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每天超500人死於結直腸癌 早防早治重在腸鏡檢查

2020-12-20 騰訊網

醫學指導:中山一院胃腸外科中心 譚進富副主任醫師

醫療專長:結直腸癌、食管癌、胃腸道間質瘤及胃癌的微創及開放手術治療;腹腔鏡手術治療肥胖症及肥胖性2型糖尿病;腹股溝疝、臍疝、食管裂孔疝等的腔鏡手術治療;腹壁腫瘤的手術治療。

結直腸癌是常見和高發的惡性腫瘤,根據中國國家癌症中心2015年的數據,結直腸癌的發病率居於我國惡性腫瘤發病率的第三位,每年都會奪去約18.7萬人的性命,相當於每天都有500多人死於結直腸癌。

結直腸癌預後情況不佳,與其症狀隱匿有很大關係,很多患者發現時往往已是中晚期。但另一方面,結直腸癌又是為數不多可以預防和早期篩查的惡性腫瘤。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胃腸外科中心副主任醫師譚進富醫生表示,要想做到結直腸癌早防早治,適當進行腸鏡篩查尤為重要。

結直腸癌無特異性症狀 更「青睞」50歲以上男性

據譚進富醫生介紹,結直腸癌的病因與其他很多惡性腫瘤一樣,目前尚未完全明確,但其相關的高危因素有:腺瘤性息肉、炎症性腸壁、家族史、過多脂肪蛋白質的攝入、缺乏膳食纖維、年齡、肥胖、人種、吸菸等。

有些結直腸癌與遺傳基因密切相關,比如如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終生得結直腸癌的機率幾乎達到了100%。

「結直腸癌患病風險等級分為高風險、風險增高和一般風險。高風險指的是有結直腸癌相關遺傳病史和基因突變的人群,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林奇症候群等;風險增高指的是有結直腸癌家族史的人群,以及自身有結直腸息肉或炎性腸病病史的人群;一般風險則是普通的50歲以上人群。其餘人群未被納入風險等級,因為患結直腸癌概率較低。此外,我國結直腸癌男性發病率高於女性,城市發病率高於農村,這或與飲食等因素有關。」

隨著科學技術和醫療水平的不斷發展,目前不少惡性腫瘤的5年生存率都有了不少改善,部分患者甚至能長期帶瘤生存。

然而遺憾的是,我國結直腸癌的5年生存率雖在近年有所改善,但仍不甚理想,5年生存率依然不足60%,主要原因是很多患者首次確診時都已經屬於中晚期。

譚進富醫生告訴家庭醫生在線編輯,結直腸癌症狀不明顯是導致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其症狀往往沒有特異性且個體差異性大,導致患者無法及時發現或是與其他疾病的症狀混淆,加上我國結直腸癌篩查尚未普及,很多患者發現腫瘤時已是中晚期,預後情況自然就不樂觀了。

「不同結直腸癌患者首發症狀差異很大,部分患者甚至到了晚期也沒有症狀。同時,這些症狀也容易被忽略或是混淆,如排便習慣改變、糞便帶血、貧血、消瘦乏力等,一般患者很難將其與結直腸癌聯繫在一起。這需要患者要有就醫的意識,也要求門診醫生要有敏銳的洞察力,這樣才能抓住這些線索及早排查出結直腸癌,避免誤診和漏診。」

如何有效預防結直腸癌?專家建議40歲以上人群定期做腸鏡

發病率高、預後情況不理想、症狀隱匿……擁有這些特點的結直腸癌在一些人看來不僅可惡更是可怕,但實際上,要想預防和及早發現結直腸癌並不難,只需要我們提防一個病變、做好一項檢查。

需要提防的病變是結直腸的息肉。

譚進富醫生指出,腺瘤性息肉與結直腸癌息息相關。一般來說,腺瘤性息肉發展時間越長、長得越大,其惡變為結直腸癌的機率就會越高。

「約70%的結直腸癌是由腺瘤性息肉惡變而成的,其進展過程大概需要3-10年。在這期間,只要能發現息肉並將其切除,就可以將結直腸癌扼殺在搖籃裡。」

然而,息肉比結直腸癌更為隱匿,我們怎樣才能把它「揪」出來?

腸鏡就是排查和清除大腸息肉的「利器」,不僅如此,它還可以發現另外30%不由息肉惡變而成的結直腸癌,這也是腸鏡在結直腸癌防治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原因。

因此,譚進富醫生建議,一般人群40歲就要開始做第一次腸鏡檢查,若有相關病史或家族史,篩查時間或許要需要提前。

「腸鏡檢查是結直腸癌篩查的金標準,對尚未惡變的息肉,腸鏡可以在發現的同時將其切除;對已經出現的早期結直腸癌,腸鏡檢查也可以及早發現。建議一般人40歲開始做腸鏡檢查,然後根據檢查結果確定下次檢查時間。高危風險人群檢查時間需提早,檢查頻率也需更密於常人。」

說到做腸鏡,可能還沒開始做,不少人就會打起退堂鼓,擔心做腸鏡會很難受,也懼怕可能出現的風險。

對此,譚進富醫生認為大家大可不必擔心。腸鏡可在麻醉下進行,不會帶來不適和痛苦。

「民眾對腸鏡檢查的恐懼往往來自於不了解,目前不少患者都可進行麻醉下的腸鏡,只需要睡一覺即可完成檢查,不會痛苦和難受,發生風險的概率也是很低的。」

如果真的無法克服對腸鏡心理恐懼怎麼辦?譚進富醫生為這部分人群給出了另一個折中的方法:

「糞便檢查也是結直腸癌的篩查方式,但需要每年進行。當出現潛血或腫瘤基因陽性結果時,患者還是要進行腸鏡完善結果來排除或是確診結直腸癌。」

「只要大家對結直腸癌引起重視,定期做好相關篩查工作,出現不適時及時就醫檢查,結直腸癌是可以預防和早期發現的,它並不可怕。」譚進富醫生如是說。

文章整理:何詩雅

點好看,和更多人分享健康

相關焦點

  • 不做腸鏡也能居家早篩腸癌
    一提起腸癌篩查,很多人立馬想起了痛苦的腸鏡,禁不住開始打退堂鼓,但如果告訴你,初篩時不用做腸鏡,無痛無創,你的篩查欲望是不是馬上提高了?是的,廣州已有多家醫院提供這種檢測。只有檢測結果呈陽性的,才需去醫院進一步做腸鏡來確診。
  • 給自己做腸鏡讓醫師受益匪淺 建議:早做腸鏡檢查
    /醫生供圖 胃鏡、腸鏡一直是讓很多人聞之色變的兩種檢查,「過來人」提及時,大多用「好難受」、「痛得不得了」、「怕痛只能打麻藥」來描述,久而久之甚至到了「妖魔化」的程度。最近,一位肛腸科的醫生選擇了「自己給自己做腸鏡」的方法體驗患者的實際感受,瀉藥難吃、乙狀結腸部位不適等體驗讓他收穫頗豐,使其在未來的工作中更好的體諒、幫助患者。
  • 腸道不好的人,出現四種情況,儘量早做腸鏡檢查
    1.如果糞便性狀顏色出現異常,必須及時檢查,判斷是否是結腸直腸癌的首要症狀。2.如果糞便中帶有血絲血塊血液等,那麼請不要猶豫,及時進行結腸鏡檢查。3.如果身體沒有任何其他異常,但大便習慣在一段時間內突然出現異常情況,那麼千萬不要耽誤時間,要及時進行結腸鏡檢查。
  • 一次腸鏡可保17年平安,這22類人儘快去做檢查!
    該研究跟蹤隨訪了17萬多人,平均隨訪時間超過17年,其中4萬多人接受了腸鏡檢查。這是歷時最長的關於腸鏡檢查是否可以有效預防腸癌的研究。使用腸鏡篩查可以發現腸壁上的小息肉,如果不進行治療,息肉可能發生癌變,而在腸鏡檢查期間發現並切除息肉可以避免它發展為癌症。
  • 40~74歲的人群中,有1.2億人需要做腸鏡!
    我國每1.5分鐘就有1人確診為結直腸癌,每3分鐘就有1人死於結直腸癌,每年結直腸癌新發近40萬例,發病率已高居世界第一。 國家癌症中心2019年發布的《2015年中國惡性腫瘤流行情況分析》顯示,2015年我國結直腸癌新發病例數為38.8萬人,在全部惡性腫瘤中居第3位。我國14億人口,按照每年10%的百姓需要做胃腸鏡檢查,也有1.2億人以上。
  • 一天發現三例腸癌,最小的才34歲——這些人要及時做腸鏡檢查
    腸鏡檢查發現3*5cm、4*5cm巨大腸腺瘤2枚,在腸鏡下行EMR手術切除,病理回報是管狀腺瘤並高級別上皮瘤變(早癌),蒂部陰性。就是說,徹底治癒了,只需要定期複查即可。 這讓張先生很是後怕,他說:「我還猶豫著這次腸鏡做不做呢。萬一耽擱下去,後果非常嚴重啊!」
  • 喝酸奶能預防結直腸癌?專家說:能,但只對男性有效!
    另外一項是2018年發表在頂級醫學期刊《柳葉刀》上的一篇研究,也指出:與不食用乳製品的人相比,只喝一份牛奶或是酸奶,死亡風險也分別會下降10%和14%。每天喝多少酸奶適宜?酸奶並非越多越好,營養學會推薦成年人每天喝酸奶不超過400g。
  • 早發現腸癌必須做腸鏡,檢查前如何腸道準備清腸子?看專家怎麼說
    腸鏡檢查是消化內科最常用的常規檢查方法之一,而近年來結直腸癌的發病率正逐年上升,據美國癌症協會報告,年輕患者中結直腸癌發病率逐年增加,越來越多50歲以下的患者被診斷患上結直腸癌,並且通常在確診的時候癌症就已經轉移了,美國癌症協會建議將初始篩查年齡降低至45歲,我認為我們將能夠提早發現並預防更多的結直腸癌病例發生。
  • 在什麼情況下需要做腸鏡檢查
    現在有很多人會出現腹部不適,患者有腸道功能不好,去醫院檢查時,可能會建議做腸鏡檢查,而有些人不願意做腸鏡檢查,很多人不知道什麼情況下應該做腸鏡檢查,接下來給大家介紹一下。
  • 早篩查早發現!早中期結直腸腫瘤生存率達8成
    這是因為,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飲食習慣的改變,高脂肪、高蛋白質食物食用過多;加上如果長期食用油炸、煙燻、黴變類食物,或是被農藥、化肥、添加劑汙染的食物,都會對人體產生致癌因素;還有不少人因為壓力大、工作忙,長期過於疲勞,導致機體抗腫瘤免疫能力低下。
  • 篩查腸癌,除了做腸鏡,還有沒有其他方法?
    所以,降低大腸癌的雙率,只有通過「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不同結直腸癌階段五年生存率變化腸鏡檢查是發現腸息肉、腸癌的金標準。90%的結直腸癌是由小息肉演變而來的,這個過程長達5-25年,在這段時間內,我們通過腸鏡檢查就能很容易發現息肉或者早癌,從而避免悲劇的發生。但是由於種種原因,許多人並沒有及時行腸鏡檢查。
  • 2413人腸鏡檢查 三成多有結腸息肉 男性多於女性
    龍頭新聞訊(記者 霍營 文/攝)近日,哈爾濱市55歲的梁先生因為便血一周去醫院檢查,結果竟被診斷患上了結腸癌。得知結果後梁先生懊悔不已。其實,早在四年前,梁先生就被查出有結腸息肉,但他沒當回事,沒想到當時的一念之差竟讓他四年後收到癌症的診斷書。
  • 海醫二院專家提醒:40歲後有必要定期做腸鏡檢查
    2018年,國家癌症中心發布了最新的全國癌症統計數據,我國結直腸癌發病率位居惡性腫瘤的第三位,全國每年約有4.75萬人死於大腸癌。海南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下稱「海醫二院」)普外科李平副主任醫師提醒:大腸癌是最可能預防的癌症之一,40歲後很有必要定期做腸鏡檢查。  什麼是大腸癌?
  • 腸鏡檢查是怎麼樣子的?
    接診醫生餘仁貴給小王安排了腸鏡檢查,在乙狀結腸發現了一個幼年性長蒂息肉,這就是便血的原因,小王知道腸息肉可能會惡變,慶幸自己重視健康,及時做了檢查,現在治療很簡單。像小王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很多人出現便血的情況時,常常當做痔瘡看或不把它當回事的。
  • 哪些情況不能做腸鏡檢查?原來腸鏡的檢查過程是這樣的
    原標題:哪些情況不能做腸鏡檢查?原來腸鏡的檢查過程是這樣的   腸鏡檢查雖然有很多的用處,但是也會有不宜做腸鏡檢查的情況發生,所以要在檢查前告知醫生你的自身情況,來判斷是否適合做腸鏡檢查。在這裡,為大家介紹一下腸鏡檢查的禁忌和基本過程吧。
  • 癌症預防有妙招 早做篩查是關鍵 寫在第26個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到...
    4月15日至4月21日是第26個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本次宣傳周的主題是「癌症防治 共同行動」。近年來,永康市癌症的報告發病率和死亡率保持平穩,均處於全省平均水平。為提高全社會癌症防控意識,營造全民防癌抗癌的良好氛圍,近日,永康市疾控中心專門分析了2019年永康市癌症的發病及死亡情況。
  • 50歲以上的人群 最好每隔兩三年做一次腸鏡
    像這樣定時、定點、定人的大腸癌MDT,一直延續了十餘年。目前,每周有20例左右的大腸癌MDT討論,一年下來有近千例。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副院長,國家十三五(大腸癌)重大研發專項首席科學家,丁克峰教授介紹,腫瘤是關乎整個身體的全身性疾病,成立多學科綜合治療團隊的目的,就在於為患者提供最優化的方案,這也是提高結直腸癌患者治癒率,延長晚期患者生存期和生活質量的有效途徑。
  • 爸爸和妹妹都查出腸癌,44歲女子體檢加做腸鏡檢查,結果讓她後怕
    70多歲的父親被確診為結直腸癌之後,妹妹又不幸被確診為結直腸癌。44歲的劉女士(化名)到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體檢中心做了個腸鏡檢查,結果發現了結腸多發息肉。「我自己原先一點症狀都沒有,如果這次沒有做腸鏡檢查,等到以後有症狀出來或息肉癌變其實已經晚了!」劉女士說。
  • 2021年度重慶城市癌症早診早治項目啟動 7個區縣市民可自願參加...
    2021年度重慶城市癌症早診早治項目現場熊志翔 封面新聞記者 羅惟巍1月8日,來自重慶市腫瘤防治辦公室消息,2021年度城市癌症早診早治項目啟動。即日起,重慶符合條件的居民可以進行肺癌、乳腺癌、結直腸癌、上消化道癌(食管癌和胃癌)、肝癌五種常見癌症的免費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