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萬直老人介紹自己手繪的社火長卷 華商報記者 閆文青 攝
戴萬直老人說,他怕自己再不把原來村裡的「社火」場面畫出來,子孫後代可能就不知道「社火」是什麼樣了。
歷時一年畫出「社火圖」
68歲的戴萬直家住西安市閻良區關山鎮代家村二組,從小愛好畫畫。
「小時候捏了一排土地爺放在門口,被家裡老人打了一頓。」昨日中午,說起自己的愛好,戴萬直老人笑著說,平日裡兒女給的生活費都被他用來買宣紙顏料了。老人住了三間瓦房,幾乎沒有什麼家具,後院的房子地震時垮塌後再沒修復。
「我怕我再不畫,後人們就不知道社火了。」戴萬直說,10年前他就有了想法,想將「社火」這種民間藝術畫出來留給後人,因為村裡已經很多年沒有耍過社火了。戴萬直諮詢了村裡擅長耍社火的老人,詳細了解了社火的流程,同時根據自己的記憶,2012年開始用一年時間,用國畫手法繪製出一幅長21米、寬50釐米的彩色「社火圖」。
2013年,戴萬直依照畫作原稿又畫了一幅,同時進行了完善修改。
「社火圖」還原兒時社火場景
「我這幅畫畫的是我七八歲時,村裡的那次社火。」昨日,戴萬直老人將自己手繪的「社火圖」拿出來,這幅畫卷表現的是上世紀五十年代,代家村當年耍社火的場面。
畫面從左向右依次是村子東城門「永盛堡」,進了城門就是最先出場的鑼鼓隊,後面跟著舉旗的隊伍,隨後是舞獅、大頭和尚、劃旱船、跑竹馬、高蹺、小蹺、芯子、秧歌隊等,高蹺中有「關公護嫂」、「西遊記」等傳統故事,跑馬的人物大都是三國人物,劉備、孫權、趙雲等兩兩登場。除了社火場面,沿途村容村貌也都進行了描畫,村民家門口拴的羊和馬,打架的小孩,坐在牆頭和樹上看社火的人,賣糖葫蘆、甑糕的小販兒,附近村子敲鑼打鼓來助興的,打繞杆維持秩序的,年輕人推車上帶著老人來看社火的,甚至具有時代特色的「社會主義好」牆體標語……
「那會兒十裡八鄉的人都趕來看熱鬧,附近數我們村的社火好。」戴萬直說。
過去村裡有社火頭子
「我那會兒跑過竹馬,扮演的是黃蓋。」戴萬直說,孩子們想要參演還得挑選,選不上的會覺得遺憾。代家村那會兒被稱為「老虎代」,就是因為人丁興旺人才多,所以社火也就耍得好。那會兒村裡有幾個社火頭子,他們一呼百應,木工畫師做道具,舞獅、踩高蹺的人手都有。每到風調雨順的年份都會耍一耍,一般都在正月十五以後。
這些年,年輕人都跑城裡打工了,村裡平時只有老人,每年過了初五就沒人了,沒人願意耽誤工夫去排練,所以年味淡了,也沒人耍社火了。他怕再不畫出來,子孫後代們慢慢就不知道了。
「雖然日子過得艱難些,但我全力支持。」戴萬直的老伴劉會琴說,這種文化遺產不留下來後人不知道就是損失,雖然老兩口沒收入,但她還是全力支持老伴畫畫,老伴身體不好,血壓血脂血糖都很高,所以為畫畫搜集資料她都得跟著隨身備著藥。
村裡20多年沒耍過社火了
昨日下午1時許,戴萬直老人將畫作展開,村裡的人都來觀看,大家紛紛讚嘆老人畫得好,同時也感慨只能在畫上看看了。
「還是我結婚那年耍過社火,這都20多年了。」村民李仙草今年52歲,她說24歲嫁到代家村,那一年過年村裡耍社火特別熱鬧,後來再沒耍過。
「我沒耍過,我爸說他16歲的時候踩過高蹺。」18歲的戴航飛說,社火他倒是看過,但沒有參與過,其實還挺感興趣的。
代家村的村民們說,這些年確實沒了社火,大家都很懷念以前那種熱鬧的過年氣氛。
「畫得特別好,天天趴在案子上畫。」63歲的房轉娃是戴萬直的鄰居,她說戴萬直家裡清貧,卻愛家鄉愛畫畫,除了畫「社火圖」外,還四處打聽記錄,畫了一幅「康橋八景」,還原了以前康橋鎮的八幅美景。
昨日,戴萬直拿出另一幅畫作,共有8幅作品,分別為「漆沮水」、「雙冢衝」、「桑抱皂」、「葦子河」、「神童碑」、「水打磨」等昔日存在於原閻良區康橋鎮附近的風景名勝,現在均已不復存在。「我也是想讓後人知道這個地方原本的美麗。」戴萬直說,這些風景除了兒時的記憶,還有根據他走訪附近群眾搜集來的資料畫成。來源:華商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