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侵權責任編法條學習:共同危險行為!

2020-12-18 木林普法

《民法典》(第七編侵權責任第一章一般規定)第1170條規定:二人以上實施危及他人人身、財產安全的行為,其中一人或者數人的行為造成他人損害,能夠確定具體侵權人的,由侵權人承擔責任;不能確定具體侵權人的,行為人承擔連帶責任。

1987年的《民法通則》第130條規定的共同侵權時,沒有關於共同危險行為的法條。

關於共同危險行為,最早規定在《德國民法典》中,國內民法界中首先研究這個問題的是楊立新教授,他於1987年在《法學研究》第5期中發表的《試論共同危險行為》,對我國審判實踐中出現的共同危險行為的法律適用規則,進行了探討。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03]20號)第4條規定:二人以上共同實施危及他人人身安全的行為並造成損害後果,不能確定實際侵害行為人的,應當依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條規定承擔連帶責任。共同危險行為人能夠證明損害後果不是由其行為造成的,不承擔賠償責任。

2009年的《侵權責任法》第10條規定:二人以上實施危及他人人身、財產安全的行為,其中一人或者數人的行為造成他人損害,能夠確定具體侵權人的,由侵權人承擔責任;不能確定具體侵權人的,行為人承擔連帶責任。該條內容與《民法典》第1170條的內容及用語相同,說明該條內容已經完全被《民法典》所吸收。

關於共同危險行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

一是,多人(2人以上)實施了危險行為行為,損害結果不是所有人的行為所致,只是其中一人或者部分人的行為造成了他人損害,不能確定具體侵權人,不知道具體侵權人是誰,但共同危險行為人的範圍是明確的、確定的。

二是,實施了共同危險的行為人,應當對損害後果承擔連帶責任。

三是,共同危險行為人的免責事由,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4條中有規定,主指:其中一個人能夠證明自己的行為沒有造成損害的,他就可以免除責任。雖然《侵權責任法》第10條中沒有採納此觀點,但該規定與《侵權責任法》中的基本規定並不衝突,故而在《民法典》中可能會被繼續適用。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如果所有的共同危險行為人都證明自己的行為沒有造成損害的結果時,仍須由全體共同危險行為人承擔連帶責任。

四是,關於共同危險行為的免責事由,學說上有兩種意見:

一種意見認為,共同危險行為人之一只能證明自己的行為不能造成損害,但不能證明誰是真正的加害人的,不能免除其責任。其道理在於,如果每一個共同危險行為人都能夠證明自己的行為沒有造成損害,但真正的加害人仍然在共同危險行為人之中,仍需承擔連帶責任。這是因為,民事訴訟證據的證明標準是法律真實,其只要舉證證明到符合法律要求的時候,法官就可以採集,但這並不一定是客觀真實。比如,借錢寫借條,還錢後未要回借條發生爭議的,如果沒有其他證據證明時,法官憑藉條就可以認定未還錢。

另一種意見認為,能證明自己的行為不能造成損害結果的就應當免責,況且現實中並沒有出現所有的共同危險行為人都能夠證明自己的行為沒有造成損害。司法實踐中,確實還沒有出現所有的共同危險行為人都能證明自己行為沒有造成損害的情形。

五是,共同危險行為人本身應該承擔連帶責任,但是,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州最高法院在辛德爾訴阿伯特化學廠侵權案中創立的市場份額規則,即按照市場份額承擔按份責任,讓可能的侵權人都承擔賠償可能更合理,可在一些特殊的共同危險侵權案件中參考。

主要觀點來源於:楊立新著《侵權責任法條文背後的故事與難題(第2版)》,法律出版社2018年版,第55-60頁。

相關焦點

  • 《民法典——侵權責任編》逐條解析(四)
    第一千一百六十八條 二人以上共同實施侵權行為,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連帶責任。本條講的是共同侵權行為的基本規則原則,即共同實施侵權行為,造成損害結果,侵權行為的實施人承擔連帶責任。這裡與《侵權責任法》第八條的表述是一致的。
  • 民法典侵權責任編的鮮明中國特色
    其次,民法典分則各編雖然將侵權責任編獨立於合同編之外,但是在總則編上述規定的指導下,一是,將「造成損害」增加規定為侵權責任構成要件,改變了侵權責任法為了兼顧八種侵權責任方式而在第6條第1款和第7條中刪除損害要件,淡化侵權責任的損害賠償功能的做法,在第1165條和第1166條規定,無論是適用過錯責任還是無過錯責任,都須具備損害要件,確定侵權責任的主要功能是侵權損害賠償
  • 民法典侵權責任規則溯及既往效力規定之解讀 | 民法典專欄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六條關於自甘風險免責的規定屬於新增規定,因而確認這一規定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自甘風險也叫危險自願承擔,是英美侵權法的傳統免責事由,是指受害人自願參加有一定風險的活動,因其他參加者的行為受到損害的,受害人不得請求其他參加者承擔侵權責任,但是其他參加者對損害的發生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除外。
  • 民法典侵權責任編:過錯責任原則與無過錯責任原則
    專欄《民法典(侵權責任編)》第2章 過錯責任原則與無過錯責任原則《民法典》第1165條 【過錯責任原則和過錯推定原則】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依照法律規定推定行為人有過錯,其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一、過錯責任原則過錯責任,是指行為人造成他人損害並不一定要承擔責任,有過錯就承擔責任,無過錯就不承擔責任,有部分責任就承擔部分責任。就如:好漢做事好漢當。
  • 民法典侵權責任編
    民法典侵權責任編積極回應新時代新問題北京齊致(蘭州)律師事務所主任 劉臨慶交通事故、高空拋物墜物、網絡侵權……生活中可能侵害你我權益的種種行為與方式越來越多,因此需要完善的侵權責任制度來進行預防和制裁。
  • 民法典侵權責任編:監護人責任
    民法典侵權責任編第15章 監護人責任民法典第1188條 【監護人責任】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監護人承擔侵權責任。監護人盡到監護職責的,可以減輕其侵權責任。有財產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從本人財產中支付賠償費用;不足部分,由監護人賠償。一、解讀民法典第1188條是關於監護人責任的規定。民法典第27條規定未成年人的監護人,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監護人。
  • 民法典侵權責任規則溯及既往效力規定解讀
    《規定》第17條規定:「民法典施行前,受害人為保護自己合法權益採取扣留侵權人的財物等措施引起的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七條的規定。」原侵權責任法也沒有規定自助行為,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七條關於自助行為的規定是新增規定,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
  • 六個具有溯及既往效力的民法典侵權責任規則
    自甘風險也叫危險自願承擔,是指受害人自願參加有一定風險的活動,因其他參加者的行為受到損害的,受害人不得請求其他參加者承擔侵權責任,但是其他參加者對損害的發生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除外。侵權責任法沒有規定自甘風險免責規則,之前在司法實踐中的做法不統一,有的判決承擔賠償責任,有的判決不承擔賠償責任,有的判決公平分擔損失。
  • 檢察沙龍丨民法典解讀第二彈——侵權責任編
    網絡侵權責任如何承擔?動物咬傷他人飼養人應該承擔什麼責任?帶著諸多疑問,8月20日下午,大同區檢察院召開了「檢察沙龍」活動,第三檢察部主任熊東來通過遠程會議的方式,為全市幹警講解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的「侵權責任編」。
  • 楊立新解讀民法典侵權責任規則溯及既往效力規定
    《規定》第17條規定:「民法典施行前,受害人為保護自己合法權益採取扣留侵權人的財物等措施引起的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七條的規定。」原侵權責任法也沒有規定自助行為,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七條關於自助行為的規定是新增規定,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
  • 法學匯|民法典侵權責任編的鮮明中國特色
    其次,民法典分則各編雖然將侵權責任編獨立於合同編之外,但是在總則編上述規定的指導下,一是,將「造成損害」增加規定為侵權責任構成要件,改變了侵權責任法為了兼顧八種侵權責任方式而在第6條第1款和第7條中刪除損害要件,淡化侵權責任的損害賠償功能的做法,在第1165條和第1166條規定,無論是適用過錯責任還是無過錯責任,都須具備損害要件,確定侵權責任的主要功能是侵權損害賠償
  • 【法學匯】民法典侵權責任編的鮮明中國特色
    其次,民法典分則各編雖然將侵權責任編獨立於合同編之外,但是在總則編上述規定的指導下,一是,將「造成損害」增加規定為侵權責任構成要件,改變了侵權責任法為了兼顧八種侵權責任方式而在第6條第1款和第7條中刪除損害要件,淡化侵權責任的損害賠償功能的做法,在第1165條和第1166條規定,無論是適用過錯責任還是無過錯責任,都須具備損害要件,確定侵權責任的主要功能是侵權損害賠償
  • 【法學匯】民法典侵權責任編的鮮明中國特色
    首先,民法典總則編將侵權責任回歸債法,在「民事權利」一章,規定「債權是因合同、侵權行為、無因管理、不當得利以及法律的其他規定,權利人請求特定義務人為或者不為一定行為的權利」和「民事權益受到侵害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確認侵權行為是產生債的原因,確認民事責任之債的性質,而在「民事責任」一章,只規定民事責任的一般規則,不再規定侵權的民事責任。
  • 法學匯|民法典侵權責任編的鮮明中國特色
    首先,民法典總則編將侵權責任回歸債法,在「民事權利」一章,規定「債權是因合同、侵權行為、無因管理、不當得利以及法律的其他規定,權利人請求特定義務人為或者不為一定行為的權利」和「民事權益受到侵害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確認侵權行為是產生債的原因,確認民事責任之債的性質,而在「民事責任」一章,只規定民事責任的一般規則,不再規定侵權的民事責任。
  • 民法典侵權責任編中,對承擔連帶責任的教唆人,如何認定?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九條規定:教唆、幫助他人實施侵權行為的,應當與行為人承擔連帶責任。教唆、幫助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侵權行為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該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監護人未盡到監護職責的,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
  • 民法典侵權責任法:危及他人人身、財產安全的責任承擔方式
    專欄《民法典(侵權責任編)》第3章 危及他人人身、財產安全的責任承擔方式《民法典》第1167條 【危及他人人身、財產安全的責任承擔方式】侵權行為危及他人人身、財產安全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等侵權責任。
  • 中國民法典侵權責任編的創新與發展
    如此一來,由於沒有區分侵害與損害,《侵權責任法》第6條第1款和第7條也直接導致了絕對權請求權與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被混淆的局面。   (二)絕對權請求權與侵權賠償請求權的區分   所謂絕對權請求權,是指據以排除對物權、人格權、智慧財產權等絕對權的侵害、妨礙或危險的侵權行為,從而確保這些絕對權之圓滿狀態的請求權。
  • 民法典侵權責任編中的幫助人,與幫工人,不同!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九條規定:教唆、幫助他人實施侵權行為的,應當與行為人承擔連帶責任。教唆、幫助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侵權行為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該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監護人未盡到監護職責的,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
  • 「法學匯」民法典侵權責任規定在環境檢察公益訴訟中的適用
    國家檢察官學院公益訴訟檢察教研部教授 劉輝□ 民法典規定的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責任是檢察公益訴訟的請求權基礎。□ 檢察機關對於造成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重大損害危險的侵權行為,可以主張侵權人承擔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的預防責任。□ 民法典針對公益性訴訟新增的生態環境損害修復責任,其實質是對生態環境損害的恢復原狀。
  • 「法學匯」民法典侵權責任編的鮮明中國特色
    其次,民法典分則各編雖然將侵權責任編獨立於合同編之外,但是在總則編上述規定的指導下,一是,將「造成損害」增加規定為侵權責任構成要件,改變了侵權責任法為了兼顧八種侵權責任方式而在第6條第1款和第7條中刪除損害要件,淡化侵權責任的損害賠償功能的做法,在第1165條和第1166條規定,無論是適用過錯責任還是無過錯責任,都須具備損害要件,確定侵權責任的主要功能是侵權損害賠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