方都在進行,然而奇怪的是,同盟國和協約國飛機在空中相遇,都各做各的事,互不影響。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當時還沒有空戰這個概念。
一戰時期的飛機無法在機翼上安裝機槍,如果在機頭位置安裝機槍,開火的機槍則有可能先擊毀自己的螺旋槳。這對飛行員來說不是什麼好事,無異於自殺。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發明一種裝置,讓子彈打不中螺旋槳才行。
當時,法國飛機設計師,雷蒙·索尼耶將自己研究的射擊阻斷系統拿了出來。靠著這款系統,法國空軍具備了一定的空戰能力,然而這項技術也有漏洞,大約會有7%的子彈擊中螺旋槳。一旦空戰進行到白熱化程度,對於飛行員來說,風險還是非常高的。
但當時,索尼耶也無法解決這個問題,只能給螺旋槳裝上保護鋼片。將打在上面的子彈反彈掉,1915年4月,裝備索尼耶阻擋器的法國戰機,在西歐天空小試牛刀,但因為技術還不完善,所以這架飛機很快被德軍繳獲。德國人對其進行研究、仿製,很快推出了自己的機槍射擊協調器,並裝配到福克式飛機上。
從1915年到1916年,德國福克式飛機擊落多架協約國戰機。協約國戰機雖然也有協調器,但性能和德國人的差了十萬八千裡,雙方一交手,德國大概率是獲勝方。這段糟心的時光,也被許多軍民稱為「福克式災難」。這個災難,直到協約國研發出同樣的協調器,才算是結束。
站在今天的角度看,雖然「福克式災難」令人心痛,但它卻讓空戰這個概念出現。也為空戰武器裝備的發展,打開了一扇大門,從這點來說,福克式災難也算是間接推動了人類武器裝備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