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內鏡中心常務副主任戎龍醫師田原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腸鏡檢查逐漸成為人們常規的體檢項目,相當一部分人在檢查後被告知自己得了結腸息肉。那麼,發現結腸息肉後我們該怎麼辦呢?
結腸腺瘤不等於結腸癌
結腸息肉是結腸和直腸的一種隆起性病變,廣義上講凡是從黏膜表面突出到腸腔的息肉狀病變,在未明確病理性質前都可以稱之為息肉。在腸鏡下息肉的大小不一,小的幾毫米,大的有數釐米;息肉的形態各異,有些帶蒂的息肉長得像蘑菇,有些表面像桑葚,有些廣基底的息肉長得像突出的小山包;數量上也從1個至數個不等。結腸息肉這個統稱裡包括了多種不同的病理類型,比如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腺瘤等。
這些不同病理類型的息肉在內鏡檢查中都以「息肉」為表現,甚至有些結腸癌都可以在內鏡下以息肉的形式存在,因此取病理來判斷息肉的性質就十分重要了,因為不同病理類型的息肉預後是不一樣的。
結腸息肉包括多種病理類型,不是所有的類型都會轉變成結腸癌。有的息肉生長緩慢,沒有明顯的症狀,也不會癌變,可以隨訪觀察,不一定需要積極處理。比如增生性息肉的癌變率就很低,這種息肉是正常黏膜對外界刺激的反應,屬良性病變。因此,如果發現了直徑較小的增生性息肉可以隨訪觀察。再比如炎性息肉,它是炎症刺激的結果,往往見於結腸炎的患者,也不屬於腫瘤性的息肉。
我們最需要重視的是腺瘤。這是一種結腸常見的良性腫瘤,但大部分散發性結腸癌是由腺瘤演變來的,結腸癌一般會經過腺瘤期癌變。但是,這並不意味著結腸腺瘤都要癌變。目前認為腺瘤性息肉的癌變與息肉的大小、不典型增生程度及絨毛成分含量有關,息肉越大、絨毛成分越多、癌變率越高。因此對於高齡的、直徑較大的、級別越高的(如III級腺瘤)腺瘤性息肉最好切除,以免遺留隱患。
多數息肉可在內鏡下切除
目前,內鏡技術已經非常成熟,大部分良性結腸息肉可以在內鏡下切除而無需手術治療。在結腸鏡檢查過程中發現一些直徑很小的炎性或增生息肉可以直接用活檢鉗夾除,既去除了病變又留取了病理。
對於直徑略大的息肉,一種常用的方法是在息肉根部注射少量腎上腺素鹽水,把息肉託起來,然後用圈套器把息肉齊根套住,通電切除。而特別大或者是特別扁平的息肉,往往需要一些特殊的內鏡切除方法,比如EMR或者ESD,用特殊的「刀」將病變一點點剝離出來。目前EMR和ESD的技術成熟,可以切除更大面積、沒有癌變或僅有表面癌變的大息肉,而且能保持結腸的完整結構,減少了患者手術的概率。
但需要注意的是,切除息肉之後的創面會有出血、穿孔、感染的風險,尤其像EMR和ESD,由於其切除創面大,發生風險的概率更高一些,往往需要住院診治。
雖然大部分結腸息肉可以內鏡治療,但仍有一部分並不適合內鏡下切除,比如病理提示癌細胞浸潤至黏膜下層或者體積過大的息肉,這就需要內鏡醫生的準確判斷。切除息肉的方法很多,但最適合的方法才是好方法,具體需要應用哪種切除方式,還是需要醫生根據實際情況來決定。
切除息肉後需要忌口
在內鏡治療過程中會注入一定量氣體,術後可能會有些腹脹的感覺,但切勿用手加壓或腹肌加壓;避免增加腹壓的姿態,如下蹲、屏氣,因為有可能導致穿孔或出血,應自然排氣來緩解術後腹脹。因此,內鏡治療後建議臥床休息3天,1周內限制運動,忌久坐、久立、久行,不要進行劇烈運動或勞累運動,儘量避免馬上長途旅行或坐顛簸的交通工具。
在飲食方面,術後1周內的飲食以稀軟飯為主:前三天進流質或半流質的食物(如大米稀粥、藕粉、酸奶),三天後可以進食少許蔬菜水果,細細咀嚼後再吞咽。忌煙、酒、辛辣、油膩之物,忌食促進腸蠕動的藥物,一周後可恢復正常飲食。在生活中注意保持良好情緒,勿鬱怒動火,避免過激的情緒。
如果有口服抗凝、抗血小板的藥物,比如應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華法林、達比加群等的患者,在息肉切除術後應停藥1周以減少出血,但如果遇到特殊情況不能停藥請和醫生溝通。如果術中用止血組織夾夾閉了創面,不用過於擔心夾子,在創面癒合後夾子會隨糞便自然脫落。如果在術後出現劇烈腹痛、便血等表現,請立即到醫院就診。
複查時間由病理結果決定
結腸息肉的患者定期複查非常重要。由於腸腔結構的特殊性以及腸黏膜運動的特點,可能存在腸息肉的漏診,同時結腸息肉是比較容易復發的,因此發現結腸息肉後的複查時機要綜合考慮息肉的病理類型、癌變的風險、切除情況等等,從幾個月到兩三年都有可能,這需要醫師根據每個患者的具體情況來判斷。
因此,如果腸鏡檢查發現結腸息肉請一定及時找內鏡醫生看看,結腸息肉切除了也不要掉以輕心,千萬不要置之不理,以免延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