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觀察
楊濤
教育部今年在全國高校推行的冬季長跑活動啟動在即。與往年不同的是,學生先要在一個名叫「鷹網」的網站上註冊,獲得註冊碼後再到學校內錄指紋。學生每次長跑開始和結束時,都需要通過「指紋打卡」的方式進行驗證。10月25日,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高校部分學生,為要不要錄指紋而糾結(10月26日《長江日報》)。
仿佛專門為這一條新聞作腳註似的,今天,我們還看到另外一條新聞,山東泰安考生小王雖然在國家公務員考試中已報上了名,但卻打算放棄今年的「國考」。因為,他的信息竟已被人惡意搶註,「除姓名、手機號、身份證號碼是我的外,其他都給我填了個亂七八糟。」小王說,他被告知報名信息已通過審核,確定不能修改,所以自己已對這次考試不抱希望了(10月26日《山東商報》)。小王的個人隱私是如何洩露的,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只要個人信息多在一個地方填寫,被洩露的機率就會更高一些。
雖然,按照長跑活動組委會辦公室負責人、深圳大學體育部主任陳小蓉教授的說法:「組委會與提供設備的公司籤訂有協議,學生信息不會外洩。」但是,即便是許多所謂紀律嚴明的國有公司,如電信、移動、保險公司,其員工洩露公民個人信息的行為仍然是時有發生,公司對此防不勝防,更何況一家普通的商業網站。最近,北京市朝陽區法院審理了一起「私家偵探」敲詐勒索案。根據檢方指控,這些「私家偵探」非法獲取的個人信息,竟然源自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等電信運營企業的員工。這些電信運營商不但在與客戶籤訂協議時,保證不洩露公民個人信息,而且與員工籤訂勞動合同時都會籤署相關協議,嚴禁員工對外洩露客戶個人信息。但實際效果如何,「內鬼」頻出就是一個明證。憑「鷹網」與組委會籤訂的協議就能保護學生的隱私,這未免太天真了吧!更何況,這個網站下方連工業和信息化部認可的ICP備案號都沒有標註。
「不少高校反映,長跑組織難、管理難、監督難」,教育部想在冬季長跑引入「指紋打卡」預防作弊的程序,來強制學生參加長跑,以提高他們的體質,這個主意真不錯。但是,公權不能在給學生帶來一項好處時,又給學生帶來壞處。「指紋打卡」設備當然可以引入商家贊助,比如冠名權等,都是可以接受的,但是,要學生先在「鷹網」的網站上註冊,獲得註冊碼後再到學校內錄指紋,這種用提高網站點擊量來獲取商家設備贊助的辦法卻是必須慎重的。因為,這不僅涉及到學生隱私洩露的問題,更是一個公權力利用學生隱私來與商家進行利益交換的問題。公權有無權力用學生的隱私與商家進行交換,這本身就要打個問號。何況,公權與商家進行利益交換之前,居然沒有召開聽證會,聽取那些權利可能受到侵犯的學生的意見,那就更不能容忍了。
不要再跟我強調這種利益交換多麼有益於學生健康,在達到一個良好目的之前,我們更需要問問它的手段,因為常讓成人們陷入地獄的,就是那些美妙的許諾。有關部門要繼續推行「指紋打卡」,就必須回到問題的原點,公權有無超越自己的權限,有無經過正當程序,這種措施到底會不會侵犯學生的隱私?
(責任編輯:Newsh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