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冶長篇》5.24 子曰:孰謂微生高直

2020-12-11 莫遠憂

5.24 子曰:孰謂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諸其鄰而與之。

【注釋】

▲微生高:姓微生,名高,春秋時魯國人。古代「微」和「尾」通用,後人多認為微生高即尾生高。

《說文解字》上說:尾,微也。《莊子·雜篇·盜蹠》記載:「尾生與女子期於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相傳尾生與女子約定在橋梁相會,久候女子不到,水漲,乃抱橋柱而死。一般用以比喻堅守信約。)

▲直:本義是不彎曲,與「枉」、「曲」相對。這裡指直率,言行坦率、爽朗,直來直去,不轉彎抹角。《荀子·修身篇》:「是謂是,非謂非,曰直。」(對就是對,錯就是錯;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一是一,二是二,不含半點虛的成分。)

▲醯[xī]:醋。

【譯文】

孔子說:「誰說微生高做到了直呢?有人向他討些醋,他自家沒有醋,不直說沒有,而向鄰居討來醋轉送給人家。」

【學而思】

朱熹《論語集注》:「夫子言此,譏其曲意徇物,掠美市恩,不得為直也。」程子曰:「微生高所枉雖小,害直為大。」(掠美市恩,掠美:奪取別人的美名或功績以為己有。市恩:買好,討好。掠奪別人的美意,博取人家的感激。指用別人的東西做人情。)

本章的重點是談論什麼是「直」,至於微生高「乞諸其鄰而與之」是不是掠美市恩,並不是本章重點。「孰謂微生高直」並非朱熹認為的孔子譏諷微生高,而是與5.11章孔子評價申棖「棖也欲,焉得剛?」一樣,認為微生高還沒有達到「直」的境界。

張居正《四書直解》:「人皆以微生高為直,如今看來,誰說他是直人。蓋所謂直者,必誠心直道,有便說有,無便說無。無一毫矯飾,而後謂之直。今微生高者,人曾問他求醋,其家本是沒有,卻不肯直說,乃轉問鄰家求來與他,這是曲意徇物,掠人之美以市己之恩矣。即此一事推之,則其心之私曲,行之虛偽可知,焉得謂之直乎?」

【知識擴展】

尾生抱柱

春秋時,魯國曲阜有個年輕人名叫尾生,與聖人孔子是同鄉。尾生為人正直,樂於助人,和朋友交往很守信用,受到四鄉八鄰的普遍讚譽。有一次,他的一位親戚家裡醋用完了,來向尾生借,恰好尾生家也沒有醋,但他並不回絕,便說:「你稍等一下,我裡屋還有,這就進去拿來。」尾生悄悄從後門出去,立即向鄰居借了一壇醋,並說這是自己的,就送給了那位親戚。孔子知道這件事後,就以鄉裡老大的身份,批評尾生為人不誠實,有點弄虛作假。尾生卻不以為然,他認為幫助別人是應該的,雖然說了謊,但出發點是對的,謊言不也有美麗的嗎?

後來,尾生遷居梁地(今陝西韓城南)。他在那裡認識了一位年輕漂亮的姑娘。兩人一見鍾情,君子淑女,私訂終身。但是姑娘的父母嫌棄尾生家境貧寒,堅決反對這門親事。為了追求愛情和幸福,姑娘決定背著父母私奔,隨尾生回到曲阜老家去。那一天,兩人約定在韓城外的一座木橋邊會面,雙雙遠走高飛。黃昏時分,尾生提前來到橋上等候。不料,突然烏雲密布,狂風怒吼,雷鳴電閃,滂沱大雨傾盆而下。不久山洪暴發,滾滾江水裹挾泥沙席捲而來,淹沒了橋面,沒過了尾生的膝蓋。

城外橋面,不見不散,尾生想起了與姑娘的信誓旦旦;四顧茫茫水世界,不見姑娘蹤影。但他寸步不離,死死抱著橋柱,最終被活活淹死。再說姑娘因為私奔念頭洩露,被父母禁錮家中,不得脫身。後伺機夤[yín]夜逃出家門,冒雨來到城外橋邊,此時洪水已漸漸退去。姑娘看到緊抱橋柱而死的尾生,悲慟欲絕。她抱著尾生的屍體號啕大哭。陰陽相隔,生死一體,哭罷,便相擁縱身投入滾滾江中,譜寫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幕驚心動魄的愛情悲劇。(來源:百度百科)

相關焦點

  • 子曰:孰謂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諸其鄰而與之。(精品收藏)
    子曰:「孰謂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諸其鄰而與之。」論語這章非常有意思,一直探討下去,或與你的理解大相逕庭。微生高是誰?孔安國註:「微生,姓,名高,魯人也。」四書辨證:釋文《莊子盜蹠篇:「尾生,一本作微生。」
  • 《論語·公冶長篇第五》5.26: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點擊藍字關注我們#每日一句論語#專欄的第 115 篇文章大家好,歡迎打開#每日一句論語#專欄,每天花5分鐘一起學論語,受益每一天!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
  • 子曰,孰謂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諸其鄰而與之5.24
    子曰:「孰謂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諸其鄰而與之。」譯文孔子說:「誰說微生高這個人直爽?另一面,我們看到的是微生這個人,認死理兒,不懂變通。對其有種莫名的悲涼。孔子雖教其弟子要仁義禮智信,但不是這種一根筋式的、教條式的執行。孔子周遊列國,推廣學說,很有意思的是,他極力復周禮,卻不去周天子處,僅在列國之間徘徊。遇到危險還是跑為上策。
  • 論語必背精選之公冶長篇
    因首章所論人物為公冶長故名《公冶長》本章共二十八章。該篇主要記載了孔子對古今人物賢愚得失的評論。因首章所論人物為公冶長,故名《公冶長》。5.10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於予與何誅?」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解讀:孔子一貫強調學習要勤奮,人要「敏而好學」「學而不厭」,堅決反對懶惰。
  • 《論語·公冶長篇第五》5.13: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點擊藍字關注我們#每日一句論語#專欄的第 102 篇文章大家好,歡迎打開#每日一句論語#專欄,每天花5分鐘溫馨提示—END—《高效學習法,提升你的終身學習力》《運用設計思維,設計出真正適合自己的人生》《實現有效社交的「四個法則」》#每日一句論語#專欄《《論語·公冶長篇第五
  • 微生高抱梁溺亡,「直」還是「不直」?
    子曰:「孰謂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諸其鄰而與之。」微生高,孔子弟子。春秋魯人。亦曰尾生高。以信義正直而著稱。《國策·燕策》載:「信如微生,期而不來,抱果柱而死。」又《漢書·東方朔傳》:「信若尾生」,或謂即尾生高。
  • 方城縣讀書會學習分享專題系列之三十三四 ——輪流領讀公冶長第五 分享為什麼要大聲讀書
    9月5日上午9:00—11:00,方城縣讀書會周六讀書活動在縣文化館一樓小劇場如期舉行,50多名父母和孩子不約而至,滿懷求知慾望和美好理想,共享古聖先賢孔子的智慧。孩子們爭前恐後,展示讀經才華,輪流復讀《論語》學而第一、為政第二、八佾第三、裡仁第四1遍,領讀《論語·公冶長第五》10遍,並有老師分享「什麼要大聲讀書」。為什麼要大聲讀書?早、 午、 晚讀時,有人大聲誦讀、有人小聲讀、有人在默讀。
  • 孔子為什麼會問子貢「女與回也孰愈」這樣的問題?
    在《論語·公冶長》中記載:「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這段話的大意是,孔子問子貢說,你和顏回相比,誰更優秀些?
  •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子曰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論語·公冶長》 【譯文】子貢問:「為什麼給孔文子『文』的諡號呢?」
  • 論語:公冶長篇第一百零五篇
    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翻譯:顏回和子路在孔子身邊。孔子說:你們各自講一講自己的志向吧?子路說:我希望坐著馬車和朋友分享自己的昂貴的衣服,如果穿壞了也沒關係。子路不在乎外在的物質,他渴望的是有好的感情。
  • 《論語》章句重點解析(第1-5章)
    3.24 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3.25 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3.26 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 公冶長的「鳥語」之謎
    一天,公冶長在山林裡打柴,聽到鷂鷹跟他說:「公冶長,公冶長,前邊有死獐。你食肉,我吃腸。」公冶長當即允諾,跟著鷂鷹往前跑,果然在不遠的山坡上,發現一頭死獐,還是剛死的,再晚一點,就讓別的動物搶著吃了。公冶長高高興興地把死獐背回家去了,那隻鷂鷹一直跟著他。可是公冶長高興過頭了,完全忘記了自己的承諾。他家裡很窮,家人把獐都分著吃了。一點沒浪費。
  • 《論語》顏淵篇第12—23/24
    這二十篇內容分別是:學而篇(一) 為政篇(二)八佾篇(三)裡仁篇 (四)公冶長篇(五)雍也篇(六)述而篇(七)泰伯篇(八) 子罕篇(九)鄉黨篇(十)先進篇(十一 )顏淵篇(十二)子路篇(十三)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子貢問對待朋友的方法。孔子說:「忠心地勸告他,他不聽從,也就罷了,不要自取其辱。」第二十四章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