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指導:中山一院胃腸外科中心 譚進富副主任醫師
醫療專長:結直腸癌、食管癌、胃腸道間質瘤及胃癌的微創及開放手術治療;腹腔鏡手術治療肥胖症及肥胖性2型糖尿病;腹股溝疝、臍疝、食管裂孔疝等的腔鏡手術治療;腹壁腫瘤的手術治療。
結直腸癌是常見和高發的惡性腫瘤,根據中國國家癌症中心2015年的數據,結直腸癌的發病率居於我國惡性腫瘤發病率的第三位,每年都會奪去約18.7萬人的性命,相當於每天都有500多人死於結直腸癌。
結直腸癌預後情況不佳,與其症狀隱匿有很大關係,很多患者發現時往往已是中晚期。但另一方面,結直腸癌又是為數不多可以預防和早期篩查的惡性腫瘤。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胃腸外科中心副主任醫師譚進富醫生表示,要想做到結直腸癌早防早治,適當進行腸鏡篩查尤為重要。
結直腸癌無特異性症狀 更「青睞」50歲以上男性
據譚進富醫生介紹,結直腸癌的病因與其他很多惡性腫瘤一樣,目前尚未完全明確,但其相關的高危因素有:腺瘤性息肉、炎症性腸壁、家族史、過多脂肪蛋白質的攝入、缺乏膳食纖維、年齡、肥胖、人種、吸菸等。
有些結直腸癌與遺傳基因密切相關,比如如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終生得結直腸癌的機率幾乎達到了100%。
「結直腸癌患病風險等級分為高風險、風險增高和一般風險。高風險指的是有結直腸癌相關遺傳病史和基因突變的人群,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林奇症候群等;風險增高指的是有結直腸癌家族史的人群,以及自身有結直腸息肉或炎性腸病病史的人群;一般風險則是普通的50歲以上人群。其餘人群未被納入風險等級,因為患結直腸癌概率較低。此外,我國結直腸癌男性發病率高於女性,城市發病率高於農村,這或與飲食等因素有關。」
隨著科學技術和醫療水平的不斷發展,目前不少惡性腫瘤的5年生存率都有了不少改善,部分患者甚至能長期帶瘤生存。
然而遺憾的是,我國結直腸癌的5年生存率雖在近年有所改善,但仍不甚理想,5年生存率依然不足60%,主要原因是很多患者首次確診時都已經屬於中晚期。
譚進富醫生告訴家庭醫生在線編輯,結直腸癌症狀不明顯是導致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其症狀往往沒有特異性且個體差異性大,導致患者無法及時發現或是與其他疾病的症狀混淆,加上我國結直腸癌篩查尚未普及,很多患者發現腫瘤時已是中晚期,預後情況自然就不樂觀了。
「不同結直腸癌患者首發症狀差異很大,部分患者甚至到了晚期也沒有症狀。同時,這些症狀也容易被忽略或是混淆,如排便習慣改變、糞便帶血、貧血、消瘦乏力等,一般患者很難將其與結直腸癌聯繫在一起。這需要患者要有就醫的意識,也要求門診醫生要有敏銳的洞察力,這樣才能抓住這些線索及早排查出結直腸癌,避免誤診和漏診。」
如何有效預防結直腸癌?專家建議40歲以上人群定期做腸鏡
發病率高、預後情況不理想、症狀隱匿……擁有這些特點的結直腸癌在一些人看來不僅可惡更是可怕,但實際上,要想預防和及早發現結直腸癌並不難,只需要我們提防一個病變、做好一項檢查。
需要提防的病變是結直腸的息肉。
譚進富醫生指出,腺瘤性息肉與結直腸癌息息相關。一般來說,腺瘤性息肉發展時間越長、長得越大,其惡變為結直腸癌的機率就會越高。
「約70%的結直腸癌是由腺瘤性息肉惡變而成的,其進展過程大概需要3-10年。在這期間,只要能發現息肉並將其切除,就可以將結直腸癌扼殺在搖籃裡。」
然而,息肉比結直腸癌更為隱匿,我們怎樣才能把它「揪」出來?
腸鏡就是排查和清除大腸息肉的「利器」,不僅如此,它還可以發現另外30%不由息肉惡變而成的結直腸癌,這也是腸鏡在結直腸癌防治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原因。
因此,譚進富醫生建議,一般人群40歲就要開始做第一次腸鏡檢查,若有相關病史或家族史,篩查時間或許要需要提前。
「腸鏡檢查是結直腸癌篩查的金標準,對尚未惡變的息肉,腸鏡可以在發現的同時將其切除;對已經出現的早期結直腸癌,腸鏡檢查也可以及早發現。建議一般人40歲開始做腸鏡檢查,然後根據檢查結果確定下次檢查時間。高危風險人群檢查時間需提早,檢查頻率也需更密於常人。」
說到做腸鏡,可能還沒開始做,不少人就會打起退堂鼓,擔心做腸鏡會很難受,也懼怕可能出現的風險。
對此,譚進富醫生認為大家大可不必擔心。腸鏡可在麻醉下進行,不會帶來不適和痛苦。
「民眾對腸鏡檢查的恐懼往往來自於不了解,目前不少患者都可進行麻醉下的腸鏡,只需要睡一覺即可完成檢查,不會痛苦和難受,發生風險的概率也是很低的。」
如果真的無法克服對腸鏡心理恐懼怎麼辦?譚進富醫生為這部分人群給出了另一個折中的方法:
「糞便檢查也是結直腸癌的篩查方式,但需要每年進行。當出現潛血或腫瘤基因陽性結果時,患者還是要進行腸鏡完善結果來排除或是確診結直腸癌。」
「只要大家對結直腸癌引起重視,定期做好相關篩查工作,出現不適時及時就醫檢查,結直腸癌是可以預防和早期發現的,它並不可怕。」譚進富醫生如是說。
文章整理:何詩雅
點好看,和更多人分享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