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是周太王的長子太伯與次子仲雍所建立的國家。
雖然後人對於太伯、仲雍離開周原的原因推論,與《史記》所言「欲讓季歷以及文王」有所不同,但對吳國的建國之祖並無異議,所以吳為姬姓之國,與周王室同為太王的子孫。
早在周室代商之前,吳國就已建國。它並非周王室封建的諸侯,而且在荒服之外,一直不通於中國,因此一般流傳的史料並沒有關於它的記載。
直到吳王壽夢,因申公巫臣「通吳於晉以制楚」的策略,然後才通於中國,載在史冊。
吳國之崛起
雖然吳與周室同為太王之胤,但因長期處在化外,因此始通之初,諸侯皆以蠻夷視之。
《左傳》云:「七年,春,吳伐郯,郯成。季文子曰:中國不振旅,蠻夷入伐……」這就是吳國第一次見於春秋時代的記載。
披覽《左傳》中有關吳國崛起的記敘,可以看出:巫臣通吳於晉的目的,在於制楚報仇。
而吳國當時並不嫻熟車戰之法,所以巫臣借出使的機會,留下戰車部隊及射手、御者,教導吳人學習乘車、作戰、布陣的技巧,以叛離楚國,成為它的在背之芒刺。
巫臣還將自己的兒子狐庸,也留在吳國擔任使者並教習禮儀,幫助吳國侵略楚國東邊的蠻夷屬地,逐一兼併,而使吳國成為大國。因此造成楚國前有強晉、後有吳寇。楚師一年之中,七次動員,疲於奔命,當然民怨沸騰。
所以鄢陵之戰前,楚師過申,申叔時告訴子反:「今楚內棄其民,而外絕其好……其誰致死?」這就是鄢陵之戰楚國兵敗、子反自裁的原因之一,其實也正是吳國崛起的關鍵。
之後,「子重……遂遇心病而卒。」於是巫臣報仇成功,吳國也因此更為壯大,成為楚國的心腹大患。
伍子胥復仇
楚國在吳國的怨臣,最有名的莫過於伍子胥以吳師破郢,鞭楚平王屍的故事了。昭公二十年,費無極向楚平王進讒言,說楚太子建將與其傅伍奢謀反,據方城之外的土地以自立,又已獲齊、晉的支持,將危害楚國。
楚平王相信了他的說詞,而作出了遺患無窮的決定——殺掉了伍子胥的父親和哥哥。
伍子胥滿懷怨怒,立志報仇;他投奔吳國,向吳王僚獻策,言伐楚之利;他知道公子光心懷異志,於是乃引見刺客專諸,而自耕於郊野。
昭公二十七年,公子光得專諸之助,弒吳王僚自立,是為吳王闔閭。
楚國殺其大夫郤宛及黨羽,伯氏家族逃出楚國。伯州犁之孫伯嚭入吳,擔任太宰,也謀劃攻伐楚國以復家仇。
所以,楚國自楚昭王即位,幾乎每年都有與吳國的戰爭。
昭公三十年,吳王闔閭要求徐國執公子掩餘、鍾吾國執公子燭庸,吳國二公子奔楚。楚昭王想要借其勢力以謀取吳國,於是大封兩人土地,安頓他們的部眾,並且協助築城。
楚大夫子西勸諫昭王不要激怒吳國,同時也分析闔閭將用其民。《左傳》記載了子西的建議:「好吳邊疆,使柔服焉……」但是楚昭王並沒有接受。
吳王闔閭怨怒楚國收容吳國二公子,於是出兵滅鍾吾與徐國,徐子投奔楚國。闔閭決心伐楚,問計於伍子胥。
對曰:「彼出則歸,彼歸則出,楚必道敝。」
伍子胥的回答確實切中楚國執政大夫不和的問題核心,所以闔閭依計實施。
當吳軍以三支部隊輪番演習出擊,都使楚國必須全軍動員;而當楚軍全軍出動時,吳軍卻收兵而歸。就在這輪番的一出一歸之間,楚軍果然疲於奔命。這些都是採用伍子胥的計謀所造成消耗楚軍的結果。
定公四年,夏,蔡滅沈;秋,楚為沈故,圍蔡。對吳國來說,伐楚的時機已然成熟,於是蔡侯、吳子、唐侯聯合伐楚。聯軍舍舟於淮汭,自豫章與楚夾漢水而陣。
楚軍將帥不和,計定而後變,以致遭到吳軍各個擊破。三戰之後,令尹子常已知勢不可為。
十一月,楚、吳二師陣於柏舉。闔閭之弟夫概王向闔閭請求先擊楚軍。然而,闔閭並沒有同意他的計劃。
夫概王對其僚屬說:「臣義而行,不待命!」於是以其部屬五千人為前鋒,突擊子常的中軍部隊。結果子常之卒奔逃,楚軍陣容大亂,吳師大舉攻擊,楚軍潰敗,子常奔入鄭國。
吳師追擊楚軍到清發,又大敗之。楚人正在埋鍋造飯,被吳師追上,楚軍已無鬥志,四散奔逃。吳師飽餐楚軍的食物後,繼續追擊,再敗楚軍。最終,五戰及郢。
吳師入郢都,依據爵位班次分配宮室,汙辱楚王族。伍子胥、伯嚭發掘楚平王墓,鞭其屍以報仇雪恨。
吳為何沒能滅楚?
雖然吳國在此戰之中,很有滅楚的雄心與機會,但是卻因為以下幾個因素,功敗垂成:
其一,越國趁機入吳;其二,吳國內訌,夫概王潛歸吳國自立,以與吳王闔閭戰,敗而奔楚;其三,申包胥依牆哭於秦庭,日夜不絕聲,秦哀公為之賦《無衣》,出師救楚。
定公五年,秦國出師五百乘救楚。吳師大敗,吳王闔閭乃率師歸國。
楚國令尹子西於是乎遷郢於鄀,而改紀其政,以定楚國。但是,一個曾經雄峙南方、侵陵諸侯、稱霸中原的強大楚國,經此一亂之後,國力大傷,直到戰國初年,仍然在三晉的兵威之下喘息。
這一切說來都是源自於早年楚國內政不修,大夫相互忌刻,國家大亂,以致「楚材晉用」、「楚材吳用」,怨臣交相以晉、吳之兵,侵伐楚國,邊境騷動,將士疲於奔命,遂至喪亂不止,險遭亡國命運。
此後吳國不再致力於滅楚,楚國終於得以休養生息。而吳則持續用兵于越國。
吳、越相互怨伐,也正是楚國在昭公五年,以東夷伐吳時,所設計的戰略奏效了。
吳王闔閭趁越國允常之喪伐越,被勾踐敗於槜李。闔閭傷重而死,其子夫差即位為王。
結語
《左傳》中記載了楚令尹子西評論吳王闔閭與夫差的一段文字:
子西曰:「昔闔閭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勤恤其民……是以民不罷勞,死不知曠……所以敗我也。
今聞夫差……一日之行,所欲必成,玩好必從……視民如讎……夫先自敗也已,安能敗我?」
以這段文字作為結語,再合適不過。
吳國以「怨兵」伐楚之後,吳王夫差不能體察父志,淫於酒色,窮兵黷武,荒怠民政,以致為越國的「怨兵」所伐滅。子西之論,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