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席席老師
來源|習伴(ID:xiban2020)
01
不批改作業,
老師點名家長交手寫版說明
近日,一位34歲的媽媽明琍(化名)火了。
此前因沒給孩子批改作業,她被老師要求寫說明,解釋不批改原因。
最終她「不堪其擾」,選擇向媒體澎湃新聞爆料了這件事情。
事情是這樣的。
3號晚上8點多,她正在工廠上班。
突然接到兒子電話,說數學老師需要家長提交一份情況說明,解釋昨晚為什麼沒有幫孩子批改作業。
她當時還在加班,便跟兒子說等下班後會給老師發簡訊說明情況。
但兒子堅持說,不行,老師要手寫版。
甚至很懂事地說:
「媽媽你這麼忙,就發簡訊到奶奶的手機上吧,我幫你抄上去。」
簡單一句話,體貼但扎心。
當媽的瞬間崩潰了。
孩子的作業已經做不完了,還要擠出時間,去抄這樣一份毫無意義的說明?
想想就心疼。
再想起平時那一幕幕,批改作業、拍攝上傳背誦視頻、活動打卡、作業籤字,她就更頭疼了。
看到這裡很多家長表示感同身受。
掙錢養家、幹活帶娃,還要輔導作業、批改作業。
一個人當真是活成了千軍萬馬。
批改作業為何如此「遭人恨」呢?
因為老師要求家長批改作業、輔導功課,使得家長多了不少負擔,壓力倍增。
不少網友甚至調侃,多少中年父母的崩潰,從批改作業、輔導作業開始,不得不說「天下苦家長久矣」。
02
家長的煩惱:改孩子的作業「很費事」
近日,有位媽媽發來求助信息,事情既讓人心酸又心疼。
現在為了方便大家走近她背後的故事,我以第一人稱的視角給大家分享。
我女兒正在讀三年級,每天我會在孩子的作業上花4個小時左右。
作業多到什麼程度呢?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回到家後,很少作業能在晚上11點前寫完的。
夢想之中的雙休,只剩下一天。
這還只是一小部分,孩子的作業我要批改、籤字。
我們上學的時候作業都是老師改,家長只需要在上面籤字就好,甚至連名字都不用籤,家長根本不知道孩子學了什麼,學到哪裡了。
在以前,家長最大的職責,就是掙學費,供孩子上學,而孩子也很用功,幹家務學習兩不誤,照樣上大學。
但現在真的不同了,我們要帶著孩子預習、複習、寫作業、批改作業。
我一個沒有多少文化的中年婦女,每次批改作業都很費事,我需要對照老師的範本和答案,指出錯誤,不斷提醒孩子改正,直到正確為止,最後還要在作業本上簽名。
除了作業練習,還有課文背誦,我要拿著手機拍攝她背誦、朗讀課文的視頻上傳到APP上打卡。
做完這些,有時候已經是深夜了,孩子很少能在11點前睡覺,看著孩子,我也很心疼。
其實,我多少能理解「學生作業家長改」這一做法,「老師的目的是提高效率」,但任務多了,我們卻成了各科作業的「多任務處理器」。
我曾經一度以為是我家孩子磨蹭,不專注,為此我跟娃沒少發火。但後來我跟身邊的家長聊了聊發現,大家都這樣,早睡是不可能的了,家長不批改作業也是不行的。
因為家長一旦沒有按規定完成,老師會在群裡點名,甚至會讓家長去學校陪孩子補作業。
家長可以不去?
可以。
但我怕「被罰站」。
也擔心孩子在學校被區別對待。
所以,我選擇硬著頭皮做啊。
畢竟,孩子在老師手裡。
身為人母,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師來電話。
做家長,真的太難了!
03
「對不起,我不是一個完美的媽媽」
其實,有時候太晚了,我會偷偷幫孩子寫作業,因為想讓娃早點睡。
但時間久了,感覺自己正被迫成為「學生」。
前段時間,看到一張圖很感慨,這裡面說的像極了我。
白天上班任勞任怨,身體疲憊,晚上回家要輔導孩子寫作業,在家長群各種打卡、回復,累到心都麻木了。
除了工作以外的時間,滿腦子都是孩子的功課,就連睡著了都要被嚇醒。
老公長年在外,家裡一切就靠我一人撐著。
生活辛苦我不怕,最怕母女關係變得緊張。
作業這件事,成了我和女兒最大的矛盾點。
孩子磨蹭時,我會吼她,對她說:不寫完不準睡覺。
有的時候,我還會撕她的作業本,拍桌子斥責她。
上周有次寫作業寫到12點,我說思思,你要再這樣的話,媽媽真的就被你氣死了,我說氣死了你就沒媽媽了。
她說沒媽媽挺好的呀,我還挺羨慕那沒媽媽的,她就一句一句地懟你。
她說這句話的那天晚上,我沒有揍她,我就躲到另外一個房間,我就一個晚上我的心都吊著,一直喘大氣,然後我就感覺做母親很失敗。
現在女兒很少和我說話,沒有那麼活潑了。
女兒離我那麼近,可是兩顆心感覺好遠好遠。
我實在不知道怎麼辦,請小編老師支招。
04
讀完這位媽媽的來信,我有些感慨。
雞娃時代下,教育的內捲化,終究是壓彎了很多家長的腰。
而關於來信的媽媽,我想只能用我自己的經歷來分享我的觀點,不代表所有情況。
第一個是:孩子的作業家長要不要改?
這個問題,家長的態度普遍有兩種。
贊成派:
「學生作業家長改」能更好地了解孩子在學習方面薄弱的地方。
幫孩子批改作業增加了親子間的溝通頻率,促進了親子關係。
反對派:
上班那麼忙,哪有那麼多時間輔導啊?
孩子是留守兒童,難道讓目不識丁的老人教?
縱觀全網,反對的聲音更多。
其中有個網友的話讓人印象深刻: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兜裡存款不多,何以生存?唯有拼命掙錢。
忙工作,就疏於照顧孩子學習。放下磚頭陪孩子,拿什麼來養家餬口?
這是一道無解的題,偏偏還有那麼多壓力,叫家長如何不崩潰?
但是值得欣慰的是,家長們的心酸與崩潰終於被看到了。
現在各地教育部門都陸續出臺相關政策,叫停家長批改作業。
教育的一切目的,都是為了孩子。
作為家長,我們可以提醒孩子完成作業,也可以督促檢查孩子作業,但批改的權利應交給老師。
因為作業的布置都是有目的的,是老師為了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以及對知識的掌握情況。
如果孩子交上來的作業都對,老師能知道學生哪些地方存在薄弱的情況嗎?下一節課老師可能無法確定上課的重點難點。
教育本身應該是一個相互合作的項目,每個角色都有特定的任務。
不同的任務,為不同角色不同身份的教育者,設置了邊界。
作為老師,在教學層面相對比家長專業,自然希望家長完全信任和尊重我們。
作業,就屬於教學層面。
我們可以教育孩子,但不能強制要求家長批改孩子的作業。
各司其職,各歸其位,才是這次全國多地「叫停」家長批改作業的真正目的。
出臺一個文件,劃定一條紅線,並不意味著就能藥到病除,就能實現家校教育責任的各歸其位。
與出臺文件相比,更難的是落實。
比制度規範、禁令約束更重要的是,各個教學環節的優化。
一方面是科學合理的布置作業,減少機械性、重複性、懲罰性的家庭作業,提倡探究性、實踐性的家庭作業;一方面是探索教學方式改革,提高課堂教學效果,讓孩子在課堂上就能「吃飽」「吃好」。
如此,既減輕孩子的作業負擔,又減輕作業批改的負擔。
老師是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培養者,家長是對學校教育的必要補充者。
家長和老師,只有相互包容,相互尊重,共同教育孩子,才能起到 「1+1>2」的效果。
第二個要談的是:親子關係的問題。
再回到上面來信媽媽的事中,最大的問題不是輔導作業,而是親子關係破壞了。
不怕孩子考試成績差,就怕孩子跟你對著幹。
我們傾其所有,犧牲所有愛好和享受,最終換來孩子的不理解。
想想很扎心。
好在,這位媽媽後來及時調整自己,及時修補和女兒的關係。
她做了3件事。
1.把撕裂的書粘貼好,再親自送回給女兒。
2.多方面了解女兒,找老師、觀察女兒喜好等。
3.與女兒展開一次真誠的心的交流。
在與老師交流中,媽媽看到女兒寫的一篇日記,讓她發現女兒眼中另外的媽媽。
女兒寫道:
寫作業時,媽媽的心情像天氣一樣,說變就變,一會晴天,一會陰天,一會雷電交加。
我知道,媽媽生氣是因為我不聽話,寫作業太慢了。
我惹她生氣了,我希望媽媽開心,以後我會好好寫作業,做一個讓媽媽放心的孩子。
媽媽看完後淚流滿面,終於明白,原來:孩子真的很愛很理解我。
寫在最後:
看完這個,我感觸很深。
媽媽粘補的不僅是被撕碎的書,也補全了女兒曾經被媽媽撕裂的心。
而一次用心的了解和溝通,也能打開溝通親子關係的大門。
想起一句話說:有的時候愛是不能去克制的,尤其是對最親的人。
對於兩母女來說,彼此都太克制了,誰都不願意把那個最扎人柔軟地方的話,告訴給對方。
一旦我們願意打開心,真情自然能流動起來。
育兒路上,困難多多。
但只要大家各司其職,打開心扉,真誠溝通,明天會更加美好。
文末點個「在看」,雖然育兒成才任重道遠,但我們,可以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