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德軍航空隊的末日大殺器,福克D.Ⅶ戰鬥機

2020-12-20 戰爭事典

作為一戰期間聲名最為顯赫也最為成功的飛機製造廠之一,德國福克飛機工廠在一戰的最後幾個月裡爆發出最後的能量,推出了廣受各交戰國讚譽的福克D.Ⅶ單座雙翼戰鬥機,成為一戰德國航空隊的末日大殺器。福克D.Ⅶ的問世,不僅為福克公司的一戰軍機開發史畫上圓滿句號,更是令這家公司在單翼機、雙翼機、三翼機這三種一戰軍機主要機翼布局形式上全部有頂尖軍機推出(分別是福克E型、福克D.Ⅶ、福克Dr.Ⅰ,)從而實現福克在一戰戰鬥機全系產品中的開發大滿貫,這在各主要交戰國的軍機工廠中可以說是獨步天下。

(上圖)福克D.Ⅶ右後側的視角

從裝備JG 1聯隊的第4、第6、第10中隊開始,到JG 2聯隊的第12、第13、第15、第19中隊,再到JG 3聯隊的第2、第26、第27、第36中隊,逐漸增多的福克D.Ⅶ開始在戰史上寫下自己的篇章。此後,獨立作戰的第8、第14、第16、第17、第20等一大批狩獵中隊亦接受了這種飛機,用於一戰最後階段的交戰。

各個中隊對這種飛機的期待可以用「翹首以盼」來形容。一位中隊長魯道夫·施塔克事後多年還清楚地記得他第一次接觸福克D.Ⅶ時的感受,他這樣寫道:「我們接收了6架福克新飛機,得讓我來決定由誰來飛它們。在我看來,接手這種飛機的自然應該是年長的和富有經驗的飛行員,至於年輕人,他們得學會等待嘛。我坐進福克飛機的座艙啟動了它,飛機迅捷升空,爬升性能極佳,靈活性一流,非常易於操控,並且對操作動作具有敏捷的響應,最後它帶著我安穩地降落到機庫旁。我立即下令地勤們在這幾架飛機的機身上畫上本中隊的標誌和絢麗的色帶,這樣一來,別的中隊可就別想搶走這些飛機啦。」

和飛行員們的反應相一致,福克D.Ⅶ被諸多史學家評價為「一戰中最出色的戰鬥機之一」,更有不少觀點去掉了裡面的「之一」。而對這種戰鬥機最為傳神的描述是這樣的:它能使普通飛行員成為優秀飛行員,更能使優秀飛行員晉級王牌飛行員。

那麼,最頂尖的王牌飛行員駕駛著福克D.Ⅶ又會取得怎樣出類拔萃的戰績呢?可惜這一點只能成為想像,因為福克D.Ⅶ裝備前線中隊時,德國最了不起的空戰精英「紅男爵」裡希特霍芬已經死了在他的福克三翼機上—這位在一戰中擊落敵機數量最多的人沒有體驗駕駛福克D.Ⅶ進行空中格鬥的機會了。

(上圖)博物館展現的呈攻擊狀態的福克D.Ⅶ

在相當短暫的最後幾個月裡,有許多德國飛行員憑藉著福克D.Ⅶ進入了王牌飛行員行列,這本身就證明了這種飛機的價值。另外一些已經成名的王牌飛行員則駕駛著福克D.Ⅶ實現了個人戰績的短期躍升。而且,雖然一戰只剩下最後的時光,但這一時期空戰的激烈程度和交戰規模仍不斷攀上新高,從而使福克D.Ⅶ的擊落架數非常可觀。不過,同在之前數年間的風雲際會中湧現出來的波爾克、殷麥曼、裡希特霍芬、烏德特這樣的名字相比,在最後時刻於福克D.Ⅶ上大獲成功者的聲望在戰史上相對較小,比如45勝的弗裡茨·魯梅(Fritz Rumey)、53勝的洛溫哈特等,但這些人畢竟可以算是一戰德軍新一代的也是最後一代的空戰佼佼者。

另外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福克D.Ⅶ的成功者中有多位並非德國人。比如在第31狩獵中隊,就有一位名叫米克齊斯洛·加爾斯特卡(Mieczyslaw Garsztka)的王牌飛行員,他是一個地道的波蘭人。而在「紅男爵」曾經揚名的第11狩獵中隊,同樣有一名波蘭人威利·加布裡埃爾(Willi Gabriel)駕駛著1架藍橙色相間塗裝的福克D.Ⅶ,打下了至少11架敵機。事實上,一戰德國航空隊的知名人物當中不乏猶太人、斯拉夫人等各種族人士,頗能體現一戰德軍兼收並蓄的用人風格,這和下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正規軍的排外做法不啻雲泥之別。

福克D.Ⅶ帶給協約國陣營的震動是顯而易見的。在最初見到這種全新的對手時,協約國的飛行員們不以為然,因為和之前他們所熟悉的信天翁等德國戰鬥機洗鍊的流線型外觀相比,福克D.Ⅶ的機身尤其是前半部顯得方正平直,不免給人一種笨拙遲緩的錯覺。但是在一經交手之後,英、法、美飛行員的觀點就立即發生了轉變。

在習慣於快速爬高以搶佔攻擊有利位置的協約國飛行員看來,自己手中的戰鬥機一直在這方面享有某種程度上的優勢,但是福克D.Ⅶ改變了這一點。這種德國戰鬥機的爬升率是斯帕德、SE.5和「駱駝」等協約國主力機型都無法望其項背的。

對於SE.5,可以看一下裝備著這種飛機的澳大利亞航空隊第2中隊的日誌:「出於經驗,我們飛在5000米的高度上,這差不多已經是我們戰鬥機爬升的極限,當然更是絕大多數德國飛機的極限。但我們突然吃驚地發現,正有一批新的敵機輕易地跟了上來,而且在很短的時間裡就比我們飛得更高……」

對於「駱駝」式,可以從英國皇家空軍第85中隊的飛行員約翰·格裡德爾(JohnGrider)少尉在1918年6月30日的日記裡一見端倪:

「6月30日,我們在例行巡航中遇上了最新式的福克飛機,它們確實是非常棒的機型。當日的幾架機身上塗著鮮紅色的條紋,所以一定是來自裡希特霍芬的『飛行馬戲團』的。我們有5架飛機飛在4500米高度,遠遠地看到它們後,我們就爬升到了6200米,這對於我們已經達到了極限。但這群敵機卻爬得更高,而且爬得更快,很快就在我們和火線之間佔住位置,並開始攻擊我們殿後的飛機。」

「我們試圖轉圈規避,但我們的發動機在這個高度上無法和它們的動力相抗衡,我們降低了約150米,敵人仍窮追不捨。我們打算俯衝以求擺脫,豈料敵機俯衝得更加堅決,它們在3600米高度上咬住我們並開火。」

「凱爾的飛機被打中了散熱器,韋伯斯特的機尾中彈而不得不迫降,所幸這時得到了趕來的第84中隊戰友的全力掩護。在接下來的纏鬥中,我想我可能打中了1架福克,因為它猛地進入了俯衝,但我無法看到後來發生的事。」

「我很快就和另外一架福克飛機進入了纏鬥,交戰持續時間並不長,德國飛行員總是能夠對我佔據高度優勢和理想的射擊位置,但令人驚奇的是,他卻並不開火—只是像貓捉老鼠那樣戲弄著我。突然,他先是進入俯衝,然後猛地拉起機首開始筆直上升,那情景就好像這架飛機是由螺旋槳在頭頂拉著它垂直上升一樣,我承認我完全看呆了。接著德國飛機就向我開火,我用盡全力逃脫,但根本擺脫不了福克飛機的機動,我墜向了地面……大概覺得我已經完蛋了,德國人沒有再追下來。最後我大難不死,但我真是從來沒有經歷過這樣的空戰。」

(上圖)飛行表演中的福克D.Ⅶ

相信有很多人像格裡德爾一樣,在和福克D.Ⅶ交手時經歷了他們「從來沒有經過的空戰」。所幸協約國的飛行員們無須長期經歷這種空戰,1918年11月11日,交戰雙方達成停戰協定,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協約國陣營的勝利而告終。在協約國與德國達成的「令德意志帝國這個頂盔貫甲的壯士自廢武功」的停戰協定中,條款的第四部分規定德國空中力量必須立即解除武裝,並且交出大約2000架軍用飛機。其中,有一種軍機的型號被特別指明要求「必須全數交出」,這就是福克D.Ⅶ戰鬥機。於是乎,以這樣一種獨特的方式,福克D.Ⅶ在史冊上留下了自己最後的印跡。

本文摘自《第一次世界大戰軍機全史》(全兩冊)

相關焦點

  • 福克D.Ⅶ戰鬥機: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最好的戰鬥機之一
    福克D.Ⅶ戰鬥機中國航空報訊:一戰中,四款最著名的戰鬥機是德國福克D.Ⅶ、法國斯帕德S.XIII和英國索普維斯「駱駝」及英國SE5,這些戰機是在不斷角逐空中優勢的戰爭中產生的。上期介紹了斯帕德S.XIII戰機藏品的故事,本期介紹的是它的剋星福克D.Ⅶ戰鬥機,這款德國製造的福克D.Ⅶ型戰鬥機被公認為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最好的戰鬥機之一,它令對手望而生畏,以至於各協約國在籤訂一戰停戰協議中要求德國立即交出所有福克D.Ⅶ戰鬥機。D.Ⅶ戰鬥機長的方頭方腦,其貌不揚。
  • 第一次世界大戰戰鬥機合集
    信天翁D3戰鬥機 信天翁D3戰鬥機是德國信天翁飛機製造廠生產的一款雙翼戰鬥機,是德意志帝國陸軍航空兵和奧匈帝國航空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使用的主力戰機。該型戰鬥機裝備一臺梅賽德斯D.IIIa型發動機,最大起飛重量為937千克,最大飛行速度為187千米每小時。 德國一戰著名的戰鬥機王牌飛行員"紅男爵"裡希特霍芬的座機之一便是信天翁D3戰鬥機,不過紅男爵本人貌似並不喜歡這款戰鬥機,因為信天翁D3戰鬥機在訓練和戰鬥中不止一次的出現過下部機翼折斷的故障,也是因為這點頗受當時的德軍戰鬥機飛行員的詬病。
  • 圖說:第一次世界大戰「福克式災難」到底是啥樣?
    熟悉一戰歷史的朋友肯定都知道「福克式災難」。1915年6月12日,德意志帝國空軍投入了福克E.I,這是世界上第一種配備同步機槍的戰鬥機。正是因為這個發明,使得德軍迅速搶走制空權,英國和法國空軍傷亡急劇增加。由於飛機在一戰爆發時剛剛問世不久,雙方空軍飛行員都不知道如何從空中打擊對手,所以在第一年空戰所造成的損失幾乎可以用一隻手就算得過來。
  • 從橫掃全球的「戰鬥機之王」到如今不幸墜機,福克發生了什麼?
    當年,受萊特兄弟設計的啟發,福克設計出了當時最快和最堅固的單翼飛機。然而,福克設計的飛機,並沒有得到他的祖國荷蘭的青睞。1912年,德國拋來了橄欖枝。福克在柏林建立了自己的第一家航空公司——福克飛機。1915年,「一戰」紛飛的戰火在歐洲大陸燃燒。
  • 人類空戰史的開山之作:福克E1戰鬥機橫空出世
    福克正在試驗「設計同步解調器」這種粗糙的空戰模式在1915年2月的一天改變了。那天,4架德軍巡邏機正得意洋洋地返航,突然看到一架法國螺旋槳飛機,便仗著自己的數量優勢開始接近並挑釁。可這架法國飛機更加勇猛,毫無半點躲閃之意。德軍正驚詫好奇的時候,猛然發現對方的螺旋槳中間進發出了子彈專有的黃色火花。
  • 德國「信天翁」戰鬥機家族「信天翁」D.Va
    「信天翁」D.Va戰鬥機是「信天翁」系列最終成功的改進型戰機,在空戰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信天翁」D.Ⅰ的問世是代替福克單翼機來對抗英國的DH.2和法國的紐波特戰鬥機。出人意料的是,「信天翁」系列戰鬥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創新設計」,它是以仿製法國的紐波特11型戰鬥機為開端的。
  • 一戰期間英國的空戰王牌,索普維斯「駱駝」戰鬥機
    英國是世界近代史上最大的殖民帝國,是世界第一個組建坦克部隊並用於戰爭的國家,也是第一個成立空軍和第三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今天兵哥要給軍迷朋友說的就是一戰英國「噴火式」戰鬥機問世前的空戰王牌「駱駝」戰鬥機。
  • 二戰英雄黑人航空隊:毀傷敵機410架
    「塔斯克基」航空隊下轄332戰鬥機大隊和477轟炸機大隊,該部因在歷史悠久的美國阿拉巴馬州塔斯克基大學(註:一所以招收黑人為主的私立大學)受訓而得名。1943年4月,「塔斯克基」航空隊奉命飛赴北非和西西里島參戰。在那裡,他們對軸心國的地中海航運活動予以沉重打擊。
  • 為什麼說沒有福克式災難,就沒有空戰這個概念
    很多人認為一戰並沒有為武器現代化做什麼貢獻,然而這樣的觀點顯然是錯誤的,因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也出現過很多影響後世的武器或者技術。這其中「機槍協調裝置」成為真正的劃時代產品。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坦克和飛機完成自己的首次亮相。但和坦克一亮相就驚豔全場不同,飛機在一戰的角色定位,可以用「打醬油」三個字來形容。
  • 末日掙扎:二戰日本噴氣式戰機研發始末(下)
    它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衝上重型轟炸機飛行的高空進行攔截,當時的一切活塞式戰鬥機都無法追上它的高速。「秋水」原型機,塗刷成教練機的橘黃色「秋水」預計裝備海軍第312、322、362航空隊和陸軍第70航空戰隊。到戰敗時第312航空隊和第70航空戰隊具備雛形。
  • 戰鬥機之間「狗咬狗」的秘訣,淺談螺旋槳時代空戰的套路
    空戰早在一戰時期就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和套路,當時的空戰主要在低空和低速環境下進行,雖然也常有大型編隊交戰,但戰術基本還是以一對一為主,所以一戰時期的空戰也被稱作「空中騎士對決」。
  • 最被忽視的異類,英國布裡斯託M.1單翼戰鬥機
    布裡斯託的首飛,正值西歐戰場上的英軍試圖用皇家飛機製造廠BE.12(由BE.2改進而成)來對抗裝有機槍射擊協調器的福克單翼機的嘗試全面落敗之際。而如果拿和福克單翼機這一給英軍造成莫大困擾的飛機來做一番比較,不難發現前者的最大速度竟要比德國飛機快上5080小時!
  • 蘇聯的紅色毛驢,曾保衛中國領空,短小精悍的伊16戰鬥機
    但伊-16最終的改進型號伊-16-24型,也已經無力對抗德軍的戰鬥機。隨著蘇聯拉格-3,拉-5的拉格系列,和蘇聯雅克1,雅克-7,雅克-9等新戰機的服役。伊-16也逐漸退出了蘇聯的空軍序列,剩餘的一部分伊-16也轉變為教練機,退到了後方直到1934年為止。伊-16在二戰中蘇聯的表現並不精彩。但是早在二戰爆發之前,伊-16早已出徵到了當時的中國。
  • 紅色飛鷹——抗戰期間蘇聯志願航空隊援華始末
    蘇聯志願航空隊有兩百多人在戰鬥、訓練和各類事故中犧牲,其中包括轟炸機大隊長庫裡申科和戰鬥機大隊長拉赫曼諾夫。 庫裡申科在1937年就第一批來到了中國。他帶領的飛行大隊是重型轟炸機大隊。重型轟炸機載彈量大,多用來執行戰略轟炸任務,但是在日本猖狂向中國進攻的時候,這種飛機並沒有多少用武之地,而且,在沒有掌握制空權的情況下,這種速度慢的重武器面臨更多的危險。
  • 戰鬥機沒有空調,飛行員在幾千米高空如何取暖?
    但戰鬥機並不是每時每刻都需要空調,早期的戰鬥機飛得很低、速度也慢,比如德國的福克D和E、英國的SE5,它們一般能飛到6000米高度,一般的戰鬥高度也達不到這個水平,速度也不過200千米/小時。上圖是現代工藝打造的福克三翼機,它在一戰時期算是速度、爬升速度和飛行高度最高的飛機了,但也很少飛到看不清地面的高空,一般只在空中狗鬥中飛得高一些!
  • 二戰中日本強悍的夜間戰鬥機,KI-45戰鬥機
    說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的最著名的戰鬥機,毋庸置疑首先浮現在觀眾們腦海中的一定是日本的零式艦載戰鬥機,但是僅憑著一款戰鬥機,日本是不可能在二戰前期一直將太平洋戰場上的制空權牢牢把控在自己手中的,在零式戰鬥機之下,日本還是擁有著幾款非常優秀的戰鬥機的,就包括了兵哥今天要談到的KI-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