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爪背後的暖心故事
12月3日,世界殘疾人日的這一天,一隻「熊爪」在上海永康路安了家。
一面灰色斑駁的土牆,鑿開了一個大約四個手掌大小的洞。面朝著人群熙熙攘攘的永康路,裡面突然伸出一隻毛絨絨的小爪子,掌心裡握著一杯剛調好的咖啡。
圖片來源大眾點評@Plus_Queen大魔王
這家名叫HINICHIJOU的咖啡店,就這樣,以一種可愛又特殊的方式成了這條街最火的打卡地。
但最特殊的不是這種「賣萌」的營銷方式,而是店鋪的咖啡師和「熊爪」的主人,都是只有微弱聽力的聾啞人。
他們用毛絨絨的熊爪和你握手,向你遞出咖啡,甚至還會拍一拍因為個子太矮而夠不到爪子的小朋友的頭。
圖片來源大眾點評@小胖紙
HINICHIJOU的客人有很多,看街邊排到拐彎的長隊就知道。有喜歡可愛事物的年輕女孩,有專門來打卡拍照的時髦小夥,有坐高鐵來買一杯咖啡的商務人士,也有從TIKTOK平臺慕名而來的外國友人。
他們通過這一個小小的窗口,和熊爪背後的殘障人士傳遞著「無聲的愛意」。減少了「溝通障礙」帶來的壓力,讓一切都變得那麼簡單純粹。
咖啡師也是持有專業的有關證件的,一杯20元的咖啡裡,傾注了他們的心意。HINICHIJOU為他們創造了一個自由的、毫無偏見的平臺,讓他們在這裡找到了展現自我的價值。連央視新聞,也為他們的愛心之舉而點讚。
很多人被「網紅熊爪」背後的故事所感動,紛紛表示一定要去上海買一杯「治癒」咖啡。但其實在北京,也有一個這樣的餐廳,寂靜無聲,又充滿著溫暖……
米娜餐廳:那些北漂聾啞人的家
在中國,聾啞人口佔據了2000多萬。現實生活中的大部分人,對於聾啞人的認知,可能還停歇於當年春晚上的一曲《千手觀音》。
可驚豔過後,總要歸於平靜。聾啞人群真實的生活,恐怕很少有人真真切切地了解過。他們的生活有哪些不便,他們的戀愛對象該如何選擇,面對社會帶來的不同眼光他們又該怎樣對待……
這種種的一切,顯得那麼陌生。直到蘇青和米娜的出現,這些隱匿在人群中的特殊群體,才漸漸被我們所熟知。
他們給社會帶來了第一部由聾啞人自述的「手創歷史」紀錄片——《手語時代》。跨越時空和地域,探訪了中國若干所城市,採訪了不同身份的聾啞人群,開創性地向社會公眾展現了聾啞人這個群體的存在。
後來,兩位導演又在北京宋莊這個充滿藝術氣息的地方,給那些聾啞人士安了家。
米娜餐廳,就成了一些北漂聾啞人的避風港。
餐廳裡有30多名員工,其中20位都是聾啞服務人員。客人要有需求的時候,只需要一個手勢,一個表情,只要他們能看到,就立馬會到跟前來。
客人不會手語沒有關係,點餐通常是用寫在紙條上或者用手機和ipad打字來溝通。整個餐廳不像尋常餐館那樣人聲嘈雜,反而安靜祥和,無論是服務人員還是客人,大家都懷揣著善意,讓兩個群體之間消除了隔閡。
圖片來源大眾點評@Jeff214
餐廳開在了宋莊藝術園區內,常來的客人也大多是些在園區辦公的藝術家們。
米娜餐廳的格局更像是家農家院,地方寬敞日光足,裡面配著長桌藤椅,十分適合朋友家人在這裡小聚。室內的裝修風格走的咖啡廳的風格,下午也會提供下午茶與咖啡。
來到這裡的朋友都表示,氛圍非常溫馨。尤其是看到那些聾啞人朋友打著手語嬉笑打鬧的時候,會突然發覺,原來他們笑起來是那麼生動、那麼好看。
蘇青是米娜餐廳的創始人之一,他與聾啞人之間的羈絆是來自於血肉至親。
他出生在一個平凡的家庭,父母都是正常人,但哥哥卻是位聾啞人。
因為父母工作繁忙,沒有時間學習手語。蘇青便從小和哥哥學習手語,時間一長,他就成了家庭的「小翻譯」。
只要有他在,哥哥便不會覺得孤單。
後來孩子們長大了,四海為家。逢年過節的時候,蘇青回到家裡,聽到哥哥對他說:
「你沒回家這幾年,我過年回家吃飯特別沒意思。就是吃就是喝,完了沒有人和我交流。」
這個時候,蘇青才真正體會到他與哥哥之間的不同。不光是哥哥的世界沒有聲音,他的世界也沒有足夠的關愛與陪伴。連在家裡,都是寂寥的。
所以在創辦米娜餐廳之後,看到這麼多五湖四海的聾啞人在這裡相聚,想識,成為朋友。
蘇青是欣慰的。他驅趕走了他們精神世界裡的孤獨。
米娜餐廳的菜大部分都是新川菜,樣子雖是極尋常的顏色,但味道卻並不普通。
在北京宋莊的畫家村裡頭,米娜餐廳用關懷溫暖著這些可愛的「無聲者」們。
在北京這個偌大的城市中,給予這些漂浮不定無所依靠的人們,一個值得託付的地方。
在北京城裡,隱藏著許多無言的溫暖
在北京雍和宮旁邊的北新三巷,有一家叫「靜默」的咖啡廳。
隱匿在喧鬧的城區裡,這家帶著露天陽臺的咖啡廳便成了遊客停駐腳步的小憩之所。
咖啡廳分靜默區和天台。日頭明媚的時候,光臨天台的客人總是絡繹不絕。
圖片來源大眾點評@薄薄薄荷
靜默咖啡,聽名字就已經不難猜出創始人的故事了。
創始人張龍,是一位聾啞人,也是中國首位聾啞人咖啡師。他的出現,為中國的聾啞人又多選擇了一條出路。
在他兩歲的時候,因為藥物過敏而導致失聰。短短兩年鳥語花香的世界,突然一下變得靜默甚至寂寥,讓幼小的他有些不知所措。
迷茫和打擊是常有的,但他更堅信自己和正常人沒有什麼不同。
圖片來源中國網
從北京聯合大學計算機專業畢業後,張龍當過服務生也當過網絡編輯。像很多聾啞人朋友一樣,張龍的未來被局限化了,他眼前的路是窄的。
他覺得自己就像是「行屍走肉」,內心空虛,卻不得不為了生計而奔波。一次機緣巧合,他在朋友那裡了解到咖啡師也是一項職業。於是,這就成為了他最重要的一個人生轉折點。
張龍在去往「咖啡師」的求學之路上,無疑是走得磕磕絆絆。
因為聽力障礙,無法從機器的轟鳴聲中來判斷奶油的打發程度,張龍自己多次試驗,研究出了靠溫度來判斷何時能打發出奶泡的最佳口感。也慶幸他有一位好老師,耐心且細心地傳授給他所需的理論知識和技巧。
靜默咖啡 圖片來源大眾點評@胖胖大妞
後來,他出師了,來到了三裡屯星巴克。是他的自強和出色專業能力,讓星巴克的應聘者對他刮目相看。張龍憑藉著自己的努力,在短短三年裡,成為了一名優秀的「黑圍裙」。
每日巨大人流量的三裡屯星巴克,誰也想不到香醇咖啡的創造者竟然是一位聾啞人。沒有絲毫的手忙腳亂,張龍克服了種種聽障帶來的困難,贏得了大家的一致認可。
可他並沒有忘記掉初心,開一家屬於自己的咖啡廳。他選擇了去創業。
於是他來到了北新橋這片灑滿陽光的土地上,為自己夢想的小家,起名叫「靜默咖啡」。
靜默咖啡 圖片來源大眾點評@jojo
其實很多來靜默的客人並不知道他背後的故事,大多數僅僅是因為咖啡好喝,甜點好吃。
可能張龍自己開咖啡館的初衷,也是想讓大家路過雍和宮能有個停歇的地方,享受午日陽光,再喝一杯醇香的咖啡。更多的是,是實現他的自我價值。
靜默咖啡 圖片來源大眾點評@蘑菇小姐
誇他的手藝好,要比誇他努力,更能換來他的微笑。
張龍也會在咖啡廳開設手語開放課堂,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手語,拉近與聽障人士的距離。
他也想讓大家知道,原來聾啞人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他們的學習能力不比別人差。
他們的世界,僅僅是比我們更純粹了而已。
圖片來源大眾點評@杜尚別橘貓
在北京的豐臺區盧溝橋這邊,有一家天天排隊蒼蠅小館。
他們家主要賣臭豆腐。有油炸臭豆腐,黑豆腐和白豆腐。種類不多,就賣這幾樣,一賣賣了20年。豐臺區的朋友跟小編說,全豐臺就認準他家了。
豆腐聞著臭但吃起來賊香,炸得焦黃酥脆,淋上蘸料,那叫一個絕。基本來的客人,都是人手兩份走的。
圖片來源大眾點評
開店的是一對兒聾啞夫妻。每次出攤,都會把店面打理得乾乾淨淨的,叫客人們吃著看著都放心。
圖片來源大眾點評@七味地黃丸
先前夫妻倆沒有店面,平時拉著出攤兒,走到哪裡賣到哪裡。那時候來的顧客,都認準了這個味兒。
日子久了,開了店,老顧客就變成了老朋友。
很多網友總說北京這座城又冰又冷,競爭壓力太大,又缺少人情味。但其實北京這麼大,你若願意去了解,多去走走看看,你就會發現,哪裡都有溫情。
北京特級教師李銀環為聾啞兒童編撰的教學讀物現在已經在全國發行。
為那些失去聲音的孩子們,創造更好的學習環境和氛圍。讓他們也能擁有,和我們普通孩子一樣的起點。
北京的各家銀行現在也開始逐步開設服務於殘障人士的銀行網點,盲人、聾啞人、坐輪椅的殘障人士都能享受屬於自己的特殊待遇。
大城市開設給殘障人士的職業選擇也越來越多,淘寶客服、外賣騎士、網絡寫手、電話專員……
大城市有大城市的溫暖,小城市有小城市的感動。這個社會上,還是有很多善良又美好的人存在的。
是這些自強自立的聾啞人,也是那些提供給他們援助之手的好心人,更是這個社會上越來越多的善意與包容。
願那些偏見與歧視慢慢消失。
願世界的公平心更多一些。
願這些天使們能夠被溫柔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