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不可錯過的消息:
TOTT|日語教師招聘、養成計劃
2021年免費日本留學招生
帝京日語12月及寒假班開班計劃
日語寫作網課班開班通知
對不起,我們刪了能力考真題
日語教師培訓課程
避坑|學日語的誤區——面面俱到
招聘|帝京日語分校主管
日語能力考日本考場1月25日出成績
乾貨|如何高效備考能力考N1
帝京日語學校最新招聘啟事
溫馨提示:2021年7月的能力考試,N1及N2的衝刺班已經開始前期輔導。
準備提前進入衝刺的同學,看這裡趕緊報班哦!
2021年7月能力考・線上線下衝刺班報名
最近有學生問到了一道題,是在做敬語相關的練習題裡出現的。大家先來做做看呢。其實是比較簡單的一道題,只是可能因為混雜在敬語相關的題裡面了,具有一定的迷惑性。
先撇開這道題不說,很多同學在學日語的時候,會被授受動詞這座大山給嚇住!從N5學基本的授受動詞就覺得難,再到N4帶上了授受的尊敬,再到中級會有敬語和授受動詞的混用,什麼お~くださる、てください、お~ください、ていただく、お~いただく、させてくださる、させてください、させていただく。
Oh!No!別學了!
這裡稍微給大家分析一些東西,算是拋磚引玉吧,希望讓大家對授受動詞這玩意兒從不同的角度有所啟發。あげる、もらう、くれる三座山,我們選擇最難的もらう來說。
日語中,「對象」這東西在語法中佔了很大的比重,日本又是一個比較注重禮儀,講究人情世故的國家,所以在語法體系中也出現了「恩惠」一說。當然,也引出了日語的敬語體系,但這裡先不說敬語的事兒,說授受。
授,顧名思義,授予,是給別人。受,是被動,是接受,是得到。日語的授受體系中,有給出,有接受,有主動給,有主動受(如求別人幫忙),有物的給和受,有動作的給和受,有地位高的給予,有地位低的給予,有地位高的接受,有地位平等的接受,有地位高的主動給我,有我給地位低的「投食」(如我給花澆水)。如此錯綜複雜,讓大家感覺好像是「千變萬化」。。。
再說到教材,很多教材說得不清楚,雖然清楚地說了是什麼時候用,道理意義也說到位了,但是關鍵的一個步驟少了。在日語眾多句型中,有些句型是可以直接給出意思的,並不會有什麼拓展(比如てください,就是直接結句「請你幹嘛」的意思;再比如てしょうがない,意義很死,也沒啥延展,所以再怎麼也不可能變出一朵花兒來),而初級很多看似是句型又不像是句型的東西,比如今天要重點談的這個【てもらう】,光這麼給出是「得到恩惠」,或者是「接受好意」,「某人為己方做某事」,「接受恩惠」,僅僅只是把道理給出來了,但是沒有給日語學習者提供一個直觀的感受——這個句子到底是神馬意思?
如果老師在講解的時候給學生講清楚了道理,剖析了雙方的恩惠關係,加上更多的例句和練習,那是沒什麼問題的。但是很多老師自己在講解的時候也不夠清晰。也有很多日語學習者是自學,所以看這些解釋腦袋是比較混亂的,甚至大家有了一種固定的思維:因為もらう是得到的意思,同理てもらう也是「得到」之類的意思,一翻譯,就翻譯成了「得到幫助」。
道理沒錯,但是在這個句型裡面,剛好不妥,因為這個句型和其他很多固定的句型不一樣,有些固定的句型直接是用來結句的,而且也不會存在對象的區別。而這個句型很多時候會搭配不同的句型混用,比如てください、たい等。如果思維停留在「得到」,那麼在混用的時候將會更加混亂。有些人在見到【てもらう+てください】搭配的時候便陷入了迷茫——「請得到」的意思?這是什麼鬼?
再比如有些書上講的,明明是てもらう,當時給出的例句是變體てもらえる的例句,直接跳過了一個步驟,那更是雪上加霜。
怎麼來的?為啥變成了問句那就東西都變了?
據我所知的,很多老師在講解的時候光是一味地解釋這個句型的道理,不直觀,也不活,所以學生懂不起。而有的老師可能會先講道理,然後分析例句,試圖套進去意思,但講完為止都沒有提到這個句子的意思是——「我請誰幹嘛/我讓誰幹嘛」。
為了避免這些情況發生,建議是先固化這個句型的意思——「A讓B幫忙幹嘛」,句子裡面常會省略主語,所以一般這句話是「我讓別人幫忙幹嘛」,先給出概念之後再來分析,為什麼這個翻譯裡面會有「讓」,會有「幫忙」,引入【對象】,引入【恩惠】的概念,如果能先從【物的授受】引入,那就更好了。
那麼對於學習者在學習授受動詞,或者複習授受動詞的時候建議,對於每個句型先從基本意義開始走,按順序從句型的主語對象和動詞開始理解並固化這個句型的意思。比如
A は B に~をもらいます
很多教材給到的意思是很模糊的,除了上面舉例的各種教材之外,公認的好教材大家的日語也是這麼說的。
這個句型引申出來的三個例句就給了三種不同的解釋和翻譯順序。如此一來其實沒有哪一種是真正進入到學習者的心裡的,因為他也不知道該選擇哪種去記憶。結果就是自己對哪種解釋「上頭」,自己看著那個順眼,適合自己,就記進去了。加上學習もらう的時候同時也會學習あげる、くれる,這麼一來每個句型當然無法固化其具體意義,腦袋開始卡殼,冒煙。
所以大家在看到這個句型的時候希望大家得到的最直觀的感受就是:
A從B那兒得到某物。
如此翻譯的好處是主語和對象的位置一致,動詞的位置也一致,方便理解這個句型,在理解了這的基礎上再去談其他的不同說法:A收到B送的某物,B給了A某物。
如此理解的好處還有再帶入其他句型的時候比如接上了「たい」這個句型,可以很方便的把意思加上去就OK。
如果試著用其他兩種式來說,會發現自己有可能翻譯不通,說不通。
比如
私は妹に本をもらいました。
不要理解成也不要翻譯成「我得到了妹妹的書」,「妹妹給了我書」,最好要翻譯成「我從妹妹那裡得到書」。很多人說沒毛病啊,「妹妹給了我書」,「我得到了妹妹的書」不都是一樣的意思麼,不都是說得通的麼?話雖如此,在學日語的時候大家還真不能入「說得通」這個坑,很多東西中文博大精深,當然要說都說得通,但是到了日語這裡,「說得通」還真就行不通。比如意思一樣的「我從妹妹那裡得到書」和「妹妹給了我書」還真就不是一個句型!
在此基礎之上再變成動作的授受——てもらう。也就自然而然地,「我從別人那裡得到動作。」,在【もらう】的時候,我們傳遞的是物,在【てもらう】的時候,傳遞的是動作,我從別人那裡得到了一個動作,而這個句型是帶恩惠的句型,那便引申成了幫忙,所以理解是「我讓別人幹嘛」→「我讓別人(幫忙)幹嘛」,主語是我,主動性在於我,我主動請/讓別人幹嘛的。
上面幾種教材的句子,我們都這麼翻譯和理解。
我讓朋友告訴我方法。
我讓朋友幫我做飯。
(當然這裡也順帶提一下避槓,日語授受裡面還有一些主動性的轉化問題,也就是說有時候就算是別人主動為我做的事,我們可能也會用這種我主動讓別人幹嘛的方式(てもらう)來說。比如上面媽媽做人偶,不一定是我讓媽媽做她才幫我做的,也有可能是我連話都不會說的時候媽媽主動給我做的,只是我現在說的時候用了這個句型(てもらう),那至於為啥不用「母が作ってくれた人形」呢,而這又有啥區別?不是今天的重點,以後再提這個點吧。)
作者:帝京日語TOTT教師組——宋悅平
如有謬誤請告知我們
以上!
帝京日語一鏡到底
帝京網課開班計劃
N4網課
2.1~3.29
餘10
N2網課
1.18~2.24
餘6
N1網課
1.18~3.1
餘6
N5網課
1.18~3.18
餘7
以上為計劃,實際可能有變;時間名額請以諮詢為準,制表日期2020年12月29。
微信:dijingriyu001,dijingriyu006微信:dijingriyu001,dijingriyu006 *特別提醒,報班不等於就能輕鬆過級了。不缺勤,按時按量完成作業非常重要,我們這次的滿分同學從來沒有遲到曠課過,作業也都全部按標準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