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武帶著吳國大軍大敗楚國之後,為什麼再一次選擇隱居山林

2020-12-11 小燕講娛樂

孫武帶著吳國大軍大敗楚國之後,為什麼再一次選擇隱居山林?孫武在歷史上被很多人稱作為兵聖,他出生於一個齊國,當時他的家庭乃是實至名歸的貴族。出生在這樣的家庭當中,讓他能夠有更多的機會去學習和軍事方面相關的知識。在當時那個年代當中學習原本就是一件只有貴族才能夠做到的事情。在孫武成年之後齊國發生了內亂,為了躲避國內的戰亂他逃到了吳國。在這段時間當中,他隱居於山林當中一邊種田養活自己,在另外一邊他一直研究軍事。

在孫武出生的當天,他的全家上下都非常的開心。他的爺爺望著自己剛剛出生的孫子,心裡也非常希望他能夠快快長大,能夠發揚自己的家門榮耀,報效祖國。於是決定給自己的這個孫子取名為武。也是希望自己的孫子在長大之後能夠成為一個國家棟梁。事情真的像他們所希望的那樣,在孫武生活長大之後就逐漸的顯示了他對於軍事這個方面的愛好。可能是從小就因為受到家庭環境的影響,他從小就非常的聰明,十分的勤奮好學並且對於武術十分的喜歡。他有一個最大的愛好就是喜歡看書,特別是對於兵書。

他的家庭原本就是一個祖祖輩輩都對於軍事十分精通的家族,在他家裡面收藏了非常多的兵書,所以也孫武也有機會能夠看到如此之多的兵書。從孫武他寫出的孫子兵法這本兵書來看,他在軍事上的才能是非常出眾的。當時他能夠當在當時大放異彩的機會,卻也是不得不提到他的那位好朋友伍子胥。當時伍子胥擔任吳國的朝中大臣,當初孫武為了躲避戰亂在山林當中隱居的時候,就已經寫出了孫子兵法這本書。但是當時的孫武卻並沒有什麼名氣,就是他的好朋友伍子胥向吳王一直推薦孫武這個人,在一開始吳王也並不想召見孫武。

在吳王看來,當時的孫武也只是一個沒有名氣的小角色,並沒有什麼價值值得自己親自去召見。但是孫武的這位好朋友伍子胥卻多次向吳王推薦孫武,當時伍子胥已經是吳國朝中的一位很有權力的大臣,吳王最後看在伍子胥的面子上決定還是要見一見這位孫武,但在吳王的心裡還是非常的不願意。後來吳王召見孫武的時候,孫武趁機向吳王展示了自己所寫的十三篇兵法。吳王一看孫武寫出的這些兵法,立馬覺得孫武的確是一個十分出眾的軍事才能,立馬以禮相待。隨後就將孫武任命為吳國的將領。

在之後和孫武的相處當中更是發現了他有著非常過人的軍事才能,吳王更是將孫武當為自己的座上賓,十分的重用。一段時間之後,當時的吳國已經來到了夫差的統治之下,當朝廷當中的政治也比較的穩定,於是夫差就想著要將自己的吳國疆土開始擴張。最後決定將自己的矛頭指向楚國,因為當時的楚國還正處於內亂當中,是一個適合開戰的對象。在史記當中記載吳國剛開始跟是策動了桐國,讓這個國家判離了楚國。又派人將當時的楚人欺騙,吳軍在楚國人沒有任何防備的情況下突然起兵向楚國偷襲,先是攻破了楚國的兩座城池。

公元前506年,吳國和楚國雙方經歷了五次大戰,在當時吳國孫武和伍子胥這兩位軍事奇才的指令指揮之下,吳國軍隊只用了十幾天的時間很快就攻入了楚國的都城。後來在這兩個人的指揮之下,將當時前去進犯吳國的越國也打得十分狼狽。在當時這兩個人的名聲更是傳遍了整個中原。但是當時在吳王夫差在取得如此大勝利之後,就變得十分的自傲,越來越目中無人。而在當時吳王夫差身邊更是有著小人在他身邊一直說壞話,也就沒有再重用手下的伍子胥和孫武這麼大的功臣,反而將當時的奸臣重用。

越王勾踐為了能夠讓吳王的鬥志消沉,達到將吳國滅亡的目的,在一個方面自己更是親自侍奉吳王。在另外一個方面則是選擇各種各樣的美女進入吳國,其中一個女子叫做西施,在他進入吳國之後,夫差整天就沉迷於酒色當中。這時候孫武就決定離開朝堂繼續回到山林當中生活。並在當時勸說自己的好朋友吳子旭跟自己一塊歸隱山林。他的這位好朋友伍子胥卻沒有答應。最後孫武還是決定離開了吳國,獨自回到山林當中隱居,而最後伍子胥也被夫差賜死,這讓後人們感到十分的嘆息。

相關焦點

  • 《孫子兵法》的創始人,從齊國到吳國的政治之路,淺談孫武的人生
    吳楚交戰的時候,孫武作為統籌全局人,最後大敗楚軍,佔領了楚國都城鄴城,這一次戰爭的勝利,標誌著楚國的國家實力被徹底削弱,楚國接近滅亡。孫武絕不是一個紙上談兵的政治家,他的博學和實幹在歷史上有史可尋。千百年來,他創作的書籍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財產。說到孫武的社會背景,是一個妥妥的貴家士族,據史籍記載,他是舜的後代,祖上得到周武王的分封,即是後來的陳國。
  • 吳國攻下楚國都城後,為什麼不趁勢滅了楚國,反而退兵呢?
    吳國佔領楚國,一般說的是吳國攻陷楚國郢都的事件,從楚昭王十年冬(即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伍子胥、伯嚭聯合唐、蔡國軍隊討伐楚國,楚國不敵吳國軍隊大敗,吳國軍隊攻入郢都,至後來楚昭王十一年六月(公元前505年),楚國收攏散兵並聯合秦國軍隊反擊吳軍,吳兵退卻,再到後來楚昭王返回郢都
  • 他是春秋楚國人,卻把畢生才華奉獻給吳國,一生活在仇恨中
    他是春秋楚國人,卻把畢生才華奉獻給吳國,一生活在仇恨中哈嘍,大家好,歡迎來到匹諾曹的春秋小屋。關注小編 每天給你帶來春秋小故事。今天給大家介紹一個在春秋時期非常悲壯的一個人,他一生都生活在仇恨中。伍子胥一路南下逃跑到了吳國,他想借吳國的力量,打敗楚國,來為自己的父兄報仇。但是吳國實弱於楚國,於是他兢兢業業的為增強吳國的兵力而鞠躬盡瘁。他還找來了熟知兵法的孫武來治理吳國的軍隊,在伍子胥和孫武的精心治理下吳國實力大增。終於等到了可以攻打楚國的時候。伍子胥滿腔怒火,吳王狼子野心,想要吞併楚國。如此之師,再加上楚國國君的軟弱無能,吳軍大敗楚軍。
  • 孫武,本是一大才大志的軍事謀臣,卻為何總是嚮往愜意田園
    公元前522年,楚國大臣伍子胥,因為被楚平王追殺,就逃亡到了吳國。他首先先是投奔了吳王僚,後來成為吳王僚的堂兄公子光的心腹。公子光由於想奪回他的王位,就一直預謀計劃著。公子光發現伍子胥是個可用之才,能解其憂,便派伍子胥四處尋訪賢能。伍子胥受命後,不辭辛勞的四處奔波,聽聞孫武隱居在吳國,便計劃拉攏孫武這樣的奇才大略之人。
  • 春秋末期,稱雄於南方的楚國被吳國一戰擊敗,都城失陷長達十個月
    春秋中後期,晉楚爭霸日益激烈,秦楚聯盟抗晉,晉國則聯吳制楚,正是在晉國幫助之下,吳國開始迅速崛起於東南。後楚國爆發內亂,伍子胥逃至吳國,與孫武一起輔佐吳王,使得吳國日益強大。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吳軍大舉進攻楚國,於「柏舉之戰」大破楚軍20萬,攻陷楚都郢都,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屍三百。直到十個月後,吳軍才因秦軍來援和後院起火,而不得不撤離楚國。
  • 兵家至聖孫武,編寫《孫子兵法》,指導吳國軍隊多次贏得勝利
    吳王闔閭三年,在經過與伍子胥等大臣多次商議之後,闔閭決定派遣軍隊向西方進軍。在這個時候,伍子胥在偶然的機會下認識了孫武,覺得這個人頗有軍事天賦,便七次向吳王推薦了孫武。
  • 吳國在春秋末年那麼強,怎麼沒有成為戰國七雄,反而被越國消滅?
    孫武和伍子胥的勝利果實還沒握暖,很快地越國就北上抄了吳國的家,迫使吳王闔閭回師救援,之後闔閭更是直接帶著軍隊去找勾踐算帳,結果被三千敢死隊擊敗,闔閭還在戰場上受了重傷,一命嗚呼了。闔閭為什麼會敗?主要還是因為他太著重於眼前的戰事,而忽視了政治的重要性。
  • 春秋戰國時期,為什麼楚國都城被三次攻破呢?
    到了戰國時期,楚國的疆域在巔峰時期佔據了天下之半,是和秦國、趙國、齊國相媲美的強國。不過,對於強大的楚國,在春秋戰國時期卻遭到了都城被三次攻破的嚴重打擊,這是為什麼呢?一首先,在春秋戰國這一歷史階段,楚國的都城曾經被攻陷了三次。第一次發生在春秋末期,彼時,吳王闔閭勵精圖治,重用了伍子胥、孫武等人,並派遣伍子胥、孫武率領大軍攻打楚國。
  • 吳軍攻克楚國都城郢都的過程中,兵聖孫武,用了何等妙計
    吳王闔閭九年(前506年),吳軍在孫武、伍子胥率領下,開始了全面的對楚戰爭。當時楚國所能集結於東部的主力部隊,不下十萬,後方的兵力還要超過這個數字,尤其是大後方北部邊境的方城,還屯紮著一支楚國的「特種兵」,一支號稱楚軍的精銳部隊。
  • 吳國崛起後北上爭霸,威震東南
    春秋時期,吳只是楚國的附屬國,到吳王壽夢時,始強大。楚國大夫巫臣逃亡晉國,為晉君獻聯吳攻楚的計謀。公元前584年,晉君派巫臣到到吳,教吳人射御法和戰車陣法等先進的軍事技術,吳國軍事實力大大增強。吳國連年與楚國打仗,楚軍疲於奔命。 伍子胥,亦楚國人,為楚國名將伍奢次子。公元前522年,楚平王聽信讒言,殺伍子胥的父親和哥哥,伍子胥逃亡吳國,立志復仇。
  • 吳國那麼小為什麼可以攻破強大的楚國的都城?
    楚國雖然大,雖然強,但是吳國先是來了伍子胥,然後又來了孫武。 伍子胥對楚王是有私仇的,他的父親和兄弟都被楚王殺了,自己算是僥倖逃出楚國來到吳國,並且發誓要滅了楚國。來到吳國的伍子胥,得到吳王闔閭的重用,還幫助闔閭當了吳王。
  • 「名將百科」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孫武
    孫武再說:「向前就看我心胸;向左就看我左手;向右就看我右手;向後就看我背後。」眾女兵說:「明白了。」於是孫武使命搬出鐵鉞(古時殺人用的刑具),三番五次向她們申戒。說完便擊鼓發出向右轉的號令。怎知眾女兵不單沒有依令行動,反而哈哈大笑。孫武見狀說:「解釋不明,交代不清,應該是將官們的過錯。」於是又將剛才一番話詳盡地再向她們解釋一次,再而擊鼓發出向左轉的號令。
  • 楚國那麼強大,為何被吳國攻破都城?
    不過,闔閭有足夠的信心完成這一目標,因為他手下有兩大絕世天才:文有伍員(伍子胥),武有孫武。而且伍子胥是楚國世家出身,熟悉楚國地理及上層情況,是吳國攻楚的活地圖。 闔閭比較幸運,他的對手楚國此時正處在一個中衰期。楚成王、楚莊王的霸業,早被歷史的陰風不知道吹到了哪裡。在位的楚平王熊居昏庸無道,寵信奸臣費無極,把楚國帶到了陰溝裡。
  • 柏舉之戰,名不見經傳的小國吳國何以把大國楚國打的滿地找牙?
    一、吳師全面伐楚的戰略契機公元前 506 年,給楚國以致命一擊的時機終於來臨了。這一年的秋天,楚國繼續走窮兵黷武的老路,悍然出動大軍圍攻蔡國。蔡國力屈不能相支,向晉國求援,使人質往晉,請兵抗楚,但未獲結果,於是便轉而向吳國懇求救援。
  • 春秋末期,吳國連敗齊國、楚國,為何最終被越國消滅呢?
    越王勾踐十九年(公元前478年),勾踐率軍攻打吳國,在笠澤之戰三戰三捷大敗吳軍主力。越王勾踐二十四年(公元前473年),越國大軍攻破吳國都城,迫使吳王夫差自盡,勾踐得以滅吳稱霸,以兵渡淮,會齊、宋、晉、魯等諸侯於徐州(今山東滕州南),遷都琅琊,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位霸主。
  • 春秋重要戰役「雞父之戰」,吳國擊敗七國聯軍,對楚國取得上風
    在公元前516年,吳國又一次進攻州來,參戰人物包括吳王僚、吳王僚的弟弟公子掩餘、吳王僚的堂兄弟公子光。 楚國的大軍趕到,吳國暫避鋒芒,選擇向東撤退到鍾離與七國聯軍抗衡。這個時候楚軍內部發生了一件大事,令尹去世。
  • 邊界糾紛引發戰爭,吳國差點將楚國滅亡,強大楚國為何不堪一擊?
    吳國和楚國可謂是世仇,從吳國第一代國王壽夢開始,兩國的摩擦就一直沒有間斷過。吳國第五代國王,吳王僚也不個願意吃虧的主,總想找點勝利的感覺。王僚傳讓公子光率領大軍討伐楚國。楚國的主要兵力都集中在北方,對吳國的大規模進攻準備不足,被吳國軍隊成功偷襲,楚國的邊境兩城居巢、鍾離及許多田地、人口也被吳國奪佔。吳楚之間的仇恨越結越深,勢同水火。
  • 春秋爭霸,吳國如何滅楚的?吳國對楚國的戰術策略運用!
    在春秋時期,吳王闔閭弒叔繼位後,把吳國打理的井井有條。吳國的國力在這時候有了一個飛速的發展,已經可以和楚國比肩了。在吳國日益發展的同時,楚國也開始效仿晉國聯合吳國壓制楚國的做法,拉攏了越國來威脅吳國。地處北方的齊國、魯國也忌憚吳國的壯大,頻繁對吳國施加壓力,吳國可以說在這個時期是三面受敵。吳國想要脫離這種三面受敵的困境,就要重點突破一個方向,打開缺口之後再帶動其餘,從而實現吳國稱霸中原的目標。為此,闔閭和群臣商議之後,決定以楚國作為這個突破口,集中力量來打擊楚國。
  • 伐楚歸來的吳國為何敗給了越國?
    雖然取得了最終的勝利,但是楚國並沒有滅亡,出逃的楚國國君到秦國搬來了救兵,再加上吳國軍隊在攻入楚都之後燒殺搶掠引起了楚國人民的激烈反抗,所以在之後就被秦楚聯軍接連擊敗,此時吳國大軍入楚,國內空虛,吳國鄰國越國也是趁機進攻吳國,被三國軍隊夾擊的吳國沒有辦法只能搬師回國,先撤出了楚國,再另做打算。
  • 楚國為什麼在很長一段時間跟秦國交好?若沒秦國幫忙楚國早亡國了
    至楚平王時期,楚國國力大不如前,逐漸衰落。當時,為了穩固楚國地位,楚平王選擇與秦國聯姻,即:太子建與秦景公之女結成姻親。太子建身邊有一位少傅,名為費無極,為人奸滑,並不受太子建待見。於是,費無極準備另謀出路,有次,他前往秦國準備聯姻之事時,發現孟嬴是一位絕色女子。費無極大喜,暗道這是一個機會,可用來討好楚平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