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陪伴,影響著孩子對「幸福」的感知力。
紀錄片《奇遇人生》中,26歲的金像獎影后春夏,談到自己面對親密關係時,眼裡透露恐慌和不安。
她說:
「幸福的婚姻是什麼樣子的,我沒見過。」
春夏出生在雲南,自小父母離異,父親坐牢死在獄中。讀書的時候成績差,很小的時候就學會了偷竊,早戀時被男友騙,她偷走了錢和手機,被家裡的大人關在家裡打,跪了一天一夜。
在父愛缺失的童年裡,她被孤立過、被欺負過、長大之後,她敏感又脆弱。
在原本該好好談戀愛的年紀,她害怕親密,不想花精力去維持一段關係,她說,擔心自己沒能力維持幸福的能力。
還記得,知乎上有一個熱門問題名為「小時候缺愛是一種怎樣的經歷?」
關注和回答的人都很多,點讚最高的大概有幾個:
"戀愛時喜歡作,沒有安全感,很容易把愛我的人推開。」
「自卑、敏感,渴望愛又害怕愛,難以開展一段親密關係。」
「和人保持距離,無法真正向別人打開心扉。」
總結來說,小時缺愛的人會有兩種心理狀態:一種是拼命尋求「真正的愛」而陷入焦慮,一生都在尋找真正愛Ta的人;另一種是接受了「沒有人愛自己」而陷入抑鬱,認為自己不配得到幸福。
對於這種現象,實驗心理學教授埃德·特洛尼克在有名的「靜止臉」實驗中發現:0-3歲的孩子會以父母,作為自己的鏡像,喜怒哀樂、心理狀態都與他們緊密相連。
童年時期父母或者養育者的影響十分重要,尤其是人格成長之前,可以說他們的一舉一動影響著孩子的心理健康。
當下的生活壓力,會讓很多的年輕父母都忙於工作,選擇把小孩子寄養。而鑑於當父母不用考試的緣故,不少父母的控制欲也十分的強,會把孩子視為附屬品,不允許孩子自己做選擇,也不允許孩子「忤逆」自己……
這一切一切,其實在無形中已經轉化成一種情感忽視,已經可以稱之為「心靈虐待」,影響著孩子的一生。
那麼,父母的陪伴對0-3歲孩子究竟有何意義?
NO.1
3歲前的陪伴,影響孩子幸福感、安全感
經歷了十月和母親的親密相處之後,嬰兒來到這個陌生世界裡,最熟悉和信任的人就是媽媽,和母親的依戀關係是一生幸福感、安全感的基礎。
NO.2
父母與孩子的隔閡,往往出現在嬰兒時期
三歲之前,對孩子來說是「情感撫養」,這3年將決定了未來幾十年父母和子女的感情基調,所以李玫瑾教授也說:「青春期出現親子隔閡的原因在依戀形成期。」
我們經常看見叛逆期的孩子與父母產生隔閡,殊不知這種隔閡可能在孩子還是個嬰兒時就已經產生了。
另外,和父母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也有助於孩子長大後遇到什麼問題都會對父母「敞開心扉」,可以讓父母及時發現孩子成長中的問題。
NO.3
嬰兒時期親子關係的缺失
會造成情感、心理問題
嬰兒時期情感缺失的孩子,長大成人進入親密關係中,會格外「依戀」,會有更強的佔有欲,會通過吵架、威脅等方式強迫對方關心自己。
孩子在童年時期缺失的安全感往往需要孩子用一生時間去修復。
賈靜雯曾經分析過自己在親密關係上的問題:在感情上面容易「有人對我很不錯,我就覺得那是愛。」這正是因為父親在她成長中的缺失導致的。所以,對待自己的孩子,她選擇用「滿滿的愛」來養育。
NO.4
孩子的成長不錯過、不缺席
孩子第一次會爬、第一次走,對於父母自然很有意義不容錯過。另一方面,父母在旁邊非常激動並且給予讚揚,這些讓孩子覺得自豪的情感,是他個人的安全感和價值感的基礎。
成龍曾在訪談上提起過,朋友告訴他:兒子的願望就是希望你去接他放學。但是,成龍第二天早早就到了學校門口附近躲著,卻沒接到兒子。後來,還是司機告訴他,房祖名已經讀初中了,而成龍去的是他的小學。
多年以後,成龍說起缺席孩子的成長還是充滿愧疚。當然,也因為父親的缺失,導致了後來房祖名成長中出現了各種問題,令成龍後悔不已。
等孩子三歲以後,家長就可以放鬆了?
當然,強調孩子3歲之前陪伴、教育的重要性,並不是說家長3歲以後就可以放鬆了。
相反,正因為懂得孩子每個階段對父母的需求和依戀,就會更加明白,孩子成長的每個階段,為人父母都不能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