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結腸息肉你該知道的事

2020-12-20 環球健康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內鏡中心常務副主任戎龍醫師田原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腸鏡檢查逐漸成為人們常規的體檢項目,相當一部分人在檢查後被告知自己得了結腸息肉。那麼,發現結腸息肉後我們該怎麼辦呢?

結腸腺瘤不等於結腸癌

結腸息肉是結腸和直腸的一種隆起性病變,廣義上講凡是從黏膜表面突出到腸腔的息肉狀病變,在未明確病理性質前都可以稱之為息肉。在腸鏡下息肉的大小不一,小的幾毫米,大的有數釐米;息肉的形態各異,有些帶蒂的息肉長得像蘑菇,有些表面像桑葚,有些廣基底的息肉長得像突出的小山包;數量上也從1個至數個不等。結腸息肉這個統稱裡包括了多種不同的病理類型,比如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腺瘤等。

這些不同病理類型的息肉在內鏡檢查中都以「息肉」為表現,甚至有些結腸癌都可以在內鏡下以息肉的形式存在,因此取病理來判斷息肉的性質就十分重要了,因為不同病理類型的息肉預後是不一樣的。

結腸息肉包括多種病理類型,不是所有的類型都會轉變成結腸癌。有的息肉生長緩慢,沒有明顯的症狀,也不會癌變,可以隨訪觀察,不一定需要積極處理。比如增生性息肉的癌變率就很低,這種息肉是正常黏膜對外界刺激的反應,屬良性病變。因此,如果發現了直徑較小的增生性息肉可以隨訪觀察。再比如炎性息肉,它是炎症刺激的結果,往往見於結腸炎的患者,也不屬於腫瘤性的息肉。

我們最需要重視的是腺瘤。這是一種結腸常見的良性腫瘤,但大部分散發性結腸癌是由腺瘤演變來的,結腸癌一般會經過腺瘤期癌變。但是,這並不意味著結腸腺瘤都要癌變。目前認為腺瘤性息肉的癌變與息肉的大小、不典型增生程度及絨毛成分含量有關,息肉越大、絨毛成分越多、癌變率越高。因此對於高齡的、直徑較大的、級別越高的(如III級腺瘤)腺瘤性息肉最好切除,以免遺留隱患。

多數息肉可在內鏡下切除

目前,內鏡技術已經非常成熟,大部分良性結腸息肉可以在內鏡下切除而無需手術治療。在結腸鏡檢查過程中發現一些直徑很小的炎性或增生息肉可以直接用活檢鉗夾除,既去除了病變又留取了病理。

對於直徑略大的息肉,一種常用的方法是在息肉根部注射少量腎上腺素鹽水,把息肉託起來,然後用圈套器把息肉齊根套住,通電切除。而特別大或者是特別扁平的息肉,往往需要一些特殊的內鏡切除方法,比如EMR或者ESD,用特殊的「刀」將病變一點點剝離出來。目前EMR和ESD的技術成熟,可以切除更大面積、沒有癌變或僅有表面癌變的大息肉,而且能保持結腸的完整結構,減少了患者手術的概率。

但需要注意的是,切除息肉之後的創面會有出血、穿孔、感染的風險,尤其像EMR和ESD,由於其切除創面大,發生風險的概率更高一些,往往需要住院診治。

雖然大部分結腸息肉可以內鏡治療,但仍有一部分並不適合內鏡下切除,比如病理提示癌細胞浸潤至黏膜下層或者體積過大的息肉,這就需要內鏡醫生的準確判斷。切除息肉的方法很多,但最適合的方法才是好方法,具體需要應用哪種切除方式,還是需要醫生根據實際情況來決定。

切除息肉後需要忌口

在內鏡治療過程中會注入一定量氣體,術後可能會有些腹脹的感覺,但切勿用手加壓或腹肌加壓;避免增加腹壓的姿態,如下蹲、屏氣,因為有可能導致穿孔或出血,應自然排氣來緩解術後腹脹。因此,內鏡治療後建議臥床休息3天,1周內限制運動,忌久坐、久立、久行,不要進行劇烈運動或勞累運動,儘量避免馬上長途旅行或坐顛簸的交通工具。

在飲食方面,術後1周內的飲食以稀軟飯為主:前三天進流質或半流質的食物(如大米稀粥、藕粉、酸奶),三天後可以進食少許蔬菜水果,細細咀嚼後再吞咽。忌煙、酒、辛辣、油膩之物,忌食促進腸蠕動的藥物,一周後可恢復正常飲食。在生活中注意保持良好情緒,勿鬱怒動火,避免過激的情緒。

如果有口服抗凝、抗血小板的藥物,比如應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華法林、達比加群等的患者,在息肉切除術後應停藥1周以減少出血,但如果遇到特殊情況不能停藥請和醫生溝通。如果術中用止血組織夾夾閉了創面,不用過於擔心夾子,在創面癒合後夾子會隨糞便自然脫落。如果在術後出現劇烈腹痛、便血等表現,請立即到醫院就診。

複查時間由病理結果決定

結腸息肉的患者定期複查非常重要。由於腸腔結構的特殊性以及腸黏膜運動的特點,可能存在腸息肉的漏診,同時結腸息肉是比較容易復發的,因此發現結腸息肉後的複查時機要綜合考慮息肉的病理類型、癌變的風險、切除情況等等,從幾個月到兩三年都有可能,這需要醫師根據每個患者的具體情況來判斷。

因此,如果腸鏡檢查發現結腸息肉請一定及時找內鏡醫生看看,結腸息肉切除了也不要掉以輕心,千萬不要置之不理,以免延誤病情。

相關焦點

  • 結腸息肉與結腸癌:這種情況下最危險
    結腸息肉的大小可以從幾毫米到幾釐米不等。息肉越大,癌變的風險越大。 最常見的息肉類型是增生性和腺瘤性息肉。其他類型的息肉相對少見。 增生性息肉- 增生性息肉通常很小,多位於結腸末端(直腸和乙狀結腸),發生惡變的可能性很小。根據結腸鏡檢查的表現,肉眼並不總是可以區分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這意味著增生性息肉常常被切除或活檢以通過顯微鏡檢查進一步判斷。
  • 貴陽胃腸博大醫院秦淑娟醫生講解:患了結腸息肉該怎麼治療?
    貴陽胃腸博大醫院秦淑娟醫生講解:患了結腸息肉該怎麼治療?來源:貴陽博大胃腸醫院 原標題:貴陽胃腸博大醫院秦淑娟醫生講解:患了結腸息肉該怎麼治療
  • 結腸息肉不是小事情,了解危害,應該這樣保健
    結腸息肉作為越來越常見的腸道疾病,引起了大家重視,得不到及時治療,會引起大麻煩,嚴重的時候,會發展成為癌症。  年齡決定疾病  年齡越大,患上結腸息肉的概率越高,同時,其伴隨的惡變率也會增高。這樣會發現,年輕人很少出現這個病,中老年人經常出現這個病。  哪些原因會導致結腸息肉?
  • 結腸息肉和結腸腫瘤是「親家」?4種情況要搞清楚,多加留意
    結腸息肉是腸黏膜表面出現的異常組織,這種組織沒有明確的病理性特徵,也就被叫做息肉,現在結腸息肉的發作概率非常高,雖然息肉並沒有對身體造成什麼影響,但是有的息肉是有一定風險會發生癌變的。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結腸息肉是否會癌變以及其分類。
  • 2歲涼山兒童便血一年 一查竟是結腸息肉在「搗鬼」
    經甘洛縣人民醫院的醫生檢查,找到了小俄便血的「元兇」,原來是結腸息肉在作怪。最終,醫生成功將這枚「巨大」的息肉完整切除,小俄於昨日康復出院。  奇怪:2歲娃便血一年多 究竟得了什麼病?  大約10天前,甘洛縣人民醫院來了一位特殊的小患者,叫小俄,今年只有2歲多,體形消瘦。
  • 出國看病 沒有一點點防備,好好的結腸息肉就癌變了
    結腸癌是常發生於結腸部位的消化道噁心腫瘤,如果發現的早,可以通過手術來切除癌變的部位。專注於重症出國看病的服務機構漢鼎好醫友介紹,結腸癌發病高發期為40-50歲,發病與高脂肪和低纖維素有關,存在結腸慢性炎症與家族多發性結腸息肉瘤的患者結直腸癌的發病風險較一般人高,而超過90%的結腸癌由結腸息肉轉變而來。
  • 結腸息肉不一定影響健康,但排便發生3種異常,不檢查很難知輕重
    結腸息肉一般在沒有規律生活和規律飲食的人群中比較常見,由於結腸息肉往往不容易出現,所以通常是在做結腸鏡檢查時發現的,結腸息肉是消化系統中的局部病變,與日常的飲食習慣和生活作息有著直接關係。什麼是結腸息肉?
  • 2413人腸鏡檢查 三成多有結腸息肉 男性多於女性
    其實,早在四年前,梁先生就被查出有結腸息肉,但他沒當回事,沒想到當時的一念之差竟讓他四年後收到癌症的診斷書。醫生提醒,體檢查出結腸息肉千萬別不當回事,特別是有大腸腺瘤等六類高危人群要當心結腸癌。2413人檢查腸鏡三成多發現結腸息肉如今,隨著市民健康意識的提高,很多市民在體檢項目中都會增加胃腸鏡的檢查,記者從哈醫大四院內鏡微創診療中心了解到,今年1-8月,共為2413人進行了腸鏡檢查,其中34%的人被查出結腸息肉,而且男性多於女性。
  • 結腸腫瘤防不勝防?很多人其實沒把4件事放在眼裡,希望你不是
    結腸部位有很多疾病,結腸息肉、普通炎症等等,這些都是相對較輕的疾病,但是很多人都不會引起重視,不要小瞧這小疾病,不注意的話會導致疾病惡化甚至引發結腸腫瘤。就比如說結腸息肉。這種息肉可以分為腫瘤性和非腫瘤性,如果患上腫瘤性結腸息肉後,還不加以注意的話,就容易發生惡化,換句話來說,腫瘤「上門」的風險會增加。結腸腫瘤發病率高,那麼該如何有效遠離呢?遠離結腸腫瘤要怎麼做?
  • 青年人如何預防結腸直腸癌
    結腸直腸癌的風險因素主要包括吸菸、肥胖、糖尿病、食用加工肉類、攝取酒精,有結腸直腸癌家族史,個人或家族的癌前病變息肉腫大病史,以及曾接受腹部放射治療。 生活方式和飲食選擇等環境因素對結腸直腸癌的發展起著關鍵作用。
  • 乙狀結腸息肉形成原因
    腸息肉包括乙狀結腸息肉是腸黏膜過度增生形成凸入腸道的贅生物,根據病理分為腺瘤性息肉、錯構瘤性息 肉、炎性及增生性息肉。腸息肉的腸鏡檢出率為10%~20%,其中腺瘤性息肉發病率約佔70%,腺瘤性息肉是一種癌前病變,與腸癌的發生有著密切的關係。
  • 95%的結腸癌從息肉演變過來,如何預防癌變?
    審閱者: 潘志忠(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 結腸息肉是生長於結腸(大腸的一部分,位於消化道下段)內層上的贅生物。大部分結腸息肉都是良性的,但有些結腸息肉可能逐漸發展成結腸癌。因此,一旦發現結腸息肉,醫生通常都會建議全部切除。 一、結腸息肉的病因是什麼?
  • 大腸息肉 知多少(一)
    (圖片來自網絡)什麼是大腸息肉呢?大腸息肉是指一類從黏膜表面突出到腸腔內的隆起狀病變,在沒有明確病理性質之前,統稱為大腸息肉,包括結腸息肉和直腸息肉,多見於直腸和乙狀結腸。通常無任何症狀而被人忽視,少數患者因息肉大而引起腸道症狀:腹部不適、便血、大便性質及排便習慣改變等。大腸息肉的病因有哪些呢?
  • 長期吃瀉藥導致「結腸黑變病」,該怎麼辦?醫生告知你全部
    隨著結腸鏡檢查的普及,最近得結腸黑變病的人越來越多了,那麼究竟什麼是結腸黑變病,有什麼危害,我們又該如何預防呢? 什麼是結腸黑變病呢?結腸黑變病是以大腸黏膜色素沉著為主要特徵的非炎症性的良性病變。那麼結腸黑變病是怎麼發現的?一般來說,都是便秘、腸息肉等病人在做結腸鏡的過程中發現的。咱們正常人的結腸在結腸鏡下是淡紅色的,黏膜也相對完整、光滑,血管紋理多數也清晰可見。
  • 乙狀結腸管狀腺瘤是什麼?
    乙狀結腸管狀腺瘤是消化道息肉最常見的一種由增生黏膜腺上皮構成的腫瘤,多呈單個,大多有蒂,一般不超過2cm,色澤暗紅,容易發生出血。乙狀結腸管狀腺瘤在臨床上可以分為三級它的分級依據主要是腫瘤細胞的分化程度,分化的程度越高,它的級別就越低,是一級;
  • 從腺瘤息肉到腸癌需要多久?息肉多大會癌變?一次性為你詳細回答
    從腺瘤息肉到腸癌需要多久?息肉多大會癌變?一次性為你詳細回答 腺瘤息肉雖然是一種良性腫瘤,對*的危害也不是很大,但是有可能會發展成為腸癌,所以大家一定要引起重視,如果患有這種疾病最好還是定期到醫院做相關檢查,下面我們具體來了解一下吧,從腺瘤息肉到腸癌要多久?
  • 為什麼會長腸息肉?預防腸息肉措施有哪些?
    腸息肉的腸鏡檢出率為10%~20%,其中腺瘤性息肉發病率約佔 70%,腺瘤性息肉是一種癌前病變,與腸癌的發生有著密切的關係。那麼腸道為什麼會發生息肉,預防措施有哪些?1、遺傳因素:某些息肉病的發生與遺傳有關,一般認為,腸息肉的形成與基因突變和遺傳因素有密切關係,最常見的是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經典的患者從十幾歲就開始長息肉,腸子裡面有成千上百的息肉,如果不治療,這些息肉百分之百會癌變。家族成員中有人患有腺瘤性息肉時,其他成員發生結直腸息肉的可能性明顯升高,尤其是家族性息肉病具有明顯的家族遺傳性。
  • 腸息肉會癌變嗎 腸息肉竟是這樣形成的
    腸息肉,好多人都不知道這個是什麼意思。顧名思義,腸息肉就是腸道上長了一些肉疙瘩。那麼好好的腸道為什麼就長了肉疙瘩呢?腸息肉會癌變麼?長了腸道息肉我們應該怎麼辦呢?下面一起來了解一下吧!什麼是腸道息肉腸道息肉通俗上說,就是腸道黏膜所隆起性的病變,簡單的說就是腸道上長了肉疙瘩。這其中包括腫瘤性的和非腫瘤性的病變。
  • 腸息肉的症狀 預防腸息肉這麼做才對
    結腸息肉作為越來越常見的腸道疾病,大家對腸息肉有什麼了解呢?腸息肉的症狀有哪些呢?導致腸息肉的原因有什麼呢?感興趣的朋友就請看下文吧。腸息肉的症狀(1)直腸息肉的主要症狀為便血、脫垂、腸道刺激症狀便血:無痛性便血是直腸息肉的主要臨床表現。息肉出血量較少,如果由於排糞時擠壓而使息肉脫落以及息肉體積大位置低,可發生較多量的出血。
  • 隱匿的死神——腫瘤性腸息肉
    老套路,還是先來看兩個病例,擺事實講道理:病例一:三年前,40歲的王先生曾在老家當地醫院做過一次腸鏡檢查,提示結腸多發息肉(直徑約0.4-0.6cm),但因個人原因,未遵醫囑行內鏡下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