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0~6歲有多重要?和心理學家一起拆解人生前六年找答案

2020-09-04 響亮的名號0066

我媽最近催我生娃,經常念叨:「孩子小,不用管,餵點奶,換個尿布就行,沒你想的那麼複雜。」是不是有一些人和我媽想法是一樣的,覺得只要滿足孩子的生理需求就足夠了。其實不然,孩子的早期撫育是非常重要的,不僅僅是滿足孩子的生理需求。

早期撫育到底有多重要?《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如何擺脫非正常家庭環境的影響》告訴我們,這本書詳細拆解了我們人生的前六年,並將這六年分成三個階段,為我們展示了早期撫育對孩子的重要性,因為這關乎孩子到底成長為怎樣的人。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如何擺脫非正常家庭環境的影響》的作者是英國的奧利弗·詹姆斯。兒童心理醫生、關係精神分析學家、作家、記者、電視紀錄片製作人和主持人,被英國《泰晤士報》譽為「國民心理學家」。


一、0~6個月形成自體感與自我界限

嬰兒在出生後的六個月內,最早體驗的感覺包括饑飽感、冷熱感、恐懼感和安全感。在這個時期,如果照顧者讓嬰兒的需求得到滿足,他們就可以積累關於身體感覺的記憶庫,這是自體感和自我界限的的基礎。

在此基礎上,如果照顧者的共情能力很強,那麼孩子就會更加健康的成長。因為共情能力強的照顧者會根據嬰兒的需求調節自己的行為,以適應嬰兒需求。如果照顧者不懂共情,孩子想看別處時,照顧者非要孩子看自己;孩子要睡覺,照顧者非要孩子繼續玩,孩子餓了不給餵奶,孩子不餓卻還要孩子吃奶等等行為都是不考慮嬰兒需求,完全按自己的意願去做。這樣做相當於劫持了嬰兒體驗自身需求的能力,就會讓嬰兒形成一個「虛假自體」,感覺自己無價值或者無能力。在這幾個月,母親與嬰兒的無數次互動,以數不清的方式影響嬰兒的成長。其結果是,嬰兒逐漸失去快樂的能力,並且通過兩種主要方式進行補償。

第一種就是變得狂躁,第二種就是自我壓抑、消極絕望的狀態。因為嬰兒缺乏共情撫養時,會把注意力轉移到自身上來,比如搖晃身體,轉頭等等。如果還是得不到滿足,嬰兒就會完全退縮,變得嗜睡、昏昏沉沉,對刺激沒反應。

同事給我傳授的育兒理念裡有一條就是:孩子哭鬧不要抱,孩子哭夠了就好了,否則以後一哭就要抱,你不抱他,慢慢他就不哭了。這個理念就是錯的,嬰兒會因得不到滿足而暴躁,所以我時常聽同事說,娃的脾氣大的很。我還一度不理解,這麼小的孩子怎麼知道發脾氣呢,現在才知道原因。慢慢的孩子得不到回應,就會變得抑鬱消極,從而也就不需要父母抱了。跟這個育兒觀念類似的一條還有:定時定點餵奶,根本不考慮嬰兒到底餓不餓。這樣很可能給孩子埋下了多動症或者人格障礙的隱患。所以照顧者懂得共情對孩子形成自體感及自我界限非常重要。

二、0.5~3歲養成關係模式

在某些鳥類中,雄鳥必須在孵出後80天內聽到並準確學會所有的求偶歌,再晚就學不會了,這80天就是這些鳥類的敏感期。人類也有這種敏感期,如果我們在六歲之前不接觸人類語言,就基本喪失了語言能力,比如狼孩,從小由狼群撫養,長大後即使接回人類身邊撫養,也還是學不會說話。我們形成依戀關係的敏感期在0.5~3歲,依戀關係分為安全型和不安全型。安全型依戀就是人們相信自己會被人愛,在工作和玩耍中都能與人愉快相處,在人跡關係中有安全感,不患得患失。相反不安全型依戀就可能會完全迴避親密關係,十分粘人並且感到不踏實,或者總對另一半感到不放心。

我們形成依戀模式主要受早期撫育方式影響,在0.5~3歲,嬰兒無力控制自己,生存完全靠照顧者。嬰兒與照顧者的關係就會擴大化,以至於影響你的一切人際關係。在童年早期,如果照顧者漠視你的需求,反覆讓你感到失望,那麼在以後的生活中,你就會覺得其他人也會如此待你。

所以在這一關鍵期,主要照顧者一定要滿足孩子的依戀需求,為了避免不讓孩子產生不安全感,照顧者一定要非常敏感。上班族媽媽可能要把孩子交給家裡的老人或者送去育兒所,如果保育員可以固定照顧孩子並且受過良好培訓、有愛心、能夠認真照顧孩子那是最好的,這樣孩子就會有安全感。我小嬸在新加坡工作,在弟弟九個月的時候,她把弟弟送到了育兒所。慢慢小嬸發現弟弟脾氣越來越暴躁,經常摔打玩具扔東西。現在想來應該是育兒所裡照顧的人不夠,不能像父母一樣用心去照顧。研究表明,如果照顧者只關注嬰兒的生理需求,不關注其情感和社交需求,這個嬰兒可能死亡,並且不會茁壯成長。

三、3~6歲形成良心類型

什麼是良心?良心是關乎對錯的一套信念。它通過內疚和羞恥來管制自我的欲望。它的職責是管住貪婪的心,迫使欲望延遲滿足。小到決定是不是再吃一塊蛋糕,大到在金錢面前是否能放棄原則。

良心分為三種類型:懲罰性、脆弱或善良。如果我們具有懲罰性的良心,個性就會被壓制,讓本能沒有表達空間。我們可能愛挑剔,過於注重清潔和整潔。我們總是在苛責地評價他人或自己。

懲罰性良心的成因和一種叫「投射」心理機制有關。父母把自己的情緒投射到孩子身上,迫使孩子與父母有一致的情緒。父母不斷把自己的感受投射到孩子的身上,如果投射的是不愉快的以及一些負面的感受,就會使孩子過度內疚,害怕做錯事,就會在成年後克制自己的欲望,苛刻的對自己和他人。

我覺得我媽就是具有懲罰性良心的人,她很能克制自己,我從沒見她哭過。而且我覺得她是完美主義者,不管是對家務,對家人,對自己都要求很高。我小時候一度覺得十分困擾,覺得她怎麼那麼事多。後來得知,她小時候每次父母吵架,她都會被拿來當撒氣筒,父母把不好的情緒投射到她的身上。媽媽跟我說過,每次外公外婆吵架,打架,她就嚇得發抖,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媽媽是懲罰型良心類型了。

如果我們有脆弱性的良心,本能就會佔上風,可能會促使我們做各種反社會的行為。之所以會形成脆弱的良心,可能是由於缺乏對父母的認同或者缺乏成人監督的家庭。童年期長時間得不到大人的照顧,被獨自留在家;青少年期,在外面胡鬧。放學之後,父母不在家,那麼就很容易形成脆弱性的良心。上小學的時候,班裡有幾個同學是「掛鑰匙的兒童」,父母早出晚歸,根本顧不到孩子的日常起居以及陪伴。以前只覺得他們幾個有點討厭,總是和老師對著幹,擾亂課堂記錄,不寫作業,整蠱女孩子,後來初中畢業就去混社會了。這些人就是典型的脆弱性良心。

善良的良心形成要求父母即關愛孩子又對孩子有要求。一方面家長密切關注孩子的行為,積極參加家庭活動,以理性的方式來管教孩子;另一方面,他們又關注孩子需求,培養孩子個性和自信。我身邊的鄭姐就做的很好,每周末都帶孩子一起出去玩,他們陪伴孩子的時候幾乎不看手機,上個月還去參加了一個話劇表演,贏得了冠軍家庭。孩子有問題做錯事的時候,他們也會平和的指出,哪裡做的不對,應該怎樣做。這種教養方式可以幫助孩子自我控制。做錯事孩子會覺得很內疚,孩子也會因此做符合父母意願的事而驕傲。最終,道德內化,善良的良心形成了。

孩子良心的形成和父母的教養模式關係非常大。所以心理學家傑裡.怕森特指出:「要改變有問題的孩子,得從改變父母開始。」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如何擺脫非正常家庭環境的影響》是一本乾貨十足的書,讓我認識自己對於早期撫育了解的不足。慶幸自己在沒有孩子的時候看到這本書,給了我足夠的時間去理解,去重複閱讀。孩子的0~6歲非常重要,這決定孩子成年後的對自己價值的感受,以什麼樣的模式與他人相處,如何兼顧自己和他人。希望這本書能讓更多的新生兒父母足夠重視孩子的前六年。

相關焦點

  • 心理學家告訴你:對孩子前6年的良好撫育,決定他一生的幸福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如何擺脫非正常家庭環境的影響》一書中,把多年的研究成果加以整合,"將人生最早的6年拆解開,為我們分別展示了一個人因何變得嚴厲或和善、冷淡或粘人、病態或健康。因為0~6個月是自體感形成的關鍵期,所以對這一時期的孩子進行良好的撫育是至關重要的。對0~6個月的嬰兒進行良好撫育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1) 滿足嬰兒的生理需要。
  • 寶寶6歲前的安全感很重要,4種「依戀關係」,看穿孩子內心世界
    孩子從胚胎狀態就和媽媽呆在一起,在媽媽身邊孩子會感覺到很安心,一旦離開媽媽孩子就會感到焦慮和恐慌。安全感是孩子敢於去接觸世界的底氣,對孩子很重要,尤其在6歲以前,這個年齡段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重要階段。孩子6歲前的安全感很重要1、安全感讓孩子更懂表達有安全感的孩子,會感覺自己在充滿愛的環境中,自己想要的東西都可以得到滿足,所以孩子會更願意表達自己的想法和需求,也更願意表達自己對家人的愛,嬰幼兒時期的孩子經常親吻父母就是表達喜愛。
  • 寶寶6歲前的安全感很重要,從4種「依戀關係」,看穿孩子內心世界
    孩子從胚胎狀態就和媽媽呆在一起,在媽媽身邊孩子會感覺到很安心,一旦離開媽媽孩子就會感到焦慮和恐慌。安全感是孩子敢於去接觸世界的底氣,對孩子很重要,尤其在6歲以前,這個年齡段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重要階段。01孩子6歲前的安全感很重要1、安全感讓孩子更懂表達有安全感的孩子
  • 孩子3歲前有記憶嗎?心理學家給的答案,有些出乎你的意料
    能隱隱約約記得4、5歲的一些片段,可3歲前發生了什麼,真的沒有一點印象。常聽老人們說,3歲孩子是沒有記憶的。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一、&34;3歲小孩《有吸收力的心靈》一書寫道:&34;3歲前的事情,我們遺忘了,但3歲後的大部分事情,我們則能開始記住
  • 孩子3歲前有記憶嗎?心理學家給的答案,有些出乎你的意料
    閨蜜把這件事分享給身邊人,不少朋友紛紛表示,自家孩子也完全記不起3歲之前的事情。仔細回想,我們自己似乎也是如此。能隱隱約約記得4、5歲的一些片段,可3歲前發生了什麼,真的沒有一點印象。常聽老人們說,3歲孩子是沒有記憶的。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早期養育重要指南:被撫育的前6年,幸與不幸的一輩子
    早期的父母撫育非常重要,有多重要?心理學家用大量的科學依據告訴我們:關乎孩子長大後會成為怎樣的人,關乎這個孩子的一輩子是否成功,是否幸福!被譽為"國民心理學家"的英國兒童心理醫生奧利弗·詹姆斯,在他的《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如何擺脫非正常家庭環境的影響》這本書裡,很清楚地寫道:早期撫育對我們大腦的特定電-化學的模式,甚至大腦的不同部位的大小,都有著重要的影響。早期撫育對我們的大腦的影響要比遺傳基因重要得多。
  • 多少歲的女人才算老?心理學家的答案很一致
    對年齡最關注的當然是女人,衰老意味著她們將會失去青春與美麗,那么女人多少歲屬於老了?心理學家的答案很一致。發展心理學研究個體從受精卵開始直到死亡的心理發展的特點和規律,發展心理學家對這一問題給出了明確的回答,雖然彼此的劃分有所不同,但其原因僅僅是因為研究的側重點不同。
  • 孩子將來會有什麼樣的人生,由6歲前你對他做的這件事決定
    大寶一歲多,像現在小寶這麼大的時候,我還不懂與孩子建立親密的關係,也不知道親密關係對孩子有多重要。印象很深刻的,是那一次去父母家看大寶。進門時,大寶正坐在沙發上邊吃著餅乾邊看電視。我來到他的身邊坐下,這時大寶的眼睛依然望著電視,但是他的頭卻放在了我的腿上,我也輕輕地撫摸著他。現在回想起,覺得當時我犯了個大錯:為什麼不把孩子抱起來摟在懷裡著親?
  • 孩子3歲前這3類營養素,對大腦發育很重要,攝入充足娃智商更高
    為什麼三歲前孩子的營養如此重要?有句話是這麼說的「三歲定八十」。兒童的發育,首先是大腦。據研究,嬰兒第—年大腦的重量增加最快,可達900g;到一歲時,大腦皮層依枕葉、顳葉、頂葉、額葉的次序逐漸發育成熟;到7歲時,大腦的重量為1200g,約為成人腦重的90%。
  • 孩子3歲前的陪伴有多重要?!明白這些,給孩子更好的人生起點
    父母的陪伴,影響著孩子對「幸福」的感知力。紀錄片《奇遇人生》中,26歲的金像獎影后春夏,談到自己面對親密關係時,眼裡透露恐慌和不安。她說:「幸福的婚姻是什麼樣子的,我沒見過。」春夏出生在雲南,自小父母離異,父親坐牢死在獄中。
  • 一位40歲剩女:想找個人結婚了,只要滿足這些小要求就好
    網友二:別怕,你看看人家白娘子等了1700多年才等到許仙,你才多40歲,還早呢,別急,你先去修煉1000年,練好了再出來找也不遲,慢慢等著吧。網友三:我能理解你的姿態已經很低了!網友四:人就是貪心,總想利用自己的條件去找更好的,結果總是事與願違。殊不知,不完美的我和不完美的你一起風雨共擔,一起奮鬥,我們共同成長,對生活充滿希望,這才是最好的。現在有多少女生是希望找一個有房,有車,有錢的男人,覺得這樣自己的所有問題就全部解決了。抱有這種想法的人根本沒有絲毫魅力與個性,但凡是有些條件的男人是不會選擇這樣女人。
  • 打開通訊錄,卻不知道找誰?心理學家:25歲之後交友能力會退化
    文章不長,但真的很走心,關注一起學心理,你慢慢會發現這裡有關於人生的一切!我們的日常生活大多數時候都在忙碌地工作,偶爾想找人聊聊,卻發現打開通訊錄能找的人好像已經不多了。「越長大越孤單」似乎是我們大多數人都會有的感受。
  • 孩子3歲前一定要跟媽媽睡?李玫瑾教授告訴你答案,溫暖又扎心
    導讀:孩子3歲前一定要跟媽媽睡?李玫瑾教授告訴你答案,溫暖又扎心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3歲前一定要跟媽媽睡?李玫瑾教授告訴你答案,溫暖又扎心!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孩子7歲前,家長不可忽視的一點
    英國有一部紀錄片拍了50年。講述14位孩子從7歲到56歲的人生經歷,默默追問決定人生的答案。每一集影片都以一句話開篇:「讓我帶一個孩子到七歲,以後隨你怎樣帶,隨他怎樣長,他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已是註定。」因為孩子成長的31個敏感期,幾乎全部是在7歲前形成的。
  • 李玫瑾教授:孩子6歲前,父母最該管什麼?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因此,6歲前父母們到底該管孩子什麼?這成為很多家長的困擾。李玫瑾教授在一次演講中,對這個問題做出了回答,同樣身為父母的我認為這是最好的答案。01:管性格李玫瑾教授在演講中提到:看一個人45歲能不能有長期的發展,學歷和造詣都不是最重要的。真正重要的是這個人的性格,與以他性格為核心的人格。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認為3-6歲是培養孩子性格的關鍵期。
  • 心理學家:玩手機和不玩手機的孩子,十年後差距明顯!有道理嗎?
    2020年,全國的孩子們開始了史無前例的網課,如果沒有手機、沒有網絡,孩子都無法繼續學業。手機和網絡的存在,有利有弊,針對這個問題,很多專家也進行了研究,和實際情況相對比,我們究竟應該做些什麼呢?玩手機的孩子和不玩手機的孩子,十年後差距明顯看到過很多未成年人玩手機的研究,有兩個比較權威,也是大家比較認可、紛紛傳閱的。
  • 伴侶和孩子誰更重要?心理學家:婚姻中親子關係不該逾越夫妻關係
    導讀:《心理學簡報》本期內容簡介你願意為了讓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而選擇與伴侶分離嗎?在婚姻中,孩子重要還是伴侶重要?家庭中的第一關係到底是親子關係還是夫妻關係?在不同的家庭中,對上述問題的答案可能並不一致。
  • 40歲的男人喜歡多少歲的女人?心理學家的答案很統一
    除了想忠心之外,前些日子在街頭,有一名記者採訪了幾個男性,其中有兩名男性的答案,非常的統一:「雖然自己已經40歲了,但仍然喜歡18歲,或者是20歲出頭的小姑娘。」這個伯伯覺得小姑娘長得非常的漂亮,對自己又很崇拜,於是就要和這個人在一起,最後不顧大家的勸告和自己的老婆離婚了。
  • 孩子三歲前跟誰睡,對她人生影響很大
    平時也是跟奶奶睡,周末也不一定有空回去見孩子,實在想念了一定會抽空坐車回去看看,也就2天時間,回家想帶孩子玩玩,孩子一會看不見奶奶就要去找一下,媽媽有太多不允許,奶奶沒有,晚上想三個人一起睡早早把孩子被子抱到房間。
  • 睡午覺和不睡午覺的孩子有什麼區別?哈佛心理學家給你答案
    又到了午睡高峰期,朋友說她家孩子不喜歡睡覺,用盡各種招數也不行,講道理、提要求…,哄睡一次用盡洪荒之力,都快把自己累死了。生氣不去要求孩子午睡,但又聽說午睡的好處很多,為此糾結。她問我,「睡午覺和不睡午覺的孩子,有什麼區別?」相信很多父母因為孩子午睡的問題備受困擾,今天我們來討論一下孩子到底要不要午睡,怎麼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