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之興衰:因「謙讓」成國,以「蠻夷」為號,使「怨兵」伐楚

2020-12-11 玲瓏文史

吳國是周太王的長子太伯與次子仲雍所建立的國家。

雖然後人對於太伯、仲雍離開周原的原因推論,與《史記》所言「欲讓季歷以及文王」有所不同,但對吳國的建國之祖並無異議,所以吳為姬姓之國,與周王室同為太王的子孫。

早在周室代商之前,吳國就已建國。它並非周王室封建的諸侯,而且在荒服之外,一直不通於中國,因此一般流傳的史料並沒有關於它的記載。

直到吳王壽夢,因申公巫臣「通吳於晉以制楚」的策略,然後才通於中國,載在史冊。

吳國之崛起

雖然吳與周室同為太王之胤,但因長期處在化外,因此始通之初,諸侯皆以蠻夷視之。

《左傳》云:「七年,春,吳伐郯,郯成。季文子曰:中國不振旅,蠻夷入伐……」這就是吳國第一次見於春秋時代的記載。

夏姬——巫臣用計攜夏姬出奔晉國

披覽《左傳》中有關吳國崛起的記敘,可以看出:巫臣通吳於晉的目的,在於制楚報仇。

而吳國當時並不嫻熟車戰之法,所以巫臣借出使的機會,留下戰車部隊及射手、御者,教導吳人學習乘車、作戰、布陣的技巧,以叛離楚國,成為它的在背之芒刺。

巫臣還將自己的兒子狐庸,也留在吳國擔任使者並教習禮儀,幫助吳國侵略楚國東邊的蠻夷屬地,逐一兼併,而使吳國成為大國。因此造成楚國前有強晉、後有吳寇。楚師一年之中,七次動員,疲於奔命,當然民怨沸騰。

所以鄢陵之戰前,楚師過申,申叔時告訴子反:「今楚內棄其民,而外絕其好……其誰致死?」這就是鄢陵之戰楚國兵敗、子反自裁的原因之一,其實也正是吳國崛起的關鍵。

之後,「子重……遂遇心病而卒。」於是巫臣報仇成功,吳國也因此更為壯大,成為楚國的心腹大患。

楚國子反劇照

伍子胥復仇

楚國在吳國的怨臣,最有名的莫過於伍子胥以吳師破郢,鞭楚平王屍的故事了。昭公二十年,費無極向楚平王進讒言,說楚太子建將與其傅伍奢謀反,據方城之外的土地以自立,又已獲齊、晉的支持,將危害楚國。

楚平王相信了他的說詞,而作出了遺患無窮的決定——殺掉了伍子胥的父親和哥哥。

伍子胥滿懷怨怒,立志報仇;他投奔吳國,向吳王僚獻策,言伐楚之利;他知道公子光心懷異志,於是乃引見刺客專諸,而自耕於郊野。

伍子胥劇照

昭公二十七年,公子光得專諸之助,弒吳王僚自立,是為吳王闔閭。

楚國殺其大夫郤宛及黨羽,伯氏家族逃出楚國。伯州犁之孫伯嚭入吳,擔任太宰,也謀劃攻伐楚國以復家仇。

所以,楚國自楚昭王即位,幾乎每年都有與吳國的戰爭。

昭公三十年,吳王闔閭要求徐國執公子掩餘、鍾吾國執公子燭庸,吳國二公子奔楚。楚昭王想要借其勢力以謀取吳國,於是大封兩人土地,安頓他們的部眾,並且協助築城。

楚大夫子西勸諫昭王不要激怒吳國,同時也分析闔閭將用其民。《左傳》記載了子西的建議:「好吳邊疆,使柔服焉……」但是楚昭王並沒有接受。

吳王闔閭劇照

吳王闔閭怨怒楚國收容吳國二公子,於是出兵滅鍾吾與徐國,徐子投奔楚國。闔閭決心伐楚,問計於伍子胥。

對曰:「彼出則歸,彼歸則出,楚必道敝。」

伍子胥的回答確實切中楚國執政大夫不和的問題核心,所以闔閭依計實施。

當吳軍以三支部隊輪番演習出擊,都使楚國必須全軍動員;而當楚軍全軍出動時,吳軍卻收兵而歸。就在這輪番的一出一歸之間,楚軍果然疲於奔命。這些都是採用伍子胥的計謀所造成消耗楚軍的結果。

定公四年,夏,蔡滅沈;秋,楚為沈故,圍蔡。對吳國來說,伐楚的時機已然成熟,於是蔡侯、吳子、唐侯聯合伐楚。聯軍舍舟於淮汭,自豫章與楚夾漢水而陣。

楚軍將帥不和,計定而後變,以致遭到吳軍各個擊破。三戰之後,令尹子常已知勢不可為。

吳王闔閭劇照

十一月,楚、吳二師陣於柏舉。闔閭之弟夫概王向闔閭請求先擊楚軍。然而,闔閭並沒有同意他的計劃。

夫概王對其僚屬說:「臣義而行,不待命!」於是以其部屬五千人為前鋒,突擊子常的中軍部隊。結果子常之卒奔逃,楚軍陣容大亂,吳師大舉攻擊,楚軍潰敗,子常奔入鄭國。

吳師追擊楚軍到清發,又大敗之。楚人正在埋鍋造飯,被吳師追上,楚軍已無鬥志,四散奔逃。吳師飽餐楚軍的食物後,繼續追擊,再敗楚軍。最終,五戰及郢。

吳師入郢都,依據爵位班次分配宮室,汙辱楚王族。伍子胥、伯嚭發掘楚平王墓,鞭其屍以報仇雪恨。

楚平王劇照

吳為何沒能滅楚?

雖然吳國在此戰之中,很有滅楚的雄心與機會,但是卻因為以下幾個因素,功敗垂成:

其一,越國趁機入吳;其二,吳國內訌,夫概王潛歸吳國自立,以與吳王闔閭戰,敗而奔楚;其三,申包胥依牆哭於秦庭,日夜不絕聲,秦哀公為之賦《無衣》,出師救楚。

定公五年,秦國出師五百乘救楚。吳師大敗,吳王闔閭乃率師歸國。

楚國令尹子西於是乎遷郢於鄀,而改紀其政,以定楚國。但是,一個曾經雄峙南方、侵陵諸侯、稱霸中原的強大楚國,經此一亂之後,國力大傷,直到戰國初年,仍然在三晉的兵威之下喘息。

這一切說來都是源自於早年楚國內政不修,大夫相互忌刻,國家大亂,以致「楚材晉用」、「楚材吳用」,怨臣交相以晉、吳之兵,侵伐楚國,邊境騷動,將士疲於奔命,遂至喪亂不止,險遭亡國命運。

此後吳國不再致力於滅楚,楚國終於得以休養生息。而吳則持續用兵于越國。

吳、越相互怨伐,也正是楚國在昭公五年,以東夷伐吳時,所設計的戰略奏效了。

吳王闔閭趁越國允常之喪伐越,被勾踐敗於槜李。闔閭傷重而死,其子夫差即位為王。

吳王夫差劇照

結語

《左傳》中記載了楚令尹子西評論吳王闔閭與夫差的一段文字:

子西曰:「昔闔閭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勤恤其民……是以民不罷勞,死不知曠……所以敗我也。

今聞夫差……一日之行,所欲必成,玩好必從……視民如讎……夫先自敗也已,安能敗我?」

以這段文字作為結語,再合適不過。

吳國以「怨兵」伐楚之後,吳王夫差不能體察父志,淫於酒色,窮兵黷武,荒怠民政,以致為越國的「怨兵」所伐滅。子西之論,確然!

相關焦點

  • 伐楚歸來的吳國為何敗給了越國?
    越王勾踐其實在吳國伐楚之前,越國就與吳國之間產生了恩怨,因為越國的實力之前不如吳國,所以吳國和越國之間是籤有盟約的,越國每年都向吳國進貢,換取吳國的不侵擾。吳王闔廬一直對吳國心有記恨的越國一直在等待時機,直到聽說了吳國大軍入楚,攻破了楚國的國都郢之後,越國認為自己的機會到來了,於是就趁著吳國國內空虛的機會,大舉進攻吳國。
  • 歷史小知識:為什麼吳國君臣將爭霸天下的目標首先定在伐楚上呢
    歷史小知識:為什麼吳國君臣將爭霸天下的目標首先定在伐楚上呢文/艾希聊歷史伍子胥與楚國有著殺父之仇,這可以理解,吳王闔閭為何對伐楚也特別感興趣呢?當時的楚國在中原爭霸中落於晉國的下風,不得不把兼併的鋒芒指向相對較弱的近鄰吳國,楚國改變兼併的對象,引起了迅速崛起的吳國強烈的反抗,兩國之間的矛盾也更加尖銳,衝突不斷。而吳國為了進一步開拓,也不可避免要視楚國為自己前進道路上的最大障礙,兩國之間兵戎相見自然而然成為雙方關係中的主流。
  • 春秋吳國,為何興亡甚速?
    季歷果立,是為王季,而昌為文王。太伯之餎荊蠻,自號句吳。荊蠻義之,從而歸之千餘家,立為吳太伯。------從太伯創建吳國算起,到第五代時武王勝殷朝,封其後代為二國:其一為虞國,在中原地區,其一為吳國,在夷蠻地帶。到第十二代時晉國滅掉了中原地區的虞國。又過了兩代,夷蠻地帶的吳國興盛起來。總計從太伯至壽夢共傳十九代人。
  • 一般來說「國恆以弱亡」,而在春秋時期,此國獨以強亡!
    其實只要了解東漢末年的歷史就會發現,王夫之的說法有很大問題,東漢末年的中央軍隊不能打敗使用棍棒的羌人,在鎮壓黃巾軍之時更是捉襟見肘,怎麼看都不強,所以說王夫之的說法不成立。其實在中國的古代有好幾個政權是以強亡。例如商朝,在力大無窮且尚武的末代商王子受的領導下,商朝打敗了入侵的各路蠻夷,比如徐夷、淮夷、東夷。
  • 在興兵伐楚前 孫武看出吳國的弊端 獲得闔閭準許後 進行大力整頓
    自從孫武被拜為大將軍之後,遲遲不提興兵伐楚之事。吳王和伍子胥有些按捺不住了,再三詢問催促於他,孫武卻只笑而不答,弄得兩人不知道他悶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但是,人們卻發現孫武整日行色匆匆,這兒走走,那兒轉轉,顯得十分忙碌的樣子。那些到帥府拜訪的王公大臣們極少有緣與他相會。
  • 春秋爭霸,吳國如何滅楚的?吳國對楚國的戰術策略運用!
    如果進攻齊國和魯國,吳國不僅師出無名,而且不一定能打的過。吳國在中原諸侯的眼中,屬於那種還沒開化的蠻夷,而齊國、魯國是歷史悠久的禮儀大國,吳國想要進入中原的「文明」圈,少不了得讓他們提攜一下,所以不能攻打齊國、魯國。而越國在吳國的更南方,而且如果攻打越國,很可能給楚國可乘之機。
  • 越國成功逆襲吳國,靠的可不只是勾踐的臥薪嘗膽
    晉國因之派遣楚國叛臣巫臣前往吳國,「與其射御,教吳乘車,教之戰陣,教之叛楚。」隨後,吳國始伐楚及楚的與國巢、徐等國,攻入州來。「蠻夷屬於楚者,吳盡取之,是以始大,通吳於上國。」吳國依靠來自晉國的軍事技術支持開始自東向西,溯遊而上順長江進攻楚國。
  • 吳國乘勢西伐楚國,伍子胥作為先鋒能否報得大仇?
    伍子胥逃到吳國後,就一直謀劃利用吳國的力量攻打楚國,最後他幫助公子光刺殺了吳王僚,登基稱王,這便是歷史上鼎鼎有名的吳王闔閭。闔閭登位後,任命伍子胥為「行人」,加以重用,協助自己管理國家大事。伍子胥也四處搜尋賢才,為闔閭所用,他也理所應當的成為了吳國的首要重臣。經過幾年悉心治理,吳國的實力越發強盛,討滅楚國的時機也因此成熟。
  • 吳國在春秋末年那麼強,怎麼沒有成為戰國七雄,反而被越國消滅?
    從吳、越的歷史開始講起 吳國的起源是周文王的叔叔太伯、仲雍,二人因不願和周文王之父季歷爭奪王位,於是帶著家族逃到吳地,並開始與當地的蠻夷通婚
  • 伍子胥回到吳國一切全變了
    伍子胥回到吳國,從被離的口中得知了吳王如何用活人殉葬女兒,諸子魚如何逃出了吳國,這使他很為憤怒,也很為悲傷!但是事情已經過去了又有什麼辦法呢?加上那吳王的精神有些失常,對於他的態度也是忽冷忽熱,而且更加和伯嚭親熱起來......吳國和越國本來是和好相處的。過去由於伍子胥的主張還訂了盟約,互不侵伐。
  • 細數春秋戰國主要諸侯國的起源和歸宿(五)吳國
    吳國首位君主吳太伯是周太王姬亶長子。因姬亶有意傳位給幼子姬昌,太伯和弟弟仲雍出走到東南蠻夷之地,自號句吳。隨後,太伯憑藉個人能力,身旁聚攏了大批追隨者,建立了吳國。周武王伐紂,成立西周后,尋找太伯後人,正式冊封吳君周章為諸侯,成為東南一股勢力。
  • 大國崛起:春秋時期的吳國究竟是靠什麼發家的呢?
    另一支前往蠻夷的族人,也就是由周章的後代在蘇吳建立的吳國緊鄰著南方霸主楚國,它不但沒有被吞併,反而在北虞國滅亡的二世之後迅速崛起,並一度取代了楚國南方霸主的地位。吳國的崛起並非出於天命的眷顧,而是由晉楚爭霸的國際格侷促成的。
  • 闊山史學:伍子胥前往吳國欲取得幫助其出兵伐楚,願望能否實現?
    今天就和大家說一說伍子胥前往吳國請求獲得幫助其出兵伐楚發生的那些故事。當伍子胥得知自己的父親伍奢被楚平王殘忍殺害,含冤而死的時候。伍子胥是悲痛萬分,此時自己所掌握的力量也是不足以實現報仇的願望,伍子胥就一直在苦苦尋找能夠幫助其出兵伐楚的強大勢力。
  • 吳國那麼小為什麼可以攻破強大的楚國的都城?
    楚國雖然大,雖然強,但是吳國先是來了伍子胥,然後又來了孫武。 伍子胥對楚王是有私仇的,他的父親和兄弟都被楚王殺了,自己算是僥倖逃出楚國來到吳國,並且發誓要滅了楚國。來到吳國的伍子胥,得到吳王闔閭的重用,還幫助闔閭當了吳王。
  • 吳國崛起後北上爭霸,威震東南
    楚國大夫巫臣逃亡晉國,為晉君獻聯吳攻楚的計謀。公元前584年,晉君派巫臣到到吳,教吳人射御法和戰車陣法等先進的軍事技術,吳國軍事實力大大增強。吳國連年與楚國打仗,楚軍疲於奔命。 伍子胥,亦楚國人,為楚國名將伍奢次子。公元前522年,楚平王聽信讒言,殺伍子胥的父親和哥哥,伍子胥逃亡吳國,立志復仇。公元前527年,吳王夷昧去世,公子僚繼位,但公子光不服,有取而代之之意。
  • 吳國的最後一任大都督,勞苦功高,卻因王位之爭喪命
    孫吳的歷任大都督都是名揚史冊的能人大才,比如周瑜、魯肅、呂蒙之流,都有常人無法比擬的威望和能力。遍觀史冊,東吳立國幾十年來,一共設立過四任大都督,除了上述三位之外,還有陸遜擔任過這一官職。陸遜的名氣跟前面三位大佬比起來,可謂遜色不少,但是他的能力和才幹卻絲毫不亞於周瑜等人。談起他的一生,令人唏噓。他是吳國的最後一任大都督,功勳卓越,最後卻因王室的繼承人問題憂鬱而亡。
  • 春秋戰國,英雄不問出處,楚國、吳國都是自封為王!
    他說,老多,你以為除了你那個國,我們就沒力法了?,我們辦法多得是這就造出一個讓你看看。於是,吳國出現了王這個稱號,一點也不神聖,別人不尊稱你,你自己也可以封自己為王。楚國是自封為王的,吳國也是自封為王的。這就像現在的企業領導自自封為總經理一樣,樣松平常得很!吳國量然處在長三角地帶,但是春秋時候那地兒還沒開發,荒京得很,幾百裡不見一個人。
  • 周朝吳國的來歷:其始祖將大位讓給侄子姬昌,在蠻荒之地建國
    在姬姓諸侯國中,吳國位於東南沿海,其始祖為周文王的伯父太伯。不過需要說明的是,吳國的建國時間要遠早於周朝。周武王建立周朝時,吳國的第五位君主周章已經在位,於是周武王正式冊封周章為諸侯。顯然,吳國的來歷與周武王的冊封並無關係,那麼吳國的來歷如何?太伯又是如何建立的吳國?
  • 春秋末期,稱雄於南方的楚國被吳國一戰擊敗,都城失陷長達十個月
    於是,楚平王便娶了本為兒子準備的兒媳,並生下公子珍。後來,費無忌擔心太子將來即位報復自己,便又不斷詆毀太子建,結果導致太子建逃往宋國,而伍奢作為太子建的老師,與兒子武尚一起被殺,伍子胥則逃出楚國,前往宋國投奔太子建。後因宋國內亂,伍子胥又與太子逃至鄭國,結果太子建因與晉國大夫中行寅聯手推翻鄭定公而被殺,伍子胥只好又帶著太子建的兒子公子勝逃至吳國。
  • 坐擁孫武伍子胥,吳國3萬大軍差點就滅楚,為何還被秦國插一手?
    如果這一幕發生在國與國的戰爭中,它必將改變人間的格局。 吳國伐楚正是這樣一場戰爭,春秋末年最強大的楚國竟然因為內部的腐敗,被新興的小國殺得毫無還手之力,所以千百年來魅力猶新地吸引人們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