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3月05日 09:5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王悠然
字號內容摘要:特許學校(charter school)是美國20世紀90年代興起的一種新型學校,經州或市政府授權,由社區組織、企業團體或個人開辦,接受公共教育經費,在財政、師資、課程、學生招收等方面享有較高的自主權。此類學校兼具普通特許學校和虛擬學校(virtual school)的優勢,為學生和家長提供了比傳統公立學校更多樣、更加個性化的選擇,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學生。文章談到,「當一名學生離開傳統公立學校轉入特許學校時,學生所屬的學區政府會向特許學校支付數額相當於該學區內公立學校學費的補貼」,而您認為「隨著選擇就讀網絡特許學校的學生數量增加,這會導致學區內公立學校的財政資源流失」。另外,我認為各州應重視建立本地區、本學區內的網絡特許學校,這些學校比全國性的網絡特許學校更能滿足當地居民的教育需求。
關鍵詞:特許學校;網絡;學生;課程;charter;school;學費;教育;艾莉森;教學;財政
作者簡介:
特許學校(charter school)是美國20世紀90年代興起的一種新型學校,經州或市政府授權,由社區組織、企業團體或個人開辦,接受公共教育經費,在財政、師資、課程、學生招收等方面享有較高的自主權。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一種更具特色的學校形式也應運而生——網絡特許學校(cyber charter school)。此類學校兼具普通特許學校和虛擬學校(virtual school)的優勢,為學生和家長提供了比傳統公立學校更多樣、更加個性化的選擇,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學生。
不過,這種辦學方式的流行也引發了一些學者的擔憂。網絡特許學校是否受營利目的驅使?其接受政府資助是否會搶佔傳統公立學校的資金?圍繞這些問題,本報記者採訪了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教育學院教授、網絡學習研究專家艾莉森·卡爾-查爾曼(Alison Carr-Chellman)。
導致公立學校財政資源流失
《中國社會科學報》:網絡特許學校是營利性的還是非營利性的?與傳統公立學校相比,網絡特許學校收費水平如何?
艾莉森:某些州存在營利性網絡特許學校,其性質與私立學校相似。公立的網絡特許學校則必須保持非營利性。在收費方面,公立的特許學校包括網絡特許學校的學費與學生所屬學區內公立學校的學費相同。也就是說,如果一名學生來自收入水平較高的州,特許學校向其徵收的學費就會高於來自收入水平較低的州的學生應交的學費。
《中國社會科學報》:2月25日,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官網刊登文章介紹了您對網絡特許學校的看法。文章談到,「當一名學生離開傳統公立學校轉入特許學校時,學生所屬的學區政府會向特許學校支付數額相當於該學區內公立學校學費的補貼」,而您認為「隨著選擇就讀網絡特許學校的學生數量增加,這會導致學區內公立學校的財政資源流失」。這似乎有些難以理解,因為學生轉校後,他原來就讀的學校不再為其提供教育資源,自然應將學費轉交給新的學校,這樣看來補貼政策是合理的。您能否就這一點作進一步說明?
艾莉森:確實,這種政策看起來符合邏輯,許多立法機構也這樣認為,但仔細分析就會發現情況並非如此。舉個例子,如果有4名三年級的學生轉去了網絡特許學校,他們原來就讀的學校能否因此解聘教授三年級課程的教師,減少午餐、清潔、保安等後勤服務人員的數量,降低水、電、教學設備、校車等資源設施的使用率呢?顯然不能。少數學生的離開遠不足以使公立學校節約開支,卻使其損失了上萬美元的學費收入。就實體學校而言,無論是特許學校還是普通學校,在不同地區培養學生的花費是不同的;但虛擬學校就不一樣了,無論學生來自哪個地區,他所享受的網絡教育資源是相同的,也就是說,接受一名來自收入水平較高學區的學生不會增加網絡特許學校的教育開支,卻能給其帶來更多的補貼。
大量金錢花在市場推廣和政治遊說上
《中國社會科學報》:能否具體談談網絡特許學校的資金究竟如何運作分配?
艾莉森:在美國,傳統學校在教職工聘任方面須遵守嚴格規定。由於特許學校在這方面可以免受一些條件限制,許多網絡特許學校只僱用數量極少的高薪但持有資格證書的教師,而將大部分教學任務分派給薪水較低的助教或指導老師。
網絡特許學校會將網際網路教學所需的一切材料郵寄到學生家中。與此相關的問題是,即使學校本身是非營利性的,課程開發公司卻是營利性機構。許多網絡特許學校與課程開發商籤訂了獨家協定,該校學生使用的所有配套軟硬體都由某一特定的開發商提供。而且,很多時候網絡特許學校與課程開發公司同屬於某一家機構,前者提供「客戶源」,後者實實在在地賺錢,巨額利潤由此產生。
在基礎設施方面,網絡特許學校也需租用辦公場所,購買必需設備,支付水、電、物業費等,但其所需的投資與傳統實體學校相比可謂微乎其微。同時,網絡特許學校的預算中有一些必不可少但與教學本身關係並不大的項目,那就是市場推廣和政治遊說。有些學校花大錢做廣告招攬學生,尤其是在能收到高額補貼的學區大力招生,並且僱傭院外活動集團來遊說議會通過一些有利於「非營利性」學校事業的法律,可實際上其目標卻是從中獲利。
重視建立本地區的網絡特許學校
《中國社會科學報》:公立學校和當地政府應採取哪些措施應對網絡特許學校帶來的挑戰,並引導網絡特許學校的發展?
艾莉森:首先,必須嚴密監控資金流向和用途,建立完善的審計制度。要確保公共教育部門、學生和家長都知曉網絡特許學校在廣告、政治遊說等與教育無直接關係的活動上花了多少錢;要合理設定網絡課程平臺和教學材料的成本上限,避免營利機構通過向所謂「非營利性」網絡特許學校出售高價學習材料來牟利;要對網絡教育的過程和內容加強監督,警惕一些有爭議性的教育方法和信息借脫離公共教育環境之機在家庭中出現。
另外,我認為各州應重視建立本地區、本學區內的網絡特許學校,這些學校比全國性的網絡特許學校更能滿足當地居民的教育需求。例如,在好萊塢,許多孩子小小年紀就投身於演藝圈,因此格外需要能與其演藝事業發展相「兼容」的教育模式;而在美國奧委會總部所在地科羅拉多州斯普林斯市,大量年輕人參加競技體育訓練,致力於在運動項目上取得好成績,他們需要的就不會是以培養演藝人才為導向的網絡特許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