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集:周公攝政(上)
第十集:周公攝政(下)
《中國通史》第01集:中華道路
《中國通史》第02集:中華先祖
《中國通史》第03集:農業起源
《中國通史》第04集:文明起源
《中國通史》第05集:邦國時代
《中國通史》第06集:夏王朝覓蹤
《中國通史》第07集:殷商興亡
《中國通史》第08集:商代文明
伐商之後,周武王十分清楚,商朝的根基還遠遠沒有被摧毀,為了穩定局面,在離開朝歌前,周武王封商王紂的兒子武庚留居殷商故地,繼續統率商民,他對武庚並不放心,所以又封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於其周圍,號稱三監,顯然三監就是為了監視和防備商朝遺民而設置的,克商後僅僅兩年,周武王在鎬京病重,行將不起。
周武王病重期間,周武王的弟弟周公十分虔誠地向先王祭禱,只要周武王能夠病癒,自己情願代替武王去死,周公將祭禱的策書裝在金縢之匱中,並叮囑左右不要說出去,在當時的觀念中,這樣的祭禱無疑是要應驗的,周公也做好了必死的打算。周武王的同胞弟弟當中,周公無論品德還是才幹都最出眾,是周武王最得力的助手,滅商後周公雖然也有封地,但周武王將他留在身邊處理最重要的王朝事宜,然而沒過多久,武王去世了。
周武王去世後,太子誦即位,他就是周成王,周公以攝政的身份總領全局,其實,周武王臨終前希望傳位於周公,而不是自己年幼的太子,顯然在周武王眼裡只有周公才能完成穩固這個新王朝的艱巨任務,然而周公並未接受,而是支持太子誦即位,自己以攝政的身份處理國事。
周公沒有接受周王之位就是希望以穩妥的方式統攬大局,使周王朝儘快克服危機走入正軌,然而,事與願違,周公面臨極為嚴重的懷疑和叛亂,周公攝政的消息傳到東部地區,同為武王弟弟的管叔、蔡叔非常生氣,他們在商王紂之子武庚的挑撥下,散布流言說,周公將對成王不利,流言像火苗一樣亂竄,就連最信任周公的召公也起了疑心,在周朝,召公的地位僅次於周公,二人同為周武王的左膀右臂,周公必須說服召公,否則後果不堪設想,這個歷史片段一直是陝西岐山的皮影戲中最經典的曲目 。
公元前1043年,周公重新攝政後,仔細權衡了形勢,決定親率大軍開始東徵,此後經過三年艱苦卓絕的戰爭,在損失大量的軍力財力後,周公最終平定了叛亂,武庚、管叔被殺,罪過較輕的蔡叔被流放,周公還乘勝向東方進軍,滅掉了奄(今山東曲阜)等五十多個國家,將周的勢力延伸到海邊,周王朝重新歸於一統。
山東曲阜,它不僅是孔子的故鄉,也與周公有很大的關係,這裡的周公廟與岐山周公廟同樣聞名天下,山東之所以有周公廟,是因為周公東徵勝利之後,周成王將周公長子伯禽分封到山東曲阜做魯侯,隨之而來的還有數量眾多的商朝遺民,最龐大的商朝遺民如何統治,不僅是周武王在世時最大的難題,也同樣成為了周公東徵後無法避開的難題,周公試圖通過移民政策分散商民,以期達到有效控制,移民政策使得周公實行的分封制與以往的分封制有很大的不同。
每一個受封的諸侯國都是西周王室的一個軍事據點,成為王室的地方代理人,代行周的統治。燕國是姬姓王室重臣召公長子克的封國,受封是為了防範北方的少數民族。晉國(初封今山西翼城縣)是成王之弟唐叔虞的封國,受封是為了防範北方的諸戎,同時保證鎬京和東都洛邑的通路,衛國(今河南淇縣),周公將弟弟中最賢能的康叔分封於商都朝歌所在地,令其統治殷民七族,稱為衛國,目的就是在原來的商民核心區加強周人的統治,齊國(今山東淄博)是姜太公呂尚的封國,齊國的受封也是為了加強對東夷的控制,並且和魯國互為支持。
然而在周公的分封中,微子並不具有代表性,事實上周公的分封是以姬姓的王室裔親和異姓的姻親為主,是周人在新佔領的廣大領土上,以封建親戚以蕃屏周的方式,建立經過精心設計的政治格局,戰國後期的大儒荀子稱,周公治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以魯、衛、宋、晉、齊、燕等國最為重要。
大量的殷人被遷到了這個宗周、鎬京附近,然後就是把他們直接處於周王室的控制之下,還有一部分殷人被他分封諸侯,分給了衛國、魯國,包括是不是還有晉國,他們都是分了一些殷商的舊族,也就是一個是把他們打散,遷離舊地,把他們在新的地方給他們安置下來,控制起來,直接監視,另一個方面就是允許他們做官,他們的社會地位並不低,還可以在周王室做官,充分發揮他們這個文化方面的優越性。
為了進一步加強內部的控制,周公在大行分封的同時,又採取宗法制,通過加強血緣等級關係來加固著周王朝內部的凝聚力。宗法制,就是在同一宗族內部,以嫡長子為大宗,其餘諸子為小宗,大宗和小宗之間是等級從屬關係,這樣層層下推,一再分宗,形成了一系列大宗和小宗。每一個中國人都有自己的家譜,通過家譜同樣可以追溯到自己的宗族起源,時光已經流逝了三千多年,期間有戰亂,有流徙,許多山川都改變了面貌,然而一本家譜就可以讓同姓同宗同源走到了一起,讓人不能不感慨周公所制定的宗法制的強大凝聚力。
與此同時,周人實行同姓不婚的原則,禁止同姓之間通婚,周王室必須和異姓的諸侯國通婚,周王室和異姓諸侯國之間就建立起姻親關係,各級貴族也是如此,必須和異姓的貴族通婚,在有周王后稱呼的銅器中,王后幾乎就是姜、姞兩姓,表明周王室與這些諸侯國世代通婚,通過聯姻,異姓貴族因甥舅關係也被納入了周人的宗法體系,周朝通過封建親戚,家國同構,使整個國家結構宛如一個龐大的家族系統,血脈相連,休戚與共,在西周金文中,西周的都城鎬京又被稱為宗周,通過宗法制,血緣親疏關係被成功地引入政治領域,西周王朝締造出了一種家國同構的政治結構。
分封制和宗法制最終使西周王朝的統治觸角伸向了遙遠的四面八方,周王朝的制度建設還在繼續,商朝遺民仍是周公最關注的,即便已經通過了移民等方式將他們分散開來,但,商朝遺民的數量仍然龐大,並不讓人放心,在周公看來,周朝原先的都城鎬京顯然有些偏西,他要在天下的中心另建一個都城,以便更好地安置與控制商朝的遺民,管理四方各國,經過多次實地考察和佔卜,周公最後將地址選定在了洛水北岸,營建新都洛邑,將它作為周朝的東都,與西部的鎬京相呼應。
周禮涵蓋了國家的大政方針到社會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創造了由吉禮、嘉禮、賓禮、軍禮與兇禮構成了五禮體系,對於庶人以上的每個社會成員,其人生行程的每個節點都有相應的禮儀,及其明確具體的要求與細節,嚴格規定了人們必須遵守與踐行的倫理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周禮的核心價值是明貴賤,辨等列,即維護等級制度,保障統治秩序穩定和社會和諧有序發展,使整個周王朝成為一個人人恪守名分,各安其位,秩序井然,彬彬有禮的禮儀文明之邦,這正是周公最希望實現的理想。
周禮的基本框架是一整套親其所親,尊其所尊,嚴格維護君臣宗法和上下等級的典章制度,周公確立的嫡長子繼承制影響深遠,成為歷朝歷代沿襲的主要方式,一直延續了近三千年,成為中國社會能夠長期穩定的一個重要制度。周公還制定了一系列嚴格的君臣、父子、兄弟、親疏、尊卑、貴賤的禮儀,將貴族分成不同的等級,實行等級爵位制,周禮講究尚德、尊尊、親親、敬老、慈幼,也成為對後世頗有影響的倫理道德規範。
周禮的誕生是古代中國社會發展的巨大進步,使整個社會從尊神尚鬼、迷信巫術走向禮治、德治。與禮相伴的是樂,樂由中出,禮由外作,禮講穩定,樂講和諧,兩者相輔相成,周公制禮作樂,旨在使中國社會不僅長期穩定而且充滿和諧之美,華夏文明由此進入以禮樂文明為代表符號的時代。
還政三年後,周公重病而亡,臨終前囑咐,我死後埋葬於成周,我始終是成王的大臣,然而,周成王將周公和祖父周文王、父親周武王葬在一起,表明自己不敢以周公為臣。周成王特別允許周公的長子伯禽在其封地魯國,用天子禮樂來祭奠周公。
魯國一直是禮儀最為昌明的所在,在這塊土地上,在周公去世數百年後,孔子誕生,面對春秋之世,禮崩樂壞,孔子積極主張克己復禮,他所遵從的禮,正是周公所制定的周禮。周公所遺留的政治文化遺產是孔子和儒家思想的主要資源,孔子之後的一千五百年間,中國文化一直以周孔並稱,既表明周公與孔子一脈相承的聯繫,又充分顯示出周公享有的重要文化地位,他的人格魅力與歷史影響跨越千年,從未消逝。
周公在華夏子孫心中有著特殊重要的地位,三千多年來,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都在深深懷念著這位偉大的先祖,他被後世奉為天下第一聖人,元聖,他所首倡的明德、慎罰、保民的德治思想,和他所創造的禮樂文明已如甘露清泉,浸潤著每一個中國人的心靈,潛移默化地滲入到每一個中國人的意識深處。
▼想看更多優質文章,歡迎翻閱往期
點擊☞《每天聽本書》音頻大合集
點擊☞史上最好的300部電影合集!全帶片源!(珍藏版)
點擊☞歷年奧斯卡最佳電影,全帶片源!(珍藏版)
你若喜歡,別忘了點個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