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頭楚尾話全州
文/唐榕
前言
舜帝是我國上古時期的五帝之一,如果活到今天,他就4000多歲了。他姓姚,名重華,因建國於虞,史稱虞舜。青少年時代,他就以孝聞名,因朝臣四嶽推薦,並經過多方考驗,堯禪位於他。他在位四十九年,召見諸侯、考察民情、選賢事政、明定賞罰,進行了一系列的重大政治興革,勵精圖治,實現政通人和、人民安居樂業,並選拔治水有功的禹為繼承人。「四海之內鹹戴帝舜之功」,天下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清平局面。一直以來,他都受到人們崇敬,史書說,「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這是對他的最高評價。
有關舜的故事,均是口傳。因為千百年後,才開始有文字記錄,所以關於舜帝說法,歷來都有分歧,甚至時間、地點、姓名都不相符合。爭議最多的,是關於他南巡、駕崩、陵墓等問題,也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據先秦古籍《山海經·海內經》載:「南方蒼梧之丘,蒼梧之淵,其中有九疑山,舜之所葬,在長沙零陵界中。」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載:舜帝「踐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是為零陵。」據考證,這裡講的零陵,竟是廣西全州!
有文字記載以來,關於大舜,基本上是這樣的:舜帝生於姚墟(今河南濮陽一帶),後遷於負夏(即河南瑕丘),駕崩於南巡途中。
目前,在山西運城和湖南寧遠均建有舜帝陵。
廣西雖屬嶺南,嶺南,在歷史上屬於後開發地區,當然,很多事情,均缺乏記錄,過去,廣西一直是舜帝文化資源的空白省區。然而,隨著全州縣舜帝遺蹟的被發現和被關注,這個局面將要被打破。有足夠資料表明,舜帝南巡,曾經在廣西全州(古稱零陵)生活了很長一段時間,並且駕崩於全州。
舜帝最早的紀念地也在全州。這就是說,舜帝遺蹟,河南、山西、湖南、廣西皆有。發掘、整理、研究、綿延四千多年的舜帝文化,不僅可以填補廣西舜帝文化的空白,而且將使全州乃至廣西的歷史文化前推兩千餘年。
筆者對舜帝南巡及其在全州活動軌跡進行了考證,並從多個方面進行了詳實描述論證,一一為您揭曉答案。以下是內容提綱:
(一)粵頭楚尾話全州
(二)古零陵地名探源
(三)舜帝南巡及其動因
(四)舜帝南巡的主要活動地
(五)舜帝南巡的遺蹟及故事傳說
(六)舜帝最早紀念地在全州
(七)全州民間的虞舜遺風
(八)打造舜文化旅遊品牌
全州,古稱零陵、小零陵、洮陽、湘源、清湘、全州、全縣。自古承荊楚之文運,兼瀟湘之靈秀,為南進嶺南北入中原的咽喉要地。自漢武帝始置零陵郡,至今二千餘年。漢唐至宋隸屬湖南,明洪武27年以後改屬廣西桂林府。這是一塊融鍾靈毓秀的山水和美麗動人的傳說於一體的地方,是一個匯獨特民俗風情與深厚歷史文化底蘊於一身的地方。全州很古老、很神秘,文化斷層問題一直困擾後人,存在許多千古之謎等待破解。但近些年來,通過一些考古發掘工作,正逐步揭開了全州古老神奇的「面紗」。
全州縣位於廣西的東北部,地處湘江上遊,縣治全州鎮,距桂林市125公裡,距湖南省永州市79公裡。今天全州的總面積為4021.19平方公裡,人口84.5萬,為桂北第一大縣。北面和東北面與湖南的道縣、雙牌、永州、東安、新寧等5個縣相鄰,西面與資源縣接壤,西南面與興安相鄰,南面與灌陽交界。
從地理位置上看,如果從中原向南而行,全州是湖廣之尾;如果從廣西向北進入湖南,全州則是廣西的北大門、嶺南之首。因此,從交通意義上說,地處交通要道上的全州是楚尾粵頭。
秦以前,因為水路沒有鑿通,嶺南與中原的溝通是以瀟賀古道、龍虎關為主。後來,秦始皇命史祿在灕江與湘江之間修築運河——靈渠,從此,長江水系與珠江水系連成一體,交通格局為之一變。
在以水路交通為主的古代,灌江、湘江、羅水(即萬鄉河至縣城三江口段)三條江匯聚全州縣城,被稱為湘江。那裡就成了嶺南與中原往來的要道。全州縣城依山傍水,易守難攻,乃兵家必爭之地。昔漢武帝徵討南越王,軍隊就是出永州、沿湘江到灕水,向嶺南進軍;唐代黃巢起義,也是率軍「自桂林編大木筏數十,乘暴水沿湘江而下」;洪秀全太平天國農民起義也是從桂平經桂林、全州沿湘江出廣西,過洞庭到達南京;到了民國十七年(1928年)桂黃公路通車,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湘桂鐵路通車之前,湘江水道為「三楚兩廣之咽喉,行師饋糧及商賈百貨之流通,唯此一水是賴」。
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全州先得楚文化、中原文化的滋潤;這裡山川秀麗,景觀眾多,有馬路江、盧家橋、黃毛嶺等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有湘山寺、天湖、炎井溫泉、梅子坳古墓群、燕子窠樓、洮陽城遺址、語錄山、虹飲橋、三江口風景區、龍巖洞原始森林、柳山書院、湘源文化公園等景點。
千年古剎湘山寺坐落於縣城湘山腳下,她是廣西最古老的佛教寺院,是楚南第一名剎,有興唐顯宋之譽。她由全真大師興建於唐至德元年(756年),宋徽宗、宋高宗、宋寧宗、宋理宗先後加封湘山寺;清朝康熙皇帝御筆壽世慈蔭。寺內有舉世無雙的石濤蘭花圖和越南外交史的詩刻、摩崖石刻、妙明塔、洗缽巖泉、天台院、壽佛殿、大雄寶殿、天王殿等。
在全州白寶鄉與湖南交界之地有個古亭,名叫「楚粵亭」,它地跨湘桂,立二門,刻兩名,北門在楚界,屬湖南永州,是為「楚粵亭」,左右門聯分別是「楚水羨瀟湘,此下清塘堪媲美;粵山推風洞,斯中爽氣可同休。」南門屬粵地(古代兩廣都稱粵,廣東叫粵東,廣西叫粵西),屬廣西全州,便叫「粵楚亭」,上聯:粵嶺壯南天宜舒眼界,下聯:楚山觀北海好潤心田。
楚粵亭在湖南零陵區大慶坪鄉鄭洞裡村和廣西全州縣白寶鄉的柏山村之間,楚粵古道的青石板大路從亭內通過,從湖南零陵向西南過廣西全州通往灌陽、陽朔、恭城、平樂、荔浦等地的古道,或穿山過嶺,或涉水跨橋,或經過村莊,或蜿蜒于田垌之中,全程用卵石或石板鋪蓋路面。
現時的楚粵亭雖已破敗不堪,梁架已朽、西南方向牆壁均已坍塌,但從橫七豎八躺臥在灌木叢中的石條、木樑、瓦礫及東北方向仍然矗立著的石牆看,便可認定楚粵亭為石木結構,石牆、木樑、青瓦,門開南北,有石門框,獨特的是石牆竟砌成花格狀,既節省了工料又減輕了牆基承重的壓力。
駐足楚粵亭,腳踏兩省,上觀全州,村莊、石峰、平川、雲天蔚為壯觀,使人頓生豪壯之氣;下望永州,滿目青山秀水,景色峻雅,流水清越,令人賞心悅目。觀賞一番景色後再玩味兩副對聯,感覺到就如兩幅融異鄉情調和風味及山水畫卷,人的思緒也就從對聯內容的自然景觀得到凝練而升華。
楚粵亭不知始建於何年,對聯也不知何人所撰何時所刻。可惜後來遭破壞,自修通公路後,古道古亭均已被毀棄。如今的楚粵亭倒塌殘破,沒入荒草,滿目悽涼。值得慶幸的是那裡的村莊已更名為楚粵村,也算是一種紀念吧。
「楚粵亭」是湖廣陸路交通的咽喉,是全州粵頭楚尾的歷史見證,是湘桂古道上一座不朽的豐碑,千百年來千千萬萬的人經過此處,在此遮風擋雨。
離此不遠的湘江邊,便是太平天國起義軍大戰清軍的蓑衣渡古戰場。這裡也是楚、粵往來通衢。據路旁道光五年(1825年)立的《路碑》所說:「蓑衣渡大路,上通州城,下達湖南,雖非關津,實為通衢」。可見,它是太平軍北進的必經之路。
據載:清朝統治者獲報太平軍攻陷全州,「擄馬擄船,水陸並進,兇焰益張」,「又大張偽示,欲直撲長沙」,極為震驚,在一天之內連下四道上諭,嚴令各路清軍圍剿,並指明「全州與湖南水陸兼通,水路尤關緊要,或設法阻其行舟」。於是在蓑衣渡埋伏重兵和大炮。太平軍從全州三江口登船北進,船隊通過蓑衣渡口,下駛到水塘灣過險灘時,發現狹窄的河道已被清軍「伐木作堰」所堵塞,船隻因無法前進而密集江面,遭到清軍伏兵居高臨下的猛烈轟擊。太平軍措手不及,損失慘重。南王馮雲山也在此中炮身亡。無奈之下,太平軍不得不改變了沿江而下直搗南京的計劃。
在全州進出嶺南的另一條湘桂古道,位於全州縣城西北的大西江境內,處於湘桂二省(區)四縣交界之地。這裡有座名關,名八十裡山關,是扼守廣西西北的重要關隘。它是全州經龍水、大西江鎮去湖南新寧縣湘桂古道的第一大重要關口。關口背倚深山腹地,進可攻,退可守,位置險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每逢朝代更替或社會動亂,便致烽火狼煙不斷,匪寇狼奔豕突,戰事頻繁。明軍徵蠻、清軍南定、南明永曆皇帝奔命、定桂討賊桂北鏖戰、紅七軍北上、日軍偷襲全州等無不先奪此關。
因關隘位置險要,歷來朝廷派兵防守,因此八十裡山關古名為「軍防口」。山關隘口下築「軍馬壩」,隘口外設「軍馬場」,古道的半山腰上只有一個天然閘口可通,且只能過得一匹馬,真乃「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革命戰爭年代,全州依然閃耀著光輝。
1931年1月1日,鄧小平率紅七軍從八十裡山口進入全州,曾在關口住了一宿,沒有進村擾民。由此,他們很快佔領了全州城。鄧小平在全州主持召開了紅七軍前委會,此會議成為紅七軍命運的轉折點,故被稱為「小遵義會議」。
1934年,紅軍長徵過桂北,以這裡為主戰場,發生了舉世聞名的湘江戰役。此役後,紅軍從出發時的8.6萬多人銳減到3萬多人。這就是「最慘烈、最悲壯、最輝煌」的湘江戰役。
當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中央紅軍在湘江上遊的全州縣、興安縣、灌陽縣,與國民黨軍苦戰七晝夜,最終從全州、興安之間強渡湘江。中央紅軍在敵我力量懸殊且十分被動的情況下,硬是靠著堅定的信念、頑強的鬥志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突破了湘江的4大渡口(界首、鳳凰嘴、大坪、屏山渡),搶渡湘江,最終突破了國民黨精心布置的第四道封鎖線,粉碎了蔣介石圍殲紅軍於湘江東岸的陰謀。
如今全州,仍然是桂林市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縣,全國糧食生產基地縣之一。全州是桂北湘南的物資集散中心,有魚米之鄉之譽。境內有水稻、大豆、大蒜等農產;有禾花魚、東山豬、文橋鴨、紅辣椒、大蒜、生薑等特產;有砂糖桔、沃柑、葡萄、布朗李等水果,是廣西水果主產區;有煤、錳、鉛鋅、鎢等礦產,其中錳礦儲量居廣西第二。
由此可見,凡是水路要道、交通便利之處,商賈雲集,人文薈萃,往往為文化初起之地。一縣一市如此,一國亦然。如世界四大文明古國,即黃河流域之古中國、印度河及恆河流域之古印度、尼羅河流域之古埃及、幼發拉底河及底格裡斯河流域之古巴比倫。這種社會現象被後世稱為「河流文明」。
全州居湘江上遊,上可經靈渠到珠江,下可由湘水到長江。在陸路交通不發達的時代,客貨運輸,南北往來,主要是依靠水路,因為水路相對較為安全,也較為省力。全州扼湘桂走廊之咽喉,為南北文化交匯之區,得開化風氣為廣西之先,也就成為廣西漢語文化程度最廣、最深的地區之一。
下期推出:
古零陵地名探源
投稿郵箱:1092376025@qq.com
作者簡介:唐榕,60後,桂林市全州縣安和鎮人,畢業於廣西師大中文系,做過教師、記者。現在南寧工作,為一家傳媒公司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