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漿磷酸化tau181蛋白可用於預測阿爾茨海默氏病和額顳葉變性

2020-12-22 科學網

血漿磷酸化tau181蛋白可用於預測阿爾茨海默氏病和額顳葉變性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9 12:20:54

近日,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Adam L. Boxer等研究人員發現,血漿磷酸化tau181蛋白在阿爾茨海默氏病(AD)和額顳葉變性預測中具有診斷價值。相關論文於2020年3月2日在線發表於《自然—醫學》雜誌。

研究人員檢查了在殘基181處磷酸化的血漿tau蛋白(pTau181)是否可以區分臨床診斷或屍檢確認的AD與額顳葉變性。與對照組相比,AD中血漿中pTau181的濃度增加了3.5倍,並且與臨床診斷(接受者工作特徵區域在0.894曲線下)和屍體確認的額顳葉變性(在0.878曲線下)有所區別。血漿pTau181可以識別β-澱粉樣蛋白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PET)陽性的個體,而與臨床診斷無關,並且與18F-flortaucipir PET測量的tau蛋白沉積相關。血漿pTau181對篩查與AD相關的tau病理可能有用。

據了解,隨著新型AD療法的發展,簡單、廣泛可用的篩查測試需要用於確定哪些患有認知或行為下降症狀的個體應進一步評估以開始治療。與目前批准的腦脊液或β澱粉樣蛋白PET診斷測試相比,基於血液的AD測試是一種侵入性較小,價格較低的篩查工具。

附:英文原文

Title: Diagnostic value of plasma phosphorylated tau181 in Alzheimer’s disease and frontotemporal lobar degeneration

Author: Elisabeth H. Thijssen, Renaud La Joie, Amy Wolf, Amelia Strom, Ping Wang, Leonardo Iaccarino, Viktoriya Bourakova, Yann Cobigo, Hilary Heuer, Salvatore Spina, Lawren VandeVrede, Xiyun Chai, Nicholas K. Proctor, David C. Airey, Sergey Shcherbinin, Cynthia Duggan Evans, John R. Sims, Henrik Zetterberg, Kaj Blennow, Anna M. Karydas, Charlotte E. Teunissen, Joel H. Kramer, Lea T. Grinberg, William W. Seeley, Howie Rosen, Bradley F. Boeve, Bruce L. Miller, Gil D. Rabinovici, Jeffrey L. Dage, Julio C. Rojas, Adam L. Boxer

Issue&Volume: 2020-03-02

Abstract: With the potential development of new disease-modifying Alzheimer’s disease (AD) therapies, simple, widely available screening tests are needed to identify which individuals, who are experiencing symptoms of cognitive or behavioral decline, should be further evaluated for initiation of treatment. A blood-based test for AD would be a less invasive and less expensive screening tool than the currently approved cerebrospinal fluid or amyloid β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 diagnostic tests. We examined whether plasma tau phosphorylated at residue 181 (pTau181) could differentiate between clinically diagnosed or autopsy-confirmed AD and frontotemporal lobar degeneration. Plasma pTau181 concentrations were increased by 3.5-fold in AD compared to controls and differentiated AD from both clinically diagnosed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area under the curve of 0.894) and autopsy-confirmed frontotemporal lobar degeneration (area under the curve of 0.878). Plasma pTau181 identified individuals who were amyloid β-PET-positive regardless of clinical diagnosis and correlated with cortical tau protein deposition measured by 18F-flortaucipir PET. Plasma pTau181 may be useful to screen for tau pathology associated with AD.

DOI: 10.1038/s41591-020-0762-2

Sourc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20-0762-2

相關焦點

  • 血漿磷酸化-tau蛋白217可準確鑑別阿爾茨海默病
    血漿磷酸化-tau蛋白217可準確鑑別阿爾茨海默病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29 22:44:06 瑞典斯科訥大學醫院Oskar Hansson團隊分析了血漿磷酸化-tau蛋白217鑑別阿爾茨海默病和其他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準確性
  • 磷酸化tau階段變化與阿爾茨海默症演變有關
    磷酸化tau階段變化與阿爾茨海默症演變有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15 12:57:45 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Eric McDade和
  • Science子刊:新研究揭示tau蛋白才是導致阿爾茨海默病的真正元兇
    2020年1月12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員發現對病理性tau蛋白「纏結物」進行大腦成像可提前一年或更長時間可靠地預測阿爾茨海默病患者中發生腦萎縮的位置。
  • 兩種血液分子可「追蹤」和「預測」阿爾茨海默症進展
    這樣一種起因不明、無法治癒的病,卻很常見,數據顯示,全球約有5000萬阿爾茨海默症患者,佔所有痴呆病例的50%—70%,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阿爾茲海默症患病率還將迎來大的增長。阿爾茨海默症的基本特徵是:會導致神經元死亡的蛋白在腦內聚集,並最終發展為痴呆。醫院裡最常見的就是進行血液學檢查,主要用於發現存在的伴隨疾病或併發症、發現潛在的危險因素、排除其他病因所致痴呆。
  • 皮質基底節變性中存在新型tau蛋白絲摺疊
    皮質基底節變性中存在新型tau蛋白絲摺疊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2/14 15:17:40 英國MRC的分子生物學實驗室Sjors H. W.
  • 近期阿爾茲海默病重要研究成果解讀!
    .2020.10.029長期以來,對阿爾茨海默氏病的研究一直集中在了解兩種關鍵蛋白(β澱粉樣蛋白和tau蛋白)的作用上。他們發現,輕度反應性星形膠質細胞可自然逆轉其反應性,而重度反應性星形膠質細胞可引起不可逆的神經變性,腦萎縮和認知缺陷。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嚴重的反應性星形膠質細胞誘導的神經變性已在注射病毒的app / PS1小鼠中成功複製。這些結果表明嚴重的反應性星形膠質細胞足以神經變性。
  • 新的檢測方法可以在症狀出現之前發現阿爾茨海默病的早期變化
    、斯洛維尼亞盧布爾雅那大學醫學中心(University Medical Centre in Ljubljana)和巴黎大學(University of Paris)的同事一起,發現了新形式的tau蛋白,這種蛋白在阿爾茨海默病的早期階段變得異常,然後才出現認知問題。
  • 細胞衰老與阿爾茨海默病: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導讀55期
    4,血細胞產生的β澱粉樣蛋白可誘發腦部阿爾茨海默病和行為缺陷5,MicroRNA-195挽救了ApoE4引起的認知缺陷和阿爾茨海默病發病機理中的溶酶體缺陷1,睡眠過程中海馬和皮層連接受損,來自阿爾茨海默病小鼠模型的研究證據
  • 老年痴呆可提前20年檢測?做到這些可降低40%老年痴呆的發生!
    [2] 2 Tau蛋白 Tau蛋白是與微管(神經元的運輸系統)結合的神經元蛋白質家族,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該蛋白過度磷酸化後與微管蛋白的結合力僅是正常Tau蛋白的1/10,失去其促進微管裝配形成的生物學功能並喪失維持微管穩定的作用,引起神經元微管結構廣泛破壞,正常軸突轉運受損
  • MicroRNA治療AD:miR-200a-3p可減輕Aβ產生和Tau 過度磷酸化
    AD具有兩個特徵性病理改變:一是由β-澱粉樣蛋白前體裂解酶1(BACE1)主導的Aβ澱粉樣蛋白的過度產生,二是由於蛋白激酶A (PKA)相關的激酶/磷酸酶系統失衡引起的tau蛋白過度磷酸化。而在miR-200a -3p抑制劑轉染的APPswe細胞中,Aβ1-42則過度產生,tau蛋白各位點的磷酸化均顯著升高,細胞凋亡率顯著增加。
  • 新的藥物有助於改善多種阿爾茨海默病生物標誌物
    原創 Marco Meglio 阿爾茨海默病Sumifilam(舒米非蘭姆)可能是第一個改善幾種生物標誌物的阿爾茨海默病治療方法。這篇文章,「Sumifilam改善了阿爾茨海默病2b期研究中的多個生物標誌物」,最初發表在NeurologyLive上。
  • .| 阿爾茨海默病,是製藥巨頭們的研發墳場,實驗組效果比對照組更差
    大多數常染色體顯性家族性AD可歸因於三種基因之一的突變:編碼澱粉樣蛋白前體蛋白(APP)和早老素1和2的基因。大多數阿爾茨海默病病例沒有表現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被稱為散發性AD,其中環境和遺傳差異可能成為危險因素。最著名的遺傳風險因素是載脂蛋白E(APOE)的ε4等位基因的遺傳。
  • 阿爾茨海默病發病機制找到
    阿爾茨海默病俗稱老年痴呆症。記者5日從南通大學獲悉,該校神經再生重點實驗室劉飛教授領銜的「tau代謝與老年性痴呆」研究團隊,TDP-43蛋白的病變可能通過影響tau mRNA的代謝加工,在阿爾茨海默病發生發展中起重要作用。
  • 歐洲科學家首次發現兩種血液分子可「追蹤」阿爾茨海默症進展
    歐洲科學家首次發現兩種血液分子可「追蹤」阿爾茨海默症進展 科技日報 | 2020-12-02 09:23:39 據英國《自然·衰老》雜誌30日發表的一項醫學研究,歐洲科學家團隊首次發現,血液中兩種分子的水平或能預測輕度認知損害:患者未來的認知衰退和阿爾茨海默症痴呆的發展
  • P-tau蛋白可檢測老年痴呆發病,提前診斷又多了一份希望
    這項研究由來自瑞典哥德堡大學、巴塞隆納貝塔研究中心、斯洛維尼亞盧布爾雅那大學醫學中心和巴黎大學的研究人員進行,發現了在阿爾茨海默病早期變得異常的新型tau蛋白,並開發了新的工具來檢測這些細微的變化,並在人類樣本中證實了他們的結果。 研究成果已發表在期刊《EMBO分子醫學》和《老年痴呆症》上。
  • 世界首例,一滴血可提前10年確診老年痴呆症?中國也有類似技術
    北京的宣武醫院也宣布研究發現了可在症狀出現前5年至7年預測阿爾茨海默症的生物標誌物,外周血神經源性外泌體突觸蛋白。新加坡國立大學(NUS)的研究人員也在今年提出了一種被稱為放大等離子體外泌體(APEX)的測試,它可以檢測出一種表明早期阿爾茨海默氏症的分子。
  • 多巴胺療法可改善阿爾茨海默氏症的認知功能
    紐約(2020年7月15日)-一項由阿爾茨海默氏症藥物發現基金會支持並於今日在JAMA Network Open上發表的研究提供了第一個證據證明羅替戈汀是一種作用於大腦中多巴胺傳播的藥物,可以改善患者的認知功能輕度至中度的阿爾茨海默氏病。
  • 《科學》子刊:AD新診斷窗口——Aβ與P-Tau早有關聯
    阿爾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 AD)的特徵病理生物標記物為β-澱粉樣蛋白(β-amyloid, Aβ)斑塊和tau蛋白纏結。雖然前期細胞和動物學實驗證實Ab可能會導致神經細胞tau病理性相關改變,包括其磷酸化和釋放量的增加,但對二者關係的研究僅局限於某一時間點,二者隨病理變化的相互關係卻未知。
  • 新旭生技宣布授權渤健有條件使用tau蛋白PET示蹤劑
    12月16日,新旭生技宣布,已授權渤健在全球非排他範圍內使用公司的tau蛋白PET示蹤劑18F-APN-1607,以深入研究神經退行性疾病。目前雙方已針對識別變異tau蛋白在腦部堆積的位置和數量而合作開發新型PET示蹤劑,這項授權標誌著雙方的夥伴關係進一步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