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頭新聞訊(記者 霍營 文/攝)近日,哈爾濱市55歲的梁先生因為便血一周去醫院檢查,結果竟被診斷患上了結腸癌。得知結果後梁先生懊悔不已。其實,早在四年前,梁先生就被查出有結腸息肉,但他沒當回事,沒想到當時的一念之差竟讓他四年後收到癌症的診斷書。醫生提醒,體檢查出結腸息肉千萬別不當回事,特別是有大腸腺瘤等六類高危人群要當心結腸癌。
2413人檢查腸鏡三成多發現結腸息肉
如今,隨著市民健康意識的提高,很多市民在體檢項目中都會增加胃腸鏡的檢查,記者從哈醫大四院內鏡微創診療中心了解到,今年1-8月,共為2413人進行了腸鏡檢查,其中34%的人被查出結腸息肉,而且男性多於女性。
據內鏡微創診療中心劉勇副主任介紹,息肉是人體某個正常結構上贅生的一塊肉,是人體組織表面長出的贅生物,大多數息肉都是隱蔽生長的,很難被發現。息肉分為腫瘤性息肉及非腫瘤性息肉,臨床表現多見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和某些胃腸道息肉症候群。這些病變雖屬良性,但其中一部分仍有惡變傾向。
「由於受遺傳及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響,現在檢查發現結腸息肉的人群也是逐年增多。」劉勇副主任介紹,有研究發現,結腸息肉的發病率隨年齡的增大而增高;腸癌高發的家族,其腸息肉的發生率也較高;一些長期的慢性刺激也容易導致腸息肉,例如痢疾、潰瘍性結腸炎、慢性便秘、糞便乾結等;飲食也和息肉密切相關,食物中含纖維多,息肉的發生就少,反之就多;吸菸也與腺瘤性息肉有著密切關係,吸菸史在20年以內者多發生小的腺瘤,而吸菸史在20年以上者多伴發大的腺瘤。
腸息肉沒當回事 四年後查出結腸癌
在不少人看來,息肉就是腸道裡長出來的肉疙瘩,不疼不癢的不用理會。但事實並非如此,如果不辨別其真偽,放任其發展,最終很有可能會惡變。哈爾濱市55歲的梁先生就因為一念之差吃盡了苦頭。
原來,梁先生因為工作性質,平時飯局比較多,經常飲酒不說,煙抽得也比較多,飲食上也是偏高油高脂,蔬菜水果吃的少。四年前,他在一次體檢中,結腸鏡檢查發現有息肉,當時醫生建議他住院切除,但是因為工作繁忙,加之沒什麼症狀,梁先生就沒有處理,沒想到一拖就是四年。不久前,梁先生上廁所發現便血,而且持續一周時間,嚇得他趕緊來到哈醫大四院內鏡微創診療中心就診。
醫生檢查時,在他的腸道發現隆起破潰的病灶,經活檢確診為結腸癌。得知他四年前就查出結腸息肉並沒有處理,都為他感到惋惜。「沒想到當初的息肉如今成了癌症,真是後悔當初沒聽醫生的建議。」
目前,梁先生正在進一步治療中。
腺瘤性結腸息肉癌變機率高 要及早切除
腸息肉與大腸癌關係密切,特別是檢查發現腺瘤性息肉,就要格外引起重視。哈醫大四院內鏡微創診療中心王東副主任說,在腸息肉中,大腸腺瘤性息肉可發展為癌,腺瘤的癌變傾向與其大小、形態、部位有關。流行病學研究表明,大腸癌患者中伴發腺瘤性息肉的頻率較高,大腸癌高發地區,大腸腺瘤性息肉的發病率也較高。而息肉的早發現及早摘除,可明顯降低大腸癌的發病率及病死率。
「一般而言,腸息肉無特異性臨床症狀,難以被察覺,只可通過內鏡檢查而被發現。內鏡下外觀無惡性特徵的息肉均可行內鏡下切除。」王東建議,結腸鏡檢查中發現息肉一定要進行取材切片檢查,以明確是否為腺瘤性息肉,發現這樣的息肉要及早切除,以防後患。不要等到身體出現明顯症狀了才去治療,這時多數都已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
醫生提醒:六類結腸癌高危人群要當心
1、40歲以上有消化道症狀,有痔瘡和長期便血及腹痛者;
2、有大腸癌病史者;
3、直系親屬有結直腸癌病史;
4、有慢性腹瀉,持續超過3個月的;
5、有大腸癌癌前病變者,如大腸腺瘤、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血吸蟲病患者;
6、肥胖者患腸癌的風險高於體重正常者。
來源:龍頭新聞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