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擁孫武伍子胥,吳國3萬大軍差點就滅楚,為何還被秦國插一手?

2020-12-11 騰訊網

文/大飛

人往往自身先有其弊病,然後受挫於他人。龐然大物般的國家,被一個小國擊潰,更是只能先自敗於內。

就好像我們看到受傷的獅子被狼群圍獵一樣,這種畫面總是難得一見,但如果人們在草原上遇見,目光一定會被吸引,屏息凝神,因為這樣的畫面太驚心動魄了。如果這一幕發生在國與國的戰爭中,它必將改變人間的格局。

吳國伐楚正是這樣一場戰爭,春秋末年最強大的楚國竟然因為內部的腐敗,被新興的小國殺得毫無還手之力,所以千百年來魅力猶新地吸引人們的目光。有趣的是這場轟轟烈烈的徵伐,在最後,吳國竟然將吃進肚子裡的肉又吐出來了。

一、即入楚都,殺伐怨生

"有提三萬之眾,而天下莫當者誰?曰:武子也。"尉繚子的這句話就是因柏舉之戰而發。坐擁相國伍子胥、兵聖孫武的吳國以3萬兵力,擊潰楚國20萬眾,楚軍中因爭功指揮失當的主帥子常逃往鄭國,另一主帥沈尹戍戰死。楚國再也沒有可以阻擋吳軍的力量,楚昭王攜其妹季羋倉皇西逃,國都隨即被攻破。貌似強大的國家,轉眼就像大廈一樣轟然崩塌。

吳國趁楚國的內政不修,打垮強敵。接下來的劇本,本來應該是無道覆滅,吳國代興。但吳國沒有抓住機會,出人意料地迅速重蹈了楚國戰敗的覆轍。

很明顯,在取得了輝煌的軍事成果之後,吳王闔閭犯了一個很多軍事領袖都會犯的錯誤,就是將目光完全轉移到了軍事力量的強弱對比上,而沒有及時的安撫民心。入郢都之後,吳軍便進行殺掠,而且《左傳》上記載:"庚辰,吳入郢,以班處宮。"羞辱了楚國的王室和豪門,引起了楚國民眾的憤怒。

吳軍本來深入敵腹,身處四面受敵的處境,卻主動召引民怨。當楚國的民眾成為他們的敵人的時候,他們便陷入了敵土廣大而敵眾眾多的戰爭泥沼。

本來因為楚昭王任用貪賄嫉賢的大臣(子常),讓楚國上層政治組織無法形成合力,下層民怨四起,吳國遂有可趁之機。現在,這股民怨倒完全轉移到了吳國頭上。與此同時,在西北的方向,一股來自秦國的軍事力量正在介入戰場。

二、楚國猶有賢臣,楚民猶有熱血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與子同仇。"——秦哀公

楚國的軍民重新集結,並有秦哀公派出的有500輛戰車的秦軍協同作戰,這支大軍的步伐揚起一陣陣塵土,浩浩蕩蕩地重新進入故國,此仗志在必勝。

楚國無道,秦哀公本不欲救之,之所以出兵完全在於一個人——申包胥。

申包胥是楚國大夫,楚國被攻陷之後,申包胥為了挽救國家不畏路途艱險來到秦國乞師,並因其表現出的忠貞之心,讓秦哀公大受感動,誓與他同仇敵愾。

秦哀公認為,楚國還有申包胥這樣的臣子,不應該滅亡。其實不止申包胥,楚國將領沈尹戍戰敗後寧斷頭不屈,子西集結潰散的軍民奮死抵抗,楚國不愧為一個歷史悠久的大諸侯國,其國家精神之深厚,坐擁人才之眾多,讓其難以被一仗消滅。在圖存救亡之際,這些大臣奮起保家衛國,最終讓不利的情勢逆轉。

而在另一邊,被吳軍的殺掠和侮辱王室的行為激怒的民眾,也被激起一致對外的熱血:

《淮南子·泰族》:"昭王奔隨,百姓父兄攜幼扶老而隨之,乃相率而為致勇之寇,皆方命奮臂而為之鬥。"

至此楚國上下同心,前所以致敗的原因被清除。如果說僅此還不足以戰勝坐擁孫武和伍子胥的吳軍,吳國內部此時又出現了足以致命的隱患。

三、吳國內亂,難續遠徵

"不讓,則不和;不和,不可以遠徵。"——《左傳·定公五年》

就在秦楚聯軍來勢洶洶,楚國民眾奮起反抗時,吳國又後院起火。越國趁吳國軍隊主力遠離國土,進攻吳國,吳王闔閭不得已只能分出一部分兵力返回救援。於是兵力分散,在戰場上被秦楚聯軍擊敗。就在此時,深埋在吳軍中的不穩定因素也隨之爆發。

野心勃勃的闔閭之弟夫概,趁亂潛歸吳國,自立為新的吳王。這下對於吳軍而言不只是後院起火,連屁股上都是一團火焰。

《吳越春秋》上記載:"闔閭聞之,乃釋楚師,欲殺夫概。"

闔閭回師攻擊夫概,夫概不敵,投奔楚。闔閭揮軍再與秦楚戰,但此時兵鋒耗盡,已是強弩之末,接連戰敗。闔閭只能終止對楚的徵伐戰爭,班師回國。楚昭王則在秦軍的幫助下終於得以復其國家,返回郢都。

就像本文開頭說的,人所以受挫於他人,往往是自身先有其弊病。在這場戰爭中不管是開始的楚國國都被攻陷,還是最後的吳國敗退,其原因都離不開自身。先是無道的舉措引致外部的眾怨,後期自身力量在面對敵人時不能合而為一,如此看似強大的力量也被耗去鋒芒。歷史規模浩大地向我們演示了這個簡單但深刻的道理,讓人不禁掩卷感嘆。

參考資料:《第七章 吳破郢與春秋末楚國的復興》,魏昌

相關焦點

  • 打下楚國都城後,吳國為何不一鼓作氣滅楚?
    然而,這樣一個強大的國家卻在公元前6世紀後期被新興的吳國迅速擊敗,楚軍連戰連敗,吳國七戰進入郢都,楚人社稷淪喪幾乎滅國。令人奇怪的是,直搗楚國都城的吳軍卻沒有乘勢消滅楚國,這是為何呢?1、攻佔都城並不等於滅國楚國與吳國交戰的過程中,吳國軍隊從東方乘舟西上,沿淮水挺進,通過蔡國境內在淮水上遊登陸,成功繞過了楚國重兵防守的方城
  • 吳國崛起後北上爭霸,威震東南
    公元前584年,晉君派巫臣到到吳,教吳人射御法和戰車陣法等先進的軍事技術,吳國軍事實力大大增強。吳國連年與楚國打仗,楚軍疲於奔命。 伍子胥,亦楚國人,為楚國名將伍奢次子。公元前522年,楚平王聽信讒言,殺伍子胥的父親和哥哥,伍子胥逃亡吳國,立志復仇。公元前527年,吳王夷昧去世,公子僚繼位,但公子光不服,有取而代之之意。伍子胥知道公子光的心思,就幫助公子光除掉吳王僚。
  • 此國存在千年,被稱為「東方斯巴達」,為何攻楚不成反被楚滅?
    此國存在千年,被稱為「東方斯巴達」,為何攻楚不成反被楚滅?文/痴人說史我們很多人看西方史都會感嘆,西方君士坦丁堡帝國存國千年。而我們華夏大地即使強如漢,唐,也不過享國數百年,看起來沒出現過千年帝國。由此可見,庸國不僅位於伐紂大軍中八百諸侯的主力,而且其軍力還為於西方八國之首,比西蜀強國蜀,羌還要靠前。庸國此時不僅軍力強盛,而且疆域也是西鏡,甚至整個天下都無幾國可與之匹敵。庸國最強之時,北抵漢水,西跨巫江,南接長江,東越武當,國土面積不下4萬平方公裡。
  • 邊界糾紛引發戰爭,吳國差點將楚國滅亡,強大楚國為何不堪一擊?
    先後與中原的齊、晉等北方大國一爭高下,謀求霸主地位,在晉國成為霸主之後,晉楚兩國之間經歷了長達百年的戰爭,各自拉著一幫小夥伴與對方爭雄。公元前519年,吳、楚之間的邊界的百姓,因為採摘桑葉發生紛紛進而發生了兩國村民的械鬥,隨後引發了兩個國家間的戰爭,最初卻是吳國吃了虧,損失了幾百名士兵。吳國和楚國可謂是世仇,從吳國第一代國王壽夢開始,兩國的摩擦就一直沒有間斷過。
  • 秦國歷代國君及秦國滅六國順序
    秦國歷代國君及秦國滅六國順序秦國歷代國君,從秦非子建秦國到秦始皇稱帝,泰國列代國君共有38位。秦國在列代國君的共同努力下,勵精圖治,最終成就了大秦帝國。秦朝皇帝列表,看秦國如何消滅六國。秦始皇帝(前221年-前210年)秦二世皇帝(前209年-前207年)秦末王(前207年)秦滅六國年表: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韓國降將內史騰率秦軍滅韓國,俘韓王安,韓亡。所得韓地置潁川郡。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秦軍王翦攻入趙國國都邯鄲,趙王遷被迫降秦,趙破,置邯鄲郡、鉅鹿郡、太原郡。
  • 春秋吳國,為何興亡甚速?
    ------從太伯創建吳國算起,到第五代時武王勝殷朝,封其後代為二國:其一為虞國,在中原地區,其一為吳國,在夷蠻地帶。到第十二代時晉國滅掉了中原地區的虞國。又過了兩代,夷蠻地帶的吳國興盛起來。總計從太伯至壽夢共傳十九代人。 司馬遷將「吳世家」列為世家第一,主因吳與周室的同源,且吳國之立更在滅商之前,更因太伯的讓位品行。
  • 秦國滅亡了楚國,而楚人滅亡了秦朝
    於是秦軍遭遇了最艱難的對手楚國,開始了艱難的滅楚之戰。對於志在統一天下,掃平六合的秦國來說,楚國最難打。首先楚國一直是是南方大國。楚國對於領土也有強烈的擴張意識,春秋戰國的楚國滅國無數,曾一度佔據陝南的漢中地區、河南南部、湖南、湖北、江西、山東南部、江浙地區,魯國、吳國、越國這樣的大國都被楚國滅掉,楚國還一度和秦國爭奪蜀中,但是沒有成功,不過楚國的一支軍隊徵服了現在貴州地區。所以楚國真的不好打。
  • 春秋末期,吳國連敗齊國、楚國,為何最終被越國消滅呢?
    越王勾踐十九年(公元前478年),勾踐率軍攻打吳國,在笠澤之戰三戰三捷大敗吳軍主力。越王勾踐二十四年(公元前473年),越國大軍攻破吳國都城,迫使吳王夫差自盡,勾踐得以滅吳稱霸,以兵渡淮,會齊、宋、晉、魯等諸侯於徐州(今山東滕州南),遷都琅琊,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位霸主。
  • 春秋爭霸,吳國如何滅楚的?吳國對楚國的戰術策略運用!
    如果進攻齊國和魯國,吳國不僅師出無名,而且不一定能打的過。吳國在中原諸侯的眼中,屬於那種還沒開化的蠻夷,而齊國、魯國是歷史悠久的禮儀大國,吳國想要進入中原的「文明」圈,少不了得讓他們提攜一下,所以不能攻打齊國、魯國。而越國在吳國的更南方,而且如果攻打越國,很可能給楚國可乘之機。
  • 孫武伍子胥率領的吳軍能打敗楚國進入郢都,為何擋不住秦楚聯軍?
    吳國的日益強盛,吸引了被後世稱為「兵聖」的孫武的到來,吳軍在孫武的訓練下,戰鬥力得到迅速提高。作為後起之秀,吳國雖然迅速崛起,但當時的吳地(今天的江浙地區)還屬於偏遠地區,人口稀少,經濟沒有得到完全的開發。雖然兵精糧足,但綜合國力有限。
  • 鑑追篇(五) 範蠡與子胥
    ,江浙一帶有兩個強國——吳國和越國,這兩個國家都不簡單,他們被荀子同列為春秋五霸。當越王勾踐滅了吳國之後,範蠡審時度勢,堅決請辭,離開權力中心,到齊國下海經商做生意,他好義疏財,把掙來的錢幾乎都投到慈善事業上,因為集團公司所在地在陶,被世人稱為陶朱公,陶朱公是天下生意人的祖師爺。《史記》中陶朱公範蠡這樣評價自己:「居家則致千金,居官則至卿相,此布衣之極也。」
  • 春秋時期,吳國和越國結怨,竟然是因為楚國的強大
    從春秋晚期開始,吳國漸漸強大起來。此時正是晉楚兩大強國爭奪霸權的時候,晉國為了削弱楚國,開始聯吳制楚。公元前583年,晉國派申公巫臣出使吳國,並把中原的乘車、射御、戰陣都教授給吳人,還鼓動吳國與楚國為敵。從此,吳果然加緊了對楚的進攻,屬於楚的一些蠻、夷也相繼被吳所吞併。
  • 孫武帶著吳國大軍大敗楚國之後,為什麼再一次選擇隱居山林
    孫武帶著吳國大軍大敗楚國之後,為什麼再一次選擇隱居山林?孫武在歷史上被很多人稱作為兵聖,他出生於一個齊國,當時他的家庭乃是實至名歸的貴族。出生在這樣的家庭當中,讓他能夠有更多的機會去學習和軍事方面相關的知識。在當時那個年代當中學習原本就是一件只有貴族才能夠做到的事情。
  • 吳國之興衰:因「謙讓」成國,以「蠻夷」為號,使「怨兵」伐楚
    而吳國當時並不嫻熟車戰之法,所以巫臣借出使的機會,留下戰車部隊及射手、御者,教導吳人學習乘車、作戰、布陣的技巧,以叛離楚國,成為它的在背之芒刺。巫臣還將自己的兒子狐庸,也留在吳國擔任使者並教習禮儀,幫助吳國侵略楚國東邊的蠻夷屬地,逐一兼併,而使吳國成為大國。因此造成楚國前有強晉、後有吳寇。
  • 秦國與楚國乃是世仇,為何楚人劉邦滅秦後,老秦人不奮起反抗?
    戰國時期,秦楚兩國恩怨糾葛為最多。雖然自秦惠文王起楚國與秦國便結為姻親,但在諸侯爭霸的年代,「兒女親家」的虛名顯然不如人口、土地來得實在。作為秦國霸業的最大對手之一,楚國也成為秦國一直以來打擊的對象。秦昭襄王時代,楚國國君楚懷王被秦國借談判之名誘騙至關中軟禁起來,最後客死他鄉。
  • 他是春秋楚國人,卻把畢生才華奉獻給吳國,一生活在仇恨中
    大兒子叫做伍尚,小兒子就是大名鼎鼎的伍子胥。楚王想要將伍家趕盡殺絕,於是假裝召見兄弟二人,等兄弟二人進宮就一起處死父子三人。聰明的兄弟二人知道楚平王的心胸狹窄,也知道父親的直言不諱。父親沒有回來,而讓兄弟二人前去,一定是前去領死。哥哥心軟,即使前去死也要和父親同死。但是弟弟伍子胥,決定逃離,留著性命為自己的父兄報仇。從此仇恨的種子就種在了伍子胥的心裡。
  • 西周歷史:吳國、楚國、趙國、秦國的來源
    吳國的來源在遙遠的蠻夷之地,他們斷髮紋身,改從少數民族的風俗,當地的人民擁戴太伯為首領在吳地,(今江蘇無錫)修建城郭建立國家,成為吳國的始祖,這就是吳國的來歷。楚國的來源周朝滅商以後,淮夷曾與紂王的兒子武庚等串通一氣,反抗周朝的統治。周公用了幾年的時間,才把這場叛亂平息下去。淮夷的一支在周王朝強大的軍事壓力下,沿長江向西發展,在長江中遊一帶定居下來,成為楚地的先民。楚國新開闢的地區,東部是群舒,西北是群蠻,西南是百濮,東北是鄭國,北部過的漢水,就是周王朝封的同姓諸侯。
  • 戰國時期,6國加起來為何鬥不過1個秦國?原因有些扎心了
    按帳面實力來說,6國的地盤、兵力、人才加起來完全碾壓秦國,照道理6個國家團結一致應該可以輕鬆滅了秦才對,但為何6國加起來也鬥不過1個秦國呢?其中原因就有些扎心了。秦本屬西戎之國,一直懷著虎據天下之野心,他們強大以後就經常進犯其他6國。不過6國也不是吃素的,他們為了各自的利益也締結了盟約——合縱。
  • 伐楚歸來的吳國為何敗給了越國?
    雖然取得了最終的勝利,但是楚國並沒有滅亡,出逃的楚國國君到秦國搬來了救兵,再加上吳國軍隊在攻入楚都之後燒殺搶掠引起了楚國人民的激烈反抗,所以在之後就被秦楚聯軍接連擊敗,此時吳國大軍入楚,國內空虛,吳國鄰國越國也是趁機進攻吳國,被三國軍隊夾擊的吳國沒有辦法只能搬師回國,先撤出了楚國,再另做打算。
  • 六國是這樣被秦國滅掉的,其中楚國讓秦國付出的代價最大
    秦始皇滅六國的順序:1、韓2、趙3、魏4、楚5、燕6、齊速記是:喊趙薇出演去秦始皇就是那種比你優秀還比你努力的人,他握有一手好牌,而有能力精圖志,一掃六合可謂水到渠成。他的時代是牛氣沖天,明君、賢臣、猛將、戰略(範雎的「遠交近攻」很給力)、天時、地利、人和,秦國悉數佔盡!統一六國是必然趨勢。秦始皇的統一之路,先從三晉的韓趙魏開始。一、秦始皇先滅的韓國本來韓國可以再延續下國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