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吳張彰
在精神分析語境中,「欲望」是一個很特殊的詞語。它與我們通常意義上的欲望並不一樣,尤其在拉康那裡。我們都對拉康的名言印象深刻:「Le désir de l』homme, c』est le désir de l』Autre」(人的欲望,就是大彼者的欲望)。然而,這句話其實包含著多層意思。本文藉助《閱讀拉康導論》一書中的相關論述,結合弗洛伊德在夢理論中從元心理學角度對欲望的理解,試圖對「欲望」做出一點闡述。
首先,眾所周知,弗洛伊德在《釋夢》等文本中談到,夢是一種「願望的滿足」。然而他很快就意識到這個說法似乎有些武斷。因為很多人,包括他同時代的人,以及當代人都會立馬反駁,因為很顯然,很多夢並沒有滿足我們的願望。於是,弗洛伊德試圖從元心理學角度引申「願望」這個詞。
首先,弗洛伊德假設有一種「精神裝置」。在這種裝置中,任何刺激的出現(包括外部或內部)都會增加人的緊張,於是精神裝置要通過某種方式卸載掉這種緊張。這一卸載過程被稱作「欲望的滿足」。這個裝置中有兩個端,一是感受端,一是運動端。這個與我們中學生物學學到的反射弧類似。如圖:
一般而言,刺激從感受端輸入,再從運動端(即反射弧中的效應器)輸出。而刺激又分為內部刺激和外部刺激,比如人感到餓了(內部刺激,胃部等有機體內部感受器接收刺激),於是去出門吃飯(從運動端輸出,比如腿部的運動神經指揮走路等動作,嘴部運動神經指揮咀嚼等)。這樣,一個完整的「滿足」經驗就構成了。然而這種滿足在弗洛伊德看來,是一種次級滿足,而非最原始的滿足經驗。
弗洛伊德認為,嬰兒的最初滿足經驗並非如此。而是說,刺激從感受端輸入後,無法從運動端輸出,而反過來(即退行)又從感受端輸出,因此形成一種感知性、幻覺性的「滿足」體驗。這種「原始滿足」已經被成人所放棄,只有在夢中才會再次出現。因此,弗洛伊德認為夢是一種退行。
那麼,嬰兒為什麼以這種方式滿足呢?因為嬰兒在出生之後,神經系統尚未成熟,運動神經並不發達。因此,當刺激出現時,他並不知道要用什麼方式獲得滿足。而且這時候,母親(養育者)通常會主動地照顧孩子,給他餵奶、餵食。在此可用飢餓感舉例,當嬰兒餓了的時候,母親給孩子餵奶,奶水進入嬰兒口腔之後,他會直接獲得一種口腔的感受(即口欲期)。也就是說,飢餓(感受端刺激)——讓口腔充滿奶(感受端刺激)兩者是「同時」的。在嬰兒的精神裝置中並不存在中間過程。或者說,整個反射弧(精神裝置)都尚未建構起來。
弗洛伊德將上述過程稱為驅力(Drive),即拉康所謂的衝動(Pulsion)。而且,這種原始的滿足會在精神裝置中留下記憶痕跡。這種痕跡在下一次飢餓、下一次有需要(besoin)的時候又會被激活。因此,當嬰兒再次感到飢餓時,「嘴裡充滿奶」的這種口腔感覺(幻覺性)會再次浮現。因此,嬰兒的驅力過程(原初過程)並不想要真正的客體(奶)去滿足。
但是,這種滿足過程並不能真正卸載掉刺激,因為這種幻覺性的出現並不能真正填飽肚子。因此,胃部的感覺刺激依然會源源不斷地輸入,而無法被有效卸載。
弗洛伊德認為,這種「滿足」方式只會耗盡有機體的能量,因此必須用第二種滿足——次級過程(即從感受端到運動端的滿足)。第二種方式在於從運動端做出行動(act),對客觀世界產生影響,從而真正獲得一個可以減少感受端刺激的客體(食物)。儘管成年人已經放棄了這種並不經濟的原初滿足過程,但是它依然會出現在夢中。這就是為何,夢能夠以一種幻覺性的形式滿足人,但這種滿足並不能真正卸載刺激。
有一個幾乎每個人都體驗過的例子,即夢到自己上廁所撒尿,雖然在夢中已經尿出來了,甚至感覺到了撒尿的快感,但是很快就會驚醒,驚醒後發現自己真的膀胱腫脹,想要撒尿。也就是說,膀胱要排尿的刺激(感受端刺激)在夢中出現,夢通過初級過程讓人產生幻覺式滿足(夢到自己撒尿),但這種滿足並沒有真正減少膀胱的刺激,於是人醒來會真的去廁所撒尿(次級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