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的介紹一下《普賢行願品》的殊勝功德,供養同修師兄師姐,惟願大眾,普入普賢菩薩行願海。
《華嚴經》中,普賢菩薩對善財童子說:「善男子。我法海中。無有一文。無有一句。非是舍施轉輪王位而求得者。非是舍施一切所有而求得者」。因此,《普賢行願品》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句經文,都是普賢菩薩施捨轉輪聖王王位得來的,都是普賢菩薩施捨頭目手足行一切難行苦行得來的,所以,這部佛典,實在是非常稀有難得的,是普賢菩薩無量無邊劫中,在無量無邊的五濁世間捨棄一切富貴如意捨棄一切所有為我們眾生求來的(普賢菩薩在因地時發願:於不淨世界,行菩薩道),我們讀的時候,一定要了解普賢菩薩他老人家的悲心和苦行。
在這部佛經裡面,「善男子」指的不是我們所理解的比如《佛說阿彌陀經》、《地藏菩薩本願經》、《金剛經》等裡面提到的那個含義。這部佛典,是普賢菩薩為善財童子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說的,是勸導他們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的。因此,這裡面的「善男子」,實實在在的講,是特指「善財童子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以,我們讀誦這部佛經的時候,就跟「善財童子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在一起了,這是多麼了不起的事情。
普賢菩薩對善財童子說:「善男子。若有眾生。未種善根。及少善根聲聞菩薩。猶尚不得聞我名字。況見我身。」實實在在的講,我們今天能聽到「普賢菩薩」這四個字,能夠禮拜稱讚供養普賢菩薩,是我們累世累劫以來廣種福田修來的,是我們的福田深厚,是我們今生的善根成熟。而且,《法華經》中,釋迦牟尼如來對普賢菩薩說:「我當以神通力守護能受持普賢菩薩名者。」想想看,這是多麼激動人心的事情!我們能受持普賢菩薩的名號,不僅僅是善根成熟,不僅僅得到普賢菩薩的鼓勵安慰(在《大佛頂首楞嚴經》中,普賢菩薩說:「我已曾與恆沙如來為法-王子。十方如來教其弟子。菩薩根者。修普賢行。從我立名。世尊我用心聞。分別眾生所有知見。若於他方恆沙界外。有一眾生心中發明普賢行者。我於爾時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處。縱彼障深未合見我。我與其人暗中摩頂。擁護安慰令其成就。」),同時,也得到了釋迦牟尼如來的慈悲加持,因此,能受持普賢菩薩名號、能讀誦、受持、書寫、言說《普賢行願品》的眾生,都是有福的人。
觀世音菩薩和地藏王菩薩,這兩位菩薩,是國人和學佛者耳熟能詳的,因為這兩位菩薩的悲心特別重。對於文殊菩薩知道的也不少,而對於普賢菩薩,知道的就不是很多了。說來說去,好像普賢菩薩的悲心不如上面提到的那三位菩薩。那麼,普賢菩薩的悲心到底體現在哪裡?
修習淨土法門的師兄師姐,都知道這樣的一個發願文:願我臨終之時,身無病苦,心不顛倒,正念現前,一剎那間,如入禪定,阿彌陀佛,及諸聖眾,現在其前,蒙佛接引,往生極樂。實際上,這是一個非常美麗的願望。我們臨終的時候,就算沒有疾病纏身,單單四大分離的苦楚,就足以讓我們死去活來,那時,正念能不能現前,實在是未知數。可是,普賢菩薩說:「又復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舍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復相隨。唯此願王不相舍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到已即見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此諸菩薩色相端嚴。功德具足。所共圍繞。其人自見。 生蓮華中。蒙佛授記。」從經文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學佛人,就算他是國王,富可敵國,眷屬如意,那麼,這些在他臨終的時候,都幫不上忙;而且,他的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都壞掉了,人也糊塗了,也沒有正念現前了,但是,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依然在守護著這個人,引導他一剎那中就到了極樂世界,並且到了極樂世界「即見阿彌陀佛」。
民國大德慈舟大師對這段經文的註解說:謂誦普賢十大願王功德、得生淨土之果。十大行願是最大行願、故曰願王……普賢菩薩勸善財及眾生、誦普賢行願品、求生極樂、方便引人離苦得樂耳…….「其人」,即誦普賢行願品之人。因誦普賢行願品功德,報終彈指之頃,即於西方蓮花化生。自見從蓮花化生已、即蒙佛授記、當來於某世界成佛……大家念佛求生西方,以誦《普賢行願品》為助行,正助合行,決定得生極樂世界。 上面所引的這段經文,就是普賢菩薩無盡的悲心。只要你真能誦持讀誦《普賢行願品》,真能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等到你臨終的時候,病魔纏身,正念無法現前,還有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接引你,引導你到極樂世界去。
道源大師對這段經文的開示更直接:凡是一個人,到了命終的時候,一切的一切全完了!讓你貴為天子,富有四海,到這時候,一樣東西也帶不去,一個臣民也不跟隨你。假若你在生之時,沒有發過願,沒有念過佛,那你真要墮入茫茫的苦海了!所幸的是,你在生之日,發過願,念過佛;到臨命終時,十大願王,引導其前,彈指之頃,即把你引到極樂世界去了!這是說明十大願王有這樣的功能。
寫到這裡,說一則逸聞:民國大德諦閒老和尚,他聽到《妙法蓮華經.法師品》的時候,心裡羨慕的不得了,然後就想終生受持這部《法華經》,可是,思來想去,經文太長,沒辦法每天日誦,因此非常難過失望;後來,他偶然得到了一部《普賢行願品》,展開一讀,等讀到「又復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舍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復相隨。唯此願王不相舍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的時候,老和尚是什麼反應呢?根據諦閒大師所著的《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輯要疏記載:心竊喜之,遂決意持此品為日課,終身奉為淨土指南。此本至今,寶之若璧;光陰迅速,忽忽已四十餘年矣!讀到「心竊喜之」和「寶之若璧」八個字的時候,後學真是拍案叫絕,這麼可愛的老和尚,這麼有慧眼的大德,真是稀有難得!
——六祖寺影視中心
六祖寺文化辦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