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和孩子,學會換位思考,家庭更和睦

2021-01-07 王老師英語課

一位有名的房產公司企業家曾經說過:「不是某人使我煩惱,而是我拿某人的言行來煩惱自己。愚痴的人,一直想要別人了解他,有智慧的人,卻努力地了解自己。」

我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是什麼引起了一次又一次的爭吵,讓彼此冷眼相對,老死不相往來。

爭吵的原因來自於人和人之間產生了「矛盾」,在哲學上解釋「矛盾」即對立統一,指事物內部各個對立面之間的互相依賴而又互相排斥的關係。這個比較深奧。

對於我們普通老百姓來說,「矛盾」就是你沒有符合我的要求做了不該做的事,惹我不開心了,所以我們之間有了矛盾,但是我們不進行溝通,不互相理解,沒有換位思考,所以我們爭吵了,越吵越兇,我們冷戰了,最後什麼問題沒解決。

這種老百姓口中的「矛盾」出現在社會的任何角落,比如我不小心在路上碰了一下你,我沒道歉,讓你不舒服了,你不開心,小到動口大罵,大到拳打腳踢。

這種「矛盾」更頻繁地出現在家庭中,特別是父母與孩子的矛盾。

不止一個家長問我,這孩子的字怎麼一直寫不好?教了那麼長時間,還是這樣,怎麼這麼笨啊?家長罵了孩子,跟孩子之間產生了分歧。碰到膽小的孩子,是不敢怒,也不敢言,對於膽大的孩子,便會撒潑,跟父母大吵起來。估計這些家長已經忘記了自己小時候的模樣,對於一個剛入學的小朋友來說,什麼都不會,連握筆的姿勢還沒掌握,為何能提出這樣要求?於是我就問她:「若我讓你用你一直不用的左手來寫字,你會是什麼狀態呢?剛入學的一年級小朋友剛學習寫字,就如同你拿左手寫字是一個道理,需要專業的培訓和長時間的練習才能達到好的效果。」

說到這裡,這些家長恍然大悟,他們想想的確是這個道理。雖然在想問題的時候或者爭辯的時候,我們經常聽到「換位思考」這些話語,但是往往在做的時候,要麼被當時的情景氣暈了頭,一時半會兒想不起來,要麼就認為這個方法是自己退縮的表現,非得「不爭饅頭,掙口氣」,最後大家不歡而散。

為了家庭和睦,孩子跟父母能有更好地和平交流,在這裡給家長和孩子一點建議,希望能幫到你們。

學會在爭吵和責怪前,捫心自問

每次對孩子的責怪,希望能調查好後,才下定論。

比如完成作業的速度,完成作業的正確率,考試成績等,不能一看到這種情況,不管三七二十一,馬上就劈頭蓋臉地一頓大罵。

我們靜下心,捫心自問,如果我跟孩子換一下角色,他現在出現了這種情況,如果我是他,我會怎麼辦?是害怕嗎?

還是用各種方法去掩蓋,為什麼我會去掩蓋,是因為怕打怕罵?想到這裡,我覺得家長會趕緊收起自己罪惡的雙手,閉上自己傷害到孩子的嘴巴。

先冷靜地分析他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作業完成了慢,是因為知識點掌握了不熟練還是因為不專注?正確率的問題,是因為粗心還是因為不懂?當我們認真分析好後,再對孩子進行教育,這樣避免了一場「車禍現場」又讓孩子得到一次心靈上的慰藉。

對孩子有要求的時候,想想自己能做到嗎?

每到放寒暑假的時候,孩子本想利用假期好好玩一把,可是家長們已經幫他們安排好暑假時間,沒有報培訓班的,從早到晚布置了一大堆作業,報了培訓班的,趕著場子。這種讓孩子失去童年的樂趣似乎每年都在進行著,哪還有那個爬上樹抓知了,在河邊摸蝦,晚上去捉蟋蟀的場面啊?

我身邊有這麼一位家長,因為暑假上的培訓課實在太多,居然能把第一節作文課排在早上的六點半,實在讓人汗顏。

家長們在做這樣的安排和決定的時候,首先要想想如果是我,能否能做到,若做不到這樣強度的話,請趕緊快刀斬亂麻,為孩子挑選一節他喜歡的課程,為孩子布置他力所能及的作業。

對於孩子是否能做到換位思考,請家長巧妙引導

孩子比較小,在發脾氣不聽話的時候,肯定想不到這麼深奧的邏輯,這就要靠家長好好地去引導他們。

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有的家長也可以學著他的模樣,孩子肯定覺得奇怪,我們趕緊抓住時機,問他:「爸爸(媽媽)這樣做到底對不對?」或者先不理他,把他的醜態拍出來,然後放給他看,問他視頻中的孩子乖嗎?孩子看到自己這般模樣,肯定略有慚愧,這時候,我們可不能責怪,而是告訴給他們講道理,讓他們清楚自己的行為是不對的。

在一個幸福的家庭中,對於孩子的培養和陪伴是非常重要的。首先,父母之間必須要和睦,也要做好換位思考。其次,對孩子的教育,一定要陪伴,特別是四年級前的孩子,是需要家長無時不刻的關懷和陪伴的,讓他們感覺自己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有愛自己的爸爸媽媽,這樣環境下的孩子,更會換位思考,性格更溫順,更講道理,當然成績也不會差。

懂得換位思考,才是情商高的人。

怎樣做一個合格的父母,我們可以有以下一些書籍作為參考,希望能幫到您。

相關焦點

  • 孩子狂妄自大?家長要引導孩子換位思考,讓孩子學會尊重他人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孩子的行為映照了整個家庭的生活方式和狀態。如果說父母在家沒有給孩子一個好的觀念,趾高氣揚的對外態度,孩子從小耳濡目染之下就會變成跟父母一樣的人。有的孩子自大也只是遭到大家的反感,但是孩子不能很好地尊重別人,惡語傷人的話,問題就比較嚴重了,很容易受到大家一致性的排擠對待。
  • 二孩家庭如何公平對待?家長做到如下6點,孩子相處更和睦融洽
    我家每個月12日是我家的關愛日,這一天,要求兩個孩子為家裡其他成員主動做一件事兒,或者買一份禮物(家長出基金),以表關愛。關愛的事情做的多了,就成了習慣。特別是收到兄弟姐妹的關愛,兄弟姐妹更和睦。作為家長,面對孩子的問題,千萬不要當仲裁者,要懂得傾聽,幫孩子講明白其中的道理,讓孩子慢慢學會自己解決彼此間的問題。否則一有矛盾,就告狀的現象就會在家裡愈演愈烈,兩個孩子之間也會產生嫌隙。而且要鼓勵孩子之間多溝通,溝通不但利於孩子間的增進感情,而且也容易消除誤會。
  • 學會換位思考,拒絕用打罵、訓斥等粗暴方式教育孩子!
    專制的家長經常以「父母」的身份來壓制孩子,以此標榜自己「我都是為了你好」。你在責罵十幾歲的孩子,不懂得家長四十歲的艱難,那麼,你可曾問問自己:四十歲的你可懂得十幾歲孩子眼中的自尊和成長呢?一位初三的孩子因在教室打撲克牌被請家長,母親當眾在走廊給孩子兩個耳光,孩子一躍從五樓跳下不治身亡。
  • 和孩子之間要多換位思考
    和孩子之間要多換位思考,這句話說出來簡單,做起來還真有點難。畢竟家長在教育孩子時,總會站在一種主導地位,所以很難站在孩子的角度實際思考,因為孩子的很多行為和言語都是更加簡單的。因此,即便不能換位思考我們也要儘量不進誤區,或者先冷靜一下。
  • 學會換位思考,相互理解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和自己的朋友、自己的親人,還有愛人之間鬧矛盾,彼此相互爭吵,和他們鬧矛盾的時候我們也不開心,感覺自己不被理解。心裡想著為什麼他們不能夠多理解一點自己呢,其實換個思路想一想,你有理解過他們嗎?你有換位思考站在他們的角度去看待這件事情,去看待你們之間的矛盾嗎?
  • 學會換位思考,多一些理解與信任
    人們經常會談到換位思考,而討論最多的,是家長和孩子、老師和學生、上級和下級之間。其實不論是怎樣的一種相互關係,只要大家彼此之間有聯繫,都不妨多做一下換位思考。這樣,每個個體之間都能以心換心,真誠相待,各個部門之間也能互相理解,互相支持,這樣也才能讓我們想做的事情更順利地發展。換位思考,其實就是「理解」別人的想法、感受,從對方的立場來看問題。
  • 「相伴同悅讀 共抒家國情」2020年雲南省婦聯家庭親子閱讀活動——學會換位思考
    這其實就是家庭生活最好玩的地方,每個人的訴求和需要其實都不一樣,而且很多時候都沒有辦法統一,這個時候矛盾就會產生。這種情況不僅僅發生在孩子與父母之間,也會發生在夫妻之間。想要很好的解決矛盾就需要雙方都學會換位思考,而所有的換位思考首先都建立在溝通和了解的基礎上。
  • 「幸福濰中」從換位思考中體味幸福
    這主要是因為「人們沒有認真思考自己該有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忘記『知足』,忘記關愛他人,採取了利己主義的人生態度」。一個人,無法獨立他人、脫離群體而生存,喜怒哀樂受他人影響,個人成長需要團隊支撐,所以一事當前,先要換位思考。
  • 學會換位思考,才懂真正的相處之道!
    丈夫平靜地答道:「我只是要讓你知道,我在開車時,你在旁邊喋喋不休,我的感覺如何……」人與人之間要互相理解,信任,並且要學會換位思考,這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基礎:互相寬容、理解,多去站在別人的角度上思考。換位思考帶來更好的人際關係。心理學上提到過一個概念,叫共情,而共情能力的鍛鍊,往往來自於換位思考的這個思維模式。
  • 點滴智慧-換位思考
    「責備別人不對時,何妨換位思考…」星雲大師說:孩子不願意做爸爸留的課外作業,於是爸爸靈機一動說:「兒子,我來做作業,你來檢查如何?」孩子高興地答應了,並且把爸爸的「作業」認真地檢查一遍,還列出算式給爸爸講解。
  • 朵朵是如何學會換位思考的
    文/雲朵老師朵朵是一個很普通的孩子,也會特別不想寫作業,偶爾心情不好對學校各種吐槽,但是她有一個特點就是經常學會換位思考。我說老師不是你一個人的,那些上課掌握的不好的孩子,再不做作業就更跟不上了,假設你是老師你也會布置作業的。小學四年級的時候,她參加了學校的合唱隊,合唱因為要比賽了,天天加班排練很累,我說沒想到合唱也是體力活啊!你們太不容易了!
  • 《讓孩子學會思考》:獨立思考能力,是家長可以教孩子最重要的事
    美國的達林·斯威特蘭和羅恩·施託爾伯格合著的《讓孩子學會思考》封面上有這樣一句話:"家長能教的最重要的事兒"。這無疑引起了人們的思考,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培養出信心十足、獨立自強和勤於思考的孩子尤為重要,只是很多家長並沒有太過在意。東東正在饒有興趣的搭積木,到了最後關鍵的時刻,他似乎有些猶豫,不知道應該是用圓頂還是用三角頂。
  • 做人做事要換位思考
    大部分人心裡時刻想著的是自己的利益如何最大化,自已如何規避風險,使自己不受到損失和傷害。正是由於現在能夠換位思考的人少了,才有了許多交通事故中,車子撞傷行人而棄傷者不顧,駕車逃逸者;正是由於能換位思考的人少了,才屢屢出現購票不按次序排隊而插隊者;正是由於能換位思考的人少了,出現路人暈倒,別人前去施救,反而遭到親屬訛詐的現象,使得大家見義而不敢為了。
  • 人生,學會換位思考(句句入心)
    只有人與人之間多一點理解,多一點換位思考,世界才會變得更加美好。 理解不同,結果就不一樣,我們要學會換位思考。每一件事用不同角度看,就會有不同的見解!每個人活在這個世上,都不是單獨的個體。我們都不是彼此,考慮問題的角度不同,思考方式也會存在詫異。在和對方相處的時候,最難能可貴的是,懂得站在對方的立場,把對方的難處看在眼裡,然後多去包容表達善意。
  • 學會換位思考,替他人著想將心比心,這是我們必須做的
    小時候,因為爸爸媽媽不管是誰偏袒哪一邊,只要不是袒護我們的,我們總會發小脾氣,覺得爸爸媽媽偏心了,對自己很不公平,長大後才明白,如果我們現在是當初的爸爸媽媽,我們也會選擇對的那一方,因為小時候不懂得,總覺得自己做什麼都是對的,從來沒有站在他人的立場思考,苗苗想問大家,願意和一個懂得為人著想的人交往嗎?苗苗想大部分人都會願意的,能為他人著想,不僅自己心裡有底,而且還能學會理解,思考問題。
  • 叛逆孩子背後的故事——換位思考:改變關愛背後的「期望」心理
    因此,家長要學會運用換位思考這把武器,對孩子的期望具有彈性且多變。具體不妨試試下面這些方法:1 給孩子一個發言的機會。現在的孩子普遍比較早熟,3歲自我意識發展,會有自己的想法,四五歲的孩子儼然是一個小大人。對於家長來說,就要尊重他們的想法,詢問他們的意見。不要用權威來控制他們,換來的只能是他們的反抗。給孩子一個發言的機會,多聽聽他們的想法。
  • 如何和青春期孩子溝通有效?家長學會這3招,溝通更順利
    青春期的孩子,思維比較敏感。在這個時期,許多家長都在反映不知該和孩子如何建立良好的溝通。孩子們情緒波動大,家長有時候也稍顯偏激,有時候甚至採用暴力的方式對待孩子,這樣下去溝通越發不暢,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都可能造成極大的不利影響。
  • 「夜讀」學會換位思考,是人生的必修課
    就是多站在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學會體諒對方、理解他人。生活中的很多爭執與困惑,往往是因為大家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從自己出發看問題。其實,很多事情只需換個角度、換個位置,便能豁然開朗。學會換位思考,是人生的必修課。
  • 自從學了這幾點,與老人相處更融洽了,帶孩子也更和睦了
    眾所周知,現在老人帶孩子是社會普遍存在的現象。大多數年輕父母由於工作、住房、教育等種種原因,都不約而同地讓比較悠閒的老人來帶孩子。這本是一件兩全其美的事,自己可以安心工作,又可以讓孩子跟老人作伴,多親近一些,既能照顧到孩子,又能緩解老人平日裡的無聊。但是由於年齡代溝以及婆媳關係的存在,和老人一起帶孩子總有一些不可避免的矛盾。
  • 學會換位思考,才懂得如何與人相處
    人們都有這樣一個重要特點:即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假如我們能換一個角度,總是站在他人的立場上去思考問題,會得出怎樣的結果呢?有這樣一個溫馨的爭執小故事,正是機智地闡述了換位思考的必須性。與人之間要互相理解,信任,並且要學會換位思考,這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基礎——互相寬容、理解,多去站在別人的角度上思考。沒錯,學會換位思考,可以讓我們很多關係變得更加溫和融洽,更好地去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挫折或者只是小瑣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