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3人腸鏡檢查 三成多有結腸息肉 男性多於女性

2020-12-19 騰訊網

龍頭新聞訊(記者 霍營 文/攝)近日,哈爾濱市55歲的梁先生因為便血一周去醫院檢查,結果竟被診斷患上了結腸癌。得知結果後梁先生懊悔不已。其實,早在四年前,梁先生就被查出有結腸息肉,但他沒當回事,沒想到當時的一念之差竟讓他四年後收到癌症的診斷書。醫生提醒,體檢查出結腸息肉千萬別不當回事,特別是有大腸腺瘤等六類高危人群要當心結腸癌。

2413人檢查腸鏡三成多發現結腸息肉

如今,隨著市民健康意識的提高,很多市民在體檢項目中都會增加胃腸鏡的檢查,記者從哈醫大四院內鏡微創診療中心了解到,今年1-8月,共為2413人進行了腸鏡檢查,其中34%的人被查出結腸息肉,而且男性多於女性。

據內鏡微創診療中心劉勇副主任介紹,息肉是人體某個正常結構上贅生的一塊肉,是人體組織表面長出的贅生物,大多數息肉都是隱蔽生長的,很難被發現。息肉分為腫瘤性息肉及非腫瘤性息肉,臨床表現多見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和某些胃腸道息肉症候群。這些病變雖屬良性,但其中一部分仍有惡變傾向。

「由於受遺傳及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響,現在檢查發現結腸息肉的人群也是逐年增多。」劉勇副主任介紹,有研究發現,結腸息肉的發病率隨年齡的增大而增高;腸癌高發的家族,其腸息肉的發生率也較高;一些長期的慢性刺激也容易導致腸息肉,例如痢疾、潰瘍性結腸炎、慢性便秘、糞便乾結等;飲食也和息肉密切相關,食物中含纖維多,息肉的發生就少,反之就多;吸菸也與腺瘤性息肉有著密切關係,吸菸史在20年以內者多發生小的腺瘤,而吸菸史在20年以上者多伴發大的腺瘤。

腸息肉沒當回事 四年後查出結腸癌

在不少人看來,息肉就是腸道裡長出來的肉疙瘩,不疼不癢的不用理會。但事實並非如此,如果不辨別其真偽,放任其發展,最終很有可能會惡變。哈爾濱市55歲的梁先生就因為一念之差吃盡了苦頭。

原來,梁先生因為工作性質,平時飯局比較多,經常飲酒不說,煙抽得也比較多,飲食上也是偏高油高脂,蔬菜水果吃的少。四年前,他在一次體檢中,結腸鏡檢查發現有息肉,當時醫生建議他住院切除,但是因為工作繁忙,加之沒什麼症狀,梁先生就沒有處理,沒想到一拖就是四年。不久前,梁先生上廁所發現便血,而且持續一周時間,嚇得他趕緊來到哈醫大四院內鏡微創診療中心就診。

醫生檢查時,在他的腸道發現隆起破潰的病灶,經活檢確診為結腸癌。得知他四年前就查出結腸息肉並沒有處理,都為他感到惋惜。「沒想到當初的息肉如今成了癌症,真是後悔當初沒聽醫生的建議。」

目前,梁先生正在進一步治療中。

腺瘤性結腸息肉癌變機率高 要及早切除

腸息肉與大腸癌關係密切,特別是檢查發現腺瘤性息肉,就要格外引起重視。哈醫大四院內鏡微創診療中心王東副主任說,在腸息肉中,大腸腺瘤性息肉可發展為癌,腺瘤的癌變傾向與其大小、形態、部位有關。流行病學研究表明,大腸癌患者中伴發腺瘤性息肉的頻率較高,大腸癌高發地區,大腸腺瘤性息肉的發病率也較高。而息肉的早發現及早摘除,可明顯降低大腸癌的發病率及病死率。

「一般而言,腸息肉無特異性臨床症狀,難以被察覺,只可通過內鏡檢查而被發現。內鏡下外觀無惡性特徵的息肉均可行內鏡下切除。」王東建議,結腸鏡檢查中發現息肉一定要進行取材切片檢查,以明確是否為腺瘤性息肉,發現這樣的息肉要及早切除,以防後患。不要等到身體出現明顯症狀了才去治療,這時多數都已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

醫生提醒:六類結腸癌高危人群要當心

1、40歲以上有消化道症狀,有痔瘡和長期便血及腹痛者;

2、有大腸癌病史者;

3、直系親屬有結直腸癌病史;

4、有慢性腹瀉,持續超過3個月的;

5、有大腸癌癌前病變者,如大腸腺瘤、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血吸蟲病患者;

6、肥胖者患腸癌的風險高於體重正常者。

來源:龍頭新聞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有腸息肉的人,身上出現3個異象,最好去做個腸鏡檢查,不要拖!
    結腸息肉是因為腸黏膜長時間受到炎症刺激所引起的增生,早期症狀並不是很明顯,當病情嚴重時才會出現間歇性便血或胸口悶脹。需了解結腸息肉相關的症狀,能快速做診斷和治療,防止發生癌變。所以適當的了解結腸息肉是很有必要的,那麼哪些因素會導致結腸息肉的發生呢?
  • 關於結腸息肉你該知道的事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內鏡中心常務副主任戎龍醫師田原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腸鏡檢查逐漸成為人們常規的體檢項目,相當一部分人在檢查後被告知自己得了結腸息肉。那麼,發現結腸息肉後我們該怎麼辦呢?結腸腺瘤不等於結腸癌結腸息肉是結腸和直腸的一種隆起性病變,廣義上講凡是從黏膜表面突出到腸腔的息肉狀病變,在未明確病理性質前都可以稱之為息肉。在腸鏡下息肉的大小不一,小的幾毫米,大的有數釐米;息肉的形態各異,有些帶蒂的息肉長得像蘑菇,有些表面像桑葚,有些廣基底的息肉長得像突出的小山包;數量上也從1個至數個不等。
  • 做腸鏡發現腸息肉怎麼辦?如何才能不讓腸息肉復發?看醫生怎麼說
    現代社會,很多人的健康意識大大增強,做腸鏡檢查的人群越來越多。但是很多做了腸鏡檢查的人在拿到腸鏡報告時,面對報告寫的「腸道息肉」診斷往往一臉茫然,心裡有很多疑問:什麼是腸息肉?是否意味著腸道腫瘤?如何避免復發?這裡不妨初步和大家一起看看腸息肉的那些事兒。
  • 在什麼情況下需要做腸鏡檢查
    現在有很多人會出現腹部不適,患者有腸道功能不好,去醫院檢查時,可能會建議做腸鏡檢查,而有些人不願意做腸鏡檢查,很多人不知道什麼情況下應該做腸鏡檢查,接下來給大家介紹一下。
  • 腸鏡查出息肉,要不要立刻切除?這三種息肉最好別拖,有病變風險
    大腸癌在我國高發的惡性腫瘤中,病發率排在第五的位置,且有逐年的上升趨勢。而且,由於大腸癌早期症狀不夠典型,患者往往在早期難以發現腸道病變。即便是有輕微不適,在聽到需要腸鏡檢查時,部分人還會產生退縮心理!
  • 隱匿的死神——腫瘤性腸息肉
    老套路,還是先來看兩個病例,擺事實講道理:病例一:三年前,40歲的王先生曾在老家當地醫院做過一次腸鏡檢查,提示結腸多發息肉(直徑約0.4-0.6cm),但因個人原因,未遵醫囑行內鏡下治療。
  • 揚州一女子排暗紫色血便 一檢查大腸裡長100多顆腫瘤
    從醫生那兒,劉女士知道該病有一定的遺傳性,所以一直隱隱有些擔心。去年下半年起,劉女士小腹部時不時地疼痛。開始,她以為是小毛病,儘管疼痛加劇,也沒有太在意。直到去年年底,劉女士發現自己經常解出鮮紅色及暗紫色血便。想到當年父親的病症,她趕到市中醫院檢查。「腸鏡做下來,同事都驚呆了,從來沒有見過如此多瘤子。」
  • 一次腸鏡可保17年平安,這22類人儘快去做檢查!
    結腸鏡檢查是早期發現結直腸癌最重要的方法一次腸鏡的獲益往往出乎你的意料95%的腸癌是由結腸息肉演變而來,腸道息肉從良性發展到惡性,一般需要15-20年時間。如果能在早期發現,用腸鏡實施切除之後,治癒率可達到90%以上。結腸鏡檢查還有一個巨大的優點是,一旦發現腸道有息肉,或者小腫瘤,要麼可以立即切除,要麼可以順便取活檢。大量的研究表明,結腸鏡的篩查敏感性高達90%以上。柳葉刀:一次腸鏡檢查可使17年內腸癌風險降低30% !
  • 消化科醫生開出這樣一份結腸CT檢查,影像科直呼不敢做
    結腸CT是相對來講比較新的檢查方式,用於下消化道病變及結腸癌篩查,有效彌補常規檢查方式的不足,如結腸癌導致腸道狹窄,腸鏡無法通過,臨床醫師又需要了解病變的範圍以評估手術的可行性,此時可通過結腸CT提供更多信息。
  • 爸爸和妹妹都查出腸癌,44歲女子體檢加做腸鏡檢查,結果讓她後怕
    70多歲的父親被確診為結直腸癌之後,妹妹又不幸被確診為結直腸癌。44歲的劉女士(化名)到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體檢中心做了個腸鏡檢查,結果發現了結腸多發息肉。「我自己原先一點症狀都沒有,如果這次沒有做腸鏡檢查,等到以後有症狀出來或息肉癌變其實已經晚了!」劉女士說。
  • 長期便秘,有必要做腸鏡檢查嗎?
    長期便秘,有必要做腸鏡檢查嗎?慢性便秘患者,如果長期吃藥後還是不見好,就有可能是其它疾病引起的便秘,一定要及時去醫院做相關檢查。其中腸鏡是最重要的檢查。腸鏡檢查是發現結腸炎、腸道腫瘤(如結腸癌)最直接、最重要的項目!腸鏡包括結腸鏡和小腸鏡,目前大家說的腸鏡主要是指結腸鏡。結腸鏡主要是由一根帶有攝像頭的細管組成,管子的直徑約有1釐米,可以彎曲。
  • 【杏林微科普】為什麼身邊越來越多的人去做腸鏡?
    為/什/麼/需/要/做/腸/鏡 大家有沒有發現 身邊做腸鏡的朋友越來越多 大家都在做的腸鏡到底是在查什麼
  • 腸鏡檢查別誤解,這些人需要定期進行腸鏡體檢
    說起做腸鏡,很多人會心存恐懼,覺得會很難受,很麻煩。於是,一拖再拖,有時候往往耽誤了病情。 腸鏡檢查真的有那麼可怕嗎?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肝膽胰、消化內鏡、疝外科張文興主任介紹:不少人並不了解腸鏡檢查如何進行,在道聽途說中進一步加深了對腸鏡的誤解。
  • 結腸息肉不一定影響健康,但排便發生3種異常,不檢查很難知輕重
    結腸息肉一般在沒有規律生活和規律飲食的人群中比較常見,由於結腸息肉往往不容易出現,所以通常是在做結腸鏡檢查時發現的,結腸息肉是消化系統中的局部病變,與日常的飲食習慣和生活作息有著直接關係。什麼是結腸息肉?
  • 腸鏡檢查是怎麼樣子的?
    接診醫生餘仁貴給小王安排了腸鏡檢查,在乙狀結腸發現了一個幼年性長蒂息肉,這就是便血的原因,小王知道腸息肉可能會惡變,慶幸自己重視健康,及時做了檢查,現在治療很簡單。像小王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很多人出現便血的情況時,常常當做痔瘡看或不把它當回事的。
  • 哪些情況下需要做腸鏡檢查?
    腸鏡是一支細長可彎曲的醫學儀器,直徑大約1釐米,結腸鏡通過肛門進入直腸,直到大腸,可讓醫生觀察到結腸和大腸的內部情況。結腸鏡檢查是醫生用來檢查大腸及結腸內部病變的一種診斷方式。 原始腸鏡多用於檢疫,較現代腸鏡相比簡陋。現代腸鏡多帶攝像頭,且尺寸長,從而可以至更深處檢查病變等。
  • 三兄妹齊齊切掉結腸,只因醫生一句話!這份保命時間表你也需要
    安徽嶽氏三兄妹 最近同時切除了結腸 為什麼扎堆做手術? 要從去年9月說起 2019年9月,嶽氏三兄妹的另一位兄弟確診了腸癌。醫生問詢得知,患者的腸癌有家族性聚集特點,建議其他親屬做腸鏡檢查。今年6月,三兄妹的腸鏡檢查結果都顯示:結腸內密布息肉上百枚,需要儘快手術! 否則,癌變風險很大。
  • 給自己做腸鏡讓醫師受益匪淺 建議:早做腸鏡檢查
    /醫生供圖 胃鏡、腸鏡一直是讓很多人聞之色變的兩種檢查,「過來人」提及時,大多用「好難受」、「痛得不得了」、「怕痛只能打麻藥」來描述,久而久之甚至到了「妖魔化」的程度。最近,一位肛腸科的醫生選擇了「自己給自己做腸鏡」的方法體驗患者的實際感受,瀉藥難吃、乙狀結腸部位不適等體驗讓他收穫頗豐,使其在未來的工作中更好的體諒、幫助患者。
  • 大腸息肉是「定時炸彈」,一定要及時拆除!
    遠側大腸為多,較小,直徑多<1cm,表面光滑,基底較寬,單發或多發。這類息肉不發生惡變。 炎症性息肉:又名假息肉,是腸黏膜長期受慢性炎症刺激而形成的息肉樣肉芽腫,多見於潰瘍性結腸炎,阿米巴痢疾及腸結核等病的病變腸道。一般也不會癌變。 管狀腺瘤:起源於直腸或結腸的良性息肉被稱為腺瘤,並可進展成為癌變腫瘤。
  • 全國每天超500人死於結直腸癌 早防早治重在腸鏡檢查
    結直腸癌是常見和高發的惡性腫瘤,根據中國國家癌症中心2015年的數據,結直腸癌的發病率居於我國惡性腫瘤發病率的第三位,每年都會奪去約18.7萬人的性命,相當於每天都有500多人死於結直腸癌。 結直腸癌預後情況不佳,與其症狀隱匿有很大關係,很多患者發現時往往已是中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