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的辯證法》這本書是一種歷史理論和社會理論的概論。嚴格說來,這本書並不是一本哲學書。這個社會理論和歷史理論的說法很讓人懷疑是馬克思主義的一種委婉措辭,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歷史唯物主義。所以這本書是可以跟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對話的,一種歷史觀的對話。本次推送的是重譯者對《啟蒙的辯證法》序言的研讀。這本書的背景是法蘭克福學派此前的政治經濟學研究,任務是「解釋為什麼人類沒有進入人性的狀態,卻進入野蠻之中」。這一命題可以歸結為:啟蒙的自我毀滅。由此,本書從馬克思的意識形態批判走向了被全面管理的世界的批判。研讀者認為啟蒙辯證法是一種激進的左翼思想,它的批判是徹底的批判,反對啟蒙的形上學,意即實用主義、實證主義。啟蒙的毀滅和神話體現在統治上,人的活動形成了一種力量,而這種力量反過來奴役人。社會對個體的統治和奴役就是普遍性對特殊性的奴役。可見的統治是社會對個人的統治,而它的背後是生產力的技術進步對自然的統治,然後連帶到社會的統治。啟蒙的自我毀滅也是文化的自我毀滅。資本主義文化矛盾就是現代性規劃的基本矛盾。經濟上要共同富裕,政治上要自由民主,文化上要自由創造,現代性的最高目標是互相矛盾的。人類歷史就是神話——啟蒙、啟蒙——神話的不斷翻轉,啟蒙不是一次性的。啟蒙就是對世界的合理化解釋。啟蒙和統治的糾纏是歷史性的,不是自然性的、本體論的東西。從思想上看,阿多諾和福柯是一樣的,福柯從監獄、精神病院、醫院那裡得出他的權力分析,阿多諾從文化工業這裡進入啟蒙辯證法的,但他的路徑和霍克海默不一樣。
文|童虎 責編|回聲
《啟蒙的辯證法》序言研讀|中|2018
本文5000字以內|接上期
「當精神凝固為文化商品,當它為了消費的目的而被交易時,它就死了。」精神淪為信息information和娛樂entertainment,有個詞叫「娛訊」infotainment,現在已經發展到「奶頭樂」(tittytainment)了。王者榮耀,讓你暫時滿足一下。整個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理論有一個很大的層面,就是精神分析。這個方法還是很重要的,有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就可以跟拉康、齊澤克對話了。
這裡說,「問題不在於作為價值的文化,如文明的批判者赫胥黎、雅斯貝斯、奧爾特加·加塞特等人所理解的文化,而在於啟蒙必須自我反思——假如人類還不打算被徹底出賣的話。」問題不是用一個理想的文化、文明來反對現有的東西,而是所有的東西全部陷進去了,你找不到一個純潔的反對者。比如說,有人批判中產階級只消費文化,不創造文化,那麼問題來了,誰創造文化?馮小剛拍了那麼多電影,他創造文化了嗎?從所謂文化批判者的角度,會覺得馮氏電影不叫文化,《芳華》再好也是文化工業的商品,消費歷史罷了,但是它也是文化。現在已經找不到原來文化概念意義上的那種純潔的文化了。啟蒙的自我毀滅也是文化的自我毀滅,精神的自我毀滅。都毀滅了。哲學的自我毀滅,教育的自我毀滅。現代性的覆巢之下,不可能有好蛋。道德淪喪是經濟滑坡的主要原因嗎?那你說製藥企業道德淪喪嗎?亞當·斯密教條以來,這些問題都不需要討論了。什麼是道德的?價格是市場決定的,這是新道德。當然斯密是二分法,經濟人在市場中講新道德,出了市場還要講道德情操的舊道德。資本主義就是這麼精神分裂的。新自由主義治理術想把市場那套東西普遍化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婚姻等等,但這是做不到的。最後必然是二元分裂。因為他們嘴上還是要講文化、信仰等等。資本主義文化矛盾就是現代性規劃的基本矛盾。經濟上要共同富裕,政治上要自由民主,文化上要自由創造,現代性的最高目標是互相矛盾的。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是現代性的內部鬥爭,巴比倫的混亂,就像巴別塔那樣的。啟蒙的辯證法在啟蒙的早期就已經體現出來了,在笛卡爾、斯密那裡就暴露矛盾了。這就是馬克思講的積累的雙重規律,一方面是物質財富的積累,另一方面是貧困和不幸的積累;一方面是文化的積累,另一方面是沒文化、沒道德的積累。共享單車就是症候。
進步反轉為退化。大眾汽車和體育宮正在摧毀形上學。這裡的批判類似於維利裡奧的競速術批判。他在《速度與政治》裡批判了大眾汽車和福特汽車。啟蒙的辯證法批判了德國的納粹和美國的文化工業。汽車成了極權主義的中介。「大眾汽車和體育宮正在麻木不仁地摧毀形上學,這本身並不要緊,但是如果那些事物變成了社會總體裡的形上學,成了意識形態的簾幕,從而遮掩了真正的災難,那麼這就不是無足輕重的了。這就是我們的散論的基本前提。」現在社會裡面只有一種佔統治地位的思想了,那就是新自由主義,用列斐伏爾的話說,就是日常生活。窮得只剩下日常生活了,人只有成為新自由主義的治理對象,開小汽車並跑步鍛鍊。日常生活成為總體性,哲學的「一」。馬克思說資本是「一」,但是現在資本已經找到了化身了,它自己不直接出場,而是隱身了。資本的化身——物體系,看起來是最具體的,其實是最抽象的,所以是新的形上學。這是偽自然性,你會覺得它是自然的。我當然要拼命工作,我當然要拼命玩,我當然要賺錢,我當然要看電影。其實都是營銷。看完電影還要批判一番,小資的社會活動就是這樣。本雅明說,資本主義是一種宗教。這裡說,物化的總體成了形上學。用阿多諾後來的話說,同一性強制。
下面是作者用他自己的語言對《啟蒙的辯證法》幾篇文章的主旨做出的概括。我覺得對於我們理解文本還是非常重要的。「第一篇文章是其後論述的理論基礎,希望更深入地理解理性與社會現實之間的錯綜複雜的關係,以及和它密不可分的自然與統治自然之間的錯綜複雜的關係。這裡對啟蒙的批判也要為它準備一個肯定性的概念,那概念把啟蒙從它跟盲目統治的糾纏中解放出來。」這裡的關鍵詞是「理性」。第一篇文章《啟蒙概念》其實是在解讀理性概念。我們在研讀的時候儘量不要把流俗的概念帶進來,比如說,理性變成工具理性。這些觀點我們都太熟悉了,還是要進入文本細讀。兩個錯綜複雜的關係,一個是「理性與社會現實」之間的關係,一個是「自然與統治自然」之間的關係,兩個關係彼此又密不可分。四個概念,理性、社會、自然、統治,它們的關係需要詳細闡明。啟蒙批判的目標,最終要達到的肯定性概念,還是理性。批判啟蒙對自然的統治,最終是要把啟蒙從盲目統治那裡解放出來,重返理性。啟蒙現在跟盲目的統治是一頭的,我們要挽救啟蒙,重新啟動啟蒙。我們要重啟啟蒙這個系統。啟蒙和統治的糾纏是歷史性的,不是自然性的、本體論的東西。
說到流俗的概念,不管有沒有讀過《啟蒙的辯證法》的人都知道一句話,「啟蒙變成神話」,這話需要解釋。那麼我們在研讀的時候,可以把前言裡的解釋作為參考。「第一,神話就已經是啟蒙了。」這個觀點好像以前不太注意,大家更注意的是第二條,「啟蒙翻轉為神話」。其實啟蒙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啟蒙就是跟文藝復興、宗教改革一起成為現代性開端標誌的那個啟蒙運動。但這裡講的其實是廣義的啟蒙,即一切追求進步的思想。那麼回到遠古時代,從人的蒙昧狀態的歷史條件看,今天看來胡說八道的神話當然也是一種啟蒙了。對自然有了解釋,雷公電母,女媧摶土造人,亞當的肋骨變成夏娃,這也是一種「知識」。霍克海默是不斷啟蒙論,這為他後來的論證做鋪墊。他要打破一個啟蒙的神話,你們不要以為只有啟蒙運動才叫啟蒙。除了啟蒙運動就沒有其它啟蒙,恰恰是實證主義的神話。蘇格蘭啟蒙(休謨、斯密、弗格森)、法國啟蒙、德國啟蒙並不是唯一的一次啟蒙。人類歷史就是神話——啟蒙、啟蒙——神話的不斷翻轉,啟蒙不是一次性的。啟蒙就是對世界的合理化解釋。我們可以分析詞源,「啟蒙」就是照亮;「蒙」,就是蒙昧,黑暗。啟蒙就是啟明;相反,明晰性的「明」反而是一種晦暗。所以啟蒙和神話的辯證關係就是神話會成為啟蒙,啟蒙會回復為神話。
啟蒙的辯證法可能跟我們以前想的不一樣,不僅僅是啟蒙運動的辯證法,不僅僅是現代性的辯證法。有人解讀說,啟蒙辯證法是關於資本主義的一種歷史哲學。這麼解讀也不算錯,但其實作者的野心要比這大得多。他們要建立一種社會理論和歷史理論,要重寫馬克思主義,重寫歷史唯物主義。神話和啟蒙的辯證關係其實涵蓋了整個人類歷史。人類歷史就是啟蒙異化為神話,新的啟蒙打破神話,然後又翻轉為新的神話……這是人類進步的方式。資本主義的啟蒙運動只是一個特例,確切說,是神話與啟蒙的歷史辯證法中的一個環節。不是像資產階級神話說的那樣,以前是有歷史的,到資本主義就沒歷史了,只剩下自然了。這裡的主題是用歷史性反對偽自然性。
「神話就是啟蒙」、「啟蒙會回復為神話」「這兩個論點在兩篇附論裡進行了專題研討」。第一篇附論《奧德修斯:神話與啟蒙》追溯了《奧德賽》裡的神話和啟蒙的辯證關係。當然這裡面有個中介環節是史詩。史詩既是神話又是啟蒙。荷馬史詩《奧德賽》被視為歐洲資產階級文明最早的代表性文獻之一。它主要著眼於獻祭(犧牲)和斷念(放棄)的概念,這兩個概念不容忽視。斷念其實是自我獻祭,這才跟福柯相通。獻祭前和獻祭後,就是「自然奴役人」和「人統治自然」兩個階段,也就是所謂「神話的自然」與「啟蒙的統治自然」兩個階段。
第二篇附論《朱麗葉特:啟蒙與道德》「探討康德、薩德和尼採,他們的著作代表了不可阻擋的啟蒙的頂峰。它證明了讓任何自然的東西臣服於自主的主體,其最終結果就是對盲目的客體性和自然的統治。這一趨勢夷平了資產階級思想的一切對立,尤其是道德嚴格主義和絕對的道德無涉性之間的對立」。康德即薩德,這個主題有待研討。我們要加個第四者——福柯。康德和福柯都寫了《什麼是啟蒙?》,福柯和薩德的關係、福柯和尼採的關係就不用說了。這篇附論是整本書最被遮蔽的部分。《啟蒙概念》章是最不遮蔽的,《奧德修斯》章也是不太被遮蔽的,《文化工業》章是半遮蔽的。但是《朱麗葉特》章——或者叫《薩德》章——恰恰相對是最重要的,因為它很晦澀,比《啟蒙概念》還晦澀,它最接近於純哲學的探討。康德、尼採、福柯代表了啟蒙的頂峰,這樣的哲學探討就不像其他那些社會理論、文化理論那樣,而體現了本書的學術高度。為什麼道德嚴格主義和絕對的道德無涉性的兩極會相通?這其實跟前面的獻祭和斷念有關。
我們的研讀就是要把概念從文本裡拎出來,把它們之間的聯繫拎出來,把它們和其他文本的聯繫拎出來。不要就事論事。神話變啟蒙,啟蒙變神話,人對自然的奴役,理性對人的統治,這些東西大家都知道,需要把它挖深,尤其是尼採這個點。尼採可能是啟蒙的最後一人。上帝死了,尼採瘋了。啟蒙在尼採那裡真正終結了。他瘋了,精神分裂了,因為他解決不了現代性的基本矛盾。資本主義精神分裂的秘密在斯密那裡:一方面要求絕對的理性,一方面要求絕對的自由。當然在康德那裡也是這麼分裂的。包括胡塞爾,還是研究康德問題,怎麼從第一批判走到第二批判,理論理性到實踐理性,工具理性到道德,過不去嘛!斯密的《國富論》怎麼可能過渡到《道德情操論》?跑不過去的。作為啟蒙思想,斯密、康德一定要過去,兩者一定要統一。工具理性的人還是有道德、有信仰的。這個到底是啟蒙還是蒙啟?
在啟蒙辯證法這部書裡面是清楚的,康德說的成熟狀態其實就是自我保存法則,就是理性人、經濟人。人為什麼會被統治?就是你斷念了,你犧牲了,你放棄了實踐理性那部分,做了個工具理性人。你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追求明晰性,滿足於技術性的實踐。這樣一來,等於是自我閹割。所以他就無力(impotent)無能了,廢掉了,萎掉了。都是太監了,公公都圍著皇帝轉了。皇帝不急太監急。
在哲學界的討論中,往往會覺得《啟蒙概念》的兩個附論比較重要,而文化工業只是個應用的東西。這種方法在福柯看來是錯誤的,他認為重要的恰恰是微觀的東西、具體的東西,而不是說先有一個普遍性的理論,再把它運用到各個具體事物上。阿多諾的文化工業在方法論上是重要的:普遍性存在於特殊性之中,越是特殊的,就越是普遍的。我們從《啟蒙的辯證法》這個文本的起源和形成過程來看,《啟蒙概念》和《文化工業》其實是先有的兩個頭,而阿多諾這條線,文化工業批判這條線,則是從他和本雅明的爭論開始的。《母親》《波將金號戰艦》等蘇聯電影、卓別林的《摩登時代》之類的電影能不能喚醒無產階級起來革命?阿多諾認為不行,這些電影傳達的都是物化意識。但是左派的主流還是覺得卓別林、布萊希特那些藝術是好的。阿多諾後來分析美國爵士樂,寫了《音樂的拜物教特性和聽覺的退化》,揭示了為什麼連美國也擺脫不了啟蒙的辯證法,這就深化了主題。當然也有德國的文化工業,納粹的電影製片廠之類的,但啟蒙辯證法不再僅僅是對納粹法西斯主義的一個反思了,美國也跑不了,這就把小資的最後一個堡壘也搞掉了。啟蒙辯證法是全面的,不要以為你是民主的就沒事兒了。波洛克認為「民主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英美)和「極權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德國和蘇聯)的對立取代了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對立,成為人類最終的二元對立。這裡阿多諾恰恰反對了波洛克,偷偷地站在了基希海默和諾伊曼一邊,指出不要對民主的壟斷資本主義心存幻想。
文化工業為什麼重要?重要的是不要僅僅把文化工業當成啟蒙辯證法的一個例子。似乎是啟蒙自我毀滅了,精神物化了,語言墮落了,然後for example,電影業如何,廣播業如何……不是這樣的。從思想上看,阿多諾和福柯是一樣的,福柯是從監獄、精神病院、醫院那裡得出他的權力分析的,阿多諾也是從文化工業這裡進入啟蒙辯證法的,但他的路徑和霍克海默不一樣。以前我們不太注意阿多諾這條路徑,低估了他的重要性。
1937年墮落藝術展|
版權歸作者所有。
文章來源|哲痕
未完待續|
相關推送|
啟蒙辯證法|哲學散論
初版前言
《啟蒙的辯證法》這本書是一種歷史理論和社會理論的概論。嚴格說來,這本書並不是一本哲學書。這個社會理論和歷史理論的說法很讓人懷疑是馬克思主義的一種委婉措辭,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歷史唯物主義。所以這本書是可以跟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對話的,一種歷史觀的對話。但是這個對話是困難的。阿多諾原本以為他們的理論工作只是在現有的傳統理論的範圍內往前擴展,跟著行業做理論,後來發現不行。「這裡刊印的散論證明了我們必須放棄那種信任」,對傳統學科的信任,對社會學、心理學、認識論等等的信任。這裡出現了批判理論和傳統理論的對峙。
啟蒙倒退回神話的根源並不在人們常認為的民族主義神話、異教神話或其他現代神話之中,而就在於因為畏懼真理而迷失了的啟蒙本身。
回覆:BAU、星叢、回聲、批評、BLOOM,可了解院外各板塊的彙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