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門陳—世上無雙族 天下第一家

2020-12-16 人民網

在古代,家族是人才培養的搖籃。江西歷史上人文鼎盛,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家族興旺,名門望族多。中紀委網站「中國傳統中的家規」總共推薦了一百多個家族,江西獨佔十分之一強。在這些名門望族中,有一個家族格外引人注目,她曾經創下了聚族3900餘口15代不分家的世界奇觀,在唐宋時期先後受到7位帝王的旌表,被御賜為「世上無雙、天下第一」,創建了比西歐空想社會主義還早600餘年的烏託邦社會。這個家族就是世居廬山南麓鄱陽湖畔九江市德安縣的義門陳家族。

義門陳源起

義門陳氏,亦稱為江右陳氏、江州陳氏,源於南北朝時期的陳朝,創立於唐朝開元年間,興盛於北宋時期。今天全球各地陳姓總人口在9000萬左右,據說義門陳後人約有千萬之眾,於是有一種說法叫「天下陳氏出義門」。數字和說法雖然有些誇大,但足見義門陳在陳氏家族的地位和分量。唐開元年間,陳朝宜都王陳叔明(陳後主的弟弟)第11世孫陳闊(字伯宣)舉家遷居江州齊集裡,合族同居上百年。陳闊的孫子陳旺於公元832年因官置產於德安縣長樂裡永清村,成為江州義門陳的肇基始祖。陳旺至四代孫陳蘭,每代只一丁相傳,至第五代陳青始生六子,世代農耕,人丁開始興旺,江州陳氏成為當地望族。唐中和四年(公元884年),唐僖宗李儇御筆親題「義門陳氏」四字,義門陳由此而來。

聚族四千口

千人聚族為世上家族之無雙。陳旺在德安縣長樂裡開基以後,義門陳氏人才輩出,日益昌盛。繁衍至唐僖宗中和三年(公元883年),全家達320餘口;到南唐保大十年間(公元947年-957年),義門老幼700餘口,十世同居;北宋開寶二年(公元969年),義門人口增至千餘;北宋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義門人口增至3900餘口,人口達到頂峰,創造了歷15代、330餘年聚族而居、同炊共食、和諧共處不分家的世界家族史奇觀。

忠義家風成天下家族之楷模。義門陳以忠孝節義為本,耕讀傳家,敬睦家鄰,家風懿範,厚古照今。宋嘉佑六年,江南數月無雨,旱情嚴重,災民遍野,餓殍盈蒼。宋仁宗隻身下江南視察災情,走進「江州義門陳」,見這裡生產生活如常,仁宗便討教一翁。翁說,義門陳人口眾多,上下和睦,孝義治家,老少齊心。面對大旱之年,整個家族齊心協力,挖渠引水,乃避此旱,故生活如常。仁宗感言:江州義門,怡然相存,真乃義之所至也。義門陳的狗也被馴養的懂規矩,傳說義門家族養了100條狗,所有狗都在同一處食槽進食,「一犬不至,百犬不食」。具有忠義家風的義門陳在唐宋時期先後受到7位帝王的旌表(有歷史記載的題贈達到29次),可稱中國古今之最。南唐升元元年(公元937年),南唐主李昪詔立「義門」,立烏頭門,石柱高二丈餘,左鐫「門」,右鐫「義」,免徭役、除雜科,「義門」既立,彰顯四方,為一國之楷模。宋太宗趙匡義敕聯一幅「聚族三千口天下第一,同居五百年世上無雙」,賜「至公無私」匾一塊,先後題賜「真良家」「義居人」,並下昭將「義門家法」收藏於國史館。天禧四年(公元1011年),宋真宗趙恆親題「旌表義門陳氏」。天聖三年(公元1025年),宋仁宗趙禎題贈「萃族三千九百餘口天下第一,合爨五百八十多年世上無雙。」據史料記載,北宋時期在義門陳氏忠義孝悌的感召下,江南人家平糾紛,淨爭訟,知禮儀,忠國家,呈現一派耕讀昇平的景象。

家法書院開天下家族之先河。唐大順初年(公元890年),義門族人漸多,第三代族長陳崇撰寫《義門家法33條》垂示子孫,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最早的完整家法家規。這套以儒家規範為基礎的家法,字裡行間體現了忠、恕、孝、悌的思想,在維繫陳氏義聚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義門陳一部具有憲法性質的根本大法。為了解決子孫讀書問題,早在家族經濟還不富裕的情況下,義門曾先後創辦了「書屋」和「書堂」兩級學校。初級的叫書屋(相當於小學和初中),高級的叫東佳書院(相當於高中和大學),「七歲令入學,至十五歲出學。有能者令入東佳」。東佳書院是我國最早的私家招徒授業書院之一。書院有數千捲圖書,「堂廡數十間,聚書數千卷」,還有20頃良田的收入作為教學經費,所藏書帖,「號稱天下第一」。書院的建立保證了義門人才的不斷輸出,至公元1063年,義門陳氏一家歷代為官人數約400人,歷受封贈42人,歷代累計中舉120餘人,其中官至宰相2人、在京高官30人。當時的義門村,「接官廳內儘是進士、博士、大學士;迎賓路上又來侍郎、禮郎、尚書郎」。

最早烏託邦

在這塊神奇的土地上,義門族人聚族合炊,吃「大鍋飯」,辦「大食堂」,「大集體」勞動,財產共有,沒有壓迫、沒有剝削,創造了現實版的桃花源,比西歐烏託邦理想主義社會還要早600多年。

從政治上看,義門陳實行任人唯賢的民主選舉制度。義門陳對家族管理者的選拔只論才幹,選賢任能,而不是論輩分、年齡和經濟實力。自陳崇始,義門歷任家長都是經民主推選的。

從生產上看,義門陳實行公有制,家產共有、家無私財、共同勞動。他們廢除了私有制和僱傭勞動,土地歸家族所共有,家族與田莊分層經營,「男性田野耕種,女性養蠶織布」,以整個家族為單位,對全家庭的勞動力進行統一調度和安排。

從分配上看,義門族人平均分配,人無貴賤,諸事平等。在吃飯時,以鼓聲為召集信號,成年男女分開坐,未成年人另坐一邊,秩序井然。在住宿方面,族人住的房子都是由每個莊統一建造的,沒有差別。穿的衣服方面,春季、夏季和秋冬季分別統一發一樣的衣服,就連公共勞動的時候都一樣,「堂前架上衣無主」,每年冬至、歲節、清明三時,都發鞋子一雙。

從保障上看,義門陳建立了一套較為完整的社會保障體系。對於年老體弱者,家族都有一些照顧,比如對於老而有病的,每月給油一斤和適量的茶鹽;對於從事艱苦勞動的男子,給一些好酒犒勞;對於婦女會有些脂粉、針花等物。義門陳在醫療、教育、養老等有一套保障體系。家族安排兩個人學醫,族人生病就找他們看,病人不花錢,買藥的錢由家族統一出。家族建有專門的敬老院「壽安堂」,同時還建有「太學院」專供在外為官者告老還鄉後頤養天年。建立了幼兒園「百嬰堂」,嬰兒生下以後,由家族統一管護。

從建築看,義門陳建有自備生產、生活用品的各種設施,儼然一個等級森嚴、分工有序的小型國家。義門陳建築具有和國家機制相對應的各種功能,除了族人住宅之外,還有大量公益性、公用性建築。比如,有家族議事聚會場所百柱堂、大公堂;有家族會餐場所饋食堂;有專供吃住招待場所廨宇(相當於今天的招待所);有休閒遊樂的花園蘭宮、鞦韆院、大戲院、嬉戲亭;有貯存糧食的義倉;有執行家法的刑杖所;有醫院醫俗院、幼兒園百嬰堂、敬老院壽安堂、釀酒廠酒坊、中小學陳氏書屋、大學東佳書院等。此外,還有御書樓、旺公祠、祖訓堂、德星堂、接官廳及田莊、園林等建築共計三百多處。

從婚姻制度看,義門陳實行了一夫一妻制。義門陳家法中明確規定:「男皆只一室,不得置外妾,男年十八歲,則與佔勘新婦,女則侯他家求問」。男婚女嫁由家族操辦,財產統一管理。在一夫多妻制盛行的封建社會,義門陳家族實行「一夫一妻」的制度,十分難得。義門陳實行的一夫一妻制也有其局限性,年輕人的婚姻都是家族一手包辦,沒有自主選擇權力,更談不上愛情了。

由此可見,義門陳實行了比較公正的平均主義,比我們人民公社時期的大鍋飯還要早一千年。但這種平均主義是低水平的較為原始的「共產主義」,在沒有外部援助的情況下很難持續。

忠義傳天下

到公元1063年,義門陳家族已在江州定居三百餘年,人口達到3900多口,田產300多處,達到了發展的巔峰時期,但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和裂痕。一是家族經濟困難。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義門陳「大集體」「大鍋飯」的生產分配方式越來越束縛生產力的發展,糧食產量已不能滿足越來越多的人口。到了宋淳化年間(公元990-994年),義門陳連吃飯都成問題了,遇到風調雨順的年份還能維持溫飽,遇到自然災害整個家族都在餓肚子,只能靠官府接濟度日。二是小社會的不穩定。義門陳家族重視農耕和讀書,但對商品經濟嗤之以鼻,嚴重製約了家族經濟的協調發展。有些子孫晚輩越來越不服從管理,從不給家長報告,還擅自典賣田產。三是家族的龐大引來統治者的警惕。義門陳家族不斷擴張,在江西周邊的湖北、安徽都設置了田莊,發展了陳氏家族。由於擔心日益壯大的義門陳會影響社會穩定,文彥博、包拯等大臣紛紛上書建議分析義門陳。公元1062年(北宋嘉祐七年),宋仁宗以「義門陳孝義傳家,分析各地教化天下」的理由,將義門陳分析至全國各地。

根據宋仁宗的御賜編號,義門陳家族財產列為291份,人口分流至江西、河南、浙江、湖北、廣西、江蘇、廣東、福建、山東、上海、天津等16個省125個縣市。隨後,江州義門就開始了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家族大遷徙。因為這些陳姓都從江州義門析出,因而各家門口都掛有義門世家的匾額,各地又有「天下陳氏出江州」之說。即使分析各地,義門陳的家風依然影響著後人不斷前進,建功立業。據查,中國共產黨的著名人物陳獨秀、陳毅、陳雲、陳賡,國民黨元老陳立夫、陳果夫、國民黨將領陳誠等,都是江州義門陳氏分析到各地支派的後代。「陳門五傑」陳寶箴、陳三立、陳衡恪、陳寅恪、陳封懷也是義門陳分支的後裔。

「義門陳」是贛鄱文化的獨特品牌,她那忠孝仁義的家風對於當今社會文明建設有借鑑意義,她那烏託邦式的田園生活是人們嚮往的理想境界。義門陳又是江西旅遊的後備力量,她位於贛北廬山——廬山西海——山水武寧旅遊黃金線路的中間點,一旦成功開發將帶來大量的人流資金流,數千萬義門陳後裔就是一個有著巨大潛力的客源市場。然而,今天我們的研究還遠遠不夠,對義門陳的研究成果不多、對義門文化的開發利用程度不高。當地政府及有關部門應當將義門陳的研究開發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主動引導作為,突破家族界限,整合各方力量,讓義門陳這一「世上無雙、天下第一」的家族文化再次展現出強大的影響力,為江西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力量。

(責編:陳燦、丁濤)

相關焦點

  • 中國第一大家族江州義門陳,忠孝節義思想是其家風傳承
    在雄奇險峻的廬山南麓,清波碧浪的鄱陽湖畔,有一個古老的義門村落。這裡因世代棲居著以「忠孝節義為本、耕讀奉公傳家」的江州義門陳而口碑相傳、譽名華夏。唐宋時期的江洲義門陳氏家族,創造了十五代不分家、3900餘人口、332年聚族而居、和諧共處的家族奇蹟。唐中和四年,唐僖宗旌表「義門陳氏」,宋至道二年封義門陳氏為「天下第一家」。
  • 天下第一家,江州義門陳
    每天有分享。
  • 義門陳
    問道江南誰第一,鹹稱惟有義門陳。」至道二年宋太宗御封「真良家」,次年又贈「聚族三千口天下第一,同居五百年世上無雙。」一聯。宋朝裴愈題寫了「天下第一家」匾額,因此世人皆稱江州義門陳氏為「天下第一家」。宋太宗還御書「一犬未至百犬不食,牢內異物皆效義;一吠突起百吠齊怒,寨中同聲共護門。」 一聯,於其家百犬牢。《中華姓氏通書》稱「義門陳氏天下奇,百犬同槽奇中奇」,也被載入世界吉尼斯記錄。
  • 「永州古村落」新田蘭溪村:媯水流光的「義門陳」
    新田蘭溪村:媯水流光的「義門陳」文/陳瑜圖/鄭時仁江永有蘭溪,新田也有蘭溪村,在新田新圩鎮的最南端,省級歷史文化名村正廳供族人聚會、看戲、宴請用,正廳後又設一菱形門,門內別有洞天,為寢廟,供奉祖先牌位之所,正書「潁川堂一脈先祖」。潁川堂是陳姓的著名堂號之一,是從潁川遷徙而來的陳姓的後裔。堂號是一個家族源流世系,區分族屬、支派的標記。陳氏潁川堂的門聯為「柳溪世德,循鐸家聲」。我老家平江的祖壇上也是潁川堂,應該是一個祖先。
  • 你不知道的德安 有一種支撐中華幾千年的精神——義門精神
    公元832年,江右陳氏的祖先陳旺因為當官而在德安縣太平鄉常樂裡置業,到唐朝中和四年已經是數代同居五十多年,唐僖宗御筆親贈「義門陳氏」匾額,此後義門陳多次受到皇族表彰,聞名遐邇。 從此,一門繁衍成萬戶,萬戶皆為新義門。據最新統計,當今義門陳姓人口達到4000多萬。唐僖宗李儇御詩《贊義門陳氏》:「金門宴罷月如銀,環佩珊珊出鳳闉。問道江南誰第一,鹹稱惟有義門陳。」至道二年宋太宗御封「真良家」,次年又贈「聚族三千口天下第一,同居五百年世上無雙。」一聯。
  • 中國傳統中的家規——江西義門陳忠孝為本耕讀傳家
    唐中和四年(884年)唐僖宗首旌「義門陳氏」,後又屢朝旌表,歐陽修、蘇軾、黃庭堅、朱熹等名儒也大加褒讚,「義門陳」遂名傳天下。  義門陳氏創立了「至公無私」的管理體制,出現了「室無私財,廚無別爨」「八百頭牛耕日月,三千燈火讀文章」(宋呂端)之盛況。開辦了我國最早的民辦高等學校「東佳書院」,不少江南名士皆肆業於其家,所藏書貼,號稱天下第一。其「家法三十三條」被宋朝奉為「齊家」的典範。
  • 中國傳統中的家規」--江西義門陳忠孝為本耕讀傳家
    唐中和四年(884年)唐僖宗首旌「義門陳氏」,後又屢朝旌表,歐陽修、蘇軾、黃庭堅、朱熹等名儒也大加褒讚,「義門陳」遂名傳天下。義門陳氏創立了「至公無私」的管理體制,出現了「室無私財,廚無別爨」「八百頭牛耕日月,三千燈火讀文章」(宋呂端)之盛況。開辦了我國最早的民辦高等學校「東佳書院」,不少江南名士皆肆業於其家,所藏書貼,號稱天下第一。其「家法三十三條」被宋朝奉為「齊家」的典範。
  • 江州 義門陳總世系
    十九世祖 八十世祖;沂;字克家,號溪山。伉公長子。授登仕郎,擢升朝議大夫,後置業歸家,建立祠堂於江州義門。娶潘氏,次何氏,三徐氏,四方氏,俱授孺人。生子有二:紹、勳。 經;字克孝,伉公次子,授儒林郎。
  • 江州義門陳氏,一個神奇的家族
    約 140 年之後,後主陳叔寶六弟宜都王陳叔明的裔孫陳旺 ( 據幾處老譜載,陳旺是叔明的五世孫,陳兼的胞弟,詳見《家史考辯》 ) 攜陳昌於唐開元十九年 (731 年 ) 來到今九江市德安縣車橋鎮義門陳村 ( 唐稱江州潯陽縣蒲塘驛太平鄉常樂裡 ) 建莊(有關資料記載:先隱居廬山後遷到義門陳),至宋嘉佑七年 (1062 年 ) 奉旨分莊,聚族同處 332 年之久。
  • 天下陳氏出義門!傳承300年、15代不分家,後被皇帝強行拆分
    在中國歷史中,義門陳氏全族上下三千多人都遵守「孝父母,勤本業,崇節儉,尚忠厚,黜異端」這一族規,才成就了「天下第一家」的名聲。而且陳氏一族傳承15代人300年不分家,有一項奇蹟還被載入金氏世界紀錄。唐朝義門村據傳公元731年,陳旺的哥哥陳兼被任命為江西潯陽縣縣令,陳旺隨哥哥奔赴任上,並且居住在潯陽縣太平鄉長樂裡永清村。陳旺就是陳氏一族的「始祖」,後來永清村中陳氏家族人口最多,而且毗鄰江州,所以又稱這個家族為「江州陳氏」。
  • 尋找義門莊,你們在哪裡?義門陳後裔請來報導!
    義門陳氏自唐玄宗開元十九年(731)陳旺遷居江西江州郡潯陽縣太平鄉常樂裡永清村(今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車轎鎮義門陳村)開創基業,至宋初開寶年間,義門陳氏已發展到七百四十餘人,到宋真宗鹹平三年(公元1000年),人口又增加到1470
  • 義門陳開基祖陳旺不是伯宣孫的論述
    「伯宣孫旺」,是錯誤的,錯誤的源頭在義門碑文。幾百年來既有外姓人更有義門陳人尋證找據,多方求證,力求找到正確答案。在求證「伯宣孫旺」錯誤說法的過程中,又出現了爭議。爭議的焦點:一部分認為「伯宣孫旺」是錯誤的,還有一部分人認為是正確的。在爭議之中,提出我的個人見解,供族人參考。首先肯定「伯宣孫旺」是假的,是錯誤的。
  • 義門陳太泗公支系字派含義初探
    義門陳太泗公支系字派含義初探 太袒省元真,貴以勝百萬;文章國士元,自其道宏全;能為宜立志,作述可希賢;務學光世德,敦本大心傳
  • 陳姓姓氏源流:從舜帝、陳武帝到義門陳氏
    陳姓姓氏源流:從舜帝、陳武帝到義門陳氏中華姓氏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之根。對於中華姓氏文化的研究,已成為一門重要學科。它對傳承中華血脈,連接人們情感,凝聚中華民族合力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專執觀察天象神職的氏族,又被封於宛丘之地則成為陳氏族,進而形成氏族的族徽和國名,由此產生了姓氏。相傳黃帝與西陵氏之女生有三子:昌意、玄囂、龍苗。昌意之孫為高陽氏顓頊,接黃帝之位;玄囂之孫為高辛氏帝嚳,繼顓頊為帝;龍苗之後南移為南蠻之祖。帝嚳娶陳鋒氏之女,生子放勳。放勳繼位後稱堯。
  • 天下第一關:被譽為「兩京鎖鑰無雙地,萬裡長城第一關」!
    「天下第一關」為萬裡長城東部起點的第一座關隘,是關內關外的分界線,是明朝京師——北京的重要屏障。這裡依山襟海,雄關鎖隘,易守難攻。關城建於公元1381年,由關城、甕城、羅城、翼城、哨城及星羅棋布的烽火臺、墩臺共同組成的一座科學、完整、嚴密的軍事防禦體系,因其建置獨特,所以在明代萬裡長城的眾多險關要隘中脫穎而出被譽為「兩京鎖鑰無雙地,萬裡長城第一關」。
  • 《新聞365》欄目:「陳」姓的始源在這裡
    點上面「義門陳氏家族」
  • 皖南這座千年古鎮,「義門」和「義族」,兩代皇帝寫表揚信
    佇立在西岸的「義門」,是萬氏家族進出的必經之路,看上去有些斑駁的古老「義門」,在桃花潭人心底卻重逾千鈞。當地的紅白喜事都從這裡走,而且當官的,騎馬的,武官就是騎馬都下,文官抬轎的也都得下。萬氏家族祖籍陝西扶風縣,在南北朝時,為躲避戰亂,舉家南遷,來到桃花潭西岸定居下來,萬氏家族一直秉持著「以義為重」的家門風範,與這片土地相融相合。
  • 還出過皇帝,也有個「義門」
    其中,琅琊王氏、太原王氏、京兆王氏、東海王氏、等均是源於姬姓;北海王氏、元城王氏、營陵王氏、密縣王氏等則來源於虞舜後裔陳胡公,由陳、田改姓為王氏。 中國官方史書《唐書·宰相世系》言,舜後代胡公媯滿封於陳,至陳敬仲(陳完)仕齊,又改為田氏。齊王田建三子:升、桓、軫,升、桓改姓為王氏,其後代即漢代王莽一族,此為王姓的一大源流。 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為齊國君主,史稱「田氏代齊」,傳八王,為秦所滅,其子孫廢為庶民,其中一支齊國王族以王為姓。因所居地望不同,以縣分為三支。