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湘老道:戲說全州方言

2020-12-20 南國文化傳媒

戲說全州方言

文|清湘老道

「要修新馬路了,老爬爬的祖遷到了茅祖山。今天掛山大西都來果了,好鬧蛇。爬爬他們住果新家了,保佑我們這些後行(xin)呀:小瓜仔個個做狗,大人家事事薯意,老行家健健康康!」

只看文字,讓人摸不著頭腦,不知所云。但用全州話一讀,便會豁然貫通,一目了然!

首先申明,我不是語言學者,此文只是有感而發,純屬戲說。

全州方言應為湘方言永州地方話。在外地我們全州人和永州人、東安人一說話便會認老鄉。湘西人講話跟俺們也差別不大。但這幾縣人自己卻聽得非常清楚,哪是哪裡人!例如我們愛講「俺」,他們就說「我」;「你」有說你的也有說成「儂」和「攏」;我們叫男孩為「奶崽」他們叫「奶幾」、「伢子」。

這裡不談別的,專講全州話。全州話各鄉鎮也有不同的方言:有土話,官話。土話又分為上八裡、下九裡;官話是全縣通行語,卻又有東西南北發音的變化,甚至於一個村子裡就通行兩種不同的語言。

縣城裡講話區別別地最突出的就是一個「肯」字。北方話說「肯」是肯定的意思,「積極肯幹」是評定一個愛勞動的人。而全州話的「肯」是否定的意思,「那東西肯好吃」,就是不好吃!睡覺,全州人說「打眼閉」;「熱」說成為「奈」;「手」念成xiu(四聲)。陳、秦不分、張、姜不分……喊一聲姓jiang的和姓qind的站起來,那些江、張、章、姜、詹姓者和陳、秦、成等姓人都要一起站起來!

有兩個很有意思的笑話:

兩個全州人開車送一個北方來全州考察的人下鄉,路上被幾處坑巔了。司機便講:昨天俺們走嘎這慨,路高頭沒有這些「蛋蛋古」的,今天啷做起的就有嘎了,不好意思拋倒你了!

另一位不滿意司機講的話北方人聽不懂,便主動用全州普通話解釋講起來:昨天我們來過這朵仔,路上並沒得這些眼古的,今天不曉得怎麼就有了?他轉過頭看著同伴講:是不是那些豆子鬼搬了些麻魯古在路中間(讀甘),你沒看見開了上克,赫倒客人了!

兩人的話客人一句也沒聽明白,只覺雲裡霧裡,望著他倆一楞一楞地!

第二個是一個真實的事情:一位南下幹部下鄉調研,與老百姓同吃同住。主家煮了一鍋好菜招待他,吃飯時主家對下鄉幹部就講:「同志,你莫講禮性,老實點。多吃菜!」這位幹部一聽嚇了一跳:我怎麼就不老實了?難道說了什麼假話、做了什麼錯事?

七十年代,有一個講白話的年輕人剛調來全州工作,他就一臉盲然地問我:肚(堵)乖、克膝頭是什麼東西?(其實是肚子和膝蓋的意思。)

出了縣城,東南西北各鄉鎮的話就有不同的變化。

往北走,永歲、黃沙河、廟頭,齒音越來越重,吃飯說成「ci wan」,最典型的是廟頭人說的「洗臉」變成為「死臉」。一位主人與一位客人為洗臉在互相歉讓著:你先死你先死,你死了我再死!

讓人聽得毛骨聳然!(絕無惡意)!

往西走,萬鄉一帶,把「那」念成「阿」,阿年把、阿板哉,馬卵古成了麻魯古或者石魯古;「弟弟」叫成「弟尼」。

南邊鹹水、紹水特別是靠近百裡、界首的地方,個別音帶興安味了。「妹妹」叫為「迷迷」。鳳凰、安和和蕉江卻把「沒得」說成「嘛得」、「嘛滴」,「肯要」說成「很要」,「我很要吃飯了」並不很想吃飯,而吃飽了不想再吃了!還有他們把「邋遢」說成「奶西(lai 平聲xi)」。我第一次聽時居然不懂!

當然,最獨具特色的是石塘、兩河的話(也包括部分梘塘話),比全州其他地方都有明顯不同:就和興安人叫奶崽為「佬佬」,石塘、兩河人叫為「毛毛」;「毛毛呀,喊你扛犁你扛耙」!「什麼事」說成「啥嗎事」。這方人性格格外爽朗,發音也比較硬朗,與下灌陽音接近了。我有一個朝南的老同學,見面第一句話就是「賊什的!」他不是在罵人而是表示親切,好熟好隨便的人才這樣跟你打招呼。發起火來,最痛恨的罵人話便是:鬧得你家古壁亂動!上世紀六四年,學校領導要我陪一位梘塘籍同學參加航空兵體檢。有個醫生說他口齒不清,他脫口就罵了那醫生這句話。好在那醫生聽不懂,鼓著眼睛瞪了他一下便了事。不多久他居然被某航校錄取了,後來成了一名空軍軍機駕駛員,好令人羨慕!石塘人有一句口頭禪:「講得好聽腦殼砍起給你當凳坐,講得不好聽,卵子拾你牙巴骨」。

其實,整個全州人都是這種脾氣、講這種義氣!

回過頭來說「土話」!

土話究竟是怎麼形成的、怎麼演變的,是一個深奧的學術問題,只有專家學者們研究探討才能回答。我想這與古時南方山多且峻交通不便、人員交流不暢、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有很大關係。

下八裡的也就是永歲、黃沙河(包括部分廟頭和梘塘一些村落)一帶的土話齒音多,聽起來比較清晰。而下九裡的米頭(即廟頭)和文橋一帶的土話鼻音比較重,聽說與東安的土話相同。前些年我曾在書店看見了一本專門研究文橋土話的專著,看來這一方言是有些影響的。他們說吃飯為「益倍」,叫媽媽為「忙忙」。常年說文橋土話的人一說全州官話如「東方」會說成「聾方」。

永、黃土話講話是「嫖土寨」「吃飯」是「油白」,「油鳥(diao去聲)時白(吃早飯)、油傍林白(吃午飯)、油海白(吃晚飯)」;「回家」是「苟夫」。梘塘那邊就有不同,說為「糾夫」。前段時間毛石先生就在他的《我做包子「有一套」》裡寫了一句完整的「土寨」:矮個奶崽作的標以得乎篩奶。就是稱讚他做的包子做得好。他曾在永歲供銷社工作過幾年,能聽懂土話,說明他下基層待的時間久與老百姓接觸的時間多。要曉得,永歲的一個村子裡往往有幾種語言。

另外全州舊時的手藝人中間還流行一種「二字語」,他們把一個字分成二個字來或三個字來說。舉幾個日常生活用語的例子,如「衣」他們就說成「兜風子」,「魚」叫做「擺尾子」,筷子叫「順條子」。這是他們的行話!當然,這種話已經沒幾個人會說了,但我們是聽說過的也略微懂一點。

再說一些題外話:現在說普通話的人越來越多,尤其是小孩。這是好事,但也引起了一些有識之士的憂慮!都說方言是一地的遺傳因子,通過它可以追尋宗族的演變、地方歷史的演化和與周邊地方的聯繫。又如「筷子」,農村裡的不少老人仍然稱之為「著」。所以上海小學裡規定還要開一門滬語的課,廣東就有專門的「白話」廣播,香港還有專門對應白話的文字。如撐字,香港人就將「手」寫成「牙」。因此我希望小孩子還是要多多講全州話,讓他們了解家鄉、熱愛家鄉,有所傳承!

(本文可能有不少謬誤,謹請指正和諒解!)

END

【編輯 |夏巖】

作者簡介:清湘老道,本名蔣才東,現年72歲。全州鎮民主街長大,退休後居桂林。

相關焦點

  • 全州文脈的歷史傳承:從柳山書堂到全州高中
    宋代有清湘書院、璜溪書院、昇平書院、明經書院。明清時期有湘山書院、梅潭書院、鳳坡書院、中峰書院、西延書院、湘西書院、湘門書院。其中以清湘書院著名於世。 全州境內的州學與文廟合二為一,統稱學宮。 全州學宮始建於北宋慶曆四年(1044年),舊址在州城東北隅。
  • 清湘煙波:探秘清代大畫家石濤
    且看他諸多的別號:湘源濟、湘源谷口人、清湘陳人、清湘道人、清湘老人、清湘小乘客、清湘大滌子,無一不心繫故地——全州古屬楚湘,城傍湘江上流,舊邑因稱湘源、清湘。古人行世著文,常以桑梓為號,以示不忘故土;石濤雖羈旅一生,雲遊四方,仍然感念在他生命裡深深烙印的一派湘水清流。研究者說他的作品裡有「楚風」,詩畫中隱現的故國、故鄉之怨思,與自由、純淨的「自性」世界交融,心中永不泯滅的是做一個清湘人。
  • 人文探秘:「全州民間方言俚語之搜集整理釋意第一輯」
    #方言俚語全州,自秦始皇建置郡縣以來已逾二千多年,語言文化、飲食習慣等深鉻黃河、長江流域先進文明的痕跡。比如陝西人說的「尕」字就是全州話中「嗄」字同音,河南許昌人說的「硬」字讀音與廣西桂林全州話:硬一一「摁」讀音無異,又如《水滸傳》中魯智深常用方言罵人的「鳥」(吊)字同音同意等等。
  • 全高百年校慶2:他撰寫的全州中學校史很有水平,但許多人不知道!
    前些日子,地方文史學者蔣鹹喜先生撰寫的《全州文脈的歷史傳承:從柳山讀書堂到全州高中》一文,讓大家對全州高中的前世今生有了一個全面的了解。全州高中老校區大門左側仍顯示為:全州高級中學據全州高中校慶辦常務副組長廖宏春先生提供的資料,在1947年前,還有一位全州地方教育名家王鶴蓀也為全州高中寫過校史,全稱為《廣西省立全州中學校史》。此文其實不長,還不到700個字,但對全州高中的歷史源淵與發展脈絡交代得非常清楚,可謂言簡意賅。
  • 楚南全州,舜帝最早的紀念地「1」|粵頭楚尾話全州
    有足夠資料表明,舜帝南巡,曾經在廣西全州(古稱零陵)生活了很長一段時間,並且駕崩於全州。舜帝最早的紀念地也在全州。這就是說,舜帝遺蹟,河南、山西、湖南、廣西皆有。發掘、整理、研究、綿延四千多年的舜帝文化,不僅可以填補廣西舜帝文化的空白,而且將使全州乃至廣西的歷史文化前推兩千餘年。
  • 《戲說集合》合集
    戲說我是認真的^_^,敝帚之作,歡迎拍磚,越犀利越有愛,先道個謝!初心是給中職學生整出個配套的數學輔助讀物,也作視頻腳本初稿之用。戲說集合(二)集合思維集合思維:分類、歸類、分門別類、各從其類……,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同事物不同對待。
  • 《戲說充要條件》合集(上)
    戲說我是認真的^_^,敝帚之作,歡迎拍磚,越犀利越有愛,先道個謝!初心是給中職學生整出個配套的數學輔助讀物,也作視頻腳本初稿之用。戲說充要條件(一)吃麵該付錢嗎?戲說充要條件(二)日常生活中的充要條件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這樣表達
  • 舌尖上的全州 II 毛石:全州筍殼(酸筍)
    製作酸筍的原材料是一種全州農村門前村後種植的「吊竹」筍。據網上資料介紹:吊竹,學名桂單竹,為禾本目簕竹屬下的一種竹子,主要分布於廣西桂北全州一帶。約高2-6米,節間長40-60釐米,直徑1.5-3釐米。
  • 戲說函數8:函數
    戲說函數3:太粗暴啦!戲說函數4:太討厭啦!戲說函數5:大表姐怎麼啦?戲說函數6:戀愛函數戲說函數7:無處不在
  • 打開天窗說亮話丨大話方言
    因為地形走勢、生存環境、文化追求、生活方式、風土人情等等不同,產生了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和表達系統,於是,在一國母體語言框架下形成了不同地域的方言,學者們把它叫做方言區方言片,方言片下還有方言碎片方言角。
  • 中國七大方言及片區
    有些地方我們可能一輩子都不會到達,有些方言一輩子也沒機會接觸,正因如此我們更有必要了解一下,家鄉之外,天南地北,那些我們不曾到達的地方,都說著些什麼樣的方言呢? 在外省,也分布著很多湘語方言島(詳見《夾縫中的方言島》)。 根據最新的中國方言地圖集,湘語分為五個方言片:長益片(長沙-益陽片,是使用人口最多的一隻方言片)、婁邵片(婁底-邵陽)、辰漵片(辰溪-漵浦片)、衡州片(衡陽-衡東片)、永全片(永州-全州)。
  • 戲說:怎樣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
    只能「戲說」,至於如何看待戲說,只能說是「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下面戲說開始。近年來,我校請了一些名人來學校開講座,其中請了一個著名班主任來做講座。這名班主任講了自己的一個案例:他年輕時候就表現出了很強的班級管理能力,所帶班級管理得井然有序。
  • 尋找最土濟南話發音人 山東各地方言將被錄音保存
    原標題:濟南市尋找「最土」濟南話發音人 山東各地方言將被永久錄音保存  人民網濟南8月20日電 「走咧,去趵突泉涼快涼快氣(去)!」「別落落那些了,快去大明湖看戲氣(去)吧!」
  • 杜月笙找老道算命,老道寫了這十四個字,杜月笙看後頓時崩潰了
    杜月笙收到信後,看到了老道回復這十四個字,頓時就崩潰了,此後再也沒有下過床。因為一九五一年,杜月笙剛好虛歲六十四,老道的意思是杜月笙這一年是在劫難逃了。杜月笙信了老道的十四字真言,他覺得自己命不久矣,於是心灰意冷,早早處理了家中事物,就等著臨終那天的到來。一九五一年八月十六日,曾經風光一時的杜月笙,走完了人生的最後一步,這個時候他即將滿六十四歲。
  • 「阿Q愛上孔乙己女兒」 屏幕戲說之風愈演愈烈
    中新網北京7月29日消息:人民日報今天發表署名仲言的文章指出,戲說之風在一定範圍裡確有愈演愈烈之勢,克服屏幕胡編亂造的「戲說風」光靠「說」是不夠的,還得拿出具體的措施來。  這篇題為《阿Q的豔福與戲說的新招》的文章全文如下:  最近看了兩齣寫阿Q的戲,一出舞臺劇,一出電視連續劇。
  • 戲說函數6:戀愛函數
    戲說函數1:金幣大作戰戲說函數2:函數?含數?戲說函數3:太粗暴啦!戲說函數4:太討厭啦!戲說函數5:大表姐怎麼啦?
  • 漢語七大方言,哪種方言最古老?
    南下大移民與方言的南進 晉代以前,淮水秦嶺一線或許可以看成是南北方言的大致分界線,西晉以後發生的三次南下大移民才使北方方言大規模越過此線進入南方,從而逐漸改變了南方方言的地理布局。漢語方言的基本格局,正是歷史上漢人三次大南遷和一些中小規模的移民活動所造成的。
  • 四川方言的歷史發展 四川禁忌語 四川方言概況(下)
    四川方言的歷史發展 四川禁忌語 四川方言概況(下)摘要:四川話,又稱巴蜀方言,屬漢語西南官話。現今四川話形成於清朝康熙年間的「 湖廣填四川」的大移民運動時期,是由明之前流行於四川地區的 蜀語和來自 湖廣、廣東、江西等地的各地移民方言逐漸演變融合而形成的。
  • 詞彙戲說:當中文如此「按揭」英語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閱讀>英美文化>正文詞彙戲說:當中文如此「按揭」英語 2011-10-24 14:4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作者: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