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華雲數據控股集團迎來了「豐收季」。
在剛剛落幕的第十屆中國軟體大會上,集團包攬兩項大獎:集團榮獲「2020中國軟體和信息服務業信創實力企業」稱號;集團董事長、總裁許廣彬獲評行業十大領軍人物。
一直以來,中國軟體大會被譽為行業發展「風向標」。在這一盛會上「獨中兩元」,華雲數據究竟有著怎樣的過人之處?
「獨中兩元」的背後
「華雲,當之無愧的中國雲力量。」
這是12月18日中國軟體大會現場,主辦方為華雲數據準備的頒獎詞。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業內人士都知道,中國軟體大會,是行業內最具權威性的盛會,至今已成功舉辦十屆。自創辦以來,即以高水準的辦會內容,得到了政府和行業的認可和關注,被稱作行業發展「風向標」。
由此可見,華雲摘得榮譽稱號並受到如此高的評價,實屬不易。
當然,獲獎靠的是實力。成立10年來,華雲數據的智慧財產權多達500多項、打磨了十幾個行業標杆;創新架構了私有雲;不斷完善了中國雲生態;在信創領域進行了前瞻性的部署……
企業榮獲殊榮的同時,集團董事長、總裁許廣彬獲評行業十大領軍人物。
頒獎詞中寫道:十年殫精竭慮,十年風雨兼程。十年來,在許廣彬先生帶領下,華雲數據從十幾名員工發展到700多名員工,從公有雲轉型私有雲,完成了品牌升級,並在信創領域實現了快速部署和落地,推動了30多萬政企用戶上雲。
行業三甲是如何煉成的?
「國內獨立雲計算廠商的代表。」這是同行和客戶對華雲數據的評價。
這一評價名副其實。相關研究報告指出,若以市場規模作為衡量標準,華為、新華三、華雲數據位列中國雲計算廠商前三甲。近期發布的國際權威機構Gartner(高德納)發布的全球超融合軟體魔力象限中,只有兩家中國企業,華雲數據是其中之一,並且五項關鍵能力指標國內均第一。並且連續入選中國網際網路百強,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企業競爭力前百家企業;蟬聯中國獨角獸、全球獨角獸企業500強……
這是如何做到的呢?究其原因,2013年公司從公有雲市場轉戰私有雲、為用戶提供定製化私有雲解決方案可視為一個關鍵節點。
當被問及轉型的初衷,許廣彬說,彼時國內公有雲的市場有上百億,看似很大,實則還有巨大的空間亟待挖掘。
「對政企客戶而言,它們對外的網際網路服務往往比較簡單。」許廣彬以曾經中標的一個海關項目舉例道,對外,它所謂的網際網路服務,不過是提供報關量查詢等有限服務。但對內,還有工作流轉、各式各樣報批等大量需求。
他表示,類似業務,對業務保密和連續性要求很高,客戶不可能把數據放到公有雲上,「這就是我們轉戰私有雲市場的出發點。」
事實上,在2013年到2015年,從公有雲轉型私有雲的企業有很多,但成功的案例鮮少。
對此,許廣彬直言:「面對競爭對手,尤其是平臺級公司,華雲數據在夯實技術的同時,更多時候是從商業角度出發。」他總說:「我是做生意的,看哪裡有生意,又有把握拿下,就去把這個生意做好。」
長三角一體化背景下的「再出發」
儘管在外打拼多年,但身為安徽淮南人的許廣彬身上,依然有著徽商的烙印。
2019年,在外功成名就的他踏上了回報鄉梓的徵途。那一年,華雲數據開啟了在安徽的布局,投資設立淮南雲谷大數據產業園、華雲信創雲數據中心。他表示:「回鄉創業,既是鄉情使然,也是出於對安徽的看好。」
一方面,合肥擁有中科大、國防科大、合工大等一批知名高校,人才優勢明顯,這對於高新技術企業來說,是有巨大吸引力的。
另一方面,相對於上海、杭州、南京等周邊城市而言,合肥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上,仍有提升空間。更關鍵的是,近幾年,圍繞信息產業發展,安徽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
「可以說,落子安徽是華雲數據發展的關鍵一步,在助力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同時,更拓展了我們的業務範圍。」許廣彬說。
眼下,圍繞「風口」信創產業,華雲數據在安徽動作頻頻。
今年8月,為推進安徽信創適配驗證、方案打造、標準研究、人才建設等工作,論壇現場,由華雲數據牽頭運營的安徽省信息技術應用創新適配驗證中心正式揭牌,中心首批48家共建企業現場籤約。
「適配驗證中心成立後,將從集聚省內外信創產業資源、制定產品和服務標準、創新平臺建設、推進產品和解決方案輸出等方面入手,開展相關工作。」
身兼該中心理事長的許廣彬介紹,中心正式運營後,將發揮生態聚合能力,帶動安徽在核心晶片、整機研製、應用軟體、系統集成等信創領域的全產業鏈發展。「此外,我們將適時把適配驗證中心複製到其他省份,助力我國信創產業整體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