湟中上山莊的山上致富路

2020-12-22 青海日報

上山莊花海遊人如織。

8月的湟中,百花爭豔,田園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隨著我省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和部署,湟中縣鄉村旅遊得到了長足發展,8月14日,記者前往湟中縣土門關鄉上山莊村,這裡的花海遠近聞名,吸引成千上萬的遊客前來遊玩。

搞旅遊出名堂 貧困村走上致富路

8月14日,星期二,雖然不是周末,但到上山莊花海遊玩的人不少,從上山莊村口到花葯谷,來往的遊客絡繹不絕。

「上周末,來上山莊遊玩的遊客人數破萬,花海內僅門票、擺渡車和滑道的收入就在17萬元左右,這還不算遊客在村內農家樂吃飯、買東西等其他消費。」上山莊花海一名負責人說。

花海火爆,同樣帶動了村內其他產業的發展,如今前來上山莊花海的遊客越來越多,也讓不少村民的腰包越來越鼓。

上山莊花海入口的一家釀皮店,村民李永蓮幾人正忙得不可開交,正午,一碗清涼可口的釀皮是很多遊客的午餐選擇。

「來,裡邊坐,吃個啥倆。」切釀皮、拌調料、招呼客人,李永蓮一邊與人說著話,手底下的動作卻越來越麻利。

「今天的人還算少的,上個周六,我們一天就賣了將近三百碗釀皮,掙了兩千多元。」李永蓮說,來遊玩的人多了,村裡人的收入也多了,大家雖然忙碌,但心裡踏實。

2001年,湟中縣被確定為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2011年被國務院列為六盤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上山莊村地處湟中縣淺腦山地區,全村98.67公頃土地全部為旱地,土地農作物產量低。全村有152戶592人,其中貧困人口25戶84人,2014年上山莊村人均年收入僅4500元,靠天吃飯,日子過得緊巴,很多村民選擇外出務工補貼家用。

「雖然貧困,但上山莊村有發展鄉村旅遊的地理條件和資源優勢,我們利用當地旅遊資源,打造出花葯谷景點,在發展鄉村旅遊的同時,帶動村民自營農家樂、鄉村民宿等旅遊項目。」湟中縣扶貧辦副主任馬生忠說,隨著上山莊旅遊品牌的推廣和旅遊產品的推出,這個曾經的貧困村不僅脫貧摘帽,而且走上了致富之路。

花海火爆 外地遊客慕名而來

如今,上山莊花海名氣漸大,由於距離湟中縣城和西寧城區不遠,每逢周末,拖家帶口前來遊玩的遊客與日俱增,就連不少外地遊客也慕名而來,花葯谷內,可以看到不少操著外地口音的遊客在花海內遊玩拍照。

「不光本地遊客數量穩步增長,現在外地遊客佔比也越來越大,前兩天,還有幾個外國人來遊玩。」說起花海取得的成就,這名負責人自豪地說。

數據統計,6月至7月,上山莊花海日平均接待遊客量為4800人次,高峰時期人數達到8200人次左右,其中,省外遊客佔比已達到10%以上。

「從前默默無聞上山莊是山上莊,如今赫赫有名頭回客成回頭客。」青海祥泉農牧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周玉財說,這是每年都會來花海遊玩的一位遊客寫的一副對聯,見證了上山莊花海的成長,也見證了上山莊走上脫貧路的全部歷程。

上山莊花海火爆的背後,同樣離不開這些回頭客的支持。據統計,6月至7月,前來上山莊花海遊玩的遊客中,一些熟客每月都會來花海遊玩兩三次,甚至有位遊客一個月就來了7次。

周玉財介紹,為了吸引新遊客,留住回頭客,考慮到花海產業過於單一,他們創新思路,決定在原有花海的基礎上增種可觀賞的藥材,目前,花葯谷共涉及20餘個花卉品種,還種植了大黃、當歸等多種中藥材,每年從6月開始一直到國慶節,都有不同的花開放,幾年來,上山莊花海吸引了大批遊客前來,也讓村民嘗到了「花海經濟」的甜頭。

村子發展好 年輕人都回了鄉

村子慢慢富裕起來,也吸引了不少曾經外出務工的年輕人回鄉發展。

在花葯谷門口的一家飯店中,30歲的高順蘭是這家店的一名負責人,她以前在西寧打工,接觸最多的是餐飲行業。家鄉面貌改變後,聽說飯店要開張,她便辭去了西寧的工作,決定回鄉工作。高順蘭說,在家門口上班,她省了租房的費用,掙的錢也不比以前少,而且每天都能回家,她很滿意現在的生活。

「我們還召集村裡60歲以上的老人及家中困難的婦女每天在花葯谷做些清理雜草等輕鬆的工作,並給予一定報酬,讓她們增加收入並有事可做。」周玉財說,花葯谷項目目前已惠及村裡所有貧困戶,並於去年全部脫貧,半年收入達萬元以上。

當日中午,花海外的一排木屋攤位上,釀皮、炒麵等特色小吃吸引了不少遊客駐足品嘗。據了解,這些攤位大多是花葯谷免費交由上山莊村內的貧困戶經營,遊客多了,他們的生意也越來越好。

如今,上山莊村依託花葯谷,建設了遊客服務中心、觀景臺、千米木棧道,村容村貌煥然一新,並投入建設了滑草坡道、鄉間別墅,農戶收入進一步增加。每到周末,有大量遊客前來觀賞花海,吃農家飯、遊田園景、體驗鄉村風情等特色鄉村旅遊,讓整個村子依託「花海經濟」走上了山上的致富路。

作者:成海斌 文/圖 來源:西海都市報

相關焦點

  • 麗桂山莊迎遠客 林下共探致富經
    麗桂山莊迎遠客 林下共探致富經東南網訊 5月11日下午,坐落在光澤縣華橋鄉增坊村的麗桂山莊迎來了三明市寧化縣遠客該縣農業農村局領導利用雙休日,帶領兩個村的村支書與村主任,及兩位種植專戶,前來山莊考察林下經濟種植,共同探索林下致富。光澤縣中藥材行業協會與林業局負責林下經濟的領導到場陪同。
  • 青海湟中成功引育無果枸杞芽茶 成貧困農民致富新「引擎」
    廣告 青海湟中成功引育無果枸杞芽茶 成貧困農民致富新「引擎」 張添福 攝  中新網青海湟中9月2日電(記者 張添福)2日,一場以無果枸杞芽茶採摘、品嘗為主要內容的採茶藝術節,在原本不產茶葉的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結合地帶青海省西寧市湟中縣田家寨鎮首次舉行。  湟中縣是全國新一輪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該縣是青海省會西寧所轄區縣中貧困面最廣、貧困人口最多的一個縣。
  • 慶祝建黨97周年:「第一書記」們的湟中生活
    第一書記們用他們在湟中的生活,在這片土地上譜寫了一曲曲脫貧攻堅的凱歌。  6月22日,清晨的陽光灑向共和鎮上直溝村,第一書記凌朝陽漫步村中。2015年10月,他在這裡開始了自己的湟中生活。實施上直溝村農村光網覆蓋工程,實現了上直溝村光網全覆蓋,是他的湟中生活中最為驕傲的一件事。如今,村中光纖上網農戶已達60戶,是從前的10倍多。  中午時分的田家寨鎮拉尕村,第一書記於忠峰正在辦公室內整理文件,村民老牛提著一個塑膠袋笑著走了進來。他說:「袋子裡面是十幾個自家雞下的蛋,沒別的意思,就是想代表全村百姓感謝一下你們。」  於忠峰連忙掏出了錢,硬塞給了老牛。
  • 上山莊:秋日花海惹人醉
    金秋九月,走近上山莊,漫步花海,心情被花色暈染,花做霓裳雲做帶,採擷一縷馨香入懷,醉在山水間……  站在上山莊山頂,遠遠望去是一片花的海洋,藍色的鼠尾草、黃色的向日葵、迷人的格桑花,宛如一幅美麗的圖畫,把秋天的上山莊裝扮得美麗多姿。
  • 在朝天宮邂逅湟中「非遺」
    」湟中非遺工藝品展在南京市博物館(朝天宮)開幕。  據悉,此次共有來自湟中縣的13位傳承人及工藝師的近百件作品參展,包括加牙藏毯、湟中銀銅器、湟中堆繡等非遺技藝,展覽為兩個月。  9月28日上午,遠道而來的傳承人們現場展示了非遺技藝,讓市民大飽眼福。湟中鑲絲傳承人史生萍來自魯沙爾鎮,據了解,這位「85後」有著15年的掐絲唐卡工藝學習和創作生涯,她的作品贏得了業內的廣泛好評。
  • 「魅力保定·風採人物」咬定青山,點綠荒嶺--龍門山莊吳偉
    她,面臨單位體制改革時離職,奔赴南方從零開始,幾經輾轉賺得第一桶金,隨後在2002年重回故裡,堅定意志,十六年寒暑咬定青山、點綠荒嶺,帶動山裡的鄉親們共同致富。她是青山綠源荒山開發有限公司、龍門山莊吳偉。1990年,吳偉在訂婚後,第一次走進大山到未婚夫的老家。
  • 盤點中國建在山上的十大高校,宿舍簡直就是「避暑山莊」!
    中國有很多高校建在山上,有茂密的樹林,清澈的潭水,每天能呼吸到新鮮的空氣,夏天也非常陰涼。另外,每天都能鍛鍊身體,因為每天都在爬山!Number 8—臺灣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國立政治大學不僅在山上,而且整個山都是它的。Number 7—重慶郵電大學重慶郵電大學在一座山上從山頂到半山腰鋪開。
  • 同安農民變導遊 走上綠色致富路
    在鄉村旅遊開發中,關鍵在人,人才培養先行,因此,通過培訓專業人才隊伍,來帶動綠色致富路,做精做特同安旅遊,實現「百姓富生態美」。 4月21日,由同安區旅遊局主辦,廈門旅遊培訓中心承辦的同安區首期美麗鄉村講解員培訓班順利開班。本次培訓採用全封閉式,為期4天,來自區旅遊局諮詢服務中心、竹壩、頂村村、溪林村、軍營村和白交祠村共30位學員參訓。
  • 璧山:貧困村通了致富路 脫貧從此有盼頭
    蜿蜒的環山路,如同巨龍盤踞在雲霧山上,瞭望著整個山村。記者採訪時,果農張禮泉夫婦正在自家梨園採摘早熟梨,家中的三輪摩託車停靠在新修的環山路旁,當天採摘完後,這批早熟梨將會運往主城銷售。二郎村是市級貧困村,位於雲霧山上,距三合場鎮七八公裡,是璧山重要的水果及茶葉產地。
  • 「羊倌」的春天——湟中縣群加藏族鄉上圈村楊生柯脫貧記
    青海新聞網訊 幾場秋雨過後的湟中縣群加藏族鄉已然寒意凜凜,當晨曦剛剛灑落山尖,映照著清寂悠然的松林,這時的楊生柯已經趕著羊群上山了,望著眼前100多隻羊一天天長大,他的心裡溫暖如春。「你看,就是靠這些羊讓我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今後,我們全家還要靠它們致富奔小康哩!」
  • 特大湟中暖鍋亮相北京恭王府
    11月20日晚,湟中銀銅器製作暨鎏金技藝集大成的作品——特大湟中暖鍋,在20多人的共同努力下,經過三道門,被抬進了北京恭王府博物館嘉樂堂的院子。展覽將通過靜態展覽、動態展示、活態展演、扶貧展銷等多種方式,全面展示青海「花兒」、西寧賢孝、湟中堆繡、湟中銀銅器及鎏金技藝、湟中農民畫、河湟皮影、湟中陳家灘傳統木雕、湟源陳醋釀造技藝、河湟刺繡、宗喀唐卡等近30項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並通過學術研討、課題研究、研修培訓、旅遊推介、宣傳推廣等活動全面展示高原古城西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振興西寧地區傳統工藝,推進河湟文化西寧產業園建設
  • 湟中上新莊鎮: 戰疫保暢通 物流先行
    湟中上新莊鎮: 戰疫保暢通 物流先行 2020-03-04 15: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生態致富,三明走出小康新路
    置身五龍山生態茶園,望著山上一梯一梯的茶樹,俯仰之間,不僅能領略山川壯美,更能從徐徐而來的微風中聞到茶香。一片葉子,成就了一個產業,富裕了一方百姓。如今,作為一種生態產業,茶既為三明百姓奔小康打開了新路徑,更成為三明建設生態功能區的重要抓手。1997年4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三明調研時叮囑:「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山區要畫好山水畫,做好山水田文章。」
  • 脫貧拒絕「等靠要」 養殖走上致富路
    一家四口有三個殘疾人脫貧拒絕「等靠要」 養殖走上致富路楊英義和妻子在養雞場勞作。養雞場坐落在一個山窪裡,三面環山,山上灌木叢生。打開雞籠,楊英義的妻子,先是簡單地給雞餵了點玉米,然後將雞趕上山散養。雖然肢體殘疾,但不影響她做這些工作。和妻子分工不同,楊英義騎上電動三輪車出門了,他要挨家挨戶地去給客戶送預定的雞蛋和土雞。晨曦微露,夫婦倆簡單忙碌的一天就這樣開始了。
  • 玉溪新平:柑橘飄香照亮致富路
    在「褚橙」品牌的引領下,新平縣柑桔產業快速發展,照亮了村民的致富路。走進新平縣戛灑鎮,哀牢山上,紅河谷畔,鬱鬱蔥蔥的柑橘煥發勃勃生機。位於新寨村委會山坡上的玉溪高原甜橙有限責任公司的柑桔基地裡,棵棵柑橘碩果纍纍,工人們正有條不紊的採收下成熟的冰糖橙。
  • 【黃岡發布】一筐生態菜,讓三萬農民走上致富路。他,是如何用神來...
    依託這些農樂園,每天50噸農產品從山莊銷往大城市,500名遊客進山觀光體驗……  一筐山裡的生態菜,催生一個年產值3.4億元的產業鏈,帶動7個鄉鎮36個村3萬農民創業致富。這是英山神峰山莊正在演繹的鄉村振興故事。
  • 紅燈籠「照亮」致富路
    新華社照片,邢臺(河北),2020年12月14日 紅燈籠「照亮」致富路 12月14日,河北省邢臺市南和區東三召鄉西任城西隊村村民在製作燈籠。新華社發(張馳 攝)新華社照片,邢臺(河北),2020年12月14日 紅燈籠「照亮」致富路 12月14日,河北省邢臺市南和區東三召鄉西任城西隊村村民在製作燈籠。 河北省邢臺市南和區東三召鄉依託燈籠製作傳統手工技藝,積極發展植絨燈籠、拉絲燈籠、傳統宮燈等燈籠製作,產品銷往山西、河南等地,帶動村民在家門口就業增收。
  • 「山上盡情玩 山下秀田園」 明月山發展鄉村旅遊富了百姓口袋
    人民網宜春9月18日電(張志斌)「我身體有殘疾,在山莊工作一年有一萬元左右收入,妻子也在這裡工作,每個月有2000元左右……」在宜春市明月山溫湯鎮田心村,像謝林泉這樣的村民成為了發展鄉村旅遊的受益者。
  • 「藥罐子」的致富路
    山上種油茶樹,山下種田和養牛,陳繼山徹底從貧困中走出,還被縣委、縣政府評為先進脫貧戶,他信心更足了。2019年,陳繼山申請了5萬元小額扶貧貸款,購買了10頭母牛崽,將牛的存欄量提升至24頭。近日,陳繼山看準行情,先後出售了10頭牛崽,創收7萬多元。「我家未來要保持20多頭牛的數量,這樣才能有流動資金。」陳繼山早有謀劃。
  • 沐川:深山養野豬 闖出致富路
    2012年3月,他投入6萬多元,將野豬場遷到了群山環抱的「後河壩」,興建圈舍23間及相關配套設施,走上綠色生態養殖路。    「這些野豬除了晚上回到豬舍進食外,白天就在這3000多畝的山林裡四處活動。」殷雲興說,他養的野豬經常在山溝、樹林、洞穴、草地等處拱食,野草、野果子、蠕蟲、小動物等食料為野豬的生長提供了豐富的「營養」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