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有名的房產公司企業家曾經說過:「不是某人使我煩惱,而是我拿某人的言行來煩惱自己。愚痴的人,一直想要別人了解他,有智慧的人,卻努力地了解自己。」
我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是什麼引起了一次又一次的爭吵,讓彼此冷眼相對,老死不相往來。
爭吵的原因來自於人和人之間產生了「矛盾」,在哲學上解釋「矛盾」即對立統一,指事物內部各個對立面之間的互相依賴而又互相排斥的關係。這個比較深奧。
對於我們普通老百姓來說,「矛盾」就是你沒有符合我的要求做了不該做的事,惹我不開心了,所以我們之間有了矛盾,但是我們不進行溝通,不互相理解,沒有換位思考,所以我們爭吵了,越吵越兇,我們冷戰了,最後什麼問題沒解決。
這種老百姓口中的「矛盾」出現在社會的任何角落,比如我不小心在路上碰了一下你,我沒道歉,讓你不舒服了,你不開心,小到動口大罵,大到拳打腳踢。
這種「矛盾」更頻繁地出現在家庭中,特別是父母與孩子的矛盾。
不止一個家長問我,這孩子的字怎麼一直寫不好?教了那麼長時間,還是這樣,怎麼這麼笨啊?家長罵了孩子,跟孩子之間產生了分歧。碰到膽小的孩子,是不敢怒,也不敢言,對於膽大的孩子,便會撒潑,跟父母大吵起來。估計這些家長已經忘記了自己小時候的模樣,對於一個剛入學的小朋友來說,什麼都不會,連握筆的姿勢還沒掌握,為何能提出這樣要求?於是我就問她:「若我讓你用你一直不用的左手來寫字,你會是什麼狀態呢?剛入學的一年級小朋友剛學習寫字,就如同你拿左手寫字是一個道理,需要專業的培訓和長時間的練習才能達到好的效果。」
說到這裡,這些家長恍然大悟,他們想想的確是這個道理。雖然在想問題的時候或者爭辯的時候,我們經常聽到「換位思考」這些話語,但是往往在做的時候,要麼被當時的情景氣暈了頭,一時半會兒想不起來,要麼就認為這個方法是自己退縮的表現,非得「不爭饅頭,掙口氣」,最後大家不歡而散。
為了家庭和睦,孩子跟父母能有更好地和平交流,在這裡給家長和孩子一點建議,希望能幫到你們。
學會在爭吵和責怪前,捫心自問
每次對孩子的責怪,希望能調查好後,才下定論。
比如完成作業的速度,完成作業的正確率,考試成績等,不能一看到這種情況,不管三七二十一,馬上就劈頭蓋臉地一頓大罵。
我們靜下心,捫心自問,如果我跟孩子換一下角色,他現在出現了這種情況,如果我是他,我會怎麼辦?是害怕嗎?
還是用各種方法去掩蓋,為什麼我會去掩蓋,是因為怕打怕罵?想到這裡,我覺得家長會趕緊收起自己罪惡的雙手,閉上自己傷害到孩子的嘴巴。
先冷靜地分析他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作業完成了慢,是因為知識點掌握了不熟練還是因為不專注?正確率的問題,是因為粗心還是因為不懂?當我們認真分析好後,再對孩子進行教育,這樣避免了一場「車禍現場」又讓孩子得到一次心靈上的慰藉。
對孩子有要求的時候,想想自己能做到嗎?
每到放寒暑假的時候,孩子本想利用假期好好玩一把,可是家長們已經幫他們安排好暑假時間,沒有報培訓班的,從早到晚布置了一大堆作業,報了培訓班的,趕著場子。這種讓孩子失去童年的樂趣似乎每年都在進行著,哪還有那個爬上樹抓知了,在河邊摸蝦,晚上去捉蟋蟀的場面啊?
我身邊有這麼一位家長,因為暑假上的培訓課實在太多,居然能把第一節作文課排在早上的六點半,實在讓人汗顏。
家長們在做這樣的安排和決定的時候,首先要想想如果是我,能否能做到,若做不到這樣強度的話,請趕緊快刀斬亂麻,為孩子挑選一節他喜歡的課程,為孩子布置他力所能及的作業。
對於孩子是否能做到換位思考,請家長巧妙引導
孩子比較小,在發脾氣不聽話的時候,肯定想不到這麼深奧的邏輯,這就要靠家長好好地去引導他們。
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有的家長也可以學著他的模樣,孩子肯定覺得奇怪,我們趕緊抓住時機,問他:「爸爸(媽媽)這樣做到底對不對?」或者先不理他,把他的醜態拍出來,然後放給他看,問他視頻中的孩子乖嗎?孩子看到自己這般模樣,肯定略有慚愧,這時候,我們可不能責怪,而是告訴給他們講道理,讓他們清楚自己的行為是不對的。
在一個幸福的家庭中,對於孩子的培養和陪伴是非常重要的。首先,父母之間必須要和睦,也要做好換位思考。其次,對孩子的教育,一定要陪伴,特別是四年級前的孩子,是需要家長無時不刻的關懷和陪伴的,讓他們感覺自己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有愛自己的爸爸媽媽,這樣環境下的孩子,更會換位思考,性格更溫順,更講道理,當然成績也不會差。
懂得換位思考,才是情商高的人。
怎樣做一個合格的父母,我們可以有以下一些書籍作為參考,希望能幫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