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世襄收藏的明式家具共80件現已全部入藏上博。其中有79件是在上世紀90年代初,由香港實業家莊貴侖出資購得後捐贈的;另有一件黃花梨小馬扎是在上世紀90年代末,由王世襄託人帶到上海捐給上海博物館的。因了這批王世襄舊藏的明清家具補充入館,使得上海博物館成為當時國內唯一一家闢有專館陳列古典家具的國家級博物館。
陳若茜
在上海博物館四樓,有一間以香港實業家莊貴侖的父親及其叔父命名的展廳——莊志宸、莊志剛明清家具館,裡邊展出了王世襄歷經半個世紀收攏的明清家具。在展館進門處擺放的便是王世襄自己言明的那件傳世重器——「明紫檀大畫案」。而王世襄生前幾乎從沒有機會一起擺出來過的四把「明紫檀木扇面形南官帽椅」,是舉世聞名的最精品,在這裡也成套陳列。
1985年,王世襄出版了彩版的《明式家具珍賞》一書,其中也收錄了他自己所藏的大部分明式家具。他收藏的各式家具共80件,這批家具現已全部入藏上博。其中有79件是在上世紀90年代初,由香港實業家莊貴侖出資從王世襄手上購得後全部捐贈給上博;另有一件黃花梨小馬扎是在上世紀90年代末,由王世襄託人帶到上海捐給上海博物館的。因了這批王世襄舊藏的明清家具補充入館,使得上海博物館成為當時國內唯一一家闢有專館陳列古典家具的國家級博物館。
據國內研究中國古家具的專家介紹,王世襄所藏的這批家具作為中國明式家具的經典範例,在社會上起到很大影響。「過去人們只把它看做使用品,從未提升到藝術品的高度,通過王世襄的收藏、研究、出版,短短幾年內中國的古家具都被發掘出來, 大家紛紛把它作為藝術品保留,搶救了家具文物。」
莊貴侖斥資
購得家具捐上博
1990年代初,香港實業家、愛國人士莊貴侖出資購買了王世襄收藏的79件明清家具,全部捐贈給了上海博物館。
據上海博物館副館長陳克倫介紹,這件事當時是經國家文物局特批的。國家文物局規定這批家具一件都不能夠帶出去,必須捐給國家的博物館。所以這些家具沒有到過莊貴侖那裡,由上海博物館派人直接到王世襄家裡點收,然後用鐵皮火車運到上海。
對於外界盛傳的是以100萬美元成交, 陳克倫表示他並不知情,「此事上海博物館沒有介入,是由王世襄和莊貴侖洽談完成,具體價格也並未向外界透露。」
莊貴侖是香港實業家,也是香港第一任敏求精舍的會員。他的父親莊志宸、叔父莊志剛是民國時期上海有名的民族工業家,兄弟二人有一個共同愛好,就是做木工,後移居香港。
時值上海博物館的新館在修建中,莊貴侖想對上海博物館新館有所貢獻,同時也為了紀念其先人。他了解到上海博物館明清家具比較缺,就有出資購買古家具捐給上海博物館的意向。
關於王世襄與莊貴侖之間徵集與捐贈的細節,一直以來外界都眾說紛紜。
王世襄曾在《明清家具集萃》序一文中有較為詳細的敘述:「時上海博物館新廈在修建中,機緣巧合,吾友莊貴侖先生在籌劃用捐獻文物、開闢展館之方式報效國家,並藉以紀念其先人志宸、志剛兩先生昔年在滬創辦民族工業之業績。承蒙不棄,枉駕相商。席其志願,契合素旨;更感其為公解囊,不為私有。世襄則但祈可以所得易市巷一廛,垂暮之年,堪以終老,此外實無他求。故不計所藏之值,欣然將七十九件全部割愛。1993年2月,上海博物館飭員來京,點收運滬。」
而據陳克倫介紹,莊貴侖曾向其透露:一、購買家具是王世襄先找的他。二、對於王世襄提出的轉讓價格,他表示決無二議。
王世襄赤膊上陣搬家具
據一名當時去京點收這批家具的上博員工,原上海博物館工藝部家具研究員回憶,上海博物館當時是委託中國革命博物館將家具運到上海。「我和中國革命博物館請來的裝卸工人來到王老芳嘉園的家門口,王老很謹慎,對於不認識的人是不讓隨便到家裡去的,於是裝卸工人就候在外邊,由我和王老兩人親自把一件件家具搬出來。天氣很熱,我和王老都是赤膊上陣。家具搬到家門口,再由裝卸工人裝上車,運到中國革命博物館的大廳裡。中國革命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按照家具大小去定做箱子,將每一件家具都裝到箱子裡打包好,再由鐵皮火車運到上海。這個過程前前後後共花了二三十天。」
1990年代後期,王世襄又託人帶了一件黃花梨小馬扎捐給上海博物館。「這件家具也被他編進《明式家具珍賞》這本書中,上次為什麼沒有一起被買走捐給上博呢,因為這件東西他之前送給一位朋友了,後來物歸原主,他就將這一件捐給上海博物館了。」
據該名研究員回憶,「王老後來談及此事,說過 這批家具放在上博我放心,上博開闢了專門的明清家具館讓大家參觀,比放在我那裡好 。」
充實了上博明清家具收藏
據陳克倫介紹,在王世襄舊藏明清家具充實入館之前,上海博物館原有家具藏品百餘件,主要以紫檀、雞翅木、櫸木這類木料為主,不過尚不能成為一個完整的體系陳列展出。而當時國內的其他國家級博物館,也都只有零敲碎打的幾件家具藏品,要成為一個體系陳列的話都不夠條件。
王世襄收藏的明式家具主要以黃花梨、紫檀等硬木為主,且都為明清家具中的珍品,充實入館之後,使得上海博物館的明清家具在數量上、品類上都比較完整,夠得上辦一個明清家具展,所以在1996年新館成立的時候,開闢了明清家具專館用來陳列。
此前,除了故宮博物院有臨時性展覽家具外,中國的博物館中沒有一家闢有專門的古家具陳列館,這也使得上海博物館成為當時國內唯一一家闢有專館陳列古典家具的國家級博物館。
2000年,上海博物館又斥資向陳夢家家屬徵集了26件陳夢家舊藏家具充實入館。這批家具亦曾被王世襄收入其上世紀80年代編寫的《明式家具珍賞》這本書裡。
為古家具收藏保護
點了一把火
據上述上海博物館家具研究員介紹,中國古典家具在古代僅被當作使用品,並未被提升到藝術品的高度,因而一直未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古代文人也沒有對古典家具進行理論上的研究或文房藝術上的探討。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德國人古斯塔夫·艾克到中國來講學,他認為中國的家具不比歐洲的家具差,收藏了幾十件中國明清家具,同時他寫了一本書——《中國花梨家具圖考》,對啟發人們重視中國傳統家具文化做出貢獻。當時協助他研究的中國學者楊耀受其影響,上世紀40年代在北京大學學報上發表了很多研究明式家具的文章。讀到艾克的書,可以說是王世襄接觸明式家具工藝的開頭。王世襄也對古代家具感興趣,從40年代開始,廣泛收集明式家具,他一方面收集實物,一方面自己進行研究。到1985年的時候,出版了第一本彩色圖版(之前都是油印稿)的專門研究家具的書——《明式家具珍賞》,由香港三聯書店出版,在社會上引起很大反響。以往都是油印的,全部用彩版印刷之後,人們一看,覺得這麼精美的家具以往都被忽視了。
王世襄將古典家具重新作系統研究並向社會公開之後,這批家具被作為中國明式家具的經典範例,在社會上起到很大影響。短短幾年裡,本來在農村裡使用的家具,一下子都被發掘出來了,作為文化遺產被保護起來。「等於王世襄點了一把火,大家紛紛把它作為藝術品保留下來,搶救了家具文物。明式家具學術地位的確立, 王世襄功勞不小。」該名研究員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