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辯證法(上)

2020-09-10 築愛心理

作者:吳張彰


在精神分析語境中,「欲望」是一個很特殊的詞語。它與我們通常意義上的欲望並不一樣,尤其在拉康那裡。我們都對拉康的名言印象深刻:「Le désir de l』homme, c』est le désir de l』Autre」(人的欲望,就是大彼者的欲望)。然而,這句話其實包含著多層意思。本文藉助《閱讀拉康導論》一書中的相關論述,結合弗洛伊德在夢理論中從元心理學角度對欲望的理解,試圖對「欲望」做出一點闡述。

首先,眾所周知,弗洛伊德在《釋夢》等文本中談到,夢是一種「願望的滿足」。然而他很快就意識到這個說法似乎有些武斷。因為很多人,包括他同時代的人,以及當代人都會立馬反駁,因為很顯然,很多夢並沒有滿足我們的願望。於是,弗洛伊德試圖從元心理學角度引申「願望」這個詞。

首先,弗洛伊德假設有一種「精神裝置」。在這種裝置中,任何刺激的出現(包括外部或內部)都會增加人的緊張,於是精神裝置要通過某種方式卸載掉這種緊張。這一卸載過程被稱作「欲望的滿足」。這個裝置中有兩個端,一是感受端,一是運動端。這個與我們中學生物學學到的反射弧類似。如圖:



一般而言,刺激從感受端輸入,再從運動端(即反射弧中的效應器)輸出。而刺激又分為內部刺激和外部刺激,比如人感到餓了(內部刺激,胃部等有機體內部感受器接收刺激),於是去出門吃飯(從運動端輸出,比如腿部的運動神經指揮走路等動作,嘴部運動神經指揮咀嚼等)。這樣,一個完整的「滿足」經驗就構成了。然而這種滿足在弗洛伊德看來,是一種次級滿足,而非最原始的滿足經驗。

弗洛伊德認為,嬰兒的最初滿足經驗並非如此。而是說,刺激從感受端輸入後,無法從運動端輸出,而反過來(即退行)又從感受端輸出,因此形成一種感知性、幻覺性的「滿足」體驗。這種「原始滿足」已經被成人所放棄,只有在夢中才會再次出現。因此,弗洛伊德認為夢是一種退行。

那麼,嬰兒為什麼以這種方式滿足呢?因為嬰兒在出生之後,神經系統尚未成熟,運動神經並不發達。因此,當刺激出現時,他並不知道要用什麼方式獲得滿足。而且這時候,母親(養育者)通常會主動地照顧孩子,給他餵奶、餵食。在此可用飢餓感舉例,當嬰兒餓了的時候,母親給孩子餵奶,奶水進入嬰兒口腔之後,他會直接獲得一種口腔的感受(即口欲期)。也就是說,飢餓(感受端刺激)——讓口腔充滿奶(感受端刺激)兩者是「同時」的。在嬰兒的精神裝置中並不存在中間過程。或者說,整個反射弧(精神裝置)都尚未建構起來。

弗洛伊德將上述過程稱為驅力(Drive),即拉康所謂的衝動(Pulsion)。而且,這種原始的滿足會在精神裝置中留下記憶痕跡。這種痕跡在下一次飢餓、下一次有需要(besoin)的時候又會被激活。因此,當嬰兒再次感到飢餓時,「嘴裡充滿奶」的這種口腔感覺(幻覺性)會再次浮現。因此,嬰兒的驅力過程(原初過程)並不想要真正的客體(奶)去滿足

但是,這種滿足過程並不能真正卸載掉刺激,因為這種幻覺性的出現並不能真正填飽肚子。因此,胃部的感覺刺激依然會源源不斷地輸入,而無法被有效卸載。

弗洛伊德認為,這種「滿足」方式只會耗盡有機體的能量,因此必須用第二種滿足——次級過程(即從感受端到運動端的滿足)。第二種方式在於從運動端做出行動(act),對客觀世界產生影響,從而真正獲得一個可以減少感受端刺激的客體(食物)。儘管成年人已經放棄了這種並不經濟的原初滿足過程,但是它依然會出現在夢中。這就是為何,夢能夠以一種幻覺性的形式滿足人,但這種滿足並不能真正卸載刺激。

有一個幾乎每個人都體驗過的例子,即夢到自己上廁所撒尿,雖然在夢中已經尿出來了,甚至感覺到了撒尿的快感,但是很快就會驚醒,驚醒後發現自己真的膀胱腫脹,想要撒尿。也就是說,膀胱要排尿的刺激(感受端刺激)在夢中出現,夢通過初級過程讓人產生幻覺式滿足(夢到自己撒尿),但這種滿足並沒有真正減少膀胱的刺激,於是人醒來會真的去廁所撒尿(次級過程)。

相關焦點

  • 欲望辯證法(下)
    因此,欲望是不可能在現實中得到滿足的,欲望在現實中沒有客體。因此,我們可以說,口欲衝動並不是靠食物滿足的,而是靠「口腔快感」(幻覺性的)滿足的。而這種快感,這種永遠失去了的客體(並非食物這一客體)正是拉康所謂的客體a,這個客體a也就是幻覺性整體中的一部分,它並不是欲望滿足的客體,而是欲望出現的原因。
  • 「辯證法」一詞考
    Kahn指出,柏拉圖對話中的辯證法思想,從狹義上講,是指他在使用dialegesthai及其同源詞(以及有時使用hypothesis這一術語)時,或明顯或不明顯地對「辯證法」一詞作為一種哲學方法的界定;從廣義上講,是指在柏拉圖自己對「辯證法」的實際運用,這種實際運用貫穿於他的每一篇對話(Charles H. Kahn, 1996, 301)。
  • 彰顯辯證法的實踐理性
    辯證法和形上學是人們熟知的話語體系,在漫長的哲學發展歷程中,人們把這兩個範疇的對立作為「常識」。然而人們對於辯證法與形上學存在的深層關聯還沒有足夠深入的思考。賀來撰著的《辯證法與實踐理性——辯證法的「後形上學」視野》(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對這一理論問題進行了探索。
  • 辯證法:不是工具,而是哲學本身──評《辯證法與現代哲學思維方式》
    【讀書者說】  作者:張中良(長春出版社社科編輯室主任)  在中國哲學界,孫正聿是公認的辯證法研究成果最多的人。正如南開大學哲學院王南湜所言:「在中國哲學界,說到對辯證法的研究,人們不會不首先想到孫正聿教授。」
  • 矛盾論與辯證法
    今年事情頗多,所以沒有新文,只是在去年舊文的基礎上,加以擴充和刪改(從四千多字擴充到了一萬多字)。明天還有一篇關於他的考察性質的舊文章,準備發布。首先得知道,黑格爾對他否定的辯證環節(也就是辯證法。當然,這不是他的方法,只是方法的一個環節,他一般自稱他的方法為「思辨哲學」)裡面「矛盾」的定義。
  • 黑格爾哲學的「絕對精神」和辯證法
    黑格爾的懷疑比笛卡爾更高明一些,笛卡爾從「我思」出發,最終是為了證明「我思」的存在,但是黑格爾是從「感性確定性」出發的,不過,他並不是為了證明「感性確定性」,而是為否定它,然後進入了黑格爾的螺旋式升上的辯證法。
  • 薩拜因:對辯證法的批判
    有時候,對立指的是道德上的功過,例如他曾提到懲罰「否定了」罪行,以及惡行是自我矛盾的。辯證法的實際運用在很大程度上是利用術語的模稜兩可性,而不是一種任何嚴格意義上的方法。在黑格爾的手中,辮證法所得出的結論正是他在不用辯證法時已然得出的結論,而且辯證法在證明結論方面也沒有起到任何作用。辯證法的特殊優點據說是能揭示和澄清黑格爾賦予歷史發展的「必然性」。
  • 「中國式辯證法」錯在了哪裡?
    其實自古以來就是這樣理解的,老子的辯證法就是一種陰謀權術。」(鄧曉芒,《哲學史方法論十四講》,重慶出版社,2015,第146~147頁)就哲學層面而言,這段話其實很通俗了。但「中國式辯證法」的操作模式完全不同。中國的「辯證法專家」,會像將「氣」切割成「陰」、「陽」兩面一樣(即所謂的「陰陽一氣」),先把這條河流切成概念相反的兩塊(比如清、濁),然後說這兩塊東西,既對立又統一,還處在運動中,可以互相轉化。所以,黑格爾的辯證法(儘管他未曾給辯證法下過明確的定義)是一種認知事物的方法論。
  • 盧卡奇與列寧的辯證法思想比較
    盧卡奇反對離開主體和客體的相互作用來談論辯證法。他批評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對辯證法的理解和運用,說恩格斯在那裡根本沒有提到歷史中的主客體的相互作用。他說,「他(恩格斯——引者注)對最根本的相互作用,即歷史過程中的主體和客體之間的辯證關係連提都沒有提到,更不要說把它置於與它相稱的方法論的中心地位了。然而沒有這一因素,辯證法就不再是革命的方法,不管如何想(終歸是妄想)保持『流動』的概念。」
  • 馬克思辯證法的當代價值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第二版跋中指出:「辯證法,在其神秘形式上,成了德國的時髦東西,因為它似乎使現存事物顯得光彩。辯證法,在其合理形態上,引起資產階級及其誇誇其談的代言人的惱怒和恐怖,因為辯證法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對現存事物的必然滅亡的理解……」這是馬克思專門說明辯證法實質的非常精彩的論述片段,也給我們提供了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共產主義運動的「金鑰匙」,重溫馬克思的辯證法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 《資本論》與辯證法的高階問題
    在馬克思看來,黑格爾「第一個全面地有意識地敘述了辯證法的一般運動形式」。②黑格爾的概念辯證法不僅僅是一種「方法」,更是一種概念運動的「邏輯」。黑格爾關於辯證法最為重要的理論貢獻就在於此。馬克思對黑格爾辯證法的繼承也應該在這雙重意義上,尤其是在後一重意義上得到理解。
  • 《啟蒙的辯證法》序言研讀|中
    精神淪為信息information和娛樂entertainment,有個詞叫「娛訊」infotainment,現在已經發展到「奶頭樂」(tittytainment)了。王者榮耀,讓你暫時滿足一下。整個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理論有一個很大的層面,就是精神分析。這個方法還是很重要的,有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就可以跟拉康、齊澤克對話了。
  • 用哲學辯證法指導人生
    從屬性上說,辯證法屬於哲學範疇,哲學包涵了辯證法,這就像意識和思維,思維屬於意識範疇,意識包涵了思維,形象點說,哲學是人體,辯證法是眼睛,哲學談的是整體,辯證法談的是局部,哲學是廣義的,辯證法是狹義的。 在我看來,哲學屬於科學,必須用實證來演繹和推理。
  • 董振華:馬克思辯證法的當代價值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第二版跋中指出:「辯證法,在其神秘形式上,成了德國的時髦東西,因為它似乎使現存事物顯得光彩。辯證法,在其合理形態上,引起資產階級及其誇誇其談的代言人的惱怒和恐怖,因為辯證法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對現存事物的必然滅亡的理解……」這是馬克思專門說明辯證法實質的非常精彩的論述片段,也給我們提供了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共產主義運動的「金鑰匙」,重溫馬克思的辯證法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 ...單義到弱義的當代辯證法追問之路——以尼採與馬克思的對話為個案
    「單義」的辯證法是指唯一的大寫字母的辯證法,歷史辯證法才是馬克思意義上嚴格的絕對的唯一的辯證法,從這個意義上說馬克思的辯證法與尼採的辯證法是對立的。「多義」的辯證法通過結合馬克思與尼採而證實辯證法在理論與實踐的雙重轉換中的未完成性和不確定性,呈現出馬克思與尼採的互補關係。
  • 黑格爾與辯證法
    辯證法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核心。從歷史聯繫上說,它當然來之於黑格爾的辯證法。所以,實事求是地來考察一下黑格爾是如何提出了系統的辯證法理論的,他又是如何去認定辯證法的基本規定性的,所有這些工作,對我國的哲學界來說,決不是可有可無的工作。一現在我們先來談談黑格爾是如何提出了系統的辯證法理論的。
  • 《理想國》第七章:洞穴理論,辯證法
    還要注意的是哲學必然要涉及形而上觀念,比如說康德的「心中高尚的道德律」,柏拉圖的「至善者」,老子的「道」等等,而且除去這部分形而上這些作品中的中心體系就土崩瓦解了。讀者必須掌握這部分形而上的理解,才能更加深入地學習其他的理念。而恰恰這部分是最難又是最容易獲得的,康德稱之為「信仰的空間「或者」形而上對真理的追求「,柏拉圖稱之為」能達到至善者的辯證法「。
  • 【文摘】啟蒙辯證法
    批判理論的經典辯證法源於對包含封建制度、專制制度和工友制度在內的舊制度(ancien regime)的研究。在這些制度的社會力,個體的社會地位由出身決定,農奴被束縛在土地上,專制君主通過貴族和教會實行統治,人們以君主和宗教信仰之名發起戰爭。中世紀的黑暗呼喚著啟蒙運動(Les Lumieres)。它以光明驅除黑暗,以智慧照亮蒙昧,以建立在理性至上的人人應有的權利代替傳統而非理性賦予人的義務。
  • 從數理邏輯的危機到辯證法的回歸
    格奧爾格·康託(Cantor,Georg Ferdinand Ludwig Philipp)集合論創始人康託本人首先認真研究了無限集合,他區分了可列集以及不可數集,並且證明冪集的勢總是大於原集合本身的勢。由此他得到了著名的連續統假設以及康託悖論。
  • 辯證法唯物論(講授提綱)反映論
    辯證法唯物論認為:認識是人腦反映客觀事物的特性與聯繫、並揭露事物對人的意義與作用的思維活動。這種觀點既不同於不可知論,又不同於直率的實在論。休謨和康德主張「不可知論」,把認識的主體隔離開來,認為超越主體界限是不可能的,「自在之物」和它的形象之間存在不可跳過的鴻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