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本是幼兒在人生道路上最初見到的書,是人在漫長的讀書生涯中所讀到的書中最重要的書。幼兒從繪本中體會到多少快樂,將決定他一生是否喜歡閱讀。兒童時代的閱讀感受,也將影響他長大成人後的想像能力。然而,幼兒在進行繪本閱讀時,往往停留在自己的理解認識上,他們的閱讀理解是獨創的、零散的,不一定是圍繞繪本核心內容的理解與表達。因此,教師的引導和支持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富有技巧的提問不但可以為幼兒創設一個廣闊的思維和探索空間,還有利於激發幼兒的閱讀興、誘發幼兒深度思考,拓展幼兒的想像創造能力。而優化提問技巧,讓繪本教學活動既生動又富有藝術性,能切實提高繪本教學的實效性。
接下來結合具體的案例給予大家七點關於繪本教學中提升提問技巧的策略。
1、注重提問的趣味性,調動幼兒回應的積極性。趣味性的問題能調動幼兒的思維,激發幼兒主動參與活動的興趣,幼兒一旦對問題產生了強烈的 興趣,就會積極思考,主動探索,全身心地投入到尋求答案的情境當中。因此,在繪本教學活動中若想使幼兒主動接住教師或家長拋出的「繡球」,並能積極回應,大膽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教師在設計提問語言時就應該抓住幼兒的興趣點,充分調動幼兒的學習積極性,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分級閱讀《我幸運的一天》中,在自由閱讀之前引導幼兒圍繞小豬是否能逃脫展開推測、討論,並在理解閱讀的最後一頁揭示小豬有沒有逃脫。由於問題本身帶有一定的懸疑性,容易激起幼兒的興趣,幼兒可以根據故事名稱猜想出很多的答案,這樣既激活了幼兒思維,更為後面的教學做好了鋪墊。另外,我們在總結提問時,可以問幼兒:你覺得這個故事哪裡最有趣呢?小豬是一隻怎樣的小豬?狐狸又是一隻怎樣的狐狸?通過問題讓幼兒與繪本充分互動,感受閱讀帶來的快樂。
2、注重提問的開放性,激發幼兒思維的靈活性。在繪本教學活動中,我們要抓住繪本內容中有利於幼兒想像的因素,注重開放式問題的提出,給幼兒更多的空間去想像、去發揮。使幼兒擺脫文學作品中原有的情節束縛,按照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合理想像,從不同角度來探索問題的多種可能。比如,在分級閱讀《狐狸爸爸鴨兒子》的故事中,為了避免幼兒的思維被勸住。出現單一化的答案,我們可以遮住部分的圖片信息,提這樣的問題:「狐狸發現鴨蛋後心情是怎樣?」「他找到鴨蛋後會怎麼做呢?」幼兒在好奇心與想像力中根據自己的猜想暢所欲言,說出了很多自己的想法,有的說狐狸會吃掉鴨蛋,有的說狐狸會把鴨蛋當玩具,有的說狐狸會孵化出小鴨子再吃掉它,還有的說狐狸會把鴨蛋還給鴨媽媽。在幼兒園繪本教學中教師應儘可能地提開放式問題,如多提為什麼、怎麼樣等問題,鼓勵幼兒動腦思考,因為只有在這樣的問題中才能更好地培養幼兒的思維品質。而開放式問題的特點,是答案的不固定、不確定性、能夠給幼兒更多思考的空間,也就給了幼兒更多推理、判斷、假設、分析的機會。
3、注重提問的啟發性,拓展幼兒思維的發散性。教師在設置提問時力圖達到通過提問收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通過提問使幼兒能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大膽想像、暢所欲言,產生儘可能多、儘可能新,具有豐富想像力的答案,以提高幼兒的發散性思維能力。比如,繪本《咕咚來了》的封面是兩隻在草叢裡玩耍的兔子。我們啟發幼兒根據封面猜想繪本講的是誰和誰的故事。有的說兩隻兔子在森林裡玩捉迷藏,有的說兔子在比賽抓蝴蝶,有的說兔寶寶跟著兔媽媽出來採蘑菇等等,幼兒的思維豐富,腦袋裡裝滿了奇思妙想。通過教師的巧妙設問與啟發,能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及其以往繪本閱讀的經驗,大膽地根據封面猜想自己所「閱讀」出來的故事。
4、注重提問的具體性,提升幼兒學習的實效性。繪本教學中,教師的提問要具體,不能太籠統,避免含糊不清。太抽象化的問題會令幼兒不知所措,任憑教師再怎麼引導,幼兒的回答怎麼也到不了你所需要的點上,使教師和幼兒的互動處於被動狀態。比如,在進行《勇敢的怕怕》的教學時,教師提問:「聽完這個故事,你最想對小猴子怕怕說什麼呢?」由於問題設計的面較大,缺乏具體性,小朋友對於如此籠統的提問不明白,顯得很茫然。小手都懶得舉起來,不知道要對怕怕說什麼。結果在這個小小的環節浪費了許多時間,導致活動的濃度被稀釋了。於是,我換了另外一種提問方式:「看完故事,你覺得膽小對小猴子怕怕有影響嗎?那後來當他害怕的時候他會怎麼做呢?」話音剛落幼兒就說開了,有的說如果怕怕很膽小,就救不了媽媽了,有的說當害怕的時候就告訴自己,我是最勇敢的!有的說只有勇敢才能想超人一樣厲害…..這樣,教師就可以輕鬆自然地將「遇到事情勇敢面對,想辦法解決」這個「點」引出來。
5、注重提問的層次性,體現幼兒參與的主動性。教師的提問通常是面對全班幼兒,但幼兒之間存在著個別差異,他們的知識水平不同、能力不同、解釋水平不同。所以有些問題對於某些幼兒來說可能過於簡單,而對另一些幼兒來說可能過於複雜。因此,教師要注意提問的層次性,結合不同的幼兒的不同特點,提出層次不同,難度不等的問題,使每個幼兒都樂於主動參與活動、積極回答問題。比如,在《想吃蘋果的鼠小弟》故事中,當海獅出現的頁面,我們可以提出以下的問題,「看看誰又來了?」「你們知道海獅有什麼本領嗎?」「那它會幫助鼠小弟摘到蘋果嗎?」 「會怎麼來摘呢?」這幾個具有層次性的問題不僅能夠滿足不同層次的幼兒,而且使幼兒在原有的程度上有所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得到充分體現。
6、注重提問的適宜性,提升幼兒思維的邏輯性。在語言活動中,教師對提出的問題要遵循「跳一跳,摘到桃」 的原則,所提問題要適合幼兒的認知水平,注意把握問題的難易程度。即所提問題既要激發幼兒的好奇心、求知慾和積極的思維,又要以幼兒原有的知識基礎為起點,使幼兒通過努力能夠達到「最近發展區」。教師提出的問題應是幼兒認真思考之後才能回答的,還應是班裡大多幼兒經過主觀努力之後能夠回答的。比如,在繪本《城市老鼠和鄉村老鼠》,我們可以引導幼兒討論,鄉村老鼠跟隨城市老鼠來到了城市,你覺得他能適應城市的生活嗎?為什麼?對比之後,它是更適合歡城市還是鄉村呢?那它還會繼續留在城市嗎?這種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可以展開幼兒思維活動的廣度和深度,能引導幼兒沿著符合邏輯的思路去思考。就如同樹上的桃子,既非唾手可得,有非可望而不可及,而是跳一跳才能得到。因此,教師的提問應難易適度,如果問題過難,超出了幼兒的思維水平,幼兒望而生畏,就會挫傷幼兒的思考積極性,造成課堂氣氛沉悶,幼兒思維僵滯;如果問題過易,幼兒不需要經過思考就能輕易答出,也無法提高幼兒的語言和思維能力。
7、注重追問的藝術性,激發幼兒思維的創造性。在繪本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抓住創新教育的契機,要能從幼兒的對話中準確捕捉教育信息,對幼兒的信息與問題及時評價、反饋,能接住幼兒拋過來的球並在關鍵處體現追問的藝術性,尋根問底,引導幼兒去思考,使幼兒的認識隨著這樣的追問逐步趨向深化。比如,在繪本《你看起來很美味》中,教師提問「霸王龍離開了小甲龍,它的心情是怎樣的?」等幼兒回答後,還可以追問 「那霸王龍為什麼還會讓小甲龍回到自己的爸爸媽媽身邊呢?」這一追問使幼兒積極思考,教學內容進一步展開。此外,教師還可以根據幼兒的回答,進一步提出一些具有探究性的問題。如「為什麼?你為什麼這麼認為?」等問題,引起幼兒更高層次的認知思考過程,通過追問,使幼兒進一步闡述自己的觀點。
好的繪本就如同一粒幸福的種子,為幼兒播下滿心喜悅,伴其成長,繪本教學就是撒下這粒種子的手,為幼兒播下種子的同時也教會幼兒播種更多的種子。在繪本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善於從教學的實際出發,不斷更新提問意識,優化提問技巧,讓提問能夠發揮出最大的教育作用,切實提高繪本教學活動的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