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婆媳矛盾是因為婆婆對兒媳有意見,或者兒媳對婆婆有意見;有些婆婆,是因為婆媳間爭風吃醋導致的;有些婆媳矛盾是因為「利益衝突」導致的;還有些婆媳矛盾是因為「帶孩子」或「養老」的問題導致的。
不管是上面哪種婆媳矛盾,從根本上來說,所有的婆媳矛盾都是因為「觀念不同」導致的。
觀念不同,涉及的概念很大,不是說婆婆和兒媳一見面就鬧得不可開交,而是,婆婆和兒媳各自作為獨立的個體,從小到大都有屬於自己的觀念,彼此的觀念一旦存在衝突,那就會有矛盾。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在花錢問題上,婆婆和兒媳如果消費觀念不一致,兒媳正常花錢,婆婆卻認為她鋪張浪費,從而各種批評兒媳,就鐵定會鬧矛盾。在生活習慣問題上,兒媳平時不出門的時候也要打扮得花枝招展,婆婆看不慣批評兒媳,同樣會鬧出矛盾。
有些婆媳之間鬧矛盾,會越鬧越兇,甚至導致離婚。而有些婆媳之間鬧矛盾,就純粹只是婆媳之間的私人恩怨。
相比之下,前面一種婆媳矛盾,不管是婆婆要趕兒媳走,還是兒媳自己要離婚,抑或是男人摻和導致離婚,不如後面一種「公私分明」的好。後面一種婆媳之間鬧矛盾,丁是丁,卯是卯,不讓戰火延伸,不因此鬧離婚,整體上來說,矛盾雖然一直在,但不會造成什麼危害。
下面這個男人雖然表面上在吐槽婆媳矛盾,其實他母親和媳婦都相對比較理性,沒危害到他的婚姻,其實也就算不上什麼大問題了,我們來看一下。
東林老師:
雖然那些吐槽婆媳矛盾的兒媳說得都有理,雖然我能體會到她們的感受,但是從我自身的經歷而言,我真的很想說,婆媳矛盾發生了,最痛苦的是男人,卡在中間真的很不好做人。
我也不知道她們為什麼會鬧矛盾,我甚至不知道她們從一開始就彼此看對方不順眼,在婆媳矛盾正式激化之前,我一直盲目樂觀,認為我的婚姻中沒有婆媳矛盾。
婆媳矛盾正式激化是在我們的孩子出生之後,在此之前,我媳婦和我媽之間是一種面和心不和的狀態。
孩子出生之後,我媳婦坐月子期間,我媽主動來照顧她坐月子,主動來幫忙帶孩子。我本來以為這是好事,可是有一天我回到家,明顯感覺到家裡的氛圍不對,兩個人都氣呼呼的。
我不說話還好,我剛一開口,她們就爭先恐後跟我告狀,彼此互相指責,接下來又吵了起來,把我晾在一邊,變成她們兩個人的矛盾了。
我媽說,「兒媳,我好心伺候你坐月子,你別作妖行嗎?」
我媳婦張口來了一句,「你給我滾!誰作妖誰心裡有數,我沒求著你來伺候我,你不想幫忙帶孩子就明說,我不稀罕,我巴不得你趕快走!」
我覺得我媳婦當著我的面「讓我媽滾」有些過分,就提醒她注意措辭,結果我媽就勢跟我說,「兒子你看到了吧?這是兒媳該說的話嗎?她竟然讓我滾!」
我像個牆頭草一樣,又急著安慰我媽,「媽,別跟我媳婦鬧了,以後還指望她養老呢!」
我媽來了一句,「我死也不指望她給我養老!」
我當時真的很混亂,完全懵了,脫口而出說了一句,「你們到底要怎樣?到底要我怎麼辦?」
我發火了,她們才停止爭吵,但是彼此臉上依舊帶著怒氣。那一刻,我深刻感覺到,我的餘生,註定會卡在婆媳矛盾中過活。
雖然這場鬧劇以我媽的離開而告終,但婆媳矛盾始終都在,我媽再也不來了,我媳婦也從來不跟我一起去看我媽。我試過兩邊勸,試過兩邊說好話,但是沒用,她們各自都說,「這是我們的私人恩怨,與你無關!」
說得輕巧,怎麼可能與我無關?一個是我媳婦,一個是我媽,與我無關,那跟誰有關?
好在她們倆各自對我都沒有意見,夫妻之間沒有矛盾,母子之間也沒有矛盾。由此,我每一天只能小心翼翼地活著,不敢得罪她們任何一個。我心裡很清楚,一旦我得罪了我媳婦或者我媽,我現在的生活會瞬間失衡。
男人沒有因為婆媳矛盾離婚,應該慶幸!
試想一下,如果上面那個男人的婚姻中有了婆媳矛盾之後,兒媳因為受不了婆媳矛盾而選擇離婚,或者在婆婆的逼迫之下,兒媳迫不得已選擇離婚,那離婚對他來說就是很重的損失。
從他的話裡行間,能感覺到他是個善良的人。他媳婦和他母親應該也都知道這一點,所以才會把婆媳矛盾當成私人恩怨,沒有把戰火蔓延到他身上。
他的這種婚姻形態,雖然有婆媳矛盾在,但只是一次性的婆媳矛盾,總得來說不是什麼大問題。他是考慮到以後可能在給父母養老時有難處,可能之後婆媳關係一直不睦,所以才會糾結。其實,沒什麼好糾結的,走一步看一步就好了。
男人沒有因為婆媳矛盾離婚,應該慶幸!但問題是,並不是所有男人都能有幸在婆媳矛盾發生之後不離婚,這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自己的為人。比如上面那個男人,他與其感謝妻子和母親沒有毀了他的婚姻,不如感謝他自己一直以來的為人很好。
從這個層面來說,希望每個男人都能好自為之,就算你調和不了婆媳矛盾,但你至少要能跟自己妻子和母親的單向關係都好,這樣的話,她們各自心裡以你為重,才不會把婆媳矛盾的戰火延伸到你身上。而這項工作,需要的是男人平時對夫妻關係和母子關係的維護,臨時抱佛腳裝好人可行不通!(文/東林夕亭,你有故事,就來找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