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墨香學術 (ID:moxiangxueshu)
來源:知乎作者
近日,微博上一篇「女留學生唐曉琳疑似自殺的消息」鬧得沸沸揚揚。據報導唐曉琳在美國空間物理專業攻讀博士學位,學習九年仍未能畢業,本人曾留言想在美國的「金門大橋"結束自己的生命。
▲
圖為新聞截圖
而現在大家都說「讀博=賭博」,對於不了解博士這個群體的人來說,覺得他們無非是無病呻吟,下文這位博士朋友所講訴的真實事例,會讓你對這個群體有更多的了解。
早在1998年的時候,我系就出現過一次非常轟動的自殺事件,自殺的是26歲的PhD,在他自殺的床邊留了一張紙寫著「Do not resuscitate. Danger, Potassium Cyanide」 (不要人工呼吸,危險,氰化鉀)。
沒錯,這位同學從實驗室帶出來了做試驗用的氰化鉀。自此之後,我系開始了諸多的 Anti-suicide(反自殺) 政策,比如購置了鋼琴,桌球,電視,遊戲機等等,還在每周五下午提供酒水讓大家放鬆。
同時開始對於導師的權利進行限制,要求每年每個同學要向(Graduate Advisory Committee,每個同學可以挑選三位教授)來匯報自己的學術進展以及困難,來及早發現學生在科研上問題,儘可能的防止因科研不順導致想不開的情況。
然而這些並沒有能夠有效地避免同學們患上科研抑鬱的情況。作為一個同樣延期畢業的PhD,這些年裡聽說的和周圍發生的PhD自殺就下10起,身邊的朋友們抑鬱的就更多了。就我自己的感受而言,造成這種原因的一方面是來自導師和學業的壓力,但更重要的我認為是來自同輩人的比較。
如果通過制度可以讓導師不會給學生施加過多壓力,通過遊戲機和鋼琴讓學生放鬆心情,但是自己內心難以控制的與別人的比較則是外部環境無法改變的。剛開始讀PhD 的時候,幾乎每一次聽說隔壁實驗室某某同學發了什麼牛paper,內心除了敬佩,更有一種被猛錘了一拳的感覺,此時內心獨白是:「臥槽為什麼我都連paper 還沒看懂人家就已經發Science了」。
這種被「猛錘一拳」的感受次數多了,幾乎必然的會被拉向抑鬱的深淵。逐漸的開始比喜歡和人討論學術問題,不願意和朋友交流,疏遠原來的圈子,把自己悶在房間或者實驗室裡,希望能夠在有一點結果,擁有和別人討論學術的資本之後,再出來社交。
然後就會發現,自己越不與人交流,就越做不出好的結果,越做不出好結果,就越無法與人交流。這樣的惡性循環幾乎會充斥著PhD生涯,直到自己的第一篇文章發表出來。我自己相對來說比較幸運,在第一年,就感覺到自己在學術上的興趣不夠篤定,並且對於自己長期透支工作的能力缺乏信心,所以選擇了相對輕鬆且沒有文章要求的課題組,做的研究也是相對比較感興趣的應用型研究,可以經常接觸到工業界的前沿領域。
在PhD期間,結了婚,參加了很多學生活動,幾次試圖創業(都夭折了),累計3000小時的steam 遊戲,所有的這些和學術不相關的事情,都讓這漫長的PhD生活變得更有正常人的感覺,而非高閣中的科學怪人。
總的來說,來自於同輩人的壓力造成的影響幾乎是無法通過改變政策或者提供一點娛樂方式能夠改變的。想要避免這種情況得發生,以我的體會就是需要讓自己的生活中增加不是學術的內容,避免與人完全的比較。
他發了Science,我登上了全州第一高峰,這樣的阿Q精神雖然看起來有些滑稽,但卻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方式。希望能夠幫助到其他正嚮往或者正在艱苦奮鬥的PhD們。
讀完這篇文章,結合現在的一些現狀來說,感覺博士壓力大應該跟低薪導致的低質生活、研究滯後致不能按時畢業的壓力、三十歲還未安定的漂泊感、以及最重要的有一沒有幫助反而拖後腿的導師。
還有,自身的性格和研究本身是一種二十四小時的腦運動。一開始的不開心壓力大,如果持續很長時間卻被無視,也許真得會變成抑鬱。所以我們一定要堅持自己的觀點,心情不好的時候,多去跟朋友家人聊天,去運動以及去看心理醫生。
做人千萬別糊塗,死人都還想活過來,你一個大活人可不能去死。世上應該沒有什麼比活著更有意義的事情了吧?
畢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在美國讀博壓力多大?
從想輕生女博士的故事裡能想像到
來源:北美留學生日報
作者:Jackson & 三米兒
前天一則緊急尋人啟事再次牽動無數留學生們的心
在猶他州攻讀博士的唐曉琳同學失聯多日
她曾經給朋友留言想輕生
這讓更多人開始為她擔憂
高學歷美國留學生頻頻失聯,數月前轟動全國的章穎失聯案件還沒有一個明確的結論,而另一名北京大學2004級女留學生唐曉琳又在舊金山地區失聯。
唐曉琳同學現在是美國猶他州大學的導師助理研究員,攻讀物理天文系博士。在今年9月30日剛剛抵達美國舊金山,在10月1日凌晨發現失聯。讓朋友與家長更為擔心的就是,她曾經與他人提起過自己想要輕生的念頭。
眾網友們對她北大高材生的身份引起了討論,現在又作為物理天文博士的她,讓大家頻頻猜測,是否會為學習壓力太大,導致了抑鬱已經輕生的念頭。
那我們就來看看,在美國留學讀博士,壓力有多大呢。
在美國讀博士痛苦嗎?說痛苦也可以,說不痛苦也可以。
為什麼這麼說呢?痛苦是因為無論實驗數據怎麼做顯示的結果都和預期數據不一致,畢業的壓力,家長的壓力等各種壓力峰擁而至。
但越是危險和困難也越有人選擇來讀博士,尤其是女生選擇讀博士的也越來越多。令人詫異的是,國外的女博士比男博士更敢於做最苦逼的科研。越是冷門的科目也就越多的女博士生出現。
既然選擇來美國讀博士了那就意味著永遠也有讀不完的書,看不盡的文獻。
很多在圖書館裡面根本都沒人會去碰的文獻比如說那些充滿百年黴菌的古籍等基本上都是博士生去看,有時候你得花上好幾天去閱讀一篇你在論文搜索網站上找到的幾百頁的文獻,有可能你僅僅只需要其中的一小段但為了科學的嚴謹性你得熬夜通宵把完整的文獻全部閱讀完。
很多時候伴隨著博士生閱讀文獻時光的就是一杯早已經涼掉了的咖啡,或是花園裡肆意走動的小動物,更或是早上的朝陽,預示著你剛剛又奮鬥過了一個通宵。
對於很多博士生來說,家這個概念是不存在的。很多時候為了想要的科研成果你得花費很多時間在實驗室裡,或者跑到室外去採集實驗數據。連續在野外待上幾天風餐露宿就為了一個想要的參數值,對於學習農業的同學更是稀鬆平常的事兒。
但這一大堆的問題在要交論文的deadline面前都是小事。對於博士生來說要交論文的前幾天那才是真真正正生不如死,有時候有可能忙活了大半年卻因為沒有任何好的實驗數據因此沒辦法在deadline 前完成稿子因而畢業時間又得再次往後推遲。
就此來看對於在美國讀PHD的人來說壓力真的很大,尤其是一些已經年紀比較大的了更是如此:家長給的壓力,學業上看不到希望,以及畢業後的好的工作前景正漸漸消失。這一切的一切都很容易讓正在攻讀PHD的朋友們換上抑鬱症。
在此日報君再次強調一下,抑鬱症真的不是矯情!並不是說吃個飯,看個電影,談個戀愛就會好的!抑鬱症和暫時的情緒低落是有差別的,這兩者是不能混為一體的。但很可惜很多中國家長們都不知道抑鬱症是什麼,他們都覺得抑鬱症就是矯情,就是孩子不懂事,打一頓罵一頓諷刺一下讓他們「吃點苦頭」就會乖乖聽話認真做事了的這種想法那是最不可取的。
試想如果你在最困難的時候作為你心目中的最親的人都對你飽含不理解和諷刺,你還會有活下去的希望嗎?
雖然說這可能是老生常談但是日報君在此還是要再多說一句:如果覺得自己長時間有情緒低落,有想輕生等念頭的一定一定一定要及時地去看心理醫生。
如果你是學生,你的學生保險和學費裡面就已經包含了免費的無限時心理諮詢機會,千萬不要因為羞於啟齒或者害怕朋友笑而不去尋求幫助,你的身體是你自己的和任何人都無關。
如果你已經工作了,那麼公司的醫療保險裡面一般都會有cover一部分心理諮詢的section,無論是在工作還是生活上遇到了不如意的事情,只要覺得自己的精神狀態有點不妥那就一定要好好利用這些機會讓自己好起來。畢竟我們只能活一次不是嗎?與其不開心地悶悶過一輩子為何不勇敢面對困難,活出燦爛又精彩的人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