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飛
人往往自身先有其弊病,然後受挫於他人。龐然大物般的國家,被一個小國擊潰,更是只能先自敗於內。
就好像我們看到受傷的獅子被狼群圍獵一樣,這種畫面總是難得一見,但如果人們在草原上遇見,目光一定會被吸引,屏息凝神,因為這樣的畫面太驚心動魄了。如果這一幕發生在國與國的戰爭中,它必將改變人間的格局。
吳國伐楚正是這樣一場戰爭,春秋末年最強大的楚國竟然因為內部的腐敗,被新興的小國殺得毫無還手之力,所以千百年來魅力猶新地吸引人們的目光。有趣的是這場轟轟烈烈的徵伐,在最後,吳國竟然將吃進肚子裡的肉又吐出來了。
一、即入楚都,殺伐怨生
"有提三萬之眾,而天下莫當者誰?曰:武子也。"尉繚子的這句話就是因柏舉之戰而發。坐擁相國伍子胥、兵聖孫武的吳國以3萬兵力,擊潰楚國20萬眾,楚軍中因爭功指揮失當的主帥子常逃往鄭國,另一主帥沈尹戍戰死。楚國再也沒有可以阻擋吳軍的力量,楚昭王攜其妹季羋倉皇西逃,國都隨即被攻破。貌似強大的國家,轉眼就像大廈一樣轟然崩塌。
吳國趁楚國的內政不修,打垮強敵。接下來的劇本,本來應該是無道覆滅,吳國代興。但吳國沒有抓住機會,出人意料地迅速重蹈了楚國戰敗的覆轍。
很明顯,在取得了輝煌的軍事成果之後,吳王闔閭犯了一個很多軍事領袖都會犯的錯誤,就是將目光完全轉移到了軍事力量的強弱對比上,而沒有及時的安撫民心。入郢都之後,吳軍便進行殺掠,而且《左傳》上記載:"庚辰,吳入郢,以班處宮。"羞辱了楚國的王室和豪門,引起了楚國民眾的憤怒。
吳軍本來深入敵腹,身處四面受敵的處境,卻主動召引民怨。當楚國的民眾成為他們的敵人的時候,他們便陷入了敵土廣大而敵眾眾多的戰爭泥沼。
本來因為楚昭王任用貪賄嫉賢的大臣(子常),讓楚國上層政治組織無法形成合力,下層民怨四起,吳國遂有可趁之機。現在,這股民怨倒完全轉移到了吳國頭上。與此同時,在西北的方向,一股來自秦國的軍事力量正在介入戰場。
二、楚國猶有賢臣,楚民猶有熱血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與子同仇。"——秦哀公
楚國的軍民重新集結,並有秦哀公派出的有500輛戰車的秦軍協同作戰,這支大軍的步伐揚起一陣陣塵土,浩浩蕩蕩地重新進入故國,此仗志在必勝。
楚國無道,秦哀公本不欲救之,之所以出兵完全在於一個人——申包胥。
申包胥是楚國大夫,楚國被攻陷之後,申包胥為了挽救國家不畏路途艱險來到秦國乞師,並因其表現出的忠貞之心,讓秦哀公大受感動,誓與他同仇敵愾。
秦哀公認為,楚國還有申包胥這樣的臣子,不應該滅亡。其實不止申包胥,楚國將領沈尹戍戰敗後寧斷頭不屈,子西集結潰散的軍民奮死抵抗,楚國不愧為一個歷史悠久的大諸侯國,其國家精神之深厚,坐擁人才之眾多,讓其難以被一仗消滅。在圖存救亡之際,這些大臣奮起保家衛國,最終讓不利的情勢逆轉。
而在另一邊,被吳軍的殺掠和侮辱王室的行為激怒的民眾,也被激起一致對外的熱血:
《淮南子·泰族》:"昭王奔隨,百姓父兄攜幼扶老而隨之,乃相率而為致勇之寇,皆方命奮臂而為之鬥。"
至此楚國上下同心,前所以致敗的原因被清除。如果說僅此還不足以戰勝坐擁孫武和伍子胥的吳軍,吳國內部此時又出現了足以致命的隱患。
三、吳國內亂,難續遠徵
"不讓,則不和;不和,不可以遠徵。"——《左傳·定公五年》
就在秦楚聯軍來勢洶洶,楚國民眾奮起反抗時,吳國又後院起火。越國趁吳國軍隊主力遠離國土,進攻吳國,吳王闔閭不得已只能分出一部分兵力返回救援。於是兵力分散,在戰場上被秦楚聯軍擊敗。就在此時,深埋在吳軍中的不穩定因素也隨之爆發。
野心勃勃的闔閭之弟夫概,趁亂潛歸吳國,自立為新的吳王。這下對於吳軍而言不只是後院起火,連屁股上都是一團火焰。
《吳越春秋》上記載:"闔閭聞之,乃釋楚師,欲殺夫概。"
闔閭回師攻擊夫概,夫概不敵,投奔楚。闔閭揮軍再與秦楚戰,但此時兵鋒耗盡,已是強弩之末,接連戰敗。闔閭只能終止對楚的徵伐戰爭,班師回國。楚昭王則在秦軍的幫助下終於得以復其國家,返回郢都。
就像本文開頭說的,人所以受挫於他人,往往是自身先有其弊病。在這場戰爭中不管是開始的楚國國都被攻陷,還是最後的吳國敗退,其原因都離不開自身。先是無道的舉措引致外部的眾怨,後期自身力量在面對敵人時不能合而為一,如此看似強大的力量也被耗去鋒芒。歷史規模浩大地向我們演示了這個簡單但深刻的道理,讓人不禁掩卷感嘆。
參考資料:《第七章 吳破郢與春秋末楚國的復興》,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