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認為孔子是儒家的開山鼻祖,其實不然。孔子提倡恢復周禮,述而不作,只是儒家群體中較有影響力的一員,儒這個群體先於孔子已經存在了幾百年。錢穆的《先秦諸子系年》認為,儒是對通習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之士的總稱,早就存在。胡適更是直接提出「最初的儒都是股人,都是殷的遺民」。不把中國思想史這本爛帳算清,你就無法體認良知之學的偉大。清朝官員張集馨在《道鹹宦海見聞錄》裡記載了他同鹹豐帝的一段對話,透露出一個細節:在清朝打死人只要陪死者家屬三十洋元就可以私了,官府也不判刑。三十洋元換算到今天不過2000元人民幣,我相信杭州七十碼應該很嚮往那個時代。也就是說,清朝鹹豐年間一個普通老百姓的性命價值2000元人民幣。
於是,大漢主義者發話了:這有什麼奇怪,在滿清這種野查落後的民族的統治下,什麼事情不會發生?不好意思,明朝也可以贖買死刑,命價跟清朝差不多。但是,以錢贖命並非明朝首創。你要追可以一直追潮到堯舜時期,《尚書》中就有「金作贖刑」的記載。說這麼多就是想告訴你,我們身邊一些大大小小的規則、潛規則早在上古時期就有,叫你炎黃子孫絕對是有依據的。追本溯源,夏商周三代各有特點,夏朝尊天(天命),商朝尊鬼(鬼神,周朝尊人(人文)夏人崇拜天很好理解,樸素的自然法則,抬頭就是天,看天吃飯,不能不尊,這也是統治者編造的執政合法性來源一一天命所授。
夏朝最後一個殘暴型皇帝桀把老百姓通得受不了了,大家喊的口號是「時日易喪,吾與汝偕亡」(太陽什麼時候爆炸,我願和你一起被炸死)。你不是說你執政的依據來自於天嗎?那我情願跟你和你的天爸爸同歸於盡,就在貧N代們水深火熱生不如死時,商湯出現了。商湯用以反對夏桀的依據是,天命最近不看好你,開始青睞我了,因此我要起來換天了。於是史書上才有「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的記載。革就是變,命就是天命。商湯玩了玩概念就把天下弄到手了,還沒來得及高興,伊尹就用眼神提醒他一君以此興,必以此亡。商湯一咂摸,想明白了:必須告別革命,以免不法分子打著同樣的旗號搞暴動。
從此,歷代商王開始淡化天命觀,代之以鬼神崇拜為主導的封建迷信思想。周朝的統治者就不得不重新考慮一下信仰的問題了。第一個出來反思的是周公,據《詩經》中的一首詩《文王》記載,周公早年參加的一次祭祀儀式對他刺激很大。彼時,商朝已經覆滅,股商的那些遺老少,都穿著光鮮的衣服,中畢敬地排著隊,在周人的條把儀式上行禮。這時人尋味的一幕讓周公深感「天命廊常」,誰能保證周人就不會重蹈人的亞撤?天,是不講道理不近人情的,也不會一直保佑某個民族、某個政權,瞬息之間,天下就有可能易主。因此,天命是靠不住的,從來就沒有救世主,值得信賴的唯有自己。但天命觀與鬼神論已經流傳了幾百年,在民間很有市場,你想徹底廢掉不大可能,合理引導才是上策。
於是,周公開始重新定位人與天以及人與鬼神的關係。首先,「皇天無親,唯德是輔」,誰有德,天就保佑誰,其次,鬼神「依人而行」,做好事的鬼神會獎掖,幹壞事的就降災。隨著時間的流逝,天命觀和鬼神論被逐漸稀釋,到了孔子的時代,大部分人對這兩者都已採取「敬而遠之」的態度,孔子本人雖然信「天命」,但已經「不語怪力亂神」。信仰和崇拜雖然不能當飯吃,但在個人它是一種精神需求,動力來源在國家它是一種意識形態,凝聚人心。因此,不允許信仰出現真空的周朝統治者開始了造神運動,號召大家一起崇拜新時代的神一一聖人。聖人在那個時代基本是批量生產的,三皇五帝,商湯周文都算聖人。
但是,海選的標準還是很嚴格的,選民的態度還是很嚴肅,什麼春哥曾哥之流放到那個時代是絕對不可能人圍的。大體來講,必須符合兩項條件才能被稱作聖人。第一,有道德,第二,有貢獻。有道德是必要條件,有貢獻是充分條件,合起來才是充要條件。聖人雖然門檻很高,但只要選上了,就乖乖不得了了。聖人留下的言論是「經」,聖人創立的制度是「典」,聖人闡述的思想是對於誰是聖人存在爭議,對於崇拜聖人則一致認同。並且,聖人的身份一毋庸置疑的真理。一旦確立,就不容置疑,「非聖」是要冒天下之大不隨地。比如,司馬昭殺嵇康,耶名就是「非湯武而薄周孔」,晚明的李贄則因為懷疑、批判四書五經最終落得個自裁獄中的下場。血的事實告訴我們,跟聖人唱反調和在監獄玩躲貓貓一樣危險。
那麼周聖人帶給我們的是什麼呢?禮樂制度。周公鑑於殷商失敗的教訓,認識到以人為本、以德治國的重要性,開始制禮作樂。不管如何動聽,其本質還是在為維護統治服務。周禮這個東西,說白了就是等級制度,內外親疏,尊卑貴賤,你爸可以捶你,你哥可以訓你,父系的堂弟比母系的表哥要親,姑表比姨表在家族中更有地位,一切都源自這個「禮」,這套縝密而龐大的系統(具體可參看《禮記》)其實也不完全是周公的原創,而是他根據一些流傳下來的規章典籍和氏族宗法傳統下屁民們的心理所搭建的。
比如為什麼是三年之喪而不是兩年或者四年,這裡面大有學間,可以就此出一本專著一《華夏心理學》。尊重傳統使這套制度易於推行,從而,周公進一步拋出了一個概念一一家天下,家天下就是把整個天下看作一個巨大的家族,族長叫「天子」。大家族下面有百十來個中家族叫「國」,其家長喚作「諸侯」。中家族下面有若干小家族叫「家」,其家長稱作「大夫」。小家之下又有很多更小的家庭,其家長叫「士」。這幫人是怎麼聯繫起來的?很簡單,宗法制加封建制。
宗法制規定,一個家族中,父親與正妻所生的第一個兒子叫「嫡長子,這是代表著家族血統的老大,叫「正統」,家族的爵位和財產只能由嫡長子繼承;父親與正妻所生的其他兒子叫「次子」,父親與小妾所生的兒子叫「庶子」,這幫人合起來叫「小宗」,「小宗」的地位遠遠低於嫡長子。所謂天子,就是上天的嫡長子,所謂諸侯,就是上天的次子或底子,同時,諸侯又是國族的嫡長子,大夫是國族的次子或庶子;同時,大夫又是家族約長子,土則是家族的次子或康子,天子把天下分成若干國,各自指定一個國君去統治,這就叫封土建國。國三君得國後成為諸侯,諸侯不能獨看天子的分封,必須繼續細分,將土地和人民分給大夫,這叫立家。
大夫得到的土地叫「採邑」,採邑還可以繼續分給士作「食田」。有了一系列的社會秩序和等級制度還不夠,有禮無樂無異於只有物質文明沒有精神文明,長此以往,社會就會不和諧。樂(yue)者樂(le)也,聽音樂是快樂的,因為樂音是和諧的。音階有宮商角徵羽,爵位有公侯伯子男,還有五倫、五服,可見,樂是和禮對應的,樂是為禮服務的。當時的樂是對音樂、詩歌、舞蹈等藝術形式的總稱,以傳達感情來麻醉等級社會中的每個個體,從而即使壁壘森嚴也能各安其分、和平共處、同心同德,達到和諧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