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襄舊藏:從芳嘉園到上海博物館

2020-12-25 網易財經
  上海博物館明清家具館展示的部分王世襄舊藏(莊氏捐贈),圖中分別為:明黃花梨木夾頭榫大平頭案(後),明黃花梨木小座屏風(案上),明黃花梨木四足八方香幾(右後),明黃花梨木圓後背交椅(中)和明紫檀木扇面形南官帽椅4把(前)。 楊博 圖

王世襄收藏的明式家具共80件現已全部入藏上博。其中有79件是在上世紀90年代初,由香港實業家莊貴侖出資購得後捐贈的;另有一件黃花梨小馬扎是在上世紀90年代末,由王世襄託人帶到上海捐給上海博物館的。因了這批王世襄舊藏的明清家具補充入館,使得上海博物館成為當時國內唯一一家闢有專館陳列古典家具的國家級博物館。

陳若茜

在上海博物館四樓,有一間以香港實業家莊貴侖的父親及其叔父命名的展廳——莊志宸、莊志剛明清家具館,裡邊展出了王世襄歷經半個世紀收攏的明清家具。在展館進門處擺放的便是王世襄自己言明的那件傳世重器——「明紫檀大畫案」。而王世襄生前幾乎從沒有機會一起擺出來過的四把「明紫檀木扇面形南官帽椅」,是舉世聞名的最精品,在這裡也成套陳列。

1985年,王世襄出版了彩版的《明式家具珍賞》一書,其中也收錄了他自己所藏的大部分明式家具。他收藏的各式家具共80件,這批家具現已全部入藏上博。其中有79件是在上世紀90年代初,由香港實業家莊貴侖出資從王世襄手上購得後全部捐贈給上博;另有一件黃花梨小馬扎是在上世紀90年代末,由王世襄託人帶到上海捐給上海博物館的。因了這批王世襄舊藏的明清家具補充入館,使得上海博物館成為當時國內唯一一家闢有專館陳列古典家具的國家級博物館。

據國內研究中國古家具的專家介紹,王世襄所藏的這批家具作為中國明式家具的經典範例,在社會上起到很大影響。「過去人們只把它看做使用品,從未提升到藝術品的高度,通過王世襄的收藏、研究、出版,短短幾年內中國的古家具都被發掘出來, 大家紛紛把它作為藝術品保留,搶救了家具文物。」

莊貴侖斥資

購得家具捐上博

1990年代初,香港實業家、愛國人士莊貴侖出資購買了王世襄收藏的79件明清家具,全部捐贈給了上海博物館。

據上海博物館副館長陳克倫介紹,這件事當時是經國家文物局特批的。國家文物局規定這批家具一件都不能夠帶出去,必須捐給國家的博物館。所以這些家具沒有到過莊貴侖那裡,由上海博物館派人直接到王世襄家裡點收,然後用鐵皮火車運到上海。

對於外界盛傳的是以100萬美元成交, 陳克倫表示他並不知情,「此事上海博物館沒有介入,是由王世襄和莊貴侖洽談完成,具體價格也並未向外界透露。」

莊貴侖是香港實業家,也是香港第一任敏求精舍的會員。他的父親莊志宸、叔父莊志剛是民國時期上海有名的民族工業家,兄弟二人有一個共同愛好,就是做木工,後移居香港。

時值上海博物館的新館在修建中,莊貴侖想對上海博物館新館有所貢獻,同時也為了紀念其先人。他了解到上海博物館明清家具比較缺,就有出資購買古家具捐給上海博物館的意向。

關於王世襄與莊貴侖之間徵集與捐贈的細節,一直以來外界都眾說紛紜。

王世襄曾在《明清家具集萃》序一文中有較為詳細的敘述:「時上海博物館新廈在修建中,機緣巧合,吾友莊貴侖先生在籌劃用捐獻文物、開闢展館之方式報效國家,並藉以紀念其先人志宸、志剛兩先生昔年在滬創辦民族工業之業績。承蒙不棄,枉駕相商。席其志願,契合素旨;更感其為公解囊,不為私有。世襄則但祈可以所得易市巷一廛,垂暮之年,堪以終老,此外實無他求。故不計所藏之值,欣然將七十九件全部割愛。1993年2月,上海博物館飭員來京,點收運滬。」

而據陳克倫介紹,莊貴侖曾向其透露:一、購買家具是王世襄先找的他。二、對於王世襄提出的轉讓價格,他表示決無二議。

王世襄赤膊上陣搬家具

據一名當時去京點收這批家具的上博員工,原上海博物館工藝部家具研究員回憶,上海博物館當時是委託中國革命博物館將家具運到上海。「我和中國革命博物館請來的裝卸工人來到王老芳嘉園的家門口,王老很謹慎,對於不認識的人是不讓隨便到家裡去的,於是裝卸工人就候在外邊,由我和王老兩人親自把一件件家具搬出來。天氣很熱,我和王老都是赤膊上陣。家具搬到家門口,再由裝卸工人裝上車,運到中國革命博物館的大廳裡。中國革命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按照家具大小去定做箱子,將每一件家具都裝到箱子裡打包好,再由鐵皮火車運到上海。這個過程前前後後共花了二三十天。」

1990年代後期,王世襄又託人帶了一件黃花梨小馬扎捐給上海博物館。「這件家具也被他編進《明式家具珍賞》這本書中,上次為什麼沒有一起被買走捐給上博呢,因為這件東西他之前送給一位朋友了,後來物歸原主,他就將這一件捐給上海博物館了。」

據該名研究員回憶,「王老後來談及此事,說過 這批家具放在上博我放心,上博開闢了專門的明清家具館讓大家參觀,比放在我那裡好 。」

充實了上博明清家具收藏

據陳克倫介紹,在王世襄舊藏明清家具充實入館之前,上海博物館原有家具藏品百餘件,主要以紫檀、雞翅木、櫸木這類木料為主,不過尚不能成為一個完整的體系陳列展出。而當時國內的其他國家級博物館,也都只有零敲碎打的幾件家具藏品,要成為一個體系陳列的話都不夠條件。

王世襄收藏的明式家具主要以黃花梨、紫檀等硬木為主,且都為明清家具中的珍品,充實入館之後,使得上海博物館的明清家具在數量上、品類上都比較完整,夠得上辦一個明清家具展,所以在1996年新館成立的時候,開闢了明清家具專館用來陳列。

此前,除了故宮博物院有臨時性展覽家具外,中國的博物館中沒有一家闢有專門的古家具陳列館,這也使得上海博物館成為當時國內唯一一家闢有專館陳列古典家具的國家級博物館。

2000年,上海博物館又斥資向陳夢家家屬徵集了26件陳夢家舊藏家具充實入館。這批家具亦曾被王世襄收入其上世紀80年代編寫的《明式家具珍賞》這本書裡。

為古家具收藏保護

點了一把火

據上述上海博物館家具研究員介紹,中國古典家具在古代僅被當作使用品,並未被提升到藝術品的高度,因而一直未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古代文人也沒有對古典家具進行理論上的研究或文房藝術上的探討。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德國人古斯塔夫·艾克到中國來講學,他認為中國的家具不比歐洲的家具差,收藏了幾十件中國明清家具,同時他寫了一本書——《中國花梨家具圖考》,對啟發人們重視中國傳統家具文化做出貢獻。當時協助他研究的中國學者楊耀受其影響,上世紀40年代在北京大學學報上發表了很多研究明式家具的文章。讀到艾克的書,可以說是王世襄接觸明式家具工藝的開頭。王世襄也對古代家具感興趣,從40年代開始,廣泛收集明式家具,他一方面收集實物,一方面自己進行研究。到1985年的時候,出版了第一本彩色圖版(之前都是油印稿)的專門研究家具的書——《明式家具珍賞》,由香港三聯書店出版,在社會上引起很大反響。以往都是油印的,全部用彩版印刷之後,人們一看,覺得這麼精美的家具以往都被忽視了。

王世襄將古典家具重新作系統研究並向社會公開之後,這批家具被作為中國明式家具的經典範例,在社會上起到很大影響。短短幾年裡,本來在農村裡使用的家具,一下子都被發掘出來了,作為文化遺產被保護起來。「等於王世襄點了一把火,大家紛紛把它作為藝術品保留下來,搶救了家具文物。明式家具學術地位的確立, 王世襄功勞不小。」該名研究員說。

本文來源:東方早報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王世襄舊藏,上海博物館「明清家具館」
    王世襄的《明式家具珍賞》一書中收錄的家具,你也許曾不止一次地感嘆書中的件件精美家具,你也許曾很好奇這些家具的細部結構和背面乃至整體感覺是怎樣的。 那麼在這裡——上海博物館「明清家具館」,你便可親眼目睹和感受真實而立體的它們。
  • 「王世襄舊藏」:拍賣場上的名家效應
    然而,雖然王世襄的收藏不算名貴,但趣味百出,尤其是他專心致志地將一輩子喜歡的東西都能研究出個子醜寅卯來,並且樂在其中。也許這就是為什麼王世襄推崇的鴿哨、葫蘆等民俗文化亦受到追捧的原因。在今天的藝術品市場上,「王世襄舊藏」已成為業界膜拜的名字,從2003年王世襄藏品出現在藝術品市場上以來,其藏品在拍賣場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
  • 上海博物館裡王世襄舊藏的兩件黃花梨無束腰方凳
    每次去上海博物館,都會特別留意一件無束腰直足直棖凳子。王世襄先生在《明式家具珍賞》中詳細介紹過它。還把它與另一件小黃花梨無束腰直足直棖小方凳放一起做了介紹。我覺得把它們放在一起更顯「人情味兒」。怎麼這麼說呢?
  • 為何王世襄不把畢生收藏的79件家具留在北京,而給了上海博物館呢
    王世襄,我國著名的文物專家,曾任故宮博物院古物館科長,因精通北京玩家的各種遊藝,故被許多人稱為「京城第一玩家」。在他的眾多收藏品中,高端明式家具尤為吸引人。1993年,王世襄決定將畢生收藏的79件家具入藏上海博物館,這在家具圈中可是一件轟動的事。當時王世襄先生住在北京,但他為何想要把家具長途跋涉運到上海呢?這對於老家具來說,無疑也是一種風險挑戰。
  • 香港實業家百萬美元購王世襄79件明式家具捐上博?
    今年5月25日是一代收藏大家王世襄先生百年誕辰,京滬兩地均有紀念活動。澎湃記者走進上海博物館,追溯王氏舊藏80件明式家具入藏上海博物館的前後因緣。        上世紀90年代初,香港實業家莊貴侖從王世襄手上購得79件明式家俱捐贈給上博;另有一件黃花梨小馬扎是在上世紀90年代末,由王世襄託人帶到上海捐給上博的。因了這批王世襄舊藏的明清家具補充入館,使得上海博物館成為當時國內唯一一家闢有專館陳列古典家具的國家級博物館。
  • 王世襄自評:始終玩物喪志 業荒於嬉
    王世襄小時候,家中有私塾老師教經、史和詩詞等,但王世襄從小的心思都不在學業上,他對自己的判斷是:「我自幼及壯,從小學到大學,始終是玩物喪志,業荒於嬉。」據他的回憶,在他年幼時,其兄長就去世了,母親覺得他是家裡獨苗,因此對他也較為縱容,任他「不務正業」。
  • 上海博物館裡的明代家具來源
    在上海博物館有一個專門放明代家具的地方,佔地700平方的展廳內陳列了明代中國家具精華100多件。這個展廳裡以典藏為本,在潛心研究的基礎上重視了陳列,汲取古典園林建築中的粉牆、黛瓦以及漏窗和掛落等中國元素營造氣氛,以此來烘託明式家具獨有的風採。其實,中國古典家具的發展源遠流長。早在漢代之前,古人就能製造精美的漆木家具。
  • 王世襄與他的明式書房
    王世襄的家在北京胡同的四合院,他與家人曾住在書房是中國歷代文人私密的理想國。其中的三間房裡,屋內放滿其所藏的中國古典家具。 我們共事一年,在他那張明代紫檀插肩榫大畫案前完成書稿。 王世襄還是一位美食家,擅長廚藝且待客周到,在他家品嘗的精緻時令點心與茶,至今仍回味無窮。
  • 文人的理想國:王世襄與他的明式書房!
    20 世紀末,這座王世襄幾乎住了一輩子的四合院被推倒,其所藏家具被一位香港藏家悉數買走,後捐贈予上海博物館。 那張與他朝夕相處的畫案被置於博物館展廳正中的展臺上。
  • 說王世襄與陳夢家的收藏趣事:品上海博物館藏的黃花梨五足圓香幾
    ——王世襄《明式家具研究》香幾本非古人生活必須之物,留存下來的實物較其它實用器少,故更顯珍貴。香幾為陳設器,除承放香爐和香薰等外,也是雅室中的陳設品,有非常好的裝飾性。可以陳設花盆、盆景、造型等,做花幾用。
  • 經典家具欣賞:王世襄明式家具十六品之凝重!
    說起明式家具,外面不能不提到一個舉足輕重的先鋒代表——著名文物鑑賞家、收藏家王世襄先生。他不僅是「京城第一玩家」,還對文物研究和鑑定有著非常精深的造詣,其中最權威的是明式家具研究專家。王世襄先生曾在《明式家具研究》將明式家具品鑑分為十六品,分別是:簡練、淳樸、厚拙、凝重、雄偉、圓渾、沉穆、濃華、文綺、妍秀、勁挺、柔婉、空靈、玲瓏、典雅、清新。其中,這張明紫檀扇面形南官帽椅(紫檀牡丹紋扶手椅)代表的就是第四品:凝重。這張南官帽椅為王世襄舊藏,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 王世襄款明清家具典籍
    明 黃花梨有踏床交杌尺寸:長55.7釐米,寬41.4釐米,高49.5釐米來源:上海博物館館藏參閱書籍:王世襄《明式家具研究》、《明式家具珍賞》交杌俗稱「馬扎」,原系北方少數民族所用清 黃花梨木小座屏風尺寸:長73.5釐米,寬39.5釐米,高70.5釐米來源:上海博物館館藏參閱書籍:王世襄《明式家具研究》、《明式家具珍賞》這件作為案頭陳設的小屏風原裝有大理石板
  • 訪上海博物館中國明清家具館
    明清古典家具在我國一直是個略顯尷尬的藝術門類,它在歐美各國極受追捧熱愛,幾乎各大博物館都專設陳列館,研究著作也非常多。西方人將中國明清家具提升到了與中國其它文物等同的地位。但在我國僅上海博物館一家有專室。此展室是收藏大師王世襄先生將自己數十年購藏的79件明清家具。
  • 馬未都觀復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馬未都在國內收藏界無人不曉,他幾十年間收藏了大量的古董,沒有家族企業、沒有背景的條件下,憑藉一己之力創辦並支撐著新中國第一家私立博物館——觀復博物館,在此基礎之上建分館,上海、廈門、深圳等。被譽為王世襄之後「京城第一玩家」,中國古董界的代言人。
  • 上海博物館藏明代藝術珍品展在俄羅斯開幕
    螭紋玉方牌 明 上海博物館藏 原標題:明代遺珍   近日,「上海博物館藏明代藝術珍品展」在俄羅斯克裡姆林宮國立博物館開幕。   此次上海博物館赴俄羅斯舉辦文物大展,使觀眾有機會近距離地欣賞到一場中國傳統的文化盛宴,中俄文化在此交匯、碰撞,兩國人民通過博物館搭起的藝術之橋將更為貼近。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認為:「中俄兩國固然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但對藝術與美的追求卻是共通的。在昔日沙皇時代的宮殿裡,透過櫥窗內擺放的中國古代珍品,俄羅斯觀眾將真切感受到中國文化的優雅與精緻,探知中國故事的悠遠內涵。」
  • 曇花一現的傳奇:世界上第一所中國古典家具博物館
    而場上所有的拍品,皆來自世界上第一家專門收藏中國家具的博物館——中國古典家具博物館。文玩界大家王世襄先生曾前後三次應邀造訪該博物館,並在文章中稱讚這個博物館:僅僅用了七八年的時間,已佔了幾個世界第一。建立中國古典家具博物館、一百多件精品明式家具的收羅、關於明式家具的學術研究和發刊、舉辦展覽以及這場轟動世界的拍賣會,都離不開一個名叫羅伯特·伯頓的老外。
  • 上海人民廣場藏了個低調博物館,免費參觀,建築和展品都是故事
    一方面,這裡交通四通八達,有地鐵1號、2號、8號三條線路在此匯聚;另外,這裡也毗鄰南京路步行街、福州路文化一條街等特色街區,購物逛街也很是愜意;還有一點,這裡有不少可供文化娛樂的場所,上海大劇院的演出、上海博物館的展覽,都會吸引很多文藝愛好者前來陶冶情操。而就在上海人民廣場的西北角上,有一座名氣沒那麼大、相對低調的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