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的制禮作樂,給中國人帶來了全新的思維方式和統治理念

2020-12-08 甚平說歷史

孔子說:「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周公作為最偉大的農耕文明的政治家,他用雙手繪製了中國3000年發展的基本藍圖,他是至聖先師孔子的精神導師,也是中華文化道統的元聖。

周公制禮作樂思想的核心是「樂統同,禮辨異「,希望以禮樂制度建立等級分明、秩序井然的社會,同時強調「民為邦本」 「明德慎罰」 ,希望社會能在等級的基礎上建構和諧。他提出的民本主義政治思想是3000年中華政治文化的本質與精髓。

周公樣貌概述

周公是周武王姬發的弟弟。在伐紂之戰中,他「常左翼武王,用事居多」。等到剪商大業初定,武王病死,其子成王年幼,周公攝政,管理天下。周公在攝政的7年間,政治上,選賢任能;軍事上,東徵平定三監、武庚叛亂。東徵勝利之後,周公「縱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虛,偃幹戈,振兵釋旅,示天下不復用也」

為求西周王朝的長治久安,他還政成王,並嘔心瀝血地輔佐成王,提出了一整套完備的治國理論,被稱為「禮樂制度」。夏殷滅亡後,以周公為代表的周初統治者以史為鑑,銳意進取,有針對性地開展了一場具有奠基意義的政治文化革新運動。

禮樂制度

首先,周公提出了以民為本的天人合一觀——「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尋找到新的統治民眾的思想方法——「明德保民」 ,這後來成為整個中國社會別具特色的政治倫理思想;並以《周易》為主的哲學變易觀代替了殷人「天命不變」的思想。

武王曾經在《尚書·酒語》中對其弟說: 「古人有言曰:人無於水監(鑑) ,當於民監。今惟股墜殿命,我其可不大監撫於時。」大概意思是說,我們應該好好地以殷人滅亡的歷史教訓作為鏡子,好好地思考我們自己的所作所為。可見,周公主張人以老百姓的口碑作為治理國家好壞的標準。這句話就是後來唐太宗廣為人知的「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名言的發端。

周公

周公在《尚書·召語》中進一步強調了這種以史為鑑的重要思想:我們不可不借鑑夏代滅亡的原因,也不可不吸收商代滅國的教訓。他們都是因為不重視為政以德,所以失去了管理百姓的權力。周公、成王首先認識到兩個十分尖銳的問題:統治者的權力是誰給的?統治者的權力的根基是什麼?

《詩經·大雅·文王》很明確地說「天命靡常「 ,周公並沒有完全否定商人所主張的天命,但是他認為天命的基礎是民眾。「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周公、成王等西周統治者認為,最高權力雖然是天命所授予的,但是天命的基礎是民眾的擁護,上天的意志體現於民眾的意志。

成王

不難看出,周公仍然承認統治者的權力是天神上帝授予的,沒有否定天神上帝,也沒有否定基本的「君權神授」的天命觀;但是周公認為主導天命的天神上帝不是隨心所欲地,而是依靠民眾的意願辦事。上帝是公正的化身,天命反映的是民眾的意願和思想。這是一種新型的天人合一思想,也是一種新型的民本主義。

在對天命認知改變的基礎上,周公進一步提出了著名的「敬德保民」主張。周公提出的「保民「 ,是要保護人民、安撫人民;對為何能統治民眾的依據,他提出了統治民眾的一個必備的條件,那就是「德「。周公主張的「敬德」有兩層基本含義:一是敬重美德、善德、明德;一是警惕,警戒惡德、兇德。《召誥》《無逸》中的敬德,都是後一種用法,可見周公更重視統治者自身的修養和美德的培養與完善。

無逸

周公提倡的「明德保民」思想,後來經儒家繼承並代代相傳,成為中國古代2000多年社會政治倫理思想的核心基礎。周公制禮作樂,確立了嫡長子繼承制度。這一制度建設,主要是通過周公與成王之間的妥協架構的,而實踐中是以周公的制禮作樂宣告完成。武王崩時,成王年少,《尚書》《史記·魯周公世家》都有明確記述,周公與成王面臨著「兄終弟及」還是「父死子繼」的抉擇問題。

武王臨終時曾考慮傳位給周公,有人認為是武王基於成王年少且周初定天下、矛盾鬥爭仍很尖銳所採取的非常之舉。其實,依據史料,武王的考慮更多是基於「兄終弟及」的理論依據。「(周公)旦為子孝,篤仁,異於群子」「及武王即位,且常輔翼武王,用事居多「 ,面對天下未寧的局面,周公踐陣合乎時情,也是有「殷鑑不遠」的政治理論依據的。

嫡長子繼承制度

周公攝政,無疑面臨很大的壓力,但是不這樣做不能告慰先王,可見周初的「兄終弟及」也是周先王所認可的傳承方式。周公最偉大的地方在於不戀權,明曉退守有道。關於他的人生事跡,《尚書大傳》概括為:「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樂,七年致政成王。」

周王朝由周公「致政成王」而最終確立了嫡長子繼承制度。西周之所以最終能確立嫡長子繼承制,其外在表現為周公與成王之間的妥協合作,而其根源則在於夏商周三代家族結構的變化。經夏商之世,血緣家族的階層等級已演化得較為明晰,規模自然也縮小了,父子為核心的倫理觀念已超越兄弟兼愛的家庭原則。

尚書大傳

這種變化是漸進的,至成王時,再通過周公的制禮作樂,以宗法制維繫龐大的國家統治機器,父死子繼的模式有了制度的維護,從此取得了絕對的統治地位。

周公的攝政與歸政,周公的制禮作樂,給中國人帶來了全新的思維方式和統治理念。周公的退讓之道,展現出妥協和雙贏政治的璀璨光華。

參考資料:《史記》

作者簡介:本文系作者甚平說歷史的獨家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現存"周公解夢"非周公所作 但其確實曾制禮作樂
    洛陽周公研究會會長、洛陽姓氏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河南周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姬傳東認為,《周易》小部分內容確實是佔卜,也就是老百姓說的「算命」。其實,《周易》思考的是宇宙和人生,是天、地、人的統一。  關於《周易》的作者、創作年代,史學上爭論頗久。相傳《周易》為周文王所作,也有說伏羲畫八卦,周文王推演為六十四卦,並作辭,周公作爻辭,實非一時一人所作。
  • 全國200餘名周公後裔齊聚曲阜周公廟祭祖
    濟寧新聞網訊(通訊員 張磊 高志超)5月6日,正值立夏,2019(己亥)年周公後裔祭祖大典在周公廟景區舉行,來自全國的200餘名周公後裔代表齊聚周公廟祭祖。在司禮官的引導下,曲阜市文旅局副局長韓鳳舉讀祝文,中國教育部中國人生科學學會副秘書長邊根鴻先生恭讀祭文,周公後裔代表們身配綬帶,莊嚴肅立,依次向元聖周公敬獻花籃,叩拜行禮。
  • 《中國通史》第10集:周公攝政
    山東曲阜,它不僅是孔子的故鄉,也與周公有很大的關係,這裡的周公廟與岐山周公廟同樣聞名天下,山東之所以有周公廟,是因為周公東徵勝利之後,周成王將周公長子伯禽分封到山東曲阜做魯侯,隨之而來的還有數量眾多的商朝遺民,最龐大的商朝遺民如何統治,不僅是周武王在世時最大的難題,也同樣成為了周公東徵後無法避開的難題,周公試圖通過移民政策分散商民,以期達到有效控制,移民政策使得周公實行的分封制與以往的分封制有很大的不同
  • 什麼周公被尊為儒學的奠基人和先驅?
    第二天,周公把大鉞,召公把小鉞,在武王左右,向上天和殷民宣布紂王罪狀,正式宣布殷朝滅亡,周朝取而代之,武王為天子。此時周公的地位僅次於武王,周公把的大鉞是一種權力的象徵。 滅掉殷商之後對如何處置殷商遺民和上層貴族的問題,武王把原來商朝直接統治的地方,分成三部分,邶由紂王之子武庚祿父掌管。
  • 二月初二拜周公——洛陽周公廟略談(河洛廣記)
    洛陽是周公制禮作樂之地,周公被尊為儒教元聖,洛陽周公廟被稱為儒教祖庭。每年農曆二月初二,傳說為周公誕辰,舊時都要在周公廟舉行祭拜活動,稱為春祭,並形成規模盛大的廟會。當天,在周公廟中還要舉行成童禮、成人禮等儀式。
  • 中國人的思維方式
    中庸思維、整體思維常常可以「代言」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但這些結論是否有數據支持呢?侯玉波副教授和朱瀅教授以及加州伯克利大學的彭凱平教授從1998年開始在這一領域內從事研究並進行了很多試驗。他選取超過1萬名測試者,將中國人與西方人處理事件、社會適應等問題進行橫向分類比較,得出結論: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與西方人確實有區別,這種不同的思維方式的確會影響他們採取不同的行為方式。
  • 禮樂:春秋時期治理國家的有效方式
    春秋以前,君王選擇用禮樂作為治理國家的方式。為了實現長治久安,周公制禮作樂,雅、頌出現。《詩經》按照禮樂分為風、雅、頌,因為學在官府,所以《詩經》是沒有民歌的。先儒認為其體現了王道精神,因此奉《詩經》為五經之首。千百年來,《詩經》一直是實現王道、安身立命的經典。孔子云:「不學詩,無以言。」現存的《國風》有160篇,佔《詩經》的一多半,地位非常重要。
  • 《論語》中的禮(上)
    禮文化是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 「禮儀之邦」的稱號也與儒家對禮的提倡密不可分。《論語》是早期的儒家經典之一,分析其中孔子與弟子對禮的探討,可以初步了解以作為儒家奠基者的孔子對禮的認識和態度。
  • 如何看待古代「周公之禮」與現在婚前「試貨」的文化衝突
    壹一位師妹在看《史記》的解讀時,了解到「周公之禮」的來歷,讚嘆道:原來新婚之夜行房事稱為「周公之禮」,周朝創立的禮制禁止婚前的行為,睡覺稱為「會周公」也是來源於此,古人的大智慧。聰聰馬上附和道:做到的舉個手!書中說到妖邪之氣入體,解釋得真妙!
  • 周公誡子以「謙德」(洛陽曆代家風故事)
    周公的兒子,成王的堂兄或者堂弟。  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的兒子,西周初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之「元聖」。因其封地在周,故稱「周公」或「周公旦」。  周公跟洛陽的關係太密切了,他指揮營建的成周,就是西周時期的洛陽;他對整個華夏文明產生重大影響的「制禮作樂」,就完成在洛陽。  這樣一個位高權重的大人物,兒子要外出做官,會怎樣送行呢?
  • 明德書院:周公,一個改變中國歷史的男子
    古代沒有先進衛星和探測儀器,只「知道」天是圓的,地是方的,叫「天圓地方」。天像一個碗一樣扣下來,和地面形成了四個角,周公稱之為四海——東海、南海、西海、北海。「中國」在古代的意思還只是地理位置的中心的意思,天下的中心就是「中國」。在河南的登封市,有一塊石頭叫做地膽,地膽對著天上的一顆星,叫天星,被稱為世界的中心。
  • 周公鑑於殷商失敗的教訓,認識到以人為本,以德治國的重要性
    於是,周公開始重新定位人與天以及人與鬼神的關係。首先,「皇天無親,唯德是輔」,誰有德,天就保佑誰,其次,鬼神「依人而行」,做好事的鬼神會獎掖,幹壞事的就降災。隨著時間的流逝,天命觀和鬼神論被逐漸稀釋,到了孔子的時代,大部分人對這兩者都已採取「敬而遠之」的態度,孔子本人雖然信「天命」,但已經「不語怪力亂神」。
  • 講的是周公的功績、思想和治國理政之道
    我們先來回顧一下上節的主要內容,周公一生的主要功績為:1、確立「天命觀」和「以德配天」為核心的新的神權理論;2、完善「宗法制」、確立「嫡長子繼承制」、建立「分封制」,實行「等級制」;3、營建「成周」陪都制度)的重大國家及軍事戰略布局,加強了周王對諸侯國、對天下的掌控;4、制禮作樂,是周禮的集大成者。
  • 人們常說行周公之禮,可是你真的知道「周公之禮」的真實含義嗎?
    人們常說行周公之禮,可是你真的知道「周公之禮」的真實含義嗎?文|歷史痴在生活中,許多人都會說到周公之禮,通常聽到這個詞,你會想到什麼?大概不少同學第一反應就是男歡女愛之事,沒錯!的確是有不少人將「房事」戲稱為行周公之禮,可是你真的知道「周公之禮」的真實含義嗎?《大學》開篇有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為了明德親民,西周時期的大賢周公旦制定了一套禮儀規範,對人們的各種行為做出了指導,其中就包括男女之愛,史稱周禮。
  • 「母語的方式學英語」安妮花閱讀館帶來新理念
    英語繪本得到了家長和孩子們的喜愛大眾網日照6月17日訊童博會期間,安妮花閱讀館推出了家長公益課堂,還可以現場報名讓孩子加入「一元英語啟蒙計劃」,培養孩子的英語思維習慣。童博會現場可以看到,安妮花閱讀館的帶來的英語原文繪本得到了很多家長孩子的喜愛,溫馨的閱讀環境,英語原文的繪本,安妮花閱讀館給來童博會的家長和孩子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以母語的方式學英語的理念,也得到了眾多家長的贊同。
  • 如果歷史是一群喵:周公治國
    這周公是何許人也?周公,姓姬名旦,文王之子,也就是武王的弟弟。《尚書·大傳》概括周公的一生功績為:「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樂,七年致政成王。」,從此也足以看出這位周公的重要地位。
  • 中華古禮有三千,周公做禮始教化,您可知道中國的古禮都包含什麼
    中國人都知道中華禮儀時代起始於西周,相傳周公做禮三千,這些傳承上千年的文化雖然有很多已經遺失在了歷史長河之中,但是作為禮儀文化的起源,有很多東西值得我們去發掘學習,畢竟做人不能忘記根本,不忘初心我們才能在接下的路途中走得更穩更遠。那麼這些禮儀都包含了什麼呢?接下來咱們就一起看看老祖宗們留下的中華古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