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博=賭博?北大女博士離世後,你們博士的承受能力真的那麼脆弱?

2021-03-02 經管之家

轉自:墨香學術 (ID:moxiangxueshu)

來源:知乎作者

近日,微博上一篇「女留學生唐曉琳疑似自殺的消息」鬧得沸沸揚揚。據報導唐曉琳在美國空間物理專業攻讀博士學位,學習九年仍未能畢業,本人曾留言想在美國的「金門大橋"結束自己的生命。

圖為新聞截圖

而現在大家都說「讀博=賭博」,對於不了解博士這個群體的人來說,覺得他們無非是無病呻吟,下文這位博士朋友所講訴的真實事例,會讓你對這個群體有更多的了解。

早在1998年的時候,我系就出現過一次非常轟動的自殺事件,自殺的是26歲的PhD,在他自殺的床邊留了一張紙寫著「Do not resuscitate. Danger, Potassium Cyanide」 (不要人工呼吸,危險,氰化鉀)。

沒錯,這位同學從實驗室帶出來了做試驗用的氰化鉀。自此之後,我系開始了諸多的 Anti-suicide(反自殺) 政策,比如購置了鋼琴,桌球,電視,遊戲機等等,還在每周五下午提供酒水讓大家放鬆。

同時開始對於導師的權利進行限制,要求每年每個同學要向(Graduate Advisory Committee,每個同學可以挑選三位教授)來匯報自己的學術進展以及困難,來及早發現學生在科研上問題,儘可能的防止因科研不順導致想不開的情況。

然而這些並沒有能夠有效地避免同學們患上科研抑鬱的情況。作為一個同樣延期畢業的PhD,這些年裡聽說的和周圍發生的PhD自殺就下10起,身邊的朋友們抑鬱的就更多了。就我自己的感受而言,造成這種原因的一方面是來自導師和學業的壓力,但更重要的我認為是來自同輩人的比較。

如果通過制度可以讓導師不會給學生施加過多壓力,通過遊戲機和鋼琴讓學生放鬆心情,但是自己內心難以控制的與別人的比較則是外部環境無法改變的。剛開始讀PhD 的時候,幾乎每一次聽說隔壁實驗室某某同學發了什麼牛paper,內心除了敬佩,更有一種被猛錘了一拳的感覺,此時內心獨白是:「臥槽為什麼我都連paper 還沒看懂人家就已經發Science了」。

這種被「猛錘一拳」的感受次數多了,幾乎必然的會被拉向抑鬱的深淵。逐漸的開始比喜歡和人討論學術問題,不願意和朋友交流,疏遠原來的圈子,把自己悶在房間或者實驗室裡,希望能夠在有一點結果,擁有和別人討論學術的資本之後,再出來社交。

然後就會發現,自己越不與人交流,就越做不出好的結果,越做不出好結果,就越無法與人交流。這樣的惡性循環幾乎會充斥著PhD生涯,直到自己的第一篇文章發表出來。我自己相對來說比較幸運,在第一年,就感覺到自己在學術上的興趣不夠篤定,並且對於自己長期透支工作的能力缺乏信心,所以選擇了相對輕鬆且沒有文章要求的課題組,做的研究也是相對比較感興趣的應用型研究,可以經常接觸到工業界的前沿領域。

在PhD期間,結了婚,參加了很多學生活動,幾次試圖創業(都夭折了),累計3000小時的steam 遊戲,所有的這些和學術不相關的事情,都讓這漫長的PhD生活變得更有正常人的感覺,而非高閣中的科學怪人。

總的來說,來自於同輩人的壓力造成的影響幾乎是無法通過改變政策或者提供一點娛樂方式能夠改變的。想要避免這種情況得發生,以我的體會就是需要讓自己的生活中增加不是學術的內容,避免與人完全的比較。

他發了Science,我登上了全州第一高峰,這樣的阿Q精神雖然看起來有些滑稽,但卻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方式。希望能夠幫助到其他正嚮往或者正在艱苦奮鬥的PhD們。

讀完這篇文章,結合現在的一些現狀來說,感覺博士壓力大應該跟低薪導致的低質生活、研究滯後致不能按時畢業的壓力、三十歲還未安定的漂泊感、以及最重要的有一沒有幫助反而拖後腿的導師。

還有,自身的性格和研究本身是一種二十四小時的腦運動。一開始的不開心壓力大,如果持續很長時間卻被無視,也許真得會變成抑鬱。所以我們一定要堅持自己的觀點,心情不好的時候,多去跟朋友家人聊天,去運動以及去看心理醫生。

做人千萬別糊塗,死人都還想活過來,你一個大活人可不能去死。世上應該沒有什麼比活著更有意義的事情了吧?

畢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在美國讀博壓力多大?

從想輕生女博士的故事裡能想像到

來源:北美留學生日報

作者:Jackson & 三米兒


前天一則緊急尋人啟事再次牽動無數留學生們的心

在猶他州攻讀博士的唐曉琳同學失聯多日

她曾經給朋友留言想輕生

這讓更多人開始為她擔憂

高學歷美國留學生頻頻失聯,數月前轟動全國的章穎失聯案件還沒有一個明確的結論,而另一名北京大學2004級女留學生唐曉琳又在舊金山地區失聯。

唐曉琳同學現在是美國猶他州大學的導師助理研究員,攻讀物理天文系博士。在今年9月30日剛剛抵達美國舊金山,在10月1日凌晨發現失聯。讓朋友與家長更為擔心的就是,她曾經與他人提起過自己想要輕生的念頭。

眾網友們對她北大高材生的身份引起了討論,現在又作為物理天文博士的她,讓大家頻頻猜測,是否會為學習壓力太大,導致了抑鬱已經輕生的念頭。

那我們就來看看,在美國留學讀博士,壓力有多大呢。

在美國讀博士痛苦嗎?說痛苦也可以,說不痛苦也可以。

為什麼這麼說呢?痛苦是因為無論實驗數據怎麼做顯示的結果都和預期數據不一致,畢業的壓力,家長的壓力等各種壓力峰擁而至。

但越是危險和困難也越有人選擇來讀博士,尤其是女生選擇讀博士的也越來越多。令人詫異的是,國外的女博士比男博士更敢於做最苦逼的科研。越是冷門的科目也就越多的女博士生出現。

既然選擇來美國讀博士了那就意味著永遠也有讀不完的書,看不盡的文獻。

很多在圖書館裡面根本都沒人會去碰的文獻比如說那些充滿百年黴菌的古籍等基本上都是博士生去看,有時候你得花上好幾天去閱讀一篇你在論文搜索網站上找到的幾百頁的文獻,有可能你僅僅只需要其中的一小段但為了科學的嚴謹性你得熬夜通宵把完整的文獻全部閱讀完。

很多時候伴隨著博士生閱讀文獻時光的就是一杯早已經涼掉了的咖啡,或是花園裡肆意走動的小動物,更或是早上的朝陽,預示著你剛剛又奮鬥過了一個通宵。

對於很多博士生來說,家這個概念是不存在的。很多時候為了想要的科研成果你得花費很多時間在實驗室裡,或者跑到室外去採集實驗數據。連續在野外待上幾天風餐露宿就為了一個想要的參數值,對於學習農業的同學更是稀鬆平常的事兒。

但這一大堆的問題在要交論文的deadline面前都是小事。對於博士生來說要交論文的前幾天那才是真真正正生不如死,有時候有可能忙活了大半年卻因為沒有任何好的實驗數據因此沒辦法在deadline 前完成稿子因而畢業時間又得再次往後推遲。

就此來看對於在美國讀PHD的人來說壓力真的很大,尤其是一些已經年紀比較大的了更是如此:家長給的壓力,學業上看不到希望,以及畢業後的好的工作前景正漸漸消失。這一切的一切都很容易讓正在攻讀PHD的朋友們換上抑鬱症。

在此日報君再次強調一下,抑鬱症真的不是矯情!並不是說吃個飯,看個電影,談個戀愛就會好的!抑鬱症和暫時的情緒低落是有差別的,這兩者是不能混為一體的。但很可惜很多中國家長們都不知道抑鬱症是什麼,他們都覺得抑鬱症就是矯情,就是孩子不懂事,打一頓罵一頓諷刺一下讓他們「吃點苦頭」就會乖乖聽話認真做事了的這種想法那是最不可取的。

試想如果你在最困難的時候作為你心目中的最親的人都對你飽含不理解和諷刺,你還會有活下去的希望嗎?

雖然說這可能是老生常談但是日報君在此還是要再多說一句:如果覺得自己長時間有情緒低落,有想輕生等念頭的一定一定一定要及時地去看心理醫生。

如果你是學生,你的學生保險和學費裡面就已經包含了免費的無限時心理諮詢機會,千萬不要因為羞於啟齒或者害怕朋友笑而不去尋求幫助,你的身體是你自己的和任何人都無關。

如果你已經工作了,那麼公司的醫療保險裡面一般都會有cover一部分心理諮詢的section,無論是在工作還是生活上遇到了不如意的事情,只要覺得自己的精神狀態有點不妥那就一定要好好利用這些機會讓自己好起來。畢竟我們只能活一次不是嗎?與其不開心地悶悶過一輩子為何不勇敢面對困難,活出燦爛又精彩的人生呢?

相關焦點

  • 讀博的女生越來越多,女博士真的很難找對象嗎?博士師妹分析原因
    記得我剛讀碩士的時候,我媽就叮囑我說:「千萬別在往上讀了,小心找不見對象的!」相信很多人都會這樣認為,女博士的學歷太高,找對象難。尤其是單身女博士的媽媽們更是為女兒的終身大事擔憂。我上初中的時候就聽說過這樣的話:世上的人分為三類,男人、女人、女博士。
  • 讀博,女博士難在哪裡?
    在我國討論讀博的眾多文章中,認真、嚴肅地探究女博士讀博的文章較少,經調研而出爐的數據分析少見,而探討女博士讀博實際困難的文章也不多見。但同類文章在國外則很普遍,相關數據也較充分,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鑑。本文將主要介紹美國女博士讀博的主要問題所在,也簡單總結一下解決這類問題的思路與路徑。需要說明的是,為了行文方便,本文中把在讀的博士生也稱為博士。
  • 讀博,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
    開春以來,對於在北京某重點高校攻讀新聞傳播學博士學位的馬廣軍來說,最高興的事就是完成了博士期間最艱難的「指標」任務——發一篇C刊文章。此前他已經發表過兩篇北大核心期刊論文,這意味著,他讀博期間的論文硬指標總數已經實現。「博士苦、博士累,負擔累累人心碎。」
  • 快48歲了,他想脫產去讀博
    從內心出發,讀博不是人生夢想;但讀博,想實現人生的一種蛻變。一路走來,磕磕碰碰,內心深處有一種憋屈。這種憋屈,有點不服氣的味道」。這是一段真實的對話。他接近48歲,突然決定辭去事業單位工作,脫產去讀博。看見這段文字,我真的有些驚詫,一時沒法與他展開討論。想起先前寫過一篇博文,貼出來。一直以來,坊間流傳著一句話,讀博就如賭博。實際上,這可能是一種自欺欺人、自我安慰的謬談。
  • 女博士難嫁?只是偽命題,清華北大女博士把這個問題說透了
    8月30日,女博士情感園分別邀請了來自『北大、清華、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等著名高校的幾位女博士來探討女博士難嫁這一問題。在北大女博士XIA看來,女博士難嫁原因多種多樣,主要原因不是因為博士學歷,而是讀博這件事本身比較費勁耗損太多時間精力。博士學習周期長,一般三到五年畢業。這三五年內,不僅要上課,還要完成課題,發表論文,經過中期考核和論文答辯,很燒腦,需要高度專注。
  • 男朋友博士在讀,期間陪伴很少,讀博真的那麼忙嗎?
    有個朋友問小西:我男朋友是博士,請問讀博士真的有這麼忙嗎?讀博還是不錯的選擇,但是不意味著適合每個人。所以,你男友讀博期間付出大量時間學業(陪伴女友減少),在我看來是他讀博是正確的。讀博壓力大、忙並非是國內博士特有,國外一樣較為普遍。比如,《Nature》曾發布一項2017年度全球博士生生存狀況調研,樣本數量達到5700餘份。結論和預估一樣,讀博期間普遍存在不小的精神壓力,逼迫著你前行、努力,自己讓自己忙起來。記得我自己讀博時,博一階段還到處晃悠,沒啥感覺。
  • 比博士更難讀的學位是:中國女博士
    另據教育部最新公布的2019年部門預算顯示,2019年擬抽檢學位論文約6000篇(不含軍隊系統),抽檢比例為上一學年度授予博士學位數的10%左右。 對於讀博的人來說,這無疑是個噩耗。對於讀博的女人來說,更是屋漏偏逢連夜雨。 許多中國男博士都會有一個感覺,自己女同學比男同學少。
  • 「博士苦,博士累,負擔累累人心碎」 讀博到底值不值?
    開春以來,對於在北京某重點高校攻讀新聞傳播學博士學位的馬廣軍來說,最高興的事就是完成了博士期間最艱難的「指標」任務——發一篇C刊文章。此前他已經發表過兩篇北大核心期刊論文,這意味著,他讀博期間的論文硬指標總數已經實現。「博士苦、博士累,負擔累累人心碎。」
  • 哈佛大學一中國女博士突然離世 曾就讀南師大
    昨天,朋友圈流傳一則「哈佛大學博士楊豔突然離世,學院號召捐款相助」的消息。記者隨後登錄哈佛大學教育學院官網,確實看到了追憶楊豔的文章。文章提到,楊豔的離世令師生感到心痛,他們還為此發起捐款,希望能幫助她的家庭。
  • 北大女博士脫口秀《娶妻當娶女博士》,看完五體投地
    導讀 昨天,一段北大生物女博士脫口秀視頻《娶妻當娶女博士》火了!網友感言:小姐姐真是太可愛了!  1月7日,  一段北大生物女博士脫口秀視頻  《娶妻當娶女博士》熱傳。  這個熱度,  簡直是日常「明星」熱搜榜的一股清流!
  • 「心理危機」南大女博士跳樓 誰來關心博士壓力?
    然而這一天,一位博士卻永遠地離開了我們......據可靠消息,一名南京大學在讀女博士已於9月19日晚在宿舍跳樓自殺。9月20日晚,南京大學的學生自發來到事發地點進行悼念活動。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官方消息公布這名博士具體是什麼原因選擇了自殺。然而一則發布在知乎的評論顯示,該女生已是博士第四年,中期考核已過,但在科研上受到了導師的壓迫和針對。
  • 女生想讀博士,家人怕影響家庭 女博士招誰惹誰了?
    早些時候,有網友調侃女博士是有別於男性、女性的「第三種性別」。而今,女生學歷高引發的事件再次走進公眾的視線,成為不少網友們茶餘飯後的談資。  近日有媒體報導,今年就要畢業的女研究生小顏在與其導師交流分析了現今就業形勢後,為了爭取更好的就業機會,她萌生出讀博的想法,但令小顏困惑的是,她的決定遭到了家人的勸阻和男友的反對。
  • 西安交大博士自殺身亡,讀博是種致命賭博
    此後的讀博生涯,她一直受到陳小武的不公正待遇。長期壓力下,她甚至患上了抑鬱症。利用不對等的權力關係實施犯罪行為,不是一句「確有不正當性關係」或「違反師德師風」就能概括的。博士面臨的壓力不僅僅要搞研究,寫論文,「還要耐得住寂寞,受得了清貧。」在復旦讀博的王同學十分無奈,「生活上有挺大壓力的,關鍵是沒錢。現在博士也要交學費了,每月學校給的補貼又少得可憐,長這麼大了有時還不得不跟家裡要錢,很不好意思的。」博士生一般已成年,希望可以負擔自己的吃穿用度,甚至負擔起整個家庭的生活費用。
  • 深讀丨走近理工科女博士 現實中她們不是「第三類人」
    這是日前自我調侃「一脫成名」的北大女博士秦難尋那段脫口秀《娶妻當娶女博士》中,她最希望同伴們達到的狀態。秦難尋表示,脫口秀內容是其日常吐槽的集錦,女博士經常被吐槽,她也來一次小反擊。呵呵,是不是覺得我生活很無趣啊,讀書讀傻了。大概是因為我性格比較內向吧。我算過,小學6年,初中高中6年,大學4年,碩博連讀5年,今年27歲,原來從6歲起,這21年我就是從一所學校到一所學校啊,要不博士常被別人嘲笑書呆子,能不呆嗎。但其實,我們自己覺得也還好,現在資訊發達,我們也沒那麼脫離社會。
  • 南京大學女博士墜樓之問:若是錯選了導師,研究生之路該如何走?
    要是一個不小心,錯選了喜歡壓榨、苛刻、刁難學生的不良之師,別說拿到碩博學位,一些脆弱的研究生,甚至為此付出生命的代價,讓人扼腕嘆息、唏噓不已。 浙江大學女博士在寢室裡出事沒多久,網上又爆出南京大學女博士墜樓。如果說前者是導師分派的任務太重,壓垮了女博士,致其精神崩,那麼南大墜樓的這個女博士,原因更令人揪心。
  • 【EE後生活】到底讀不讀博士?看完你就會明白
    因為PhD是訓練你的科研能力。如果將來不做科研,博士不適合你。你想進高校工作嗎?博士是進入高校任教的必要條件。你有足夠的能力嗎?評價一下自己是否有下述能力。智力:顯然時間:往往比你想想的要長,你能承受嗎?
  • 《娶妻當娶女博士》! 北大女博士脫口秀,看完五體投地!
    昨天我們報導了廣州的女博士詳情請戳:廣州高校博士5天丟85萬,沉痛自省:10年間從不看朋友圈!視頻最早在1月7日上傳,近期在媒體發現後,被紛紛轉載:女博士說了啥?一旦你讀了博士,天天要與這種高智商而且逆天的生物,叫做導師的物種。天天你要和他溝通,我的天哪,婆婆根本不在話下。這個世界只有征服不了的導師,沒有溝通不了的婆婆。
  • 北大女博士的「博士帽」能否失而復得?
    今年1月,「抄襲門」主角於豔茹於2013年獲得的博士學位被北京大學撤銷。於豔茹不服,將母校起訴到法院,要求判令撤銷北大《關於撤銷於豔茹博士學位的決定》,並恢復她的博士學位證書的法律效力。今天(14日)上午,北京海澱法院將開庭審理此案。(10月14日中國廣播網)    去年8月,《國際新聞界》的一紙抄襲公告,將「抄襲門」主角、原北大女博士於豔茹推上風口浪尖。
  • 讀博有多難?一群真實的博士和博士後想對你說
    讀博有多難?做博士後到底是種怎樣的體驗?博士和博士後究竟有什麼區別?博士、博士後們攢了一堆話想一吐為快——
  • 博士沒讀先抑鬱,清華女學霸任選雙碩士不敢讀博,女生考博值嗎?
    「女博士」「這不是傳說中的第三性別嗎?」「讀了博士會不會畢不了業」「女生適合讀博嗎?有一天,我在微信推送看到一條」陝西54所大學博士、碩士、本科生排行榜,我就隨手那麼一點,結果——問題來了……「女生到底適不適合讀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