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周公作為最偉大的農耕文明的政治家,他用雙手繪製了中國3000年發展的基本藍圖,他是至聖先師孔子的精神導師,也是中華文化道統的元聖。
周公制禮作樂思想的核心是「樂統同,禮辨異「,希望以禮樂制度建立等級分明、秩序井然的社會,同時強調「民為邦本」 「明德慎罰」 ,希望社會能在等級的基礎上建構和諧。他提出的民本主義政治思想是3000年中華政治文化的本質與精髓。
周公是周武王姬發的弟弟。在伐紂之戰中,他「常左翼武王,用事居多」。等到剪商大業初定,武王病死,其子成王年幼,周公攝政,管理天下。周公在攝政的7年間,政治上,選賢任能;軍事上,東徵平定三監、武庚叛亂。東徵勝利之後,周公「縱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虛,偃幹戈,振兵釋旅,示天下不復用也」。
為求西周王朝的長治久安,他還政成王,並嘔心瀝血地輔佐成王,提出了一整套完備的治國理論,被稱為「禮樂制度」。夏殷滅亡後,以周公為代表的周初統治者以史為鑑,銳意進取,有針對性地開展了一場具有奠基意義的政治文化革新運動。
首先,周公提出了以民為本的天人合一觀——「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尋找到新的統治民眾的思想方法——「明德保民」 ,這後來成為整個中國社會別具特色的政治倫理思想;並以《周易》為主的哲學變易觀代替了殷人「天命不變」的思想。
武王曾經在《尚書·酒語》中對其弟說: 「古人有言曰:人無於水監(鑑) ,當於民監。今惟股墜殿命,我其可不大監撫於時。」大概意思是說,我們應該好好地以殷人滅亡的歷史教訓作為鏡子,好好地思考我們自己的所作所為。可見,周公主張人以老百姓的口碑作為治理國家好壞的標準。這句話就是後來唐太宗廣為人知的「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名言的發端。
周公在《尚書·召語》中進一步強調了這種以史為鑑的重要思想:我們不可不借鑑夏代滅亡的原因,也不可不吸收商代滅國的教訓。他們都是因為不重視為政以德,所以失去了管理百姓的權力。周公、成王首先認識到兩個十分尖銳的問題:統治者的權力是誰給的?統治者的權力的根基是什麼?
《詩經·大雅·文王》很明確地說「天命靡常「 ,周公並沒有完全否定商人所主張的天命,但是他認為天命的基礎是民眾。「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周公、成王等西周統治者認為,最高權力雖然是天命所授予的,但是天命的基礎是民眾的擁護,上天的意志體現於民眾的意志。
不難看出,周公仍然承認統治者的權力是天神上帝授予的,沒有否定天神上帝,也沒有否定基本的「君權神授」的天命觀;但是周公認為主導天命的天神上帝不是隨心所欲地,而是依靠民眾的意願辦事。上帝是公正的化身,天命反映的是民眾的意願和思想。這是一種新型的天人合一思想,也是一種新型的民本主義。
在對天命認知改變的基礎上,周公進一步提出了著名的「敬德保民」主張。周公提出的「保民「 ,是要保護人民、安撫人民;對為何能統治民眾的依據,他提出了統治民眾的一個必備的條件,那就是「德「。周公主張的「敬德」有兩層基本含義:一是敬重美德、善德、明德;一是警惕,警戒惡德、兇德。《召誥》《無逸》中的敬德,都是後一種用法,可見周公更重視統治者自身的修養和美德的培養與完善。
周公提倡的「明德保民」思想,後來經儒家繼承並代代相傳,成為中國古代2000多年社會政治倫理思想的核心基礎。周公制禮作樂,確立了嫡長子繼承制度。這一制度建設,主要是通過周公與成王之間的妥協架構的,而實踐中是以周公的制禮作樂宣告完成。武王崩時,成王年少,《尚書》《史記·魯周公世家》都有明確記述,周公與成王面臨著「兄終弟及」還是「父死子繼」的抉擇問題。
武王臨終時曾考慮傳位給周公,有人認為是武王基於成王年少且周初定天下、矛盾鬥爭仍很尖銳所採取的非常之舉。其實,依據史料,武王的考慮更多是基於「兄終弟及」的理論依據。「(周公)旦為子孝,篤仁,異於群子」, 「及武王即位,且常輔翼武王,用事居多「 ,面對天下未寧的局面,周公踐陣合乎時情,也是有「殷鑑不遠」的政治理論依據的。
周公攝政,無疑面臨很大的壓力,但是不這樣做不能告慰先王,可見周初的「兄終弟及」也是周先王所認可的傳承方式。周公最偉大的地方在於不戀權,明曉退守有道。關於他的人生事跡,《尚書大傳》概括為:「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樂,七年致政成王。」
周王朝由周公「致政成王」而最終確立了嫡長子繼承制度。西周之所以最終能確立嫡長子繼承制,其外在表現為周公與成王之間的妥協合作,而其根源則在於夏商周三代家族結構的變化。經夏商之世,血緣家族的階層等級已演化得較為明晰,規模自然也縮小了,父子為核心的倫理觀念已超越兄弟兼愛的家庭原則。
這種變化是漸進的,至成王時,再通過周公的制禮作樂,以宗法制維繫龐大的國家統治機器,父死子繼的模式有了制度的維護,從此取得了絕對的統治地位。
周公的攝政與歸政,周公的制禮作樂,給中國人帶來了全新的思維方式和統治理念。周公的退讓之道,展現出妥協和雙贏政治的璀璨光華。
參考資料:《史記》
作者簡介:本文系作者甚平說歷史的獨家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