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Anne
「高考」?給我這個支點,我能撬動全宇宙,用「家庭」這根槓桿。
誰沒經歷過與阿爺阿娘「決戰紫禁之巔」的時刻?誰能有幸逃脫所謂「此考定終生」的致命魔咒?是以,《小歡喜》之所以老少鹹宜,引發不同年齡段受眾的全方位共鳴,蓋因它同時切中了國人的童年記憶和成年焦慮。
劇集裡孩子們在成長中遇到的問題,不過開胃前菜而已,真正的大餐,是《小歡喜》試圖提出並解答一個疑問:中國的家長,到底是什麼樣的?家有兒女,代際之間如何互相作用,共渡難關?
父母以親身經驗規訓著小輩的生活,不能說不是用心良苦的。每一個考生背後,都站著全副武裝、「與子同袍」的爸媽。故事明面上講了緊張的「燦爛在六月」,衍生的則是蔓延整個社會的普遍性情緒。而除了「戰高三」之外,《小歡喜》一併納入性教育、中年危機、職場騷擾等熱點議題,難怪有網友追了幾集後忍不住仰天長嘯:人生多煩惱,歡喜從何來……
勿慌。都說先苦後甜,若無紛擾阻撓,又豈知風雨後的小小欣悅,其實分外動人呢。
另一種視角,看焦慮的移情
《小歡喜》選擇了三個特別有代表性的家庭。
方圓童文潔家。兒子方一凡即將經歷高考,老爸老媽卻似乎黴運連連,先是方圓失業、無錢可掙,緊接著童文潔遇騷擾無奈辭職,再接著又得知爺爺奶奶誤信別人,被龐氏騙局騙走80萬。他們不得不把貸款還沒還上的房子忍痛賣掉,正在這時,童文潔又懷了二胎……
宋倩喬衛東家。宋倩在北京擁有多套學區房,光收租就能保證下半輩子衣食無憂了,女兒喬英子成績好、明事理——按說,就這條件,大部分老百姓晚上做夢恐怕都得笑醒了,可宋倩就是不怎麼開心呀。前夫疑似出軌,離異多年的女人,不知不覺間為女兒豎起了一座水晶囚牢,以期完全控制。她嚴防死守,在英子的臥室加了隔音牆和室內窗戶,令女兒一門心思考清華,因此拿年級第二都是無法忍受的……俗話說得好,不是在沉默中爆發,就是在壓抑裡變態,英子開始性情大變,學習也退步了,和媽媽的爭吵也頻繁了,更得了抑鬱症,甚至輕生……
季勝利劉靜家。季勝利是區長,為人正直;劉靜是天文館的主任,人如其名——歲月靜好,溫柔似水,人淡如菊(詠梅很適合演這類人物)。體面的工作,優渥的家境,夫妻關係和睦,唯一的遺憾,或許就是對兒子季楊楊的虧欠了:季勝利、劉靜此前忙於工作,一直把兒子寄養在親戚家,幾乎缺席了「留守兒童」楊楊的整個青春期,直到高三才「空降」回到他身邊,卻對怎麼管教力不從心。夫妻倆一方面心懷歉意,處處留意自己的舉止,避免任何節外生枝;另一方面,卻也無法徹底放下父母的權威地位,尤其是季勝利,會控制不住用憤怒來表達對兒子的不理解,試圖靠父權來強硬「鎮壓」。張揚跋扈的季楊楊,不免愈發牴觸、叛逆,整日翹課去開賽車,面臨留級的危險。劉靜夾在丈夫和孩子當中盡力修補著瀕臨破碎的親子關係,不料自己竟被查出罹患乳腺癌,善良的她為了不影響到家裡一大一小兩個男人,偷偷去醫院做穿刺的手術,在病床上聽著歌,流著淚……
這劇情狗血嗎?僅僅看簡介,仿佛挺狗血的;但《小歡喜》裡一定程度的現實主義,亦是能從細節上窺見一二的:比如宋倩好不容易陪著英子去看電影,本來是為了讓她放鬆,後發覺女兒早就知道電影的內容了,指責此舉浪費寶貴的學習時間,母女兩人鬧得不歡而散。比如童文潔為了讓兒子把成績拉上來,整個暑假都給他報了補習班。比如季勝利又想關心兒子的情況,糾結著是不是進入微信家長群;又怕其他同學的家長求他辦事,最終還是作罷。比如這三戶人家所在的小區,剛好在學校對面,所以這個小區也就成了炙手可熱的高考小區,到處都是出國留學的廣告。比如劇集裡臺詞的隻言片語,剛好貼合了被提及的時間線上切實發生的一些新聞事件。
細節鋪墊了,再進一步看角度。不得不承認的是,學生時代,基本只須負責處理試卷上的難題即可;步入社會,人到中年,為人父母,中國式家長,面對著更多比試卷上的難題複雜數倍的「附加題」,怎麼選擇,什麼走向,是集體的焦慮。而大人的焦慮,會無可避免地波及對待孩子的方式,這實際上恰是矛盾的折射、轉移、嫁接。《小歡喜》提供了看待親子關係的另外一種視角,即不單純反映孩子的委屈、家長的專橫,而通過相對靈巧的處理,解釋了那些溝通障礙乃至對立抵抗,往往是因為身兼多重角色的父母,會無意識地往下傳遞人生雜陳五味,包括負面的。
童文潔的焦慮,源於她必須在職場和家庭之間兩頭斡旋,顧此顧彼。而長期處在當代職場典型的急迫、高壓、攀比的風氣裡,自己的孩子高三了還不好好學習,居然還跟別人幹架,她怎能不嘮叨幾句,拿兒子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吐槽他「學習學習不靈,打架打架門清」?這實質上是其工作環境中競爭心態的移情。
而在單親母親宋倩這裡,又是另外一番可憐可恨的情狀。她本人是金牌老師,教出過很多優秀的學生,自是受不得挫折——能教出學生,怎麼允許教不出女兒?!婚姻的失敗,更加重了這份好勝心,加重了對女兒的期望。宋倩不準喬英子和爸爸來往,對女兒過度看管,構建「戀人式的母女關係」,這實質上是其對丈夫的失望和愛、對「但求完美」的移情。
到季勝利和劉靜這對這裡呢,則苦於未能平衡好工作和家庭,在孩子最重要成長時期是空白缺位的。季勝利代表了在職場上有所成就,卻忽略家庭教育,等到開演「爸爸回來了」,又尷尬覺察孩子已不想當觀眾捧場的那批父親。他們準備彌補的時候才愕然,原來自己壓根不知道孩子的喜好、不了解孩子的夢想、不懂如何當一個長輩。事實上,為官有道的季勝利已屆人生的某個特殊階段,他和季楊楊之間的那種劍拔弩張,這實質上是其身處瓶頸、渴望突破的心理的移情。
日漸開明和善於反省的父母形象
焦慮,確實是在「乾坤大挪移」,能見招拆招的武林高手,卻畢竟不可得。家長和孩子尚需互相磨合,彼此成全,方能圓「小歡喜」之夢。
順著電視劇一集集看下去,觀眾會發現價值觀鴻溝的體現——方圓童文潔宋倩喬衛東季勝利劉靜,沒有人是不發自肺腑地愛著自家孩子的,也都竭力用自己認為正確的方式對孩子好,可惜,家長「自己認為正確的方式」,和「都是為了你好」的老生常談一樣,有問題,不足以說服孩子們。
而為了奔著預設的光明結局盡如人意,《小歡喜》值得肯定的地方,在於聰明地、一步步勾畫日漸開明和善於反省的父母形象。
依照套路,家庭教育類劇集包容性較廣,能塞的東西較多;其豬肉注水的一大法寶,是不斷激化各成員之間的尖銳衝突,各方越是水深火熱,你死我活,不可轉圜,戲劇性就越是強烈,也就越是容易上熱搜被討論。當然,過猶不及,一旦吵吵鬧鬧的互撕「豁了邊」,劇集的品相也會隨之自由落體,最後失了口碑,得不償失。就這點而言,《小歡喜》少概念化,相對實在,沒有太過匪夷所思的情節設置,沒有譁眾取寵、喧賓奪主的佐料,所以保住「晚節」,從開播到收官,評分甚穩。(大家想想作孽的《少年派》《帶著爸爸去留學》吧,後來差不多都垮了……)
《小歡喜》裡的中年人,既帶著中國式父母的固有缺點和困惑,又表現了他們不願原地踏步,敢於自我反思、改正錯誤的與時俱進,氣質小清新,逾越代溝差,所以才刷了相當一部分路人的好感。
方家最打動人的,是秉承平等的教育理念,家庭氛圍輕鬆。媽媽立規矩約束孩子,爸爸是調和劑呵護孩子,促成孩子形成獨立人格,又給他足夠的安全感。夫妻二人是更具現代性的家長,即便在兒子床下發現成人雜誌,即便懷疑兒子早戀,都沒有馬上揪出「不當」,而是採用了保護兒子自尊心的模式。在這樣的家庭教育下,方一凡成長得古靈精怪,溫暖有愛。他能為了解開表弟磊兒的心結絞盡腦汁勸說爸媽生下二寶,能在第一時間給予鬱郁的髮小英子安慰的擁抱,也能勇敢地為自己對同學季楊楊的偏見而道歉。
季家最打動人的,是父子之間如何破冰的過程。為了緩和緊繃的關係,季勝利偽裝成陌生人和兒子聊起來,看著他用「一指禪」敲打著鍵盤,認真走進兒子的世界,觀眾不禁感覺到幾分反差萌。此外,季勝利在家長和孩子們面前,正式向兒子鞠躬道歉,打破隔閡,也是殊為不易的可貴舉動。這當爹的雖有點官腔,但兌現了回歸家庭的承諾——他會在晨間起床給妻子和孩子準備早餐,會耐心勸說孩子要穿秋褲,也會在妻子得了癌症時學習如何煲湯……這個父親,是有修養的。
是否尊重孩子追求他們自己喜歡的,是否把上一輩的夢想強加在孩子身上,是否用社會大氣候下關於優秀那種單一的主流價值觀來捆綁孩子,是每個家庭都存在的關鍵問題,亦是決定親子關係走向的核心。在漫長的相互「調教」裡,家長們逐漸明白,孩子的理想並不是可以被定製、被修改的物事,成長屬於孩子本身,或許父母的身影無所不在,但歸根結底,成長屬於孩子本身,他們會變成怎樣的「成年人」,決定權在他們自個兒身上。
故事的最後,方圓一家很快樂。他們挨過了艱難的日子,發現房子沒了可以再買(更何況還有朋友願意白菜價出手學區房),只要家人在,家就在。勇氣和愛,就是他們的小歡喜。
故事的最後,宋倩和喬衛東復婚了。經歷婚姻的變故、英子的愁悶,他們才懂得及時體諒、好好交流是治癒一切的良藥,人生走過一段錯誤的路,更應珍惜身邊人。失而復得,就是他們的小歡喜。
故事的最後,季楊楊一家也懂得了,沒有什麼比家人的健康、家人的陪伴更重要了。健康和陪伴,就是他們的小歡喜。
無論如何,《小歡喜》的創作態度還是較為誠懇的,可謂「一『別』之後,兩生『歡喜』」:《小歡喜》是《小別離》後「小系列」影響力的一次升級,主創團隊、出品方歡歡喜喜;《小歡喜》也努力說明了,家長得適當放手,適當「隔離」,如此,皆大歡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