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鑑於殷商失敗的教訓,認識到以人為本,以德治國的重要性

2020-12-15 她聽風耳語

很多人認為孔子是儒家的開山鼻祖,其實不然。孔子提倡恢復周禮,述而不作,只是儒家群體中較有影響力的一員,儒這個群體先於孔子已經存在了幾百年。錢穆的《先秦諸子系年》認為,儒是對通習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之士的總稱,早就存在。胡適更是直接提出「最初的儒都是股人,都是殷的遺民」。不把中國思想史這本爛帳算清,你就無法體認良知之學的偉大。清朝官員張集馨在《道鹹宦海見聞錄》裡記載了他同鹹豐帝的一段對話,透露出一個細節:在清朝打死人只要陪死者家屬三十洋元就可以私了,官府也不判刑。三十洋元換算到今天不過2000元人民幣,我相信杭州七十碼應該很嚮往那個時代。也就是說,清朝鹹豐年間一個普通老百姓的性命價值2000元人民幣。

於是,大漢主義者發話了:這有什麼奇怪,在滿清這種野查落後的民族的統治下,什麼事情不會發生?不好意思,明朝也可以贖買死刑,命價跟清朝差不多。但是,以錢贖命並非明朝首創。你要追可以一直追潮到堯舜時期,《尚書》中就有「金作贖刑」的記載。說這麼多就是想告訴你,我們身邊一些大大小小的規則、潛規則早在上古時期就有,叫你炎黃子孫絕對是有依據的。追本溯源,夏商周三代各有特點,夏朝尊天(天命),商朝尊鬼(鬼神,周朝尊人(人文)夏人崇拜天很好理解,樸素的自然法則,抬頭就是天,看天吃飯,不能不尊,這也是統治者編造的執政合法性來源一一天命所授。

夏朝最後一個殘暴型皇帝桀把老百姓通得受不了了,大家喊的口號是「時日易喪,吾與汝偕亡」(太陽什麼時候爆炸,我願和你一起被炸死)。你不是說你執政的依據來自於天嗎?那我情願跟你和你的天爸爸同歸於盡,就在貧N代們水深火熱生不如死時,商湯出現了。商湯用以反對夏桀的依據是,天命最近不看好你,開始青睞我了,因此我要起來換天了。於是史書上才有「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的記載。革就是變,命就是天命。商湯玩了玩概念就把天下弄到手了,還沒來得及高興,伊尹就用眼神提醒他一君以此興,必以此亡。商湯一咂摸,想明白了:必須告別革命,以免不法分子打著同樣的旗號搞暴動。

從此,歷代商王開始淡化天命觀,代之以鬼神崇拜為主導的封建迷信思想。周朝的統治者就不得不重新考慮一下信仰的問題了。第一個出來反思的是周公,據《詩經》中的一首詩《文王》記載,周公早年參加的一次祭祀儀式對他刺激很大。彼時,商朝已經覆滅,股商的那些遺老少,都穿著光鮮的衣服,中畢敬地排著隊,在周人的條把儀式上行禮。這時人尋味的一幕讓周公深感「天命廊常」,誰能保證周人就不會重蹈人的亞撤?天,是不講道理不近人情的,也不會一直保佑某個民族、某個政權,瞬息之間,天下就有可能易主。因此,天命是靠不住的,從來就沒有救世主,值得信賴的唯有自己。但天命觀與鬼神論已經流傳了幾百年,在民間很有市場,你想徹底廢掉不大可能,合理引導才是上策。

於是,周公開始重新定位人與天以及人與鬼神的關係。首先,「皇天無親,唯德是輔」,誰有德,天就保佑誰,其次,鬼神「依人而行」,做好事的鬼神會獎掖,幹壞事的就降災。隨著時間的流逝,天命觀和鬼神論被逐漸稀釋,到了孔子的時代,大部分人對這兩者都已採取「敬而遠之」的態度,孔子本人雖然信「天命」,但已經「不語怪力亂神」。信仰和崇拜雖然不能當飯吃,但在個人它是一種精神需求,動力來源在國家它是一種意識形態,凝聚人心。因此,不允許信仰出現真空的周朝統治者開始了造神運動,號召大家一起崇拜新時代的神一一聖人。聖人在那個時代基本是批量生產的,三皇五帝,商湯周文都算聖人。

但是,海選的標準還是很嚴格的,選民的態度還是很嚴肅,什麼春哥曾哥之流放到那個時代是絕對不可能人圍的。大體來講,必須符合兩項條件才能被稱作聖人。第一,有道德,第二,有貢獻。有道德是必要條件,有貢獻是充分條件,合起來才是充要條件。聖人雖然門檻很高,但只要選上了,就乖乖不得了了。聖人留下的言論是「經」,聖人創立的制度是「典」,聖人闡述的思想是對於誰是聖人存在爭議,對於崇拜聖人則一致認同。並且,聖人的身份一毋庸置疑的真理。一旦確立,就不容置疑,「非聖」是要冒天下之大不隨地。比如,司馬昭殺嵇康,耶名就是「非湯武而薄周孔」,晚明的李贄則因為懷疑、批判四書五經最終落得個自裁獄中的下場。血的事實告訴我們,跟聖人唱反調和在監獄玩躲貓貓一樣危險。

那麼周聖人帶給我們的是什麼呢?禮樂制度。周公鑑於殷商失敗的教訓,認識到以人為本、以德治國的重要性,開始制禮作樂。不管如何動聽,其本質還是在為維護統治服務。周禮這個東西,說白了就是等級制度,內外親疏,尊卑貴賤,你爸可以捶你,你哥可以訓你,父系的堂弟比母系的表哥要親,姑表比姨表在家族中更有地位,一切都源自這個「禮」,這套縝密而龐大的系統(具體可參看《禮記》)其實也不完全是周公的原創,而是他根據一些流傳下來的規章典籍和氏族宗法傳統下屁民們的心理所搭建的。

比如為什麼是三年之喪而不是兩年或者四年,這裡面大有學間,可以就此出一本專著一《華夏心理學》。尊重傳統使這套制度易於推行,從而,周公進一步拋出了一個概念一一家天下,家天下就是把整個天下看作一個巨大的家族,族長叫「天子」。大家族下面有百十來個中家族叫「國」,其家長喚作「諸侯」。中家族下面有若干小家族叫「家」,其家長稱作「大夫」。小家之下又有很多更小的家庭,其家長叫「士」。這幫人是怎麼聯繫起來的?很簡單,宗法制加封建制。

宗法制規定,一個家族中,父親與正妻所生的第一個兒子叫「嫡長子,這是代表著家族血統的老大,叫「正統」,家族的爵位和財產只能由嫡長子繼承;父親與正妻所生的其他兒子叫「次子」,父親與小妾所生的兒子叫「庶子」,這幫人合起來叫「小宗」,「小宗」的地位遠遠低於嫡長子。所謂天子,就是上天的嫡長子,所謂諸侯,就是上天的次子或底子,同時,諸侯又是國族的嫡長子,大夫是國族的次子或庶子;同時,大夫又是家族約長子,土則是家族的次子或康子,天子把天下分成若干國,各自指定一個國君去統治,這就叫封土建國。國三君得國後成為諸侯,諸侯不能獨看天子的分封,必須繼續細分,將土地和人民分給大夫,這叫立家。

大夫得到的土地叫「採邑」,採邑還可以繼續分給士作「食田」。有了一系列的社會秩序和等級制度還不夠,有禮無樂無異於只有物質文明沒有精神文明,長此以往,社會就會不和諧。樂(yue)者樂(le)也,聽音樂是快樂的,因為樂音是和諧的。音階有宮商角徵羽,爵位有公侯伯子男,還有五倫、五服,可見,樂是和禮對應的,樂是為禮服務的。當時的樂是對音樂、詩歌、舞蹈等藝術形式的總稱,以傳達感情來麻醉等級社會中的每個個體,從而即使壁壘森嚴也能各安其分、和平共處、同心同德,達到和諧的統一。

相關焦點

  • 明德書院:周公,一個改變中國歷史的男子
    周公思考起了這個問題。當時,戰爭中出現了一個「前旗倒戈」的現象,就是商紂王的前鋒部隊臨時倒戈,變節成了周武王的先頭部隊,反向殺向了殷商部隊,所以才讓商紂王失敗得如此乾脆。在古代取得戰爭勝利之後,都會舉辦大型的祭祀活動。
  • 講的是周公的功績、思想和治國理政之道
    故《周易》反映的是周公的思想,《周易》六十四卦爻辭反映的是周公對周朝制度、周朝萬世基業長治久安的思考及制度安排,反映的是周公的治國理政思想。周公的思想下節內容我會詳細講述,這裡簡單概述一下主要是:天命觀、明德配天、敬德保民、明德慎刑、有孝有德、力農無逸等。
  • 提出「以德治國」的理念
    提出「以德治國德治以其說服力和勸導力提高社會成員的思想認識和道德覺悟。道德規範和法律規範應該互相結合,統一發揮作用。」2001年1月,在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上,他明確提出了「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緊密結合起來」的治國方略。
  • 韓愈推行「以儒德治國」,主張實施教育,向百姓灌輸封建道德觀念
    韓愈主張對民眾實施「儒德」教育的思想是針對反佛鬥爭而提出,實際上,韓愈還有另一番話是關於德治和法治的關係。那是在元和十四年(819),52歲的刑部侍郎韓愈因諫迎佛骨一案被貶到潮州任刺史一職。他在《潮州請置鄉校牒》中說:「孔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不如以德禮為先而輔以政刑也。」
  • 以德治國之重要(謝遐齡) - 東方網
    以德治國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組成部分。提出治國方略是江澤民同志對中華民族復興的重要貢獻。《老子》中有一句話――「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極其深刻。決不可以用兵的思路治國。
  • 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
    講話深刻揭示了法治與德治的辯證關係,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法與道德關係的理論,闡明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為我們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指明了方向。 法安天下,德潤人心 法律與道德同屬為經濟基礎服務的上層建築,本質是相同的,但產生方式、實施方式、表現形式、調整範圍和功能作用是不同的。
  • 羅國傑教授去世 曾提出「以德治國」
    羅國傑是新中國倫理學事業的奠基人,他創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德性倫理學體系,曾提出「以德治國」。  2000年,江澤民明確提出「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治國方略。2004年,羅國傑推出專著《以德治國論》,「如果沒有一以貫之的學術關懷,不可能一下子推出這樣的專著。」羅國傑的學生葛晨虹指出,羅國傑很早就研究道德對社會的關係,並提出以德治國。
  • 人民要論: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
    習近平同志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深刻總結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成功經驗和深刻教訓,把依法治國確定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執政確定為黨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這條道路的一個鮮明特點,就是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
  • 周公誡子以「謙德」(洛陽曆代家風故事)
    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多個場合強調家風建設的重要性,「領導幹部的家風,不是個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領導幹部作風的重要體現」「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領導幹部要把家風建設擺在重要位置,廉潔修身、廉潔齊家」……  要培育良好家風,從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源頭活水」,是可行的,更是必然的,因為其中關於家風有著極為豐富而價值極高的養分。
  • 歷史上著名的宰相之周公-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今天就讓我們來認識下這位古今推崇的顧命大臣-周公。周公是周武王姬發的弟弟,在他們的父親周文王時期,周公就以孝順而聞名,經常和父親兄長一起處理政務。等到了周武王時期,周公更是和姜子牙一起成為了左膀右臂。無論是軍國大事還是簡單的小事,周武王都會和他商量,畢竟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嘛。周武王並沒有對自己的這個弟弟有所防範,對他的信任可謂無人可比。
  • 周公的制禮作樂,給中國人帶來了全新的思維方式和統治理念
    為求西周王朝的長治久安,他還政成王,並嘔心瀝血地輔佐成王,提出了一整套完備的治國理論,被稱為「禮樂制度」。夏殷滅亡後,以周公為代表的周初統治者以史為鑑,銳意進取,有針對性地開展了一場具有奠基意義的政治文化革新運動。
  • 從「成康之治」到「德治主義」看古人的治世理想
    「為政以德」是孔子推行的政治思想核心內容之一,孔子主要強調道德對政治生活的決定作用,主張以道德教化民眾,做為國君治國的原則。孔子把周朝初期周公旦,做為後世統治者學習典範來加以推廣,周公旦在周朝建立初期推廣「仁政」和「明德慎罰」,也是孔子極力倡導治國理政的思想,並終生倡導周公的「禮樂制度」。
  • 什麼周公被尊為儒學的奠基人和先驅?
    武王擔心推翻商朝的時機到來後會輕易喪失,就像到了秋天,莊稼已經成熟,如果不去收穫,顆粒會自動落地。 周公回答說:「決定的因素在於德。對周人來說,最重要的是要敬尊天命,遠近諸侯都不要冒犯,已經和好的諸侯不要再失去。要繼續修明道德,不要安逸無為,否則會難以收拾」 。武王計劃滅商,但也擔心有些事情做不好。在即位第二年一月的一天,武王又把周公召到跟前,對周公說:「餘夙夜忌商,不知道極。敬聽以勤天下。」
  • 《倫語》為政篇01:為何要以德治國?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解析:為政篇開篇就以領導需要「德」來闡述德的重要性。俗話說「上梁不正下梁歪」也是關於領導道德品性的重要詮釋。這裡說道的「德」,並非僅指品德,畢竟思想品德不是治國的全部,所以也包含了治國的準則。如果比喻成公司管理,其實有企業文化、企業規範的部分。
  • 周公,解夢的集大成者
    現代的考古發現,中國人對夢的記載可以追溯到殷人的甲骨文佔卜史料,以及商周時期開始的對夢的歸類。這說明,解夢文化是中國古代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民間流傳甚廣。從黃帝時代開始的解夢,被殷商的巫覡繼承和發展,人們嘗試著從迷離的夢境之中尋找真實的未來,預言命運。  天人合一、天地感應是中國古代人認識世界的哲學觀。夢兆的解釋和大量應驗的事實更讓人相信:夢是能夠預兆吉兇的。
  • 荀子與以德治國
    荀子與以德治國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2月13日 23:36 來源: 來源:山西日報在先秦思想史上,這個發展過程,到戰國後期的荀子時代臻致高峰。荀子的思想成就,既是三晉思想整體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對先秦思想的高度總結。今天所刊登的《荀子的「和諧」思想》《荀子與以德治國》兩篇論文,便是學者在安澤對荀子思想進行研討的基礎上的暢所欲言。荀子的學說,尤其是他的和諧思想,對於提高我們的民族道德素養、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具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 周公文誥的語體特徵
    錢穆先生即認為,中國五千年之文明中,影響最大的只有周公、孔子兩人,而孔子亦在其學說中極力推崇周公之思想。不僅如此,周公還是一位傑出的文學家,他曾稱自己「多材多藝」(《尚書·金縢》),並留下十二篇文誥。與前代的散文相比,這些文誥不僅思想深刻,而且具有更加成熟的書寫特色。
  • 三個小故事告訴你,唐太宗以德治國理念的形成軌跡
    唐太宗被稱為中國歷史上的千古一帝,尤其是他以德治國的理念,是後世許多皇帝模仿和學習的榜樣。那麼,從武將轉型的唐太宗,如何形成以德治國的思想呢?《貞觀政要》中的三個小故事,可以讓我們看到他轉變的軌跡。這個故事是以德治國的反面教材。唐太宗用釣魚法則試探官員,本身就是錯誤的決定,對此,裴矩提出反對意見,提出以德治人。唐太宗因為有以德治國思想的樸素認識,又有現在的反面教材,很容易地就接受了裴矩的理念,對以德治國的認識上升到新的高度。第三個小故事也發生在貞觀初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